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文治武功?財稅金融才是國家盛衰存滅的深層原因。「中文世界的國富論」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文治武功?財稅金融才是國家盛衰存滅的深層原因。「中文世界的國富論」

作者:郭建龍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28日
ISBN:9789579164016
語言:繁體中文

  大陸新京報年中榜好書推薦、豆瓣讀書會最佳書榜單、
  中華民國前財政次長、金融司長、上投摩根基金獨立董事戴立寧,
  羅輯思維強力推薦:宛如中文寫就的《國富論》。

  本書用一個個財稅金融故事,解釋中國各朝代盛、衰、存、滅的真正原因:
              
  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三部曲」──財政軍事與哲學,
  第一部曲:財政。
  當當網破紀錄99.8%好評、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半年銷量超過5萬本。
 
  漢武帝做了什麼好事?影響中國兩千年。
  為何曹魏稱霸三國?別以為挾天子就真能令諸侯,原因是曹操振興了農事經濟。
  宋代國力很弱?宋朝人發明了集權政府最強力的斂財工具:紙幣。比西方早七百年。
  唐太宗建立唐朝,為什麼功勞也要算北魏馮太后的?
  紙鈔崩壞亡了宋、元,明代紙鈔通膨反而產生安定經濟的銀本位,怎麼回事?

  誰說只要國富就一定民強?政府太有錢會亡國。
  使國家走向極盛或衰敗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政府有三大撈錢途徑,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現代執政者其實作風不難預料。
  
  探索中的集權帝國:維持天下統一,歐洲沒辦到,古代中國辦到了!
      
  .秦、漢一統帝國的誕生,也是皇帝財政僵局的開始
  秦國為何如此強大?因為實行軍爵制,將社會生活和軍事連結在一起,
  到了漢武帝時代,多數聚斂之臣都是大商人出身,管鹽、管鐵,
  統治者甚至默許人民開發自然資源,然後按比例收取「山澤稅」。
  想發財?你得打入皇帝的小圈子:內廷。
         
  .戰爭時期的財政競爭
  三國蜀、吳忙著搞軍事,只有曹魏靠屯田掌握天下。
  蜀國長期糧食不足、運糧困難,即使諸葛亮神機妙算,也算不準戰爭的後勤補給。
  最終只好讓給財政專家司馬懿,執行他的統一大計。

  財政失控,但帝國繁榮:戶口、稅收不嚴明,反而國祚長久
   
  .照亮也葬送唐朝的土地改革
  一個朝代結束亂世、迎接盛世至少要五十年,但隋朝只消短短九年就贏來盛世,
  而且土地比現今的中國還大!那為何只延續了兩代就滅亡?
  歷史告訴你:國家稅收查得太有效率,會亡國。

  .最簡單的財政,最複雜的問題 
  查不清戶口、行政效率低下,竟保護唐朝免於步上隋朝後塵。
  那稅收不足該怎麼辦?唐太宗便設立「捉錢令使」,要官員放(高利)貸,還要
  求提供4,000錢的利息(年利率高達96%)!

  邁向最完美的集權機器:這麼「完美」,好嗎?
     
  .如何建立最嚴密的集權皇朝
  明朝能維持三百多年,歸功於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懂金融,發放的紙幣一文不值,
  使得當官、當百姓一樣窮,民間只好私下用白銀流通,竟使明代的財政最穩定。

  .抵達高峰,卻掙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大措施迎來康雍乾盛世,當時清廷到底多有錢?
  歷經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割地賠款都動搖不了國本。
  原來,外國船堅砲利並非衰亡關鍵,而是龍椅上的思考模式。
 
  開創盛世就一定是明君?發生叛亂、朝代滅亡,全都是昏君的錯?
  國家的興盛或滅亡,全都藏在財政祕辛裡。

各界推薦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知名補教歷史老師/呂捷 
  「故事」網站專欄作者/金老ㄕ

