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

作者:王之相
出版社:黎明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20日
ISBN:978957160853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8元

  「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是陳儀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離台前留下的一首詩。對陳儀或是國人而言,究竟是癡?是魔?「二二八」孰是?孰非?歷史已早有答案,也相信會還給陳儀一個公正的評價。

  陳儀,字公洽,自號退素,1883年生於浙江古城紹興。自己號稱「退素」,取不容官場但仍我行我素之意。民國三十九年被槍決後,只留荒墳一座葬於台北的偏僻山區,立碑文字即為「陳公退素之墓」。

  他予人的印象,很難不與二二八事件糾纏在一起,尤其是在零星與片斷的口耳相傳後,就更讓人覺得他是整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殊不知,在陳儀的內心深處,對台灣,他希望能在一個目標與組識之下,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獲得全般的配合,使這個被稱為「福爾摩沙」的海島成為一個真正的樂園。為此,他將許多理想落實在政策作為上,如奠定台灣地方自治的基礎、土地改革與穩定戰後的經濟,減緩通貨膨脹的衝擊等。

  然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打斷了他的理想,尤其民眾與政府的衝突衍生了許多不幸事件,傷痕迄今仍是許多台灣人民心中的痛,以致還有很多人對陳儀恨之入骨。事實上,陳儀愛台灣,他反對駐軍台灣,且認為不必要以軍隊來增加台灣人民的麻煩和負擔,因為這不是征服的土地。因此,二二八事件發生前,陳儀早已將軍隊調走,當時還遭湯恩伯等人反對,他說「我以至誠愛護台灣人,台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便充分彰顯他對台灣的熱愛與真誠的付出。

  《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一書,即是從陳儀的生平事略、人格特質、「二二八事件」到處死,深入淺出的帶領讀者再一次認識陳儀,進而呈現一個比較完整的陳儀面貌,也為複雜的中國近代史拉出了一根重要線索。

本書特色

  「治生敢曰太無方,病在偏憐晚節香,廿載服官無息日,一朝罷去便饑荒。」這首陳儀自嘲的詩,訴說著陳儀為官清廉,雖退休後生活困頓,但保有晚節。惟在今日台灣,仍有很多人對陳儀是恨之入骨,但無論是非功過,他再怎麼說也算是一號人物,歷史不應該繞過去。《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作者王之相即是希望透過不同的角度,重新檢視陳儀的一生歷史。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過六十餘載,事件之後,陳儀寫下「如此江山如此過,幾番功過幾番悲」來述說他當時的心情。不僅是自己的壯志未酬而悲,也心痛社會的氛圍與國家的未來。如今,台灣已轉型成為崇尚民主自由的社會,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尊重不同意見,並給予廣泛且深入的探討,最後讓人民自己下結論,更已成為全民共識。基此,王之相認為,如果把一個人物的歷史,從生到死走一遍,然後再把重大事件放在這個人一生旅途的某一站,當做一個插曲,這樣,對於同一個歷史人物會不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就好比孫中山之於清末革命、張學良之於西安事件,陳儀之於二二八事件。

  德國哲學家謝勒(M. Scheler)即曾說,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聯繫起來,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件恰恰可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核心關鍵,這些訊息,將清楚地呈現出個人專屬的「人格」。而陳儀所嶄露的人格,正是他強烈的使命感,以及追求他自己的使命所付諸之堅決行動。

作者簡介    

王之相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教於南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著有《台灣現代國家的興起》等學術論著。

《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序.................... 3
一、求學養成青年期................................. 11
二、軍政江湖初歷練................................. 23
三、軍閥的雜亂身影................................. 33
四、初次踏上戰場................................... 41
五、德國因緣與兵工署............................... 51
六、中國政局的縮影................................. 63
七、福建的「明治維新」............................. 69
八、訪台........................................... 89
九、陳儀的經濟政策與下台........................... 95
十、無聲的幕後.....................................105
十一、喧擾的幕後.................................. 111
十二、孤人在高層.................................. 117
十三、提拔人才與清廉自持...........................125
十四、陳儀的偶像...................................131
十五、主政台灣險中求進.............................135
十六、二二八因緣俱足...............................163
十七、浙政短暫風華久...............................177
十八、處死.........................................191
【陳儀年譜】.......................................200
【跋】.............................................202

推薦序

  陳儀在台灣是一個破裂而片段的形象,和二二八事件纏在一起,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之相寫《陳儀─為理想一生懸命的悲歌》,不僅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陳儀面貌,也為複雜的中國近代史拉出了一根重要線索。

