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第二版)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第二版)

作者:Judith S. Beck
出版社:揚智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ISBN:978986298156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93元

  對於想要學習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治療師或學生來說,本書是一本結合臨床實務且深具威信的佳作。在本書中,Judith S. Beck對於治療模式的理論、原則與實務運用,為讀者提供了厚實而深入的基礎。透過逐步階段的清楚導引,Beck為我們展示如何成功地運用實證基礎的治療技術,為案主帶來情緒與行為上的改變。本書的第二版,更是結合學界近十五年的豐碩研究成果,以及Beck在臨床實務、教師及督導等角色中持續不斷的個人歷練,在全面徹底的修訂與更新後,再度問世於大眾。

  本書在治療技術之運用、協同關係之建立、發展個案概念化、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歷程等項目上,提供了具體而詳細的說明。第二版更多了衡鑑與行為活化的篇章及導引。其中理論所涉及的核心治療技巧在本書也有詳盡的介紹;像是自動化思考的辨識、評估與回應;深沉假設與核心信念的修正及調整;行為與經驗層面的介入方法等等。本書也針對各式治療中所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復發的預防,有詳細的介紹。

  Beck以一位名為「莎莉」的個案縱貫全書各章節,作為實際治療上進行的案例說明。此外,第二版也針對治療者與案主之間的治療關係、如何賦能(empower)案主,以及有效執行家庭作業等部分,有相當幅度的說明;同時也有個案範例的詳盡紀錄,並提供七個可供讀者自由使用的臨床工具。若有其他任何特殊用途,讀者也可從網路下載定型化的格式以便使用(網址:www.guilford.com/p/beck4)

  本書適合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閱讀,不論您是剛入門的新手治療師,還是想要進階學習的資深治療師,堪稱為深具啟發性的經典之著。對於臨床心理、社會工作、精神醫學,以及諮商心理的碩士班學生來說,更是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Judith S. Beck

  Judith S. Beck博士為美國貝克認知治療學會(www.beckinstitute.org)的會長,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精神科心理治療臨床教授。Beck博士針對專業人員及普羅大眾的相關論述及著作將近上百篇;以認知行為療法作為主題的演講,在國內、外舉辦的場次不計其數。Beck博士也是貝克青年問卷與人格簡式量表的偕同製作者。

譯者簡介    

陳品皓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諮商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現任職於臺北市黃偉俐身心科診所、各級學校特約心理師、精神專科醫院,同時也是各大機關團體演講人。長期從事心理衛生健康服務,專長為社交焦慮症及各式焦慮疾患治療、人際關係、心理評估、成人心理治療、親職溝通、情緒管理及兒童行為方案。譯有《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生智)。

羅愔愔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NLP專業執行師。現任職於臺北市天晴診所,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身心障礙者職涯輔導心理師,力格運動健護中心心理師。從事心理疾患的衡鑑與治療、職業生涯輔導、壓力因應、運動心理諮商、疾病調適等身心健康相關之促進服務。

曾孟頤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諮商組畢業。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現任職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組,從事早期療育、學齡孩童與成人心理復健服務,專長為兒童心理評估、情緒調控課程、人際互動團體、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訓練、親職教育諮詢、成人心理衡鑑、成人認知復健與適應性疾患心理復健等。

蔡佳縈

  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畢業。具國家高考臨床心理師證照,現任職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從事早期療育、親職教育、兒童與青少年及成人之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譯序
原推薦序
原序

Chapter 1    緒論
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
治療的理論基礎
認知行為治療的相關研究
Beck 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脈絡與背景
認知治療的基本原則
治療會談的樣貌
認知行為療法的發展
如何使用本書

Chapter 2    治療總回顧
發展治療關係
擬定治療計畫與結構化會談
辨識失功能信念並做出回應
調正向精神
促進案主在兩次會談之間認知與行為的改變(家庭作業)

Chapter 3    認知概念化
認知模式
信念
行為與自動化想法的關係

Chapter 4    評估期
衡鑑會談的目標
衡鑑會談的架構
開始進行評估
衡鑑階段
評估的尾聲
家人的參與
與治療師的概念連結
設定初期的治療目標與建立相關治療計畫
對治療的期望
建立最初的認知概念化與治療計畫

Chapter 5    首次治療會談的架構
首次會談的目標與架構
設定流程
心情檢核
近況取得
討論診斷
問題確認與目標設定
教導案主認知模式的內涵
問題討論或行為活化
會談結束的總結與設定家庭作業
回饋

Chapter 6    行為活化
消極的概念化
乏控制感或愉悅的概念化
利用活動計畫單來檢驗預估的正確性

Chapter 7    第二次與之後的會談:結構與形式
會談的初始階段
會談中期
最後的摘要與回饋
第三次及之後的會談

Chapter 8    結構化治療會談的問題
治療師的認知
打斷案主
讓案主融入認知行為治療模式
增加案主投入治療的程度
強化治療同盟
心情檢核
簡短地更新近況
連結會談
回顧家庭作業
討論流程項目
設定新的家庭作業
最後摘要
回饋

Chapter 9    辨識自動化想法
自動化想法的特徵
對案主解釋自動化想法
引發自動化想法
教導案主辨識自動化想法

Chapter 10    情緒辨識
辨識情緒中的自動化想法
標定情緒的困難
評估情緒強度
利用情緒強度指引治療

Chapter 11    評估自動化想法
選擇主要的自動化想法
藉由提問以評估自動化想法
檢核評估期的結果
對自動化想法的評估為何無效進行概念化
使用不同方式協助案主檢視他們的想法
當自動化想法為真
教導案主評估他們的想法
捷徑:不使用提問

