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爹地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5月

親愛的爹地

作者:韋伯斯特
出版社:知英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9月01日
ISBN:9579009309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2元

您深具影響力爸,您是我的英雄。希望我能成為像您一樣的父親、丈夫和朋友。  約瑟夫,十七歲   我愛您,謝謝您這麼善解人意、有趣,對我的朋友夠酷,還有一直支持我。您是最棒的。  白蘭達,十四  不久前我在一個青少年營演講。在我朝著神秘的營區食物前進,打算去吃午餐時,一個叫作珍妮的女孩走過我身邊,停了下來,上下打量了我,脫口而出:「你讓我想起我爸爸。」「喔……」我有點好奇地說。那時我瞭解,我的人生已邁入新的一季。我不再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想起他哥哥,現在,她想到的是爸爸。  身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危機處理高手,我巧妙的想尋求一個解釋。「為什麼這麼說?」「嗯,你看起來很像他,你們都穿短褲、短襪,也都是棕色的短髮。」  「那麼,我讓你想起你爸爸是好還是不好?」我抽絲剝繭地進一步問。  「呀,還不錯。我喜歡我爸爸,他是個不錯的傢伙。」  「那倒是真的。」她的朋友插進來。  「哇啊!真希望我女兒到了青春期也能那麼說我。」我對那二個女孩說。  那女孩又碰碰跳跳朝門邊去。她甩了甩頭,將頭髮甩到一旁,回頭對我說:「我爸爸挺酷的……有時候啦。」她露出一個勝利的笑容,和朋友走了。  珍妮的話深深觸動了我。我喜歡聽孩子談他們的父親,特別是有關父親的好話。身為一個父親,且在青少年工作上投注了多年的時間,我發現一個事實:「您深具影響力」。父親與孩子之間,有一條不受干擾的捷徑,直通孩子的心……就算是大孩子也一樣。這是我的親身體驗。   我有三個孩子,我對自己對於這幾個孩子的影響,有太多發現。我的老大、老二是女孩:布魯克琳及珍咪。(在布魯克林長大的父親問我:「你怎麼會把孩子取個城市的名字呢?」我說:「爸,別緊張,她是琳不是林,而且,我是在南加州長大的,對我而言,布魯克林只是一座橋的名字以及電視節目而已」。)  我們的女兒都很甜美、開朗,簡直可以溶化我的心。我每天最期待的一刻,是回到家來,聽到他們大叫:「爹地!爹地回來了!」(顯然媽咪在我不在時著實為我的公關下了一番苦心。)  老三是男孩:崔斯。有了男孩之後,我瞭解到,崔斯不只要從我這裡學會做人,也仰賴我教他做個男人。我的妻子洛蘋和我從二人世界到多了三個孩子。孩子不可避免地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改變,我們也知道沒有第三個父母會突然從箱子裡跳出來,讓我們得到一時片刻的喘息。  在當父親的過程中,我學到一個嚇人的事實:我對我的孩子而言深具影響力。他們珍視我和他們的關係,而我對他們的人生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對此,我感到惶恐,而我應該不會是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父親。下面就是我對當父親的感想,而這是拉梅茲無痛分娩法課堂上沒有教過的:  ● 當父親,我是菜鳥,因為我從沒有當過父親。  ● 要找到一個值得學習的父親典範,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我當父親的時間有限。我得忙著養家活口並且--但願--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 我有沈重的財務壓力。扶養一個家庭是很花錢的。  ● 有時候我覺得在孩子面前,我是個外人。  ● 在這個世上,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愛孩子、影響孩子。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談到父親時都像珍妮一樣。