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傷痛不會永遠在,練習療癒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傷痛不會永遠在,練習療癒自己,找到成長的力量
因為有愛,所以你才會如此難過,
請允許自己好好悲傷,
不管有多難熬,你終會從傷痛中發現力量。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將數度面對許多次的「失去」,失去友誼、失去親人、失去戀人……,每段失去,都令人痛苦、煎熬且難以言喻。當你淚流不止、當你心情低落,你不知道這條傷心之路究竟會持續多久,自己又該如何開啟新生活,你徬徨無助,又深陷其中……
國際知名的悲傷輔導與心理治療師肯尼斯J. 多卡博士認為,悲傷不是能在短期內痊癒的疾病,而是條漫長的旅程。你不需刻意遺忘,或努力讓自己早日走出傷痛。透過本書,你將了解每個人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悲傷著,沒有任何規則能定義某個人的悲傷反應是正常或異常,程度是強烈或輕微;悲傷也沒有所謂的終結,即使在喪慟之中,你仍然繼續與離去者維持著連結,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
悲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好好面對失落,決定你該如何繼續生活。你曾經熟悉的世界可能會變得陌生,又或許你必須重新學習之前輕忽的技能,盡你曾經疏忽的義務。但最重要的是,你現在必須學習在沒有對方的世界中重新堅強活下去。
這本書為每個悲慟受傷的心靈量身打造充滿希望且專業的療傷之路,幫助面對不同失落情況的人們,讓回憶留下,把傷痛帶走。不論是面臨失親、喪偶、失去手足或子女的傷痛,又或因無法公開承認、獲得社會支持的「被剝奪悲傷者」,例如失去同性伴侶或婚外情伴侶,以及因自殺、意外身亡等難為外人道的諸多失落,都有溫暖而實用的建議。
練習悲傷,也練習堅強
悲傷沒有階段性,它不會按照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的過程進行。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悲傷歷程必須符合這些期望,一定會很迷惑。
很多人認為如果痛苦減輕,就代表逝者對自己的意義已逐漸消失,所以他們寧可身陷痛苦,也不願忘記過去。事實上,真正的療癒與放下,是你不介意再提起。當傷痛逐漸淡去,你將更能保有回憶。
面對悲傷,我們要賦予自己完成五大任務。一、承認失落已然發生,二、設法應付痛苦,三、重新學習一個人生活(但不需孤單承受),四、持續保有愛的回憶連結,五、重建失去摯愛後的新生活美學。
人們都具有從負面經驗創造正向意義的能力,像是藉由逝者的離世提醒自己要更注意健康、明白生命的有限而懂得及時把愛傳出去,又或是因情勢環境所逼,進而發掘自己的天賦。
療癒專家 感動推薦
「書中介紹許多保有美好愛的連結的方式,不論是在紀念日或追思儀式中設法保有持續美好連結方法,或是整理摯愛留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好印記,甚至創造持續美好連結與和解的各種可能方法,都能引導讀者練習療癒悲傷、重新體悟悲傷逆境的成長力量。」——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 李玉嬋
「這幾年開始學心理治療,我發現,往往傷痛的最深處,也埋藏著足以治癒傷痛的解藥。當你願意真正的走進悲傷,那麼你也才能從中真正的走出來。」——科普心理學作家 海苔熊
「如果悲傷是一段旅程,本書就像失落沙洲裡GPS,告訴你身在何處,也像熱銷的旅遊指南,在特製的人生旅途裡指引方向。」——創傷壓力治療專家 泰芮絲.蘭度
「多卡博士以當代的喪親研究做為穩固的基礎,再加上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在書中談論生命的許多失落以及失落者必須面對的挑戰,一方面提供實際的原則,另一方面也以直接和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悲傷者提供富有同情心的建議。」——悲傷心理治療大師 羅伯.內梅爾
「這本引領人們走過悲傷幽谷的指南,是由喪親研究領域數一數二的頂尖治療師和研究家所撰寫,但它也是簡單易懂的指導手冊,涵蓋了大部分導致喪親者在自身親友網絡之外尋求外部協助的問題。」——英國皇家精神醫學院院士 科林.莫瑞.帕克斯
「本書不僅是明智的指引和建議的集成,更是具備罕見敏感性、敏銳理解力和深刻洞察力的著作,由最能夠詮釋悲傷和失落的作者所撰寫。這是喪親者和喪親諮商師必讀的好書。」——《所愛之人逝世後的生活》作者 厄爾.格羅爾曼拉比
「多卡博士從大量的科學證據和多年的自身經驗汲取真知灼見,轉化成務實和直言不諱的指引。在混亂的時代,他具有權威性的聲音讓人覺得就像坐在祖父的膝蓋上一樣舒適自在。」——普羅維登斯人類關懷研究院院長 艾拉.碧阿克
「這是一位聰明、富有同情心的諮商師所提供的明智、有益、經過時間考驗的建議,對這種普遍、但廣受誤解的人類經驗提供獨特實用的見解。」——醫學博士 布蘭登.雷利
作者簡介
肯尼斯J.多卡博士 Dr.Kenneth J. Doka
國際知名的悲傷輔導與心理治療師。現為新羅歇爾學院研究所老年學教授,並擔任美國安寧療護基金會的高級顧問,以及神職的路德教會牧師。
多卡博士曾在世界各地主講臨終、死亡和喪親之痛,著作多次出現於全國刊物和媒體,例如《時代》雜誌、《華爾街日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深夜新聞節目「夜線」(Nightline)。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新東協,新思路》、《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金融與美好社會》、《玩具盒裡的創新》(榮獲2014年金書獎)、《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等數十本書。
推薦序 練習療癒自己的逆境悲傷力量 李玉嬋
推薦序 痛在哪裡,藥就在哪裡 海苔熊
第一部 長路漫漫的悲傷之旅
第一章 悲傷是愛的代價
人生無法避免失去與傷痛
悲傷不是能在短期內痊癒的疾病,而是個漫長的旅程
關於悲傷的七大迷思
第二章 凝視悲傷
負面情緒傷心也傷身
悲傷不是只有一種表現方式
傾聽你的哀傷
失去信念的絕望
你需要獨處,也需要分享
非典型的失落反應
第三章 哀悼就是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悲傷有獨特性
面對悲傷的復原能力
只要你願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
面對悲傷的五大任務
第四章 悲傷,不需要比較
悲傷測驗
你把悲傷藏在哪?
