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ppt?推薦回答

作者:何長珠釋慧開等

悲傷 VS成長──轉負為正便是了脫生死!!   本書寫作之目的有四:(1)為暗夜中的悲傷者舉一盞明燈;(2)為同行提供一個本土化的工具手冊;(3)提供一個結合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之悲傷諮商新模式;(4)為國內外方興未艾之生死學建構系統,盡一己棉薄之心力!   為達到此目標,本書之設計亦包括幾個特色:   1.以問題取向之方式呈現,協助讀者在學習進度上之掌握!   2.以實例與圖片,...

作者:吳明富黃傳永

  藝術治療的價值在於整合的過程,透過形式和內容,探索與整合潛意識、內在想法及外在行為,並藉由具體作品的產出,將作品中內含之悲傷情緒做進一步的轉化。本書從作者個人的生活經驗出發,涵括藝術治療應用在助人者、癌症病友、病童、災難倖存者、喪親者等不同對象的相關理論與實例,是對藝術治療領域兼具生活與專業的真誠分享。   「樹之於我,總是有安撫靜心、排憂解勞的作用,蒐集的每一棵樹苗,都記錄了我到處...

作者:蓮娜・穆希娜

  列寧格勒圍城戰結束七十周年   17歲的少女在零下40度,沒有電的圍城中,   每天吃的食物不到這本書的1/6重,   872個圍城日子、20,928個飢餓小時。   像鼴鼠一般地活著。   「俄羅斯的安妮.法蘭克」──蓮娜.穆希娜留下黑暗與光明的成長日記。   「感謝貓咪的犧牲,牠養活我們十天。整整十天,我們一家三口就依賴一隻貓生存下來。」   「列寧格勒圍城戰」(194...

作者:J. William Worden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五版修訂及更新了悲傷、失落和喪慟處遇的內容,繼續為相關系所學生和實務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研究及實務的資訊。在第五版中,作者更新了哀悼的任務和影響要素、提供新的個案研究資源、倡議喪慟者的衍生照顧,以及掌握有效干預和預防性治療的知識和技巧。此外,作者亦提出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對「網路哀悼」的影響、DSM-5的修訂內容對喪慟工作的影響、哀悼的另類模式,以及有關各種悲傷特質的新...

作者:黃菊珍、吳庶深

  孩子是父母親共同孕育出來的愛,當父母親被迫面對新生兒的死亡時,伴隨著是否認、震驚、難以接受,甚至是抗拒與憤怒等多種複雜的情緒感受,畢竟孩子是父母親心中永遠的寶貝,失去這個寶貝就像是在心口劃下永恆不癒的傷口……   本書從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中,看到父母親從懷孕的歷程到決定人工流產過程中,所帶出的各樣議題:從「家庭」、「婚姻」、「親子關係」、「考慮再次懷孕」、「嬰靈的疑念」、「承受的失落與壓...

作者:古倫吳信如

  本書為原《陪伴一生的安慰》與《道別、悲傷與安慰》二書的匯集。   這本面對悲傷的「實務手冊」,一方面讓悲傷者藉著閱讀有關悲傷的想法與靈修儀式,可以面對與處理自己的悲傷,我們希望這本書成為一本悲傷者的心靈筆記,在手冊許多地方,我們都留下問題思考的空白處,讓讀者把自己複雜的思緒整理成文字,這是處理混亂心神與抒發壓抑情感的有效方法,讀者甚至可以保存下來,作為對逝者的思念。   這本書另一方...

作者:蘭迪.塔蘭

★全球120國學前教育、小學、國高中的情緒教育課綱★ 本書獻給該快樂時卻有罪惡感不懂享受、 該悲傷時卻想太多不敢表達的人, 唯有學會適切無礙表達各種情緒, 你才能成為「完整的你」!   ★讓達賴喇嘛真心感動,親筆撰寫專文推薦!   ★臉書追蹤人數超過2,000,000人、「快樂計畫」創辦人   ★榮登《歐普拉雜誌》、《赫芬頓郵報》、《瑜伽雜誌》封面故事   ★親身採訪美國知名導演喬...

