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禪修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內觀禪修
《身念住內觀法》以及《禪修者與內觀》二部份。
《身念住內觀法》介紹南傳佛教大師阿姜念的內觀方法。其特色是不斷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貪瞋的生起,進而滅除痛苦。原文是凡拉達摩法師由英文譯成中文,今簡化科判並特別編印出其核心的理論、實修與成果。
《禪修者與內觀》介紹南傳佛教大師孫倫.古恭法師的內觀方法。他的方法重視身上的感受,並且特別針對苦受下手,以堅毅的精進去觀察它,最後體驗其無常、無我的特性,由此得到解脫。善見法師親赴緬甸學習此方法,並抽空將英文單行本譯成中文,供喜好禪修者分享。
本書特色
第一篇 理論
一切有情,不管是已生或將生,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他們的軀殼而(死)去,認知了有情共同的命運,智者應該努力修行而過著梵行的生活。(小部無問自說經)
…用虔誠的心歸依佛、法、僧,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用虔誠的心持戒:不殺生、…不飲酒放逸之因…用虔誠的心持這些戒,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他所做的,盡是慈悲陣陣慈悲的馨香…,如此他將獲得更大的果報。然而他所必須做的,只是一彈指頃的,無常之想。(增支部)
一、佛法
二千六百年前,印度北方釋迦小王國的悉達多太子,因為見到他生活周遭苦的逼迫,離開了他的妻兒展開獨自追尋滅苦的方法。他追隨當時印度苦行者的修行目標尋求神我或不死。他跟一位老師修行,成就了第七次第定(共有八個次第定、四種色界定、四種無色界定)。後來,和另一位老師修行,又成就第八次第定。但他很快地發現這些禪定只是暫時的狀態,根本無法滅苦。然後他開始修苦行,這種苦行是以絕食來淨化靈魂而擺脫苦痛。他一直修到全身只剩下皮包骨。最後他接受一位名為蘇嘉塔(Sujata)的牧羊女所供養的熱乳粥而停止了絕食的苦行。他體會到極端的欲樂(定樂)和苦行並非滅苦之法。唯有中道法才是滅苦之法。當夜,在禪定中,他體證了四諦法而徹悟了。他就是後來為佛教僧侶所熟悉稱頌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三藐三佛陀)或「不由他的覺者」。
今天世界上越來越多人,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但是內心卻覺得很空虛,都逐漸轉向學習四聖諦和中道法。釋迦牟尼佛經過四十五年辛勤地弘法利生,他只教導一件事:「苦和苦的止息」。佛陀並不喜歡探究類似「宇宙有盡無盡」這種令哲學家殫精竭慮的問題。然而他卻明白地指出整個宇宙的器世間是色法,而生於其中的有情是心法與色法(名色或五蘊)。在佛陀體證的教法中,並沒有永恆的自我、上帝創造的靈魂或人的靈魂。佛法的修持,其實可以簡單地定義成把身心當不斷變化的事物來觀照(明覺)而已。經過二千多年來,透過許多身心觀照的結果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專門知識。(甚至近代西方國家對於「夢」的某些研究成果,早在兩千年前就為佛教徒所熟知了)
壹、什麼是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是寺廟、佛像、供養僧人托缽的食物或是儀式。雖然這些事物都很有價值,但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法。那麼什麼是佛法呢?如果說佛法是以正念、正知修行,引發般若智慧而斷除煩惱並止息苦痛這個概念更接近答案,但還不夠清楚。
如果說佛法是色心二法那麼就更接近答案了,但還不十分令人滿意,因為「心」這個字所傳達的概念是:一個緊湊的心,整個是一體的,處理所有各種不同的精神作用。為了更真實地描述心,可以將心表示成很多心態(心王),每個心王個別生起並且彼此不同:如看的心態與聽的心態不同,妄想的心態與修行時觀身的心態不同等等。「我們」這個整體存在的感覺,也只是每一剎那生起其中一個心態,而下一剎那迅速地被另一個心態所取代而已。
但光講心態(心王)還不夠,心態(心王)其實是由五十二個心所法所組成的(例如:觸、受、想等都是心所法),所以對心的真正的定義變成「心王心所」,如果現在將色法也加入佛法實相的定義中的話就成為「心王心所色法」。但心王心所色法還不是有情身心整體的「描述」。如果修行成就(體證身心非「我」)會達到一種狀態,此時短暫的道剎那將生起而斷除煩惱,這種道剎那是以涅槃為所緣,而涅槃是佛法的實相之一………。
作者簡介
阿姜念〈AchaanNaeb〉
生於西元一八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她的父親巴雅.蘇達雅隆滾,是當時堪甲那布里省省長,她的母親名為昆瑩.布拉。西元一九三一年,阿姜念三十四歲時,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而是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當下。
那時她還沒有學習佛法或修持四念住禪觀的經驗,於是她找善知識教她四念住禪觀業處,她找到曼谷布拉寺的一位緬甸巴頓塔威拉沙比丘,於西元一九三二年開始修行,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達磨並成為一位重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阿毗達磨的教法傳入泰國的人。三十幾年的時間,她在包括衝布里省的布堪甲那南在內的許多禪修中心指導四念住內觀禪修法。阿姜念逝世於西元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享年八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