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現象研究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臺灣歌仔戲跨文化現象研究
臺灣歌仔戲的跨文化編創究竟應該立於什麼樣的基準,才不至於淪為東施笑顰、囫圇吞棗?是移植還是套用?是融合還是再創造?如何擷取西方文本的精隨與優點,轉化成為本土戲曲的營養與優勢?這是面對與處理跨文化時最需思考的。
九○年代「現代劇場歌仔戲」在戲曲現代化與西化的環境刺激之下,也開始挑戰跨文化創作。然而歌仔戲此一活潑多樣的本土劇種,在其發展歷程中早已有豐富的「跨文化」經驗。本書以現代劇場歌仔戲之五齣劇作為研究對象:《mackie踹共沒?》、《罪》、《狂魂》、《梨園天神》、《梨園天神桂郎君》,藉由原著與改編本的比較,進行跨文化改編與創發的討論,除了可以觀察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脈動,貼近觀眾的審美趣味與戲曲現象觀察,還可以作為日後從事跨文化編劇的參考。此外本書亦企圖追溯歌仔戲史上跨文化的幾個歷程,以內臺歌仔戲時期的拱樂社錄音團為例,探看其錄音團內容,試圖挖掘其跨文化風貌與特色。
作者簡介
楊馥菱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現任職於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開設課程有:臺灣戲劇、詞曲選及習作、歷代文選及習作、大一國文。專長領域為:臺灣戲曲、古典戲曲、兒童戲劇、現代戲劇、臺灣文學。著有專書:《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學海出版,2001年)、《臺灣歌仔戲史》(晨星出版,2002年)。另有單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具審查制度之期刊學報,以及戲劇評論發表於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
曾序 1
自序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學界相關研究成果 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13
第二章 一心歌仔戲《Mackie 踹共沒?》改編《三便士歌劇》之跨文化編創研究 19
第一節 前言 19
第二節 從西方「跨文化劇場」到臺灣「跨文化戲曲」 20
第三節 《Mackie 踹共沒?》與《三便士歌劇》之比較 29
一 改編後的嘲諷性更貼近本土 32
二 將原著予以拆解、倒轉與拼貼 33
三 汲取傳統戲曲說書人角色 34
四 結尾處理較原著更上層樓 34
第四節 《Mackie 踹共沒?》改編本與演出本之比較 37
一 演出本增添了新聞議題與現代語彙 39
二 演出本的語言諧擬與嘲弄 42
三 演出本的語言更貼近劇種本色及人物形象 44
第五節 《Mackie 踹共沒?》之藝術特色 47
一 劇場疏離感的破除與消彌 47
二 胡撇仔戲的置入與轉換 48
三 以導演為中心的敘事風格 49
四 流行音樂的注入與融合 50
五 表演程式的跳脫與創新 50
第六節 結語 51
第三章 罅隙與衍異—談歌仔戲《罪》之跨文化編創 59
第一節 前言 59
第二節 主題思想之罅隙 66
第三節 情節結構之衍異 73
第四節 結語 80
第四章 從西方浮士德到東方狂魂—戲曲跨文化編創之文本比較研究 89
第一節 前言 89
第二節 浮士德故事之淵源與相關作品 92
第三節 《浮士德博士悲劇史》、《浮士德》與《狂魂》之文本分析 95
一 馬婁的《浮士德博士悲劇史》 96
二 歌德的《浮士德》 100
三 孫富叡的《狂魂》 103
第四節 《浮士德博士悲劇史》、《浮士德》與《狂魂》之比較 106
一 正與邪的一場賭局 106
二 殺害心愛女人胞兄的情節 107
三 蘊含宗教的意味 108
四 經歷愛情而蛻變的人生 109
第五節 結語 110
第五章 歌仔戲之跨文化編創——談梨園天神的兩次創作 113
第一節 前言 113
第二節 從《歌劇魅影》到《梨園天神》 116
第三節 《梨園天神》的二度改寫:《梨園天神桂郎君》的誕生 123
一 從中國文學作品擷取精神 126
二 從東方的親情人倫重新出發 129
三 才命相妨的省思 131
四 為遺憾的愛情重新尋找出口 132
五 三度空間流轉的堆疊 135
第四節 結語 135
第六章 臺灣拱樂社錄音團及其跨文化現象之探討 141
第一節 前言 141
第二節 田野調查的發現:八仙歌劇團(拱樂社正團) 144
第三節 拱樂社錄音團之形成與發展 147
第四節 拱樂社錄音團之內容與特色 154
一 拱樂社錄音團的表演特色 154
二 錄音帶對劇本的承襲與更動 157
三 殘本及佚本的重新發現 160
第五節 拱樂社之跨文化意義 164
第六節 結語 168
第七章 結論 173
附錄
附錄一 一曲傳唱,一劇搬演 183
附錄二 摩登歌仔戲 說出創意新蹊徑 189
附錄三 歌仔戲的不朽文學 195
參考文獻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