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衙門上班去: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5月

到衙門上班去: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

作者:完顏紹元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01日
ISBN:978957325640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25元

舉世聞名的晚清大臣李鴻章說:「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官真的那麼好做嗎?  1.歷史掌故書向來是以過去的經驗對應到現代生活上,或者古人的格言、行事作風,有什麼地方是現代人可以學習、借鏡的。而本書則是以相反的方式,即使用現代詞彙、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事物,來詮釋古代公務員的上班百態,讓讀者一目了然,會心一笑。  2.今日可見的關於公務員的新聞報導,在古代亦是新聞焦點。  3.本書收錄不少歷史名人的辦公軼事、八卦花絮。  4.本書由《衙門開幕》作者、復旦大學法學教授郭建推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邱仲麟導讀。希望借重兩位學者的專業形象,為本書錦上添花。  舉世聞名的晚清大臣李鴻章說:「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官真的那麼好做嗎?試看以下一則徵人啟事:誠徵台灣府屬諸羅縣知縣一名【求才內容】  職務說明:負責該縣境內司法審判、賦稅徵收、考試選才、治安維護、教化百姓、公共建設等工作。  工作性質:全職。  上班地點:台灣府屬諸羅縣衙門。  工作待遇:底薪為年薪四十五兩白銀(祿米、與民徵收之養廉銀另計);衙門提供營養午餐、公家宿舍,與專屬之交通工具(含車伕);無退休金。  上班時段:春冬二季,清晨六點簽到,夏秋二季,清晨五點半簽到。午休時間自由活動,原則上下午四點下班(倘若工作結束,亦可早退,不用簽退)。無故曠職或遲到,依天數與情節輕重,處以笞刑或徒刑不等。  休假制度:年假一個月(每年十二月十九或二十日封印不辦公,至次年正月十九或二十日開印辦公)。遇皇帝、太后或皇后生日,以及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間慶典,雖不審理案件,仍須至衙門處理公務。【工作條件限制】  年齡限制:七十歲以下(七十歲為法定退休年齡)。  籍貫限制:依不得於籍貫所在地任官的迴避制度,不得為台灣人。  任用資格:寒窗苦讀十年後,參加三年舉辦一次的科舉考試進士合格,並經見習數年,始可投遞履歷(履歷需經地方政府蓋章,報請吏部核對虛實)。  工作經驗:不拘。菜鳥最好自聘經驗老到之師爺、長隨數名,協助處理公務。  其他條件:擅長處理分類械鬥,與知府、巡撫關係良好,熟悉官場遊戲規則者,優先錄用。【應徵方式】  請至吏部填寫相關資料,並檢附履歷,等候補缺。  《到衙門上班去——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一書以正史、會典、筆記、小說等為資料,分二十五篇來介紹古代官、吏的上班、薪資、食堂午餐、公費醫療、出差、休假、值班、退休等情況。有別於一般以過去經驗對應到現代生活上,本書是以相反的方式,即使用現代詞彙、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事物,來詮釋古代公務員的上班百態,讓讀者一目了然,會心一笑。  想了解現代公務員、上班族和古代的公務員、上班族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請看《到衙門上班去——古代公務員職場生涯全記錄》為您娓娓道來。本書重點  1.上海復旦大學法學教授郭建推薦  2.本書作者特地蒐羅了約五十幅的珍貴相關老照片、圖片,放在文章前供讀者欣賞。書前並製作拉頁,其中正面以衙門平面圖說明古代公務員辦公、住宿、用餐之處,背面則以清代官吏畫像來說明古代公務員上班時的穿著、配備,需要攜帶的辦公用品等,期望藉由這些會說故事的圖像,讓讀者能輕鬆閱讀,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慾。作者簡介完顏紹元  1955年生於上海,為女真後裔,現在登記為滿族。十七歲輟學謀生,作過伙夫、箍銅匠、搬運工,以業餘讀書自娛,目前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編輯。  業餘從事歷史和民俗文化方面的撰述。除出版社所命題的約稿不算外,頗能顯現個人創作風格的作品,是在歷史資源中孜孜發掘切近生活原貌的細節,從中找尋別有旨趣的話題,綴織成文,為愛好文史的讀者提供一份可供咀嚼回味的「零食」。  出版作品包括《走下金鑾殿的皇帝》、《中國古代帝王百態》、《中國吉祥圖像解說》、《婚嫁趣談》、《風水趣談》、《千秋教化》、《流氓列傳》和《細說漢高祖》等四十餘種。

