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戀生活四書(我買了一座教堂+學飛的男人-體驗恐懼、信任與放手的樂趣+愛他,也要愛自己:女人必備的七種愛情智慧+與愛對話)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7月

愛戀生活四書(我買了一座教堂+學飛的男人-體驗恐懼、信任與放手的樂趣+愛他,也要愛自己:女人必備的七種愛情智慧+與愛對話)

作者:黛薇拉‧高爾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17日
ISBN: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080元

我買了一座教堂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戴薇拉是紐西蘭的女畫家,有一次她在遠方朋友家作客,替朋友出去買一磅奶油,兩個小時後她回來了,買了一磅奶油和一座正在拆除的天主教教堂。從此以後,命運把她帶到一個始料未及的方向—她決定用這些建材,親自蓋一棟心中的夢想之屋。  當時,黛薇拉在皇后鎮附近的禾斯湖邊有一塊地,她的夢想就從這兒萌芽。原本,她是北島一座牧場的女主人,但醫生卻診斷出她有胰臟癌,只剩下三個月生命。這場疾病讓她失去了婚姻,瘦到三十幾公斤,但她克服了病魔,並成為一個旅行畫家。過了幾年,因為兒子跟繼母處不來,前夫把兒子還給她。帶著九歲的兒子偉恩,她最大的心願,就是親手蓋一個可愛的家,讓自己和兒子快樂地相依為命。  《我買了一座教堂》講的就是她跟兒子共同蓋房子的經過。黛薇拉沒什麼錢,卻有豐富的想像力,及對兒子深深的愛。她覺得這樣就夠了。她的個子瘦瘦小小,卻去租了一輛大型拖車,載著三噸重的大理石板和鑲嵌玻璃,在海岸公路上搖搖晃晃,來回七、八趟將建材運回禾斯湖畔。大雨過後,她會興奮地帶兒子去搬運被雨水沖刷而下的大石塊。為了省錢,她自己挖糞坑、埋電話線、釘牆壁、鋪地毯、砌台階…,卻錯誤百出,做了很多白工。幸好她跟兒子天性樂觀,將挫折化為生活笑料和趣味,夢想才得以堅持下去。  十年的工程,讓九歲的兒子變成了十九歲、有自己見解的年輕人。兩代的差距又使得兩個人像在打拉距戰一樣。最後他們終於如願以償,蓋成了美麗的湖畔家屋。本書中充滿逗趣的瘋狂之舉,讓人笑出了眼淚,看完本書,又讓人忍不住為黛薇拉的勇氣和堅持而喝采。讀者只要於8/31以前寄回書內抽講卷,還有機會得大獎作者簡介  黛薇拉‧高爾(Da’Vella Gore)是紐西蘭有名的藝術家,在紐西蘭、英、美等國許多地方常可看到她的畫作。多年前,她曾經罹患胰臟癌,患病不久後又與前夫離婚,熬過醫生所預言的三個月存活期,她竟意外地康復,並逐漸展露出藝術天份。一次偶然的機緣,她因為不忍看著一座天主教教堂被拆除,而衝動地將教堂買下,一個建造自己家園的夢想在她心中萌生。雖然生活拮据,她仍帶著兒子偉恩,花費十年時間,用教堂的一磚一瓦建立起自己的家。於是黛薇拉和這棟房子成為紐西蘭著名的人與物,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到這裡,只為了親眼看看這個美麗的地方。黛薇拉與偉恩目前仍住在禾斯湖邊她一手所打造的家園裡。學飛的男人-體驗恐懼、信任與放手的樂趣  當山姆.金恩(美國知名作家、男性運動領導人物)很小的時候,爸爸帶他去看馬戲團,他深深被空中飛人迷住了,夢想著自己也能飛。然而,小男孩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他慢慢長大了,搬到了都市、唸書、拿博士學位、教書、寫作、靈修、結婚、離婚、再婚、退休…,他成了知名的專業人士,生命卻仍有困惑。然後,在六十二歲生日前夕,童年的召喚叫醒了深藏的衝動,他去報名舊金山馬戲團藝術學校的空中飛人課程,成了最老的學生。  他從基礎學起。爬上高臺、抓起鞦韆、彎膝跳出去、在高空中擺盪,一次又一次面對懼高的恐懼、酸痛的肌肉、別人的懷疑,卻又深深著迷。透過書中流暢、幽默的文字,我們看到金恩與他的同學歷經空中飛人的嚴格訓練,也看到他們以這些訓練來探索日常生活的挑戰與困境。他必須學習柔軟、學習平衡、學習放手、學習翻滾和墜落、學習信任自己和信任別人、學習專注、美感和紀律、學習不被挫折感打敗、學習修正錯誤、學習彼此支持和幫助別人,以便完美地一起飛行…。  透過金恩的生花妙筆,學飛的過程充滿動人的隱喻,成為一則關於冒險、轉化、克服自我設限、狂喜的性靈旅程。書中引導我們展開深刻的內在探索,穿過「心靈的馬戲團」,學飛的男人忘記了年齡,跨越了中年危機,重新燃起熱情和活力,展現出身心靈的優雅和昇華。  由於自己受益良多,金恩現在定期在自己加州的農場為受虐婦女、吸毒者與貧民區學童成立「向上前進」空中飛人課程。他認為,經歷空中飛人的訓練,會讓人們對自己產生新的領悟:透過對於恐懼、勇氣、跌落與割捨的思索,許多生命受創的人將能尋回「再試一次」的信心和勇氣。  推薦:孫大偉(資深廣告人)、王行(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作者簡介   山姆.金恩(Sam Keen)1931年出生在信仰虔誠的美國南方家庭,畢業於哈佛神學院研究所,得到宗教博士學位後曾在「路易斯維爾長老教會神學院」擔任宗教哲學教授,之後放棄教職,開始為《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與其他雜誌寫稿,也與好友兼老師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一起進行個人神話課程。