2021 激賞!20本書真心推薦食材:海蘊料理身體健康的好夥伴

作者:曾俊鵬、廖玲珠

  隨著貨主需求日漸國際化與複雜化,並且日益需要健全與安全的物流鏈,因此,第三方物流業者的專業和建議將越來越重要。 ─《國際貨櫃運輸》雜誌總編輯約翰弗西   現今政府正全力推動亞太營運中心及開發倉儲轉運專區的新方向,海運承攬運送業擁有了可以充分發揮的空間。過去兩、三年間,臺灣地區的經濟蓬勃起飛、外貿暢旺,造就所謂的經濟奇蹟,航運業貢獻卓著。   本書作者,以其學界、業務界等幾十年的豐富經驗撰...

作者:張雅富

  港口的經營與管理,作業服務對象涉及海運與港埠運輸物流產業,其發展建設及營運管理除依據政府航港政策、國際經貿變化外,尚有航港法令及航業特許經營之規範,此為與其他產業差異之處。本書整理常用航港法規及政策,並介紹港口作業時所接觸的海運及物流等相關行業其基礎作業,可供有志於航港入門者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張雅富   學歷   ․正修工專電機工程科   ․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系   ․國...

作者:張有恆

  本書探討當前運輸經濟學的發展,並從運輸經濟理論來分析運輸業的需求與供給函數,以及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等四大運輸業的成本與定價理論。其次探討運輸之管制、補貼、運輸計畫評估等課題,共十五章,俾供國內交通運輸決策者、規劃師、運輸管理人員及交通工程師,在建立正確交通運輸政策及解決投資計畫問題之參考。   近年來由於資通訊科技(ICT)的進步,科技產業積極投入「共享經濟」(sharing ec...

作者:徐國裕

  本書中所記述的內容係從1982年秋季班到1988年春季班間所有行程的縮影。   海上教育大學的崇高理念從1963年七海大學的緣起,歷經「Universe Campus」的成型階段到事後更名為「宇宙學府(S.S. Universe)」的成熟階段。這一段歷程是結合深具遠見的海運企業家及充滿智慧熱忱的教育團體,共同締造出來的偉大歷史,個人有幸能參與服務其中,在航海生涯上深感欣慰與自豪。 ...

作者:蕭明禮

  中日輪船航運業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的競爭與勢力消長,關係錯綜複雜。本書分析1914-1945年間兩國航運業在中國沿海與內河水域的發展,為20世紀前半中日政治性衝突提出經濟性的解釋。日本在華航運經營,曾因國家補助及一次大戰景氣有長足發展,但中國輪船航運業在北伐結束後急起直追,則讓日本航運勢力一度面臨挑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佔領區資源對維繫日本戰時經濟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逐步強...

作者:張新平

  海商法之研究如對海運實務、國際貿易及國際公約不加涉獵,輒感撲朔迷離、不得要領。本書係依民國八十九年修正後之海商法寫作而成,除對海商法之規範作學理上探討外,並於相關規定中輔以海運經營之實務、國際貿易之運作及國際公約之規定,可謂理論與實務兼顧,當可使讀者對海商法規範有更清晰體認。 作者簡介 張新平   學經歷: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法學博士(PH.D)   海商法修正委員   主要...

作者:黃得峰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臺灣海運發展過程各層面進行基礎研究所得到研究子題32篇,內容涵蓋內地命令航線、沿岸命令航線、戎克船管理措施及基隆、高雄兩港建設等,且各子題亦挑選關鍵檔案,以圖文兼具方式,實可瞭解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發展海運,促進經濟,以補助金扶植大阪商船公司開闢多條命令航線,訂定戎客船取締規則,導正雜亂無章之...

作者:陳永順

  國際海運產業對全球經貿活動發展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為國貿供應鏈的一環,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國家海運產業是否蓬勃發展,不僅象徵著國家力量是否強大,且反應該國的工業是否成熟發展。   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在建立讀者對散裝船海運產業基礎知識的知與瞭解,以闡述散裝船經營基本觀念,說明構成散裝船業經營與管理組成的要素。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概念基礎上,闡述散裝船實體市場及衍生性市場投資交易的評估及操作...

作者:王穆衡陳佩棻陳一平張贊育陳春益李宇欣呂錦隆張淳智盧華安濮大威等

  臺灣東部地區長期存在公路運輸安全與環保等衝突議,本研究係探討如何透過低碳運具之規劃,如臺鐵及海運,為東部地區貨運之發展創造兼具社會責任、環境永續發展與企業效率性之可能性之運作方案。

作者:張有恆

  本書主要以管理學的觀點,介紹各種運輸業經營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期降低運輸業的營運成本,達到創造利潤與永續經營之目標。   本書主要介紹各種運輸系統的管理,包括都市公共運輸、大眾運輸、鐵路運輸、軌道運輸、副大眾運輸、都市機車管理、航空運輸業、國際物流、海運與港埠管理等內容,而在新版的內容當中,特別加入運輸業的策略規劃與管理、運輸企業社會責任,最後並更新交通行政組織變革與民營化的內容。  ...