【推薦】「第五大發明」的注腳郭 建一般都說中華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有「四大發明」,不過仔細想想,那都是技術層面上的發明,實際上中華民族還有很多發明沒有列上去。我一直認為,譬如官僚制度,就是重要性足以與「四大發明」比肩的又一大發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形成了與血緣宗族、宗教神道無關,拿薪水、辦公事的職業化官僚體系,絕大多數社會政治事務,都是由這套運轉良好的機構來推行。這在當時、甚至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可惜的是,這個大發明在近代實在是宣傳得不夠,甚至還往往成為批判的對象。有很多人對其嗤之以鼻,動輒給它戴上一頂內涵不明的「封建腐朽」大帽子。面對全球化的時代,為避免在這個洶湧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我們更需要知道我們的過去。同時,各種引進的制度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實踐後,我們也已經開始體會到,無論貼上什麼意識形態的標籤,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是人類社會無論古今都共同存在的,歷史有著自己的DNA遺傳密碼,在沒有弄清楚它的譜系以前就妄自下藥,大概只會造出怪胎。為此,在這個全球化浪潮洶湧的時代裡,探究過去,反而成為新的時尚。對於中國古代的這個「第五大發明」,也吸引著更多的研究者。比如古代衙門裡的那些「公務員」是怎麼當上的?他們如何在衣、食、住、行中體現其身分?他們一天要上多少小時的班?在辦公時間有沒有公費吃喝的可能性?他們的休假是怎麼計算的?他們的收入究竟有多少是攤在陽光下,而同時又有多大的比例是處在陰影中?如此等等的問題,絕大多數並沒有辦法在正史裡找到答案。因為那裡面有太多的「陳規俗例」,或者按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潛規則」,以致正史的史家們不願記錄在案,以免影響「輿論導向」。因此這些事情,往往只是士大夫不經意間,在自己的筆記、信箋之類的非正式文章裡透露出來,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難度。老友完顏紹元兄,幾十年來孜孜不倦探索著歷史的奧秘,長期以來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梳爬搜索,碩果累累。他的這本新作,就是這一努力的又一結晶。本書從解答衙門裡公務員的具體工作性質、待遇等細節問題入手,給讀者描繪出逼真的古代衙門景象,也給中國古代這一大發明的做了詳盡的注腳。同時,亦揭示了這套體制的運行規律及固有的缺陷,從而解析中華文化DNA的一個重要環節。讀書是件快樂的事,讀完顏兄的書,更是一件讓人益智並增的體驗。他最擅長的是用大眾的語言來描述歷史,使每個參與歷史創造的人都能欣賞、進而理解歷史。我作為本書的首批讀者之一,很榮幸的已經獲得了這個閱讀的快感,並衷心祝願正要閱讀此書的讀者,得到應有的快樂!【推薦者簡介】郭建,1956年生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士,復旦大學法學碩士,現為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講授中國法學史。專業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各類法律制度,尤其是一些前人未充分注意的,如民事財產之類的法律制度;同時更感興趣的是,這些法律制度實際上究竟在多大的層面上得到實施、在當時人心目中法律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涉及法律文化領域的問題,因此對於思想史、社會史、民俗史等也多所涉獵。主要著作有《中國民法史》(副主編)、《中國法制史》、《中華文化通志‧法律志》、《滄桑分合》、《中國法文化漫筆》、《五刑六典》、《古代法官面面觀》、《中國古代官場百態》、《金戈鐵馬》等;另有《英美法》、《日本民法債權總論》等譯作多種。在台灣出版的書則有《衙門開幕》與《師爺當家》等。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