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心中:避靜的好處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走入心中:避靜的好處
現代人生活太嘈雜,當人真正處於靜默中時,能「聽」到甚麼?作者帶著這個問題,到一個安靜的避靜中心,與世隔絕,展開一段心靈的旅行。
基督徒的「避靜」,英文寫做retreat,最深的根源是效法耶穌。三部福音書中都記載,耶穌受洗後,被聖神引領到曠野中四十天之久,在那裏受到魔鬼的試探。
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中,有很多的沙漠教父或教母,幾千年來無數放棄世俗在曠野中苦修的人,舉一位在曠野中修成聖人的聖安當為例好了,他出生於第三世紀的埃及,家境富有,但他在十八歲雙親過世後一天,聽到聖堂宣讀福音,那是耶穌對另外一位富貴少年說的話:「你若願一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少年安當感覺那是耶穌在跟他說話,便照樣做了。安當在沙漠中修行十五年之久,據說,魔鬼常以野獸的形體出現,把他傷得半死,但他漸漸學會躲開魔鬼。他的聖德開始傳開,吸引很多人追隨他,在洞穴內或小屋修行。
今天,已經不需要去到沙漠避靜,在城市中也能避靜,許多教堂在聖誕節、復活節之前都會舉辦半天到一天的避靜,給忙碌的現代人一點機會,靜靜反省一下自己的信仰生活。
其實,書寧曾經體驗過一次不純粹靜默的避靜,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其樂融融,可是失去避靜的「靜」,那次的經驗讓她更加渴望真正的避靜。當她得到這樣的機會,心情是愉悅的,像是得到一個禮物。可是去做避靜,是,用「做」這個動詞,究竟要做什麼?書寧並不知道,只知道她在這三天裡面要守靜默,除了跟自己的神師(也就是指導做避靜的老師)談話之外,不可以跟任何人說話。
當帶領他們做避靜的神父宣布,連聖經也不能讀的時候,書寧才知道,她遇到了自從領洗以來極大的考驗。到底她會怎樣度過避靜的時間,又得到怎樣的體悟呢?
◎手機關機是基本。
◎不能說話,會不會好難過?
◎神父給書寧一個有點特別的挑戰:連聖經都不能讀。那腦子是要用來做什麼呢?
◎還有,練習呼吸。一次要花個三十分鐘。
◎避靜不是因為生活好辛苦,找個安靜的地方休息。如果你都在睡,可能沒法子聽見天主要跟你說什麼。
◎避靜也不是帶著長年未解決的問題,企圖一次性解決。
◎避靜,說淺白點,是好好反省自己,深一點說,是往內心深處,看見自己,更深一點,則是去聽天主要跟自己說些什麼。
必須強調:「出靜」的重要性幾乎是等同於練武的出關,如果態度輕慢地直接跳入紅塵俗世,這個避靜就是前功盡棄。當你「出」靜時,你得到什麼,務必帶回去你的生活裡面,繼續反省,看看避靜的果實能如何改善你的生活品質。
推薦者
林思川神父(德國符茲堡大學神學博士)
作者簡介
許書寧
愛畫畫,愛作夢的北港孩子,天主教的基督徒。
先後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廣告組及大阪總合設計專門學校繪本科。
作品曾獲關西美術文化展讀賣電視獎、STAEDTLER舉辦筆繪CD-R設計比賽入選,也曾入選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話插畫創作獎」、及2005及2006年度台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第六屆貓頭鷹愛家手繪書比賽二獎」、入圍第三十四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入選新聞局第三十三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圖畫書類)、入選國家圖書館舉辦「台灣出版TOP1—2012年度代表性圖書」等獎項。
當過空服員、主持過兒童廣播節目、也曾在大阪與倫敦的STARBUCKS調製咖啡。喜歡一個人旅行與嘗試新鮮的生活,造訪過二十幾個國家。每換一個新環境,畫風也會自然改變,相當有趣。
目前定居於大阪,從事文圖創作、設計與翻譯工作。
歡迎光臨書寧的部落格:shuninghsu.wordpress.com/
代表著作包括:著作包括星火文化《沉默之後》、《耶路撒冷朝聖日記》三部曲、《亞西西的小窮人》、《古比歐的大野狼》、《愛蓋章的國王》、《書寧的幸福書》文‧圖、大是文化《忽然覺得很幸福》、《穿越書本去旅行》、《阿ㄇㄧㄚˋ!》……等。
譯有星火文化《三浦綾子:新約告訴我的故事》、《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是什麼?》、《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上智出版)、《艾瑪的大麻煩》(國語日報出版,翻譯並繪圖)。
推薦序 林思川神父
作者自序 平靜與安寧
01 第一天——「別打電話來,我不會接。」
02 靜而不默——大自然發出聲音,卻是安靜的
03 連聖經都不要看!——林神父太有幽默感了
04 摸黑——找門、找鑰匙孔……門開了
05 呼吸、呼吸、呼吸——專心感覺自己的身體
06 樹——委屈哪那麼容易放下!
07 曠野——追憶阿布達比的沙漠
08 謙遜——雨不知不覺間停了
09 漸入佳境——言語的根幹是沉默
10 日暮——逆風的時候就轉身
11 餐桌——微不足道的善意
12 渴望天國——離「天」更難於登天
13 走入心中——不便,是禮物
附錄 哪些地方可以做避靜?