作者簡介

郭建龍
    
  旅行者、文字作者獨立作家、社會觀察者,曾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輾轉於經濟、媒體、探險等各個領域。對於社會、財經和歷史皆很熟悉,視野廣闊,知識結構深厚,對中國社會觀察深刻,立志於寫出有深度的傳奇性現實題材小說。
    
  出版有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歷史遊記「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東南亞五國文化紀行》、《騎車去元朝》,以及經濟類書籍。此外還有人物傳記《一以貫之》、商業傳記《勢在人為》、歷史遊記《穿越百年中東》。
 

推薦序 推開讀歷史的一扇新窗
前 言 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史詩
序 章 漢武帝:兩千年帝國財政的教科書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權帝國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國的誕生
第二章 漢代:皇帝的財務僵局
第三章 莽:一個幻想家的財政實驗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戰爭時期的財政競爭
 
第二部 財政失控,帝國繁榮
第六章 唐德宗:吝嗇皇帝的中興悲歌
第七章 北魏馮太后:照亮也葬送唐朝的土地改革
第八章 唐代:最簡單的財政,最複雜的問題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殤   
第十章 紙幣:溫水煮宋朝青蛙的遊戲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潰──宋朝的印鈔奇觀      
 
第三部 邁向最完美的集權機器
第十二章 元代:財政的能力,支撐不了帝國的野心
第十三章 明代:如何建立最嚴密的集權皇朝
第十四章 清代:抵達高峰,卻掙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後記 本書不只是歷史,還希望能以古鑑今
附錄
各朝田畝丈量尺度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統計資料
中國朝代示意圖
 

推薦序

推開讀歷史的一扇新窗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國家的興、亡、盛、衰全在財政,是本書的主旨,而本書為我們讀歷史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察角度。

  國家興,因為「槍桿子裡出政權」,而槍桿子若無財政支持肯定不行,例如楚漢相爭,項羽強而劉邦弱,但是劉邦據敖倉而能拖垮項羽;國家亡,因為「天下之亂本於飢」,但荒年每隔數年就會發生,卻未必一定生亂,人民因吃不飽而造反,通常伴隨著政府財政出問題,例如王莽搞垮了原本穩定的五銖錢貨幣秩序,一旦發生饑荒,立即民變四起。

  讀本書最大的感慨是,中國古代的財政思想不發達,乃至「興利之臣」跟「聚斂之臣」幾乎同義,於是儒家學者恥言興利,最終使得近代中國完全無法抵擋西方的船堅砲利。而列強敲開中國大門之後,起初只要求通商,及至不平等條約數簽,最重要的就是攘奪財稅權,而中國的大臣還死守「土不可喪」觀念,不曉得國家命脈已經給人家掐住了。

  本書作者蒐集史料完整,並能拉長歷史縱深思考問題,透過他的剖析,很多傳統史書上的「功」卻成為「過之源」,例如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大漢天威其實埋下了大漢帝國由盛轉衰的因子;有些「不作為」卻又因禍得福,例如大明王朝濫發紙幣,民間擔心通貨膨脹,於是自覺性的發展出銀本位貨幣體系,反而明朝的金融秩序在歷代中相較穩定。而史書稱讚的一代良相張居正,他推動的財稅改革「一條鞭法」,本書評論他其實只是「瞅準機會做些『理順式』的變革」,如此評論固然有作者的根據,然而在儒家學者普遍缺乏財政知識的中國古代,張居正能夠「瞅準機會」,還能「理順問題」,絕對稱得上是一位治世能臣,忍不住在此幫他「平反」一下。

  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的錢穆大師教我們「在現實裡找問題,到歷史裡尋答案」,也就是所謂「歷史實用論」,可是在此之前,遇到現實中的經濟、財政、科學等問題時,常嘆中國歷史記載這些方面太少,有了本書之後,對於財政在歷代興亡盛衰的影響,乃有了清楚的脈絡,良有益也。

