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飲食法: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還原基本意識飲食方法,邁向身心安定的終極健康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根本飲食法: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還原基本意識飲食方法,邁向身心安定的終極健康
停止過度的食療,不再盲目依循各種食物公式
發現「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的祕密
★相同的食物,用不同態度或方法吃進去,最後產生的影響都不一樣!
《向癒》作者李宇銘的第一本飲食之書
不論是為了營養所需或養生療疾,
選擇食物前,還原根本的飲食方法,吃出強健身體和清爽心靈
★改變飲食的態度,就可改善身體或情緒的問題!
「思傷脾」,頭腦想得多,影響消化吸收,降低免疫功能
本書將藉由一日三餐飲食來幫助專注、使思慮歸零,達到身體健康、情緒平衡,覺知自我
吃的方式比食物自身更為重要。飲食健康不只在於營養,飲食方法不正確,亦會導致消化吸收不好。過去我們太著重食物這身外之物,而忽略了自身內在的能力,在內與外兩者之中,內因才是決定健康的主宰。本書提倡回歸根本飲食方式──意食──用心帶著覺知去飲食,重新建立個人、食物與全身心健康的連結。
★飲食的方法,18種簡易技巧提升消化功能,更能取消頭腦雜訊
飯前技巧之一【呼吸】
深深呼吸,當氣進入腹中,可以幫助脾胃氣血升降,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呼吸進入下腹部,還可以補益肝腎。因此要補肝腎,並非要吃什麼補肝補腎的食物藥物,深呼吸是更直接的方法!
飯前技巧之二【按腹】
飯前透按摩腹部,有助腸胃甦醒,啟動消化功能。按腹前雙手搓揉至溫熱。雙手掌交疊放在腹部。男女有別,男生左手握住右手,女生則右手握住左手。
圍繞肚臍打圈按摩,先逆時針畫九圈(從左方腹部上來),再順時針畫九圈(右方腹部上來)。或者隨心而做,甚至可打圈一百次,自己感覺舒服即可。最後雙手放在肚臍上,專注呼吸,放鬆全身,身體感覺流暢,就可以放開手完成。
(以上技巧詳細方法請見書內)
★根本飲食法(意食)的特色和好處
1.每個人天生條件不同,食物養生不該以一應百,但飲食的根本方法卻是人人都需要掌握的。導正吃對食物的迷思,吃對方式更是健康的關鍵。
2.食不言原則不只是修養和衛生,更重要的是減少心理思慮,強化消化吸收,進而改善身體功能。
3.擺脫飲食成癮症,不再吃下過多、不需要的食物,為身體和心靈減輕負擔。
4.3種飲食方式、40個覺知練習,一日三餐定心正念,克服焦慮、念頭繁雜和過度思慮的問題。
5.意食是透過實踐而使覺知感提升,身體的反應會告訴你「這口食物是不是適合我」。從生理到心理、從飲食到生活,我們將能隨機應變,不再對自我感受冷漠麻木以對。
(本書版稅收益全部撥捐綠色生活教育基金與香港素食會,做為意食與素食公益推廣用途。)
各界誠心推薦!
「氣味能觸動情緒,菜根香令人心平氣和,食而知味,則到達養心安神的境界;透過筆者溫暖的分享,帶領大家餐桌的靜心。」──謝無愁/養生講師
孔慶玲小姐/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前主席
周兆祥博士/香港知名綠色人士
許瑞云醫師/哈佛醫師、作家
董家霖/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謝無愁/養生講師
(依首字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李宇銘
香港人,中醫學博士、博士後,香港註冊中醫師。素食十多年,是一名靈性修行者,主張全人身心靈合一醫治。
李大夫是中醫經典研究專家、臨床家,崇尚傳統理念,專研醫聖張仲景醫學理論,著有多部學術著作;臨床處方用藥精煉,主張「兩味藥能治好病,則不用三味藥」的精神,甚至「不用藥能治好病,則一味藥也不用」;李大夫研究望診多年,善於透過望診斷證「望而知之」、讀人心神。
學經歷: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雙學位)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中醫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中醫內科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中醫基礎理論)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兼任講師
公職: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
香港素食會主席
身心靈平台副主席
全仁中醫創辦人
香港特首選委會委員(中醫藥界)
著作:
《向癒》(時報文化出版)
《中醫學神》、《中醫不切西瓜》、《一讀就懂的18堂中醫入門課》、《傷寒六經原意》、《傷寒解外方證原意》、《傷寒治內方證原意》、《原劑量經方治驗錄》。
個人網站:leeyuming.com
李博士中醫教室臉書: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推薦序
和食物愛情長跑/周兆祥博士(香港知名綠色人士)
飲食與心耕/孔慶玲(綠色生活教育基金前主席)
以心為「根」,以人為「本」/董家霖(心覺醒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吃的方式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
重回神農氏精神──靠自己發現食物的特質
你試過內心樸素地吃一頓飯嗎
我是根本飲食法的實踐者、受惠者
第一章 意食是什麼
1.食不用心,食而無味
用心覺知什麼?
透過意食覺知自我關係
2.意食是改變人生的練習
意食即誠意不自欺【練習1環境與味覺】
意食即是活在當下
意食不是宗教信仰
意食是為了學懂做人
意食是飲食的修行
意食吃出終極健康
第二章 思想、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1.脾和胃分別管什麼?
「脾虛」是什麼?
凡藥皆可「健脾」嗎?
吃飯也能健脾!?
脾虛,不是想補就補
2.為什麼思慮傷脾?【練習2我經常在思慮嗎?】
怎樣才叫思慮太過?【練習3我有沒有思慮過度?】
3.各種情緒都能傷脾?