自序
平靜與安寧
這部小書所記錄的,是我在2012年參加「避靜」活動時的心情點滴。
所謂「避靜」(Retreat),是天主教會的美麗傳統,邀請個人或團體暫時離開熟悉的日常生活,藉著獨修、靜默與祈禱等操練,在信仰中逐步認識自己,並加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聖詠中所描繪的「我只願我的心靈,得享平靜與安寧;就像斷乳的幼兒,在他母親的懷抱中。」,或許可說是「避靜」的忠實寫照。
在「與世隔絕」的三天兩夜「避靜」期間,我驚訝地發現,保持靜默雖然是最基本的「避靜手段」,聲音的有無卻不是「安靜與否」的絕對因素。無聲可能吵雜,有聲也可能寧靜……
既然如此,絕對的寂靜為何?言語的意義何在?真正的「靜」是甚麼?聖詠所描述的安躺於母懷中享受「平靜與安寧」的赤子之心,究竟又是怎麼樣的境界?
「避靜」,充滿了問號。
我懷著問號前去,再懷著問號回到日常。七年前如是,今日亦然。人生旅途中,疑問帶領著我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藉著不斷的反覆,練習「靜」,渴求「靜」,尋找「靜」,成為「靜」……
唯願有一天,我也能在「平靜與安寧」中,真正聽見「祂」的聲音。
許書寧
推薦序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若望福音》第一章35到42節敘述了一個故事: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
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
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
他們回答說:「辣彼! ─ 意即師傅 ─ 你住在那裏?」
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他住的地方;
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
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註:大約下午四點鐘)。
西滿伯多祿的哥哥安德肋,
就是聽了若翰的話,而跟隨了耶穌的那兩人中的一個,
先去找到了自己的弟弟西滿,
並向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 意即基督。
遂領他到耶穌跟前……。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安德肋和一位同伴聽從師傅若翰的介紹,跟隨耶穌而去,與耶穌同住一宿後,安德肋相信了耶穌就是默西亞,遂立刻把這好消息告訴自己的兄弟伯多祿,並把他領向耶穌。
讀者若是習慣追根究底,大概都會感到好奇:「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耶穌和他們談了什麼?他們內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安德肋立刻決定離開本來的師傅,又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兄弟也拉向耶穌……。
可惜,故事本身關於這些問題沒有提供任何線索,讀者只能自行想像或會意。不同的人,可能提出不同的意見。聖經學者可能會說:這些問題不是作者所關心的 … 宗教靈修學者也許認為:這是神祕經驗,筆墨無法描繪……。
的確,人有許多生命經驗,往往是難以講述或以文字表達。越是觸及內心深處的體驗,越是如此。正因為如此,那些有能力反省自己內心體驗,並能用文字表達而分享與人的,往往最能獲得聽眾或讀者的迴響。基督信仰傳統中有許多這樣傑出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一四九一~一五五六)。
在我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具有這種特殊才華的人,許書寧小姐是其中之一。她把一次參加避靜的經驗化為文字,我在閱讀這幾篇簡短的文章時,想起了上面《若望福音》的故事,對故事中神祕的「那一夜」又多了些想像,因此也樂於向大家推薦這個引人「走入心中」的小品。
林思川
本文作者:林思川神父,天主教方濟會士。德國符茲堡大學神學博士,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副教授。
放好行李後,距離報到還有點時間,遂在聖心女中美麗的校園內散步。天空中飄著細細的雨絲。與其說是走在雨裡,感覺更像是步入霧中。冰涼的空氣喚醒了記憶中的倫敦。二○○五年秋天,我寄宿於倫敦西區的麥克法蘭家。當時,最叫我驚豔的除了紅瓦屋頂上煙囪的奇特形狀之外,就是「馬路上的磨菇」。秋天的倫敦霧重雨水多,街頭巷尾處處可見生意盎然的菌菇。有些攀附著樹幹,有些由行道樹下的小土堆裡冒出頭來,有些竟然就大辣辣地長在電線桿旁……真可蔚為奇觀。莫怪托爾金筆下的哈比人嗜啖磨菇如命,在如此豐沛的雨露灌溉下,英國的菇菌的確堪稱珍饈。我選了一條鋪滿落葉的小徑,走進樹林中。林子裡滿是聲音。站在溼漉漉的草地上,閉眼,聽見耳邊有風呼呼地吹,像在傾述甚麼。那感覺相當奇妙,好像除了我一人之外,所有的受造物都在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風在說話,樹在說話,雨在說話,鳥在說話,小蟲子在說話,就連花草也在說話……。一切的一切都在說話,卻在奇妙的靜謐中發言。因此,雖然四處充滿了聲音,卻不覺吵雜,反而造就了難以言喻的安靜。多麼奇妙。站在寧靜的林子裡,我赫然發現,唯一發出「巨響」的存在竟是自己。在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我的心還在漂浮,尚未脫離旅途上的歡樂交談,也還沒從習以為常的喧嚷聲中沉澱。我雖然閉著口,卻「靜」而不「默」;即使不說話,不靠言語發出的聲響卻大得叫人難以忽視。大自然發出聲音,卻是安靜的。人即使不發出聲響,卻是吵雜的。因此,並非「不出聲」就是真正的靜默。那麼,真正的靜默是甚麼?第一天的晚餐桌上是可以交談的。由於那是所有參加者共享的第一餐,神父特別准許我們談話,卻要求盡可能壓低音量,以保持情緒的平穩,好能漸漸進入靜默的氣圍。我坐在桌邊,將飯菜一口口地往嘴裡送,忍俊不住地以全身感覺空氣中特異的緊繃感。華人世界的餐桌難以跳脫歡樂、喜氣洋洋、熱鬧吵雜的既有印象。然而,一旦用餐者刻意壓抑自己的聲音,反而顯得噪音大作、效果音連連。「砰!」有人不小心甩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