他的暢銷著作《Fire in the Belly》使他成為美國男性運動的領導人物。  金恩從小就夢想飛行。他在六十二歲生日之前,參加舊金山馬戲團學校學習空中飛人,成為「馬戲團中最老的學生」。在這本回憶錄中,他以空中飛人的訓練來描繪自己的性靈追尋。金恩覺得空中飛人不僅是休閒運動,期間還須培養平衡、信任、克服內心恐懼與割捨的意願,也是一種內在開悟與昇華之道。愛他,也要愛自己:女人必備的七種愛情智慧  本書探討女性與異性交往時,如何犧牲自己的主體性和自尊,錯失追求個人成長和專業長進的機會。作者累積二十五年從事女性和家庭諮商的經驗,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物學方面探討這個問題的根源。書中除了描寫許多精采案例,讓人看見各種年齡層、職業的女性如何克服「喪失自我症候群」的事例,並提出一些小測驗,讓女性讀者判定自己是否也得了「喪失自我症候群」,書中同時列出完整步驟,女性可以利用這些步驟,幫助自己找出真我。  女人在戀愛中失去自我已經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多年來,女性一直致力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成為女性主義關注的焦點;精神治療學家也常常強調,女人在戀愛中保有自我是很重要的事。許多書都談到這個問題,一些女性雜誌對此也有所探討。這一切都起源於一本名為《愛得太多的女人》(Women Who Love Too Much)的書。  過去十年來,我們經由教育了解到男性與女性有許多相異之處──特別是像坦南女士(Deborah Tannen)的《你就是不懂》(You Just Don’t Understand)及葛雷(John Gray)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之類的書。這些書雖然有所助益,但卻未能充分解釋為什麼女性在戀愛中容易失去自我,而且也未能提供有用的改變策略。  藉由閱讀《愛他,也要愛自己》,我們將更能理解女人在戀愛中失去自我的傾向,某種程度上是文化條件和生理結構所衍生的副產品。  《愛他,也要愛自己》並不像其他書,把女性遭遇到的所有問題,全都怪罪到男性身上。相反地,這本書鼓勵女性扛起責任、改變自己,讓男性能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女性。  和《愛得太多的女人》不同的是,這本書並不依女性所選擇的對象類別來論定她們所面臨的問題類型。「失去自我的女性」--指的是傾向犧牲個人獨立性、信仰、事業和朋友的女人,無論是否處於甜蜜的愛情關係中,她有時候就是頭腦不清;這些喪失自我的女性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專情、體貼的男人,或冷淡、殘酷又暴虐的男人;還可能因自身不安全感和各種要求拒絕一個心理較健康的男性,或讓在戀愛之外仍擁有自己生活的男人因為她缺乏自我而提出的種種需求,而不尊重她,對她敬而遠之。  此外,不同於《愛得太多的女人》和其他八○年代的療傷書籍,《愛他,也要愛自己》並非著墨於功能失調或有虐待情事的家庭。市面上針對這類問題而出版的參考書籍隨處可見,大部分民眾現在都知道這方面的資訊了。這本書中將側重探討女性如何扛起責任,改變現在的行為和態度。與愛對話  愛與智慧的良師,打破侷限、備受爭議的學者,恐懼但精神奕奕的乳癌存活者,完全離經叛道的酷兒名人,華麗製品的嫻熟編織者,中產猶太家庭的害羞女兒…‥這都是伊娃.可索夫斯基‧賽菊克,開創酷兒論述的幾位先驅之一。  《與愛對話》是一份驚人的思索,關於病人與治療師之間直透本質的親密感,是如何具足改造的特性。  賽菊克在接受癌症治療而陷入憂鬱後,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她以超乎尋常的開放與批判的心智面對治療,同時亦害羞地揭露自己以及心中的恐懼。對依賴、脆弱、慾望和死亡這些議題,她抗拒簡化地回答,反而小心翼翼地向這位對她的文化和智識背景所知無多的男性治療師,全盤傾出想法。  他們兩人之間即興構成的關係,雖非一帆風順,但充滿了意外的樂趣,正如她異於常俗的寫作風格:賽菊克結合了對話、詩,甚至治療師的筆記,探索內在生活——她對致命疾病的反應、與男同志友人的親密情誼、性幻想的冒險場域,以及她投入佛教思想的恩典。  這是一本少見的書,一份細緻且溫柔的敘述,關於我們如何到達愛。  「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克才華洋溢的著作:《愛的對語》,不只是語言對疾病的特殊理解力量的動人見證:它還是一份抒情而誠實的思索,關於人生中最矛盾艱難的一些時刻裡所付出和得到的快樂。她在這本書裡的寫作彷彿生自靈魂深處,她對個人情緒的內我之中的發現,是相當驚人而美麗的。一位愛與智慧的良師,打破侷限,備受爭議的學者,恐懼但精神奕奕的乳癌存活者,完全離經叛道的酷兒名人,華麗製品的嫻熟編織者,中產猶太家庭的害羞女兒—這些都是伊芙‧賽菊克,但更重要的是,如同她在這本書裡展現出來的偉大天賦,她確確實實是一位具有無比勇氣,洞見,和力量的詩人。」  --拉飛爾‧坎波(Rafael Campo)醫生,《癒療之詩》(The Poetry of Healing)的作者結合詩與對談的寫作模式,呈顯出一種簡單文學的樣貌。作者在探索個人經驗以及不斷自我剖析的過程中,不僅提供了誠實傾聽內在聲音的範本,她和治療師之間--陌生人的親暱感--,帶來新的閱讀味覺。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