  讀之相大作,我自己的感觸特深。按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做國民政府在大陸時代以及來台初期的經濟政策轉型研究,曾經多次碰觸過陳儀,認為他有很濃的社會主義的傾向,偏好「計畫經濟」。為此,陳儀不滿抗戰末期何廉等留美經濟學家推動的「計畫自由經濟」政策。而更不幸的是,陳儀在計畫經濟的名目下,推動糧食公沽或公賣政策,受到當地糧商和地主的強烈抵抗,在福建和台灣都以失敗收場。依此,我一直覺得陳儀是一個悲劇人物。只是讀完之相的陳儀一書,看到陳儀非常優秀而正直的一面,更讓我意識到陳儀悲劇背後更深層的困境,可以說是民國時代意識形態大轉換中的一個重要案例,重新回顧,有助於我們當代人的思緒釐清和成長。

  陳儀出自江南的富貴世家。父親陳靜齋在上海和北京經商,當過日本正金銀行(今東京銀行)買辦,大哥陳威畢業於日本早稻田經濟系,曾長期擔任中國銀行副總裁和代理總裁。陳儀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回國後未獲軍政職務時,也曾參與銀行和實業的經營。主持福建省政時,他對於省屬金融機構的設置和運用,做的很實在。以這樣的家世閱歷,陳儀原來應該傾向資本主義,卻偏好社會主義,服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而強調「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個左傾原則,只要有機會就想付諸實踐,由此形成了他在右派政權中具有左派立場的尷尬。

  當然,除了基本經濟政策觀點的矛盾之外,陳儀在終結軍閥混戰、建立現代軍工建制和省政治理等方面還是有許多重要的作為和貢獻。對於這些方面,之相都能放在當時的情境脈絡中,做出相當平衡的評述。之所以能如此,之相是有其學術根基的。他從政治學系科班出身,博士論文寫的是清末民初以來的國家建立過程,秉持的是1980年代中期開始成形的英國「新國家理論」(neo-statism),重視意識形態、軍事、政治、經濟等四大面向之間的辯證互動,藉以說明一個現代主權國家的形成。這種新國家論的視域遠比近三十年來盛行的「威權轉型論」或「民主化」理論要開闊,可以勘察到現代國家建立過程中的混亂和艱險。

  不過,之相的真正難得處是在於他的敘事能力,透過廣泛的閱讀、消化和裁剪,把民國以來複雜的現象,寫成一本我們台灣當代人容易看、喜歡看的精彩小書。之相往往能藉一連串有趣而有意義的故事,來鋪陳情節,彰顯事理。比如說,之相談到陳儀受命訪歐,旨在引進德國軍工制度,購買武器,提拔德國留學生回國服務。其中最顯著的案例是俞大維,當年俞還只是一位在哈佛學念數理後轉至德國習彈道的年輕書生,陳儀每一次見蔣中正都把俞帶在身邊,終於獲得大用,後來曾長期擔任兵工署長和國防部長。而俞大維也有情有義,在陳儀受難時力圖救援而不可得。

  之相談陳儀在福建的省政建設,除了一般政務外,還很注意文化建設,請出身台灣鹿港世家的交響樂作曲家蔡繼琨,主持一個「很不實用」的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而這位蔡校長居然請來了四位流落中國的猶太知名音樂家來校任教。當時戰事緊迫,省府已經遷至山城永安,四位音樂家蒞臨山城,師生列隊迎接,搭配軍樂演奏,「一時樂聲、掌聲、歡呼聲齊鳴,感情豐富而無家可歸的外籍音樂家熱淚盈眶激動不已」。試想,如果拍成電影,這將是一個如何突兀而感人的場景。

  近年來人們常說,中學教課書對近代史的修改而動搖了國家認同,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回想我自己在初高中時代念的中國近代史,看到的盡是各路軍閥的一大團混戰,北伐、抗戰、反共等歷史章篇,更常常變成讀之無味的八股。有血有肉的好著作不多,能夠說出其中脈絡意涵的更少。之相的這本小書寫出了不錯的格局。我和之相有過師生緣,很高興看到他的成果。希望他以後繼續寫,以真實的筆觸,寫出更生動歷練的風格,也由此開拓出國人更深刻寬廣的自信。


徐振國   東吳大學第二教學大樓624研究室  退休離校前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