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充滿戀愛氣息的月份,一起重溫愛情經典《戀人絮語 ... | 戀人絮語

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小說《戀人絮語》(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中說過,每個沉浸在愛情的人,都有如一部 ...Literature在這個充滿戀愛氣息的月份,一起重溫愛情經典《戀人絮語》 在這個充滿戀愛氣息的月份,那些狂熱、絕望、凌亂、反反覆覆的情話大概宛如碎片,影影綽綽的四處飄蕩。

法國文學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的小說《戀人絮語》(ALover’sDiscourse:Fragments)中說過,每個沉浸在愛情的人,都有如一部熱情的機器,拼命地製造符號,以賦予愛情各種意義、給予心上人各樣形象。

如果你也帶著少年維特的影子,曾為愛而狂或迷惘過,那麼不妨在這個愛情荷爾蒙洋溢的季節裡,一起重溫這部愛情經典。

CoverofALover’sDiscoursetranslatedfromtheFrenchbyRichardHowardPenguin(1977)在《戀人絮語》的每個章節裡,都是些斷斷續續的絮語及心理狀態。

愛人們在愛情遊移不定的迷宮中找到不出口,他們所追求的真諦沒有底蘊,在愛慾中沒法尋得愛情的最終意義;明明苦不堪言,卻意亂情迷得難以自拔。

這裡的戀人原型,是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TheSorrowsofYoungWerther)中為愛自殺的主人翁(維特)。

PortraitofRolandBarthes,1970viaWikipedia「愛情中的眾生相」,這原本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及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在1975年於巴黎高師(高等師範學院)研討班上的討論重點。

當時,他以西方典型的戀愛故事《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將故事中主角的焦灼、苦行、相思、災難等相關情緒,貫穿《戀人絮語》裡的章節和情境。

《戀人絮語》一書的中國譯本有一個副標題 ,為「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之所以有著這種學術標題,大抵因為巴特的故事情節總是跳躍而不連續,邏輯奇特,卻神奇地重現了戀人破碎的心理狀態。

Goethe,JohannWolfgang: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Erstausgabe1774viaWikipedia「那麼在我所愛的情偶身上,又是什麼東西最令人心醉?是什麼不起眼的小東西,或是什麼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斷了一片指甲,崩了一顆牙,還是掉了一縷頭髮?再不就是抽煙或閒聊時手指叉開的動作?對這種種細微末節,我憋不住想說:這多可愛!」—《戀人絮語》章節〈真可愛〉理不清、說不明在愛情中,你有否試過絞盡腦汁也找不到適當字眼去形容鍾情的人?即使是一個微小卻致命的表情、動作,都總是讓人沒法說明當中的吸引力;由於理不清愛慕是怎樣的一回事,於是便隨手拈來某個呆板詞彙。

像《戀》一書中所言的,愛情語言中有著一個明顯的失敗痕跡、模糊帶過的表述──「可愛」。

這個特殊形容詞形容的可能是愛人身上別的東西、動作,但背後所指大概也離不開「喜歡」這回事。

這種沒法解釋的「喜歡」,是因為我們對所愛之人有著特殊的慾望與情感,卻沒法精準表達清楚這種感覺,因而所衍生出這種含糊。

愛情無法闡釋100個人就有100種愛情模式。

戀人之間的情感就連那些權威的話語、主流的論述也無法代為闡釋──「愛」無關乎真理和常識。

《戀》中所提及到,各大權威如西方的「闡釋者」──力量源泉的中轉──諸如基督教中傳話的牧師,或猶太教的大祭司,也沒法清楚解釋甚麼是愛情。

「愛情的力量無法中轉」,始終凝聚在戀人自己的世界中;也就是說當事人也無法闡釋這回事,更遑論云云眾生中會有套標準說法。

「胸中的焦灼在積蓄等待,只消一會兒工夫,便會以合適的方式外露出來。

我『鎮靜地』揀起一本書,服了一粒催眠藥片。

偌大的旅館,寂靜中透出回籟,冷漠而又呆板(什麼地方的浴缸在排水,發出咕嚕聲,聽起來那麼遙遠);房間里的陳設和燈光都那麼死板板的,沒有一點點人情味可讓人溫暖一點。

」—《戀人絮語》章節〈焦灼〉FrontcoverofALover’sDiscourse:Fragments(originalFrenchedition)viawikipedia當人們陷入撲朔迷離的愛情中時,總是無法自如,神差鬼使般做出各種平時不會做的行為;情意在愛情的等待中催生、消亡。

在諸多複雜情感中,焦灼更是一種最為戀人們熟悉的感受——對於前路的未知、生怕感情中有各種變數、害怕自己被拋棄……縱然等待的只是愛人的一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