為何「心廣體胖」?
思慮導致氣血不通
4.食物也能影響情緒
減肥便捷有妙方?
意食是高效飲食
5.修心先修口,食不言的智慧
崇敬天地
健康衛生
基本禮貌
寧靜感知
第三章 意食的實踐方法
1.體驗意食的基本
經歷VS.經驗(體驗)
意食的兩條法則【練習4專心吃飯】
以感官減少頭腦【練習5單一感官體驗】
食不言,心不語【練習6感官轉換】
2.意食的三個層次
第一階段(基本層次)飲食的時候,察覺到念頭生起,但未能停止
第二階段(進階層次)飲食的時候,察覺到念頭生起,能夠很快平伏
第三階段(高階層次)飲食的時候,頭腦念頭不被動生起,內心寂靜
3.意食方法
正念飲食【練習7觀察批判心】
覺知飲食【練習8覺知飲食步驟】
直覺飲食【練習9直覺飲食觀察】
正念飲食VS.直覺飲食
4.凡動物都是意食者!
5.18種意食技巧
呼吸 【練習10專注呼吸】
放鬆 【練習11全身放鬆】
冥想 【練習12放下負面能量冥想】【練習13小太陽呼吸法冥想】
叩齒 【練習14叩動牙齒】
嚥津 【練習15吞嚥津液】【練習16感覺舌頭】
細嚼 【練習17仔細咀嚼】
按腹 【練習18按摩腹部】
觀賞 【練習19觀賞食物】
飢餓 【練習20感受飢餓】
祝福 【練習21祝福食物】
溝通 【練習22食物溝通】
音樂 【練習23音樂靜心】
無聲 【練習24無聲進食】
閉眼 【練習25閉眼進食】
獨食 【練習26獨食體驗】
慢食 【練習27慢食技巧】
細味 【練習28舌頭味覺測試】
惜食 【練習29惜食練習】
6.10種意食心態
感恩 【練習30食物來源冥想】
欣賞 【練習31欣賞食物】
恭敬 【練習32感謝天地】
喜悅 【練習33內在喜悅冥想】
常樂 【練習34飲食常樂】
專心 【練習35專注凝視】
隨心 【練習36隨心而吃】
平心 【練習37平心比較】
清心 【練習38食物原味】
正心 【練習39食物情緒】
7.意食對治「飲食成癮症」
飽食嘴饞
提神飲食 【練習40食物記憶】
甜苦飲食
肉類油膩
米麵主食
濃重口味
第四章 意食入門Q&A
意食疑難全攻略
怎樣才算實踐意食?
意食一定不可說話嗎?
何時進行意食最好?
怎樣與親友一起意食?
如何開始意食最好?
可以多人一起進行嗎?
難以實踐意食怎麼辦?
意食等於開心地吃?
意食會否「走火入魔」?
苦口良藥真的嗎?
什麼時候進食最佳?
一天應該要吃多少餐?
怎樣挑選食材?
怎樣準備菜譜?
怎樣洗菜切菜?
怎樣煮飯做菜?
怎樣上菜傳遞?
怎樣使用調料?
怎樣洗碗收拾?
如何推廣意食?
第五章 意食的意義
1.終極健康飲食法則
2.提升選擇食物覺知
3.建立對萬物的尊重
4.安定才能正確思考
5.心平能成就一切事
後記:意食是飲食的革命
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介紹
序章 我為什麼推廣根本飲食法?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我是一位中醫師,在學醫的過程中,經常被問到許多飲食問題:高血壓要吃什麼食物?失眠吃什麼好?怎樣吃可以去水腫?怎樣吃可以補身?怎樣飲食才能身體健康?不同季節吃什麼食物?怎樣補充鐵質鈣質B12?身體寒涼吃什麼好?咳嗽可不可吃水果?虛不受補怎麼吃?……這一大堆吃的問題,迫使我要努力學習怎麼回答。可是,在我們中醫的課程之中,沒有西醫的營養學課程,中醫食療養生的部分也很少,實際上,大部分這些問題,書本上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為了求知,那就自己努力補課自修吧!首先我找了不少飲食養生、營養學的書來學習,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覺得頭頭是道,好像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有答案。可是當我深入探究,發覺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書之中竟有不同看法!比如你可以上網搜尋一下,「橘子」、「椰子汁」究竟是寒性還是熱性的?光是這一個問題,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認為是溫熱的,有認為是寒涼的,也有認為是平和的。即使是「西瓜」這種公認是寒性的水果,原來也有人認為它是熱性的,因為有一些人吃了西瓜之後,身體會上火!像這般飲食養生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同,我們應該相信誰?抱著求真研究的態度,我總覺得不可以模稜兩可。這也是我對中醫的研究精神,我花了十多年研究中醫經典,也發現面對同樣的古籍原文,後世的醫家也會有許多不同解釋。例如有一種常用中藥叫半夏,不同古籍記載它是溫性、寒性、平性,究竟哪本書說的對?這讓我明白到,過去我以為自己已經明白的問題,或許也只是「迷信」而已,這些養生營養的知識,是怎麼來的?怎樣判斷是否可信?這些知識是真理嗎?就算是經過現代科學研究,是否就等於可信?科學是不斷進步、不斷推翻自己的,現在許多營養學知識,經過一段時間就被推翻,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得到終極的智慧、不變的真理?這就好比一個人嘗試煮一種新的麵條,一般會問店老闆要煮多久,或者看著食譜的指引、看看包裝袋後面寫著要煮多少分鐘,可是麵條究竟熟了沒?這樣的問題,對一個熟練的廚師來說,看一看就知道了!養生營養知識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不懂自己判斷,就只能依賴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