  作為一個歷史評論人,不能已於言的是,本書沒有對「貪汙」多加著墨。事實上,史書中對貪汙奢侈的記載很多,而貪墨之風直接影響的就是政府財政。這一點,期待本書再版時能夠加入。

前言

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財政史詩

  中國是一個早熟的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中央集權制,在這之前,人類幾乎不可能在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內,建立統一國家。由於交通和科技的限制,統治者無法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所有人俯首聽命。周代雖然建立諸侯制,但由於天子無法控制諸侯,因此各個諸侯逐漸獨立、形成國家。秦漢採行的中央集權,在地方建立一整套的官僚系統,由中央任免、控制官員,同時官員再統治人民,彼此相互監督、相互制衡。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財政,除了中央之外,其餘機構無權收稅,也不能發放工資給官員。
  
  這麼一來,官員就成為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工具,而政府再透過官僚網路,牢牢的控制民間。但是,中央集權制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隨著政權的發展,這個維護社會穩定的系統,卻變得越來越龐大,使得古代的農業社會逐漸養不起它。
  
  在王朝建立初期與和平時代,官僚機構的規模還比較小,這時,可以透過正規的農業稅來養活。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或者到了王朝後期,系統膨脹過於快速,無法僅靠正規的稅收支撐。這時,財政就會進入快速擴張期,皇帝為平衡支出,便發展出正規稅收之外的各種手段,從民間攫取財富。
  
  皇帝最早發現的是國營企業。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摸索出一套建立國營企業的方法。漢武帝繼承文景之治所帶來的成果,當時本來是富裕的時代,但因經常對匈奴發動戰爭,迅速耗空國庫,財政產生嚴重赤字到無法僅靠農業稅收彌補。
  
  為了得到更多收入,漢武帝決定壟斷自然資源,也就是當時的鹽和鐵,建立一系列的國營企業。他靠著鹽、鐵資源,壟斷經營權,形成最先進的工業部門,可謂漢代的科技產業。民間為了購買鹽和鐵,必須付給政府更高的價格。壟斷前後形成的價格差,就成了漢武帝的戰爭經費。
    
  除此之外,漢代還首開先例,將貨幣發行權,獨攬到中央政府手中,藉由貨幣貶值(鑄幣時代主要是透過在用以鑄幣的材質「銅」中,摻入其他賤金屬來實現),從民間抽取財富。漢代之後的大部分朝代都繼承漢武帝的衣缽,在壟斷資源上大做文章,形成對中國民間經濟的第一道緊箍咒。
  
  而唐代則為中國現代經濟,提供另一個版本:土地公有制。唐代的土地公有制來自北魏,經過北周和隋朝,最終傳給唐朝。它規定當一個人出生時,就由政府分給他一塊耕地;作為交換,一旦他成年,就必須向政府繳納土地稅;當他死亡時,政府把耕地收回,以便發給其他的新生人口。這種制度下,政府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農民只是終生的租客,稅收就是租金。在1978年之後,中國農村也曾經實行過類似的分地制度。另外,與現代中國類似的是,唐代也是一個政府參與經營的時代。皇帝允許每一級政府、每一位衙門擁有土地經營權和資金,這些衙門都可以參與市場活動,賺錢籌措一部分財政資金,維持自身的營運。
  
  可以說,唐代的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但唐代的官營效果很差勁,常常處於虧本狀態。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控制土地的成本太高,雖然可以短暫獲利,但從長遠來看,不僅會攪亂民間秩序,也無法保證政府持續獲利。而政府由於不懂經營規律,所做的商業活動多半無法盈利,或是只能實行強買強賣。結果,政府不僅沒有從中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反而導致唐代的中央財政捉襟見肘,持續惡化。
  