Chapter 12    回應自動化想法
回顧治療紀錄
會談間出現新的自動化想法的評估與回應
其他回應自動化想法的方法

Chapter 13    辨別與調整中介信念
認知概念化
調整信念

Chapter 14    辨別與調整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的分類
辨識核心信念
呈現核心信念
教導案主關於核心信念與管控其運作
發展新的核心信念
強化新的核心信念
調整負向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工作表

Chapter 15    其它的認知與行為技巧
問題解決與技巧訓練
做決定 再聚焦 使用活動計畫單來測量情緒與行為 放鬆與正念
階段性作業 暴露法 角色扮演 使用「餡餅」技巧 自我功能性比較與自我陳述列表   

Chapter 16    心像
確認心像
教導案主心像
回應自發性心像
引發心像作為一種治療工具

Chapter 17    家庭作業
設定家庭作業
增加家庭作業堅持度
將困難概念化
回顧家庭作業

Chapter 18    結束治療與預防復發
初期的準備活動
治療過程中的活動
接近結案的準備活動
援助會談

Chapter 19    治療計畫
實現宏觀的治療目標
會談間的治療方案設計
設計治療計畫
規劃個別會談
決定問題的焦點
針對特殊疾患調整標準治療方案

Chapter 20    治療中的問題
揭開存在的問題
問題概念化
當治療卡住時
亡羊補牢

Chapter 21    邁向認知行為治療師之路

附錄部分
附錄A 認知個案撰寫表
附錄B 認知治療的相關資源
附錄C 認知治療評量表

參考書目

譯序

  60、70年代,美國賓州大學助理教授的Aaron T. Beck醫師,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發展出認知治療模式,為當時仍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潮流,帶來了重大的變革與貢獻。認知治療模式並逐漸在往後的三、四十年間日益成熟茁壯,成為當代心理治療的主流思潮,不僅在臨床應用上獲得大量的研究支持,也造福無數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如今,認知行為治療不僅已經奠定其在焦慮症、憂鬱症以及恐慌症的療效地位,其它像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各類型的畏懼症,以及諸如下背痛、結腸炎、高血壓等許多慢性疾病,認知行為治療模式也被證實同樣有效。

  我們這群譯者從事臨床心理衛生工作已有多年,無論是提供個別、團體心理健康服務、督導學生臨床實習或是各類講座授課,認知行為治療的思維與概念都在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是吾人在實務中應用相當廣泛的一門學科。

  目前坊間有關認知行為相關的參考書目琳瑯滿目,常常令許多學生、實習生、新手治療師以及資深工作者目不暇給,而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又或者在面對個案時,往往容易流於形式與落入工具的僵化使用,而忽略了對個案狀態的理解與同在。而有關認知行為學派看待個案問題的理論觀點、個案概念化的架構與步驟、如何適切運用認知模式的技巧來協助案主、妥善使用相關的架構工具以增進治療效果、評估個案是否適合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面對阻抗的個案如何因應等等,都是吾人臨床實務上常見的重要議題。在本書中,上述的問題皆有觀念詳細、條理清楚的介紹及說明。

  本書作者Judith Beck博士,不但是Aaron Beck醫師的女兒,同時也是Beck醫師認知行為理論的嫡傳弟子,其理論涵養與實務歷練皆深受同業肯定,無庸置疑。其著作更受Beck醫師的大力推崇與讚賞,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透過本書的問世,Judith Beck博士希望可以為認知行為療法提供一個清楚而明確的架構,透過實務中真實案例的說明,引導吾人探究並厚實認知行為模式的原理原則與基本概念,完備良好的實務與理論基礎。

  本書初版甫問世,便獲得許多讀者的支持與肯定,也成為國內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指定的參考用書。在第二版中,作者更是將全世界讀者回饋的精要融入新版的編撰中,以期能夠提供讀者重要的元素及提醒。無論是各相關領域的學生、研究生,或是新手,乃至於資深治療師,本書都相當值得參考閱讀,以持續精進本職學能。


陳品皓、羅愔愔、曾孟頤、蔡佳縈
臨床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

原推薦序

  我對於《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Cognitive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的第一版能獲得如此成功的迴響,感到相當高興。這本書對於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中提供了新的理解與學習,而我相信對於剛踏入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來說,也會受到相當的歡迎。而大量快速的研究與觀點的拓展不斷推動這個領域朝向令人振奮的新方向,我對於本療法能夠融入各種概念結構及為治療病人的努力表示讚賞。

  我想要帶著讀者回到認知療法剛發展的那個年代。當我第一次開始用一連串治療程序,也就是我後來所謂的認知療法(現多半稱為「認知行為療法」)來治療病人時,我完全不知道這個與我過去所受的精神分析法完全南轅北側的療法,將會指引我到什麼樣的方向去。根據我的臨床觀察、系統化的臨床研究以及實驗心得,我推論出在憂慮或焦慮的精神症狀中,其核心議題可能跟某些思考的障礙有關,這些疾病反映出病人在解讀某些特定經驗上的系統性偏差。當我對患者指出他的解釋性偏誤,並且提供了其他可以選擇的思考方式後,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減輕患者的症狀。而教導患者使用這些認知技巧可以幫助他們持續的進步。這種專注於此時此刻的問題模式,幾乎可以在短短的十至十四週之間完全改善患者的症狀。之後,我們的研究團隊、臨床醫師以及研究人員的研究也都一致支持了這種療法應用在焦慮症、憂鬱症及恐慌症的效用。

  在1980年代中期,我可以這麼說,認知療法是一種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法。它包含了幾個特點:(1)理論的人格及心理病理模式有實徵的研究支持;(2)治療的理論是由一系列的原則與策略所組成,並且緊密的與心理病理的模式結合;(3)來自臨床研究結果的實徵證據支持本療法的治療效果。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