以你的方式難過,但是別獨自承受
讓回憶留下,把傷痛帶走
第二部 生命中不可避免之失落
第五章 學會重新一個人生活
夫妻之間的獨一無二
年輕或年老時的喪偶人生
當鰥夫、無子女或同性戀者失去摯愛
另一半走後,你要面對……
未來該如何走下去?
讓別人拉你一把
第六章 跟孩子說再見
孩子走了,但永遠活在父母心裡
意想不到的傷痛經歷
牽動全家的悲傷
走過低潮,學會道別
第七章 失去父母這堂課
當父母需要你的照顧
從此,我再也不是誰的小孩
巨變後的失落與哀愁
成年孤兒
第八章 當我的兄弟姊妹走了……
手足之情是一輩子的事
被忽略的憂傷
讓傷痛找到出口
第三部 無法說出口的悲傷
第九章 悲傷是親人的專利?
誰才有資格悲傷?
被剝奪傷痛的權利
找到情緒的出口
第十章 誰能了解我的悲傷?
當你的摯愛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面對情感的結束與關係的失落
身分或權威失落
在成長中失去,也在失去中成長
第十一章 這些人,也有哭泣的權利
不知如何表達,不代表不懂悲傷
無法公開的死亡訊息
找到適合你的悲傷方式
第四部分 幫助自己,也學會幫助別人
第十二章 儀式可以更有意義
最後的告別,不一樣的葬禮
那些被忽略的尊重
你可以創造替代的儀式
說再見之後的治療儀式
第十三章 求助,讓情緒有出口
悲傷的併發症
讓別人幫你走出悲傷幽谷
第十四章 悲傷是力量的來源
悲傷能讓人成長
悲傷讓人哭泣,也令人堅強
以自己的方式邁入新生活
第一章 悲傷是愛的代價 在正式談論該如何面對悲傷前,我想先說明一下:死亡並不是造成失落的唯一原因,而任何形式的失落都會引起悲傷, 為所愛之人的死感到難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只要與自己依戀的某樣東西或某個人的關係中斷,也會令人憂傷。例如我們會為離婚和分居悲傷,為寵物往生而哀傷,為失去至關重要的東西(例如家庭、工作或汽車)悲傷,為具有象徵意義的事物(例如失去聲譽名望或社會地位)而悲傷。我們也可能為自己素未謀面的人物隕歿而哀嘆。 許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很驚訝,原本以為老早就結束的關係竟然仍會引發我們的悲傷,例如前夫或前妻過世。我們會為自己或是關切對象的病況而悲傷。當健康每況愈下,需要放棄自己重視的活動,或甚至連參與普通活動都能力減退時,我們也會面臨一連串失落。 在經歷各個的人生階段時,我們也會為不同類型的失落感到悲傷。像是一位母親會因為進入前青春期的兒子第一次拒絕在眾人面前擁抱而感到難過,又或年長者在被迫放棄駕照時會因為失去獨立自主性而感到悲傷。 這類失落經常被剝奪了悲傷的權利(disenfranchised),因為社會經常禁止我們為這類失落而悲傷,有時甚至連我們都低估或忘記了自己的痛苦。我們在感到失落的同時,也相信自己沒有為它們悲傷的權利。我們經常默默承受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悲傷反應,也不了解這種反應的來龍去脈,而且幾乎得不到支持和認可。 在處理失落時,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的道路。一旦你了解在個人生活中,以及在你關心和摯愛之人的生活中,悲傷的表現方式,你可以進一步協助自己,也能更清楚該如何有效伸出援手,支持正經歷悲傷的親朋好友。你將會知道: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處理之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協助自己因應悲傷,以及如何支持我所關心的悲傷者。 關於悲傷的七大迷思 在進入後續章節之前,我想要排除一些關於悲傷方式的普遍迷思。這些迷思多年來因為外行人、心理學家和心理諮商師的推波助瀾而持續存在,但它們已經讓數百萬人身受苦痛,若非它們,人們會以更自然而健康的方式經歷悲傷。 這些迷思相當普遍,卻從未被科學研究所證實。認清它們,可以防止你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