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文課做的事/畢仙蓉 | 小 詩 選 風箏 教案
呈現學習單之前,簡述那一課《小詩選》的作法──也是我在臉書上的分享 《小詩選》之<跳水>與<風箏>. 延伸閱讀--滿足學生視覺與聽覺的 ...2015年3月23日星期一我在國文課做的事/畢仙蓉畢仙蓉老師攝於104/5/6 來自各校的同科老師紛紛問過我一個問題:「請問畢老師您一課課文大約用幾堂課時間完成呢?」最近在《共同備課》這個社團認識的朋友,更是問了我一個重要問題:「有哪些策略是您每一課都會用到的呢?」 我回答如下:一課文本+應用練習+習作──有時一節課,有時一節半完成。
加上延伸閱讀與思辨理解能力訓練,共需四節課,若再加記憶題講解與測驗,則共需五節課。
必會用到的策略是keyword與keypoint思辨理解能力訓練(除了課本應用練習與習作上的,還蒐集題庫中的理解題──供學生畫記練習與口語表達訓練使用)。
事實上,因為個人特質(習慣內省),因此在進行keyword與keypoint思辨能力訓練時,常會另外設計題目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
「另外設計題目」指的是課本與教用「備課用書」以外的題目。
我不習慣將課本中設計的題目全拿來詢問學生,不是題目不好,而是課文如果能給我一些觸發,便也想知道學生的看法。
因此自己設計的題目其實都有目的──想藉我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的學習方向,或者想了解他們想些什麼──這或許是過去長年擔任導師,已習於關照學生心靈影響吧! 設計題目的時候,大致頗小心,因為方才說希望藉自己設計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學習方向,唯恐一不小心,「引導」都可能變成「誤導」。
我給學生的反思訓練,往往包含口語和書寫訓練。
幾年前,學生在口頭發表前,我會先分享自己的心得。
後來擔心這樣的作法會限制他們的思維。
這幾年,改成先讓學生分享,最後再藉由我的分享給他們多一些收穫。
學生書寫的結果,我會將他們同儕的優良作品〈經作者同意〉發表,也會在大家普遍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需澄清的部分〉作說明,然後才徹底結束一課。
自從榮獲教育部閱讀推手個人獎之後,更覺自己身為國文老師,對於推動閱讀,深具責任與義務。
我的學校吸引青少年的叢書太多,不用推動,學生下課自然會往圖書館衝去。
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他們讀進什麼是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
請別誤會敝校圖書館。
主任與組長數年來用心良苦:先宣傳能吸引學生走入圖書館的讀物,再至各班推動經典閱讀,從此,每班均可看到不少喜歡捧起書本閱讀的學生。
也對,若一味規定學生閱讀老師指定的書籍,學生可能覺得那不是什麼好看的書,要他們走進圖書館的可能,就變少了。
一旦學生喜歡閱讀之後,我身為國文老師,更應記起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這當然不是只有國文老師的責任,只是在我們的國文課更能順利進行。
因此「閱讀」幾乎成了每一課必須進行的事。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見到成效,而且不要在「未來」,因為未來不可知;「閱讀」在我的國文課,千變萬化且立竿見影! 我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只要把閱讀的定義延伸──不要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
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
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恕我重提已經發表過的談話: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
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
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當我設計的閱讀課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時,設計的問題更容易引起他們思考與回答的興趣了。
回到文本閱讀時,一篇優美散文,一則新聞評論──無論短篇或長篇,學生拿出過去訓練畫記keywords與keypoints的能力,加上我在發下文本之前先公布的題目(反思能力訓練)──有的與課文無關,有的必須與課文結合(比較與課文的異同),閱讀成效,立竿見影! 學生仍然喜歡走進圖書館閱讀,但在我國文課的閱讀,常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因為在我設計的閱讀課,他們的表現,往往得到肯定與獎勵)。
我習慣用個人的特
加上延伸閱讀與思辨理解能力訓練,共需四節課,若再加記憶題講解與測驗,則共需五節課。
必會用到的策略是keyword與keypoint思辨理解能力訓練(除了課本應用練習與習作上的,還蒐集題庫中的理解題──供學生畫記練習與口語表達訓練使用)。
事實上,因為個人特質(習慣內省),因此在進行keyword與keypoint思辨能力訓練時,常會另外設計題目讓學生有反思的機會。
「另外設計題目」指的是課本與教用「備課用書」以外的題目。
我不習慣將課本中設計的題目全拿來詢問學生,不是題目不好,而是課文如果能給我一些觸發,便也想知道學生的看法。
因此自己設計的題目其實都有目的──想藉我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的學習方向,或者想了解他們想些什麼──這或許是過去長年擔任導師,已習於關照學生心靈影響吧! 設計題目的時候,大致頗小心,因為方才說希望藉自己設計的題目引導學生人生學習方向,唯恐一不小心,「引導」都可能變成「誤導」。
我給學生的反思訓練,往往包含口語和書寫訓練。
幾年前,學生在口頭發表前,我會先分享自己的心得。
後來擔心這樣的作法會限制他們的思維。
這幾年,改成先讓學生分享,最後再藉由我的分享給他們多一些收穫。
學生書寫的結果,我會將他們同儕的優良作品〈經作者同意〉發表,也會在大家普遍出現的問題〈特別是需澄清的部分〉作說明,然後才徹底結束一課。
自從榮獲教育部閱讀推手個人獎之後,更覺自己身為國文老師,對於推動閱讀,深具責任與義務。
我的學校吸引青少年的叢書太多,不用推動,學生下課自然會往圖書館衝去。
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他們讀進什麼是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
請別誤會敝校圖書館。
主任與組長數年來用心良苦:先宣傳能吸引學生走入圖書館的讀物,再至各班推動經典閱讀,從此,每班均可看到不少喜歡捧起書本閱讀的學生。
也對,若一味規定學生閱讀老師指定的書籍,學生可能覺得那不是什麼好看的書,要他們走進圖書館的可能,就變少了。
一旦學生喜歡閱讀之後,我身為國文老師,更應記起韓愈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這當然不是只有國文老師的責任,只是在我們的國文課更能順利進行。
因此「閱讀」幾乎成了每一課必須進行的事。
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見到成效,而且不要在「未來」,因為未來不可知;「閱讀」在我的國文課,千變萬化且立竿見影! 我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只要把閱讀的定義延伸──不要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
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
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恕我重提已經發表過的談話: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
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
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
當我設計的閱讀課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時,設計的問題更容易引起他們思考與回答的興趣了。
回到文本閱讀時,一篇優美散文,一則新聞評論──無論短篇或長篇,學生拿出過去訓練畫記keywords與keypoints的能力,加上我在發下文本之前先公布的題目(反思能力訓練)──有的與課文無關,有的必須與課文結合(比較與課文的異同),閱讀成效,立竿見影! 學生仍然喜歡走進圖書館閱讀,但在我國文課的閱讀,常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因為在我設計的閱讀課,他們的表現,往往得到肯定與獎勵)。
我習慣用個人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