作者:黃得峰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挑選出32個研究子題以解說圖檔的方式撰述而成,大致涵蓋日據初期臺灣海運發展過程各層面之史料,包括船稅制度、關稅定率法、大阪商船的華南航線、南洋航線、海盜事件及取締措施及戎克船管理相關措施等。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發展海運,促進經濟,整頓臺灣戎克船船籍,採取各種管理措施...

作者:張開國陳彥宏林彬葉祖宏洪憲忠許華智鄭信鴻

  海事安全調查的意義在於為了防止海難事故和海上事件發生而進行的海事案件調查。植基於分離並獨立於任何其它形式的調查基礎上,海事安全調查應採用一致的方法和途徑,必要時進行和鼓勵大範圍的調查,以發現引發因素和其他安全風險,及提交報告給國際海事組織以供將訊息廣為發布,幫助國際海運界正視並解決安全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討在國際海事組織的海運安全調查相關法規框架下,臺灣海運安全調查機制現況,並透過...

作者:吉開右志太

  本書係翻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副參事吉開右志太撰著臺灣海運史(日文版)之成果,該書原以當時海務協會會員為對象之專業書籍,因內容豐富於昭和17年(1942)對一般大眾發行。今本書重新翻譯,書中分總論、各論、運費、船艙供需、結論等五章,配合各運輸成績對各個時期不同航線興衰、貿易狀況等,呈現日治時期臺灣海運發展之過程,亦為研究台灣發展史提供寶貴史料。

作者:戴寶村

  台灣由於天然的海島地理環境,其歷史發展與海洋一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荷蘭統治時代,台灣就是其經濟殖民地與東亞貿易的據點之一。日本、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航運商貿易相當發達。  之後,鄭氏東寧王朝更是以海商集團為基礎,藉著台灣島內的軍屯拓墾,以及在東南海域的經貿實力,和清帝國的政權相抗衡,因此,台灣在十七世紀的海洋活動帶有濃厚的國際性。  清帝國治台,台灣對外航運、商貿的國際性減退,但陸台間...

作者:王鳳敏

  全球貨物運輸大多藉由海運輸送,我國船隊的載運能量已佔全球重要地位。   近年來遠洋客輪和私人遊艇亦蓬勃發展,使得航海人員需求數量增長快速,航海人員的素質也倍受關注,特別是英語能力,關係著海上人命、財產與船舶安全,海洋環境保護及團隊高效能營運。由於許多海難事件是因海事英語使用不當造成,聯合國海事組織(IMO) 在1995 年修訂「船員訓練、合格和當值航行標準」(Standards of ...

作者:何培齊

  《日治時期的海運》為本館《映象臺灣系列》4,同為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圖書。將日治時期所發行的明信片,有關港口海運的影像撰輯成書。使用圖像約200餘幅,文字約5萬5千字,對臺灣港灣口岸及當時的航線發展作一簡略的描述,使用文獻仍以本館臺灣記憶系統中的日文資料為主。   繼《日治時期的臺北》、《日治時期的臺南》、《日治時期的臺中》後,本書為映象臺灣系列第四輯。有別與以往的系列以臺灣的都會地區...

作者:張雅富

  海洋可被視為是藍色國土,海運商務活動更是國民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來國際航運業營運環境面臨各種區域經濟體及國際貿易協定的出現、船舶污染管制措施公布、海運新科技與能源的逐步開發應用,以及最近的國際郵輪、離岸風力發電、遊艇活動等新興海洋事業的引進,使臺灣海上經濟發展領域更為延伸擴大,國際航運及港口營運也更富有多元性。本書以簡易系統化的介紹海運商務現況及港埠新商機,可供入門者快速吸收及參...

作者:方信雄

  近半世紀來,拜造船科技的日益精進,使得船舶的性能與噸位不斷創新突破,更讓海運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榮景。然遺憾的是,社會大眾乃至相關業界對於貴為海運產業鏈中最古老行業之一的「引水人」卻所知有限甚至誤解,以2020年3月9日臺北港引水船兩位船員不慎因碰撞落海往生,各大媒體紛紛誤報引水人落海往生的新聞為例,即可得知。引水業務為海運經營與港埠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確保船舶進出港口安全的專業技術依...

作者:Marshall King

  當今企業的競爭態勢愈來愈不明朗,環境愈來愈惡劣,這讓許多企業深陷廝殺激烈的商場紅海之中,不能動彈。   想要克服晦暗不明的現狀,就必須擁有完善的情報蒐集分析體系。才能順利地征服紅海危機,找到屬於企業的藍天。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末,企業紛紛跳入競爭激烈的紅海,企圖以強勢的力量打敗對手,獨佔所有利益,卻反而落入無底的競爭深淵。   企業要避免無謂的廝殺,就要先掌握資訊、獲取情報,運用情報...

作者:黃信彰

  介紹天津條約開港及日據時期臺灣海運發展的歷史及其所引進的臺灣新文化。日據時期日本為克服臺、日兩地的距離隔閡,全力發展航海事業,另一方面,許多新興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也透過此一管道大舉進入臺灣。本書除介紹日據時期臺灣航海工業的發展情形,更重要的是強調臺灣社會如何透過航海工具開啟接觸新文明的契機,這些新文明如何在臺灣移殖、成長,轉變成為臺灣的新文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