  正是由於糟糕的財政,唐玄宗在盛世時期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建立節度使這個官職。在此之前,中央政府總是把一個地方的軍權、財政權和行政權,分派不同的官員。但隨著中央財政崩壞,皇帝往往拿不出錢來養活邊關的軍隊,於是,他把邊關地區的軍權、財權、行政權合併起來授予同一人,讓他自己想辦法收稅,再用這些稅收養活軍隊打仗。但設置節度使破壞了正常的官僚制度,無法產生有效的制衡,使得節度使反而大權在握,有力量反抗中央,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可以說,唐代的衰落首先起源於財政問題,再擴大成軍事問題。
  
  在漢唐的財政經驗之外,宋代則為中國提供最後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紙幣。從宋代開始,中國的每一個朝代(除了清代),都有劇烈的紙幣通膨,中央政府突然發現,紙幣是種更容易獲取財富的工具,並且迅速濫用。即便到了現代,世界各國也都發現,紙幣是個快速籌款的工具,並想要過度使用,最近世界各國都有流動性氾濫的問題就是這樣的結果。從前面的回顧也可以看出,國營企業、土地公有制、金融壟斷,在中國古代都有非常深入的實驗。而它也帶來一次次重複的結果,雖然每次的重複中略有新意,卻又有許多規律可以追尋。
  
  本書在敘述這些歷史教訓時,會試圖尋找其中的規律,為現代社會經濟的池塘中,摻入一點古人的眼淚。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僅僅是回顧歷史,而是透過研究古代問題,來研究現代。當了解古代的財政邏輯之後,再看待現代問題,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角,並能夠理解現代經濟和社會的脈絡。

偷鑄假幣成為流行 在武帝之前,漢代的貨幣主要是文帝時期推出的四銖錢,錢幣6枚重一兩,其面值和所含銅的價值相近。朝廷甚至允許民間鑄造貨幣,只要鑄幣達到政府規定的規格,都可以進入市場流通。漢武帝採納酷吏張湯的意見,依靠政權的力量創造兩種新型的貨幣:皮幣和白金。這兩種貨幣的面值與真實價值嚴重不符,皇帝借助它們從民間抽取大量的「鑄幣稅」。 由於皮幣兌換率不合理,近乎是明目張膽的搶劫,所以市場拒絕接納皮幣。因此要推行皮幣,必須依靠政權的強制力量。依照漢代的禮儀,諸侯朝覲、祭祀祖先需要使用玉璧,漢武帝就看上這塊市場,他規定諸侯在貢獻玉璧的場合,都必須用皮幣當墊子,襯在玉璧下面。一個玉璧有時只值幾千錢,而它的墊子卻要40萬錢,等於讓諸侯花大錢買一塊不值錢的皮子。 如果說,皮幣是為了搜刮諸侯的錢,那麼白金則是直接從民間搜錢。所謂的白金是銀、錫合金,漢代的法定貨幣是黃金和銅幣,銀並不屬於法定貨幣,所以皇帝決定利用它。漢武帝製作的白金貨幣有三種:一種重8兩,圓形,上面有龍形圖案,叫做白選,一枚價值3,000錢;另一種小一些,方形,上面有馬的圖案,價值500錢;第三種更小,橢圓形,有龜形圖案,價值300錢。由於民間本來不使用銀和錫做貨幣,加上白金的價格被嚴重高估,官方估值已接近金的2/3,出現巨大的價差。 民間一方面在交易中抵制這類貨幣,另一方面又大量偷鑄假幣,希望以此牟利。短短幾年,越來越多人加入偷鑄錢幣、使用假幣的行列。為了應付上述問題,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監控市場,官僚階層也因此變得更加龐大。這件事導致日後政府更加深度的介入金融業,將其收歸國有。 另外按照法律規定,那些偷鑄貨幣的人會被判處死刑。但由於這個行業可以謀取暴利,在嚴刑重法之下人們仍然趨之若鶩。當所有的人都參與犯罪時,法律就像是靠概率決定的射擊遊戲,誰被打中誰就自認倒楣,沒有被打中的繼續犯罪。但是,沒有被打中的總是大多數。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