作者:尉遲淦邱達能鄧明宇

  過去,一般在談論悲傷輔導都是以西方為準。現在,本書試圖從中國角度提供另一種模式。對我們而言,解決悲傷的問題不只是情緒的緩解,更是問題的解決。要做到這一點,悲傷輔導就不只是對家屬的輔導,也是對臨終者、甚至亡者的輔導。因此,如何從殯葬禮俗或宗教儀式的處理中把含藏其中的悲傷輔導開發出來,實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在此,本書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嘗試,希望未來有志者可以沿著這個思路進一步發展,造福有需...

作者:蕾貝卡‧索佛嘉貝麗‧柏克納

  死亡與哀慟是人生的必經課題,   勇敢傾訴,並慢慢走出來。   不代表你選擇遺忘、或礙於他人眼光,   而是繼續生活。   重新定義哀悼   讓你面對喪親之痛時,不再無言以對!   為了不想干擾周遭的人,我們總是避免談論死亡、隱藏悲傷,   但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你我他的死訊,可能會如病毒般地傳播;   當臉書自動提醒逝世親友的生日,被強制隱藏的傷口又再度破裂。   卸下面具吧!坦承面...

作者:游金潾

  這是一本體驗與學習心理劇的書,讓讀者隨著主角的故事與劇情發展體驗主角的生命、經驗自己的生命,同時清楚了解導演如何根據主角的故事,因勢利導的看到主角在情緒、認知與行為的轉化;並且明瞭導演如何運用心理劇專業來引導主角進入自己的內在、經驗自己的情緒、覺察對生命事件的認知,進而修復與他人的關係,以新的視框與感受來面對生命中的他人和自己。   心理劇運用戲劇的手法將人內在生命事件重現,讓人看到自...

作者:劉作揖

  個案研究,應用甚廣。不但學校教師於實施心理輔導與諮商之前,必須先進行個案研究,即使醫師對於門診的病患,為臨床診斷;法官對於刑事案件的被告,為案情剖析;律師對於接辦的刑事案件,為辯護準備等,均必須進行個案研究,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個案研究,因涵蓋理論與實務兩方面,故本書命名為個案研究與輔導治療,計分十章。每章均分若干節,分別闡述其內容,文句流暢,內容精闢,體系完整,舉例...

作者:何長珠

  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由於其多采多姿(繪畫—沙遊—音樂—舞蹈—戲劇—心理劇—家族排列—曼陀羅)之媒才樣貌,由外表而內在(身體—心理—宣洩—直覺—超驗)的體驗性介入等特質,逐漸取代長久以來用藝術治療(Art Therapy, AT)涵括處理人類情緒及心理困擾之趨勢。而從內容上來區分,包括以視覺感受為主的繪畫—沙遊—曼陀羅治療、綜合性感官為主的音樂—舞...

作者:Howard R. WinokuerDarcy L. Harris

  本書適用於大學生和研究生層級的核心和入門課程,是第一本兼具諮商心理學知識與技巧和當代悲傷與喪慟研究的教科書。本書認為悲傷諮商有別於其它的治療議題,因為悲傷是一個適應性的反應,而非病理特徵。本書闡述悲傷的獨特面向,是遭受失落時的正常反應,悲傷諮商的目標則在催化喪慟者開展自身已有的健康和適應的歷程。死亡或非死亡的失落事件皆會引發悲傷反應。本書亦闡釋悲傷的心理、生理、社會、經濟和實務經驗。 ...

作者:Alan D. Wolfelt

  本書作者為北美洲最受推崇的悲傷教育學者之一,內容是以他的「陪伴」(companioning)理念為基礎而建立的悲傷輔導模式。對許多心理衛生助人者來說,悲傷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被醫療化了──被視為一種病態,需要正確的評估、診斷與治療,才能夠治癒。    相對地,本書所倡導的喪慟照顧模式,則認同悲傷是一種正常而不可或缺的歷程,這歷程是心靈之旅的根本。Wolfelt博士創造了「companioni...

作者:諾曼.萊特

  本書適合家中有學步幼孩、國小兒童或青少年的父母閱讀,內容包括認識憤怒,化解憤怒情緒的實際步驟;也談到孩子的恐懼從何而來,要如何引領孩子克服恐懼;最後深入探索孩子憂鬱的問題,其實孩子也會陷入憂傷,只是大人難以察覺,也不明瞭忽視憂鬱的嚴重性。   藉由本書,父母能儘早開始帶領孩子處理情緒,使孩子脫離憤怒、恐懼與悲傷情緒的綑縛。   「我在從事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花了大量時間輔導成年人學習關...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