不過情況並非如此;也有像安這樣的回答。安是我在一個學校會議上認識的女孩,聰明、自信,是所有男孩女孩注目的焦點。與這群孩子聊天時,我問到他們未來的計畫。安很快發言:「我想要當廚師。」說完,她看著我,有點挑釁的味道。  我回答:「很好啊。」  「你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吧?」安反問。  「不,」我說,「聽起來妳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這很好啊。」  「嗯,」安說,「我打算到德國餐廳工作,這樣就可以多學點德國文化。我一直在學德文,我想在進醫學院前多學一點。」  我對她更另眼相看了。「為什麼是醫學院?」  「我想當一個神經病學家。」  「有志氣!妳為什麼要當個神經病學家?」我問她。至此她已是唯一發言的人。一個男孩悄悄溜走了。或許他不敢去追一個正在研究外國文化、打算唸醫學院的女生。  「我爸爸是個內分泌專科醫生。」安回答。  她對未來的計畫以及我的專注使得其他孩子也開始談起高中畢業後的計畫。  接著,我說:「現在,我需要你們的幫忙。我有三個孩子,我真的想要當個好爸爸。你們能給我一點意見嗎?」  這些年輕人似乎有點措手不及,因為大人很少會問十幾歲的孩子意見。他們紛紛說出各種看法--只除了安。  「妳呢,安?」  「我真的沒什麼意見。」她含糊地說。她剛剛是那麼侃侃而談,此時的沈默讓我很訝異。  「別這樣嘛,安,」我哄她,「妳一定要給我一點意見。」我心裡想到的是她想要模仿父親的職業。她的回答大出我意料。  安告訴我,四年前有一次她真的需要和父親談一談,但他正要去上班。她保證只要幾分鐘,但他拒絕了她的要求,說:「我們以後再談。」永遠沒有以後。她看著我,彷彿把我當她父親般地說:「爸,我們可以談談嗎?高一時,我曾這麼問過你,但你說那天你很忙,你要動一個手術。你從來沒有回來和我談。四年後,我已放棄等你了。」  真希望她父親那天聽了她想說的話。身為一個以救人為職志的醫生,我相信他會願意盡一切力量修護這顆年輕的破碎心靈。我為他感到傷痛,也為自己感到惶恐。我的孩子會不會有一天也對另一個大人談起他們和我之間破碎的關係?但願不要。  身為一個青少年工作者、演講者,以及目前擔任國家青年部執行長,這十五年的經驗讓我有幸成為青少年世界的局內人。他們接受我,沒想到我也代表了一個潛在的敵人:父母。我想我應該頭戴藍色安全帽,稱自己為聯合國和平部隊的一員。父母和孩子間,特別是青少年,最需要的是和平條約與開放的溝通。而我們這些父親往往是和平會談的邊緣人。我們需要大使,在孩子和父親之間搭座橋樑,我願意當這座橋。  我不是以父職專家的身份面對你們。我沒有「父親學」的博士學位。(任何自稱是親職專家的人往往本身沒有孩子。況且我們永遠也無法掌控孩子們,更別說對他們瞭若指掌。) 然而,我有我的可信度;我是個父親。我學到好多,我想將自己的收穫傳給你。或許看了我的領悟後,你會得到靈感,找出自己的辦法,讓你和孩子更接近。如果你的孩子就像我接觸過的那幾千個孩子一樣,那麼不需要太多誘因就可以讓他們靠近你。  這幾年來,我請教過無數像安這樣的孩子。每當我和他們多聊幾句後,我就會問他們和父親的關係。在我問的問題中,最能打開孩子心的,是這個問題:如果,可以告訴爸爸任何事,你會說什麼?有些人談到了愛與尊敬,有些人無話可說,還有些情況,由於父親並不存在,因此孩子談的是繼父或者其他人。  這本書不是由一個人的意見寫成的。透過問卷、訪談、諮詢,《親愛的爹地》整理了一千五百多個大人小孩的意見。雖然為保護個人隱私,人名及細節作了變動,但其精神絕對都出於我多年和青少年接觸的經驗。我花了許多時間,幫助青少年和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重新相繫。所以我要問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我想要幫助他們聽到自己內心的感情,同時還可以練習他們的答案,以備哪天父親問了他們相同的問題。真心誠意地問孩子問題時,他們通常都會開口。我想你會從他們的話中受益,至少我是。  我對一千多個年輕人與成人做了一份問卷。為了鼓勵年輕人參與,問卷內容很簡單,只有三個開放式問題:  1.如果要用一個顏色來形容我父親,他會是________色,因為……  2.如果用一到十分(十為最高分)來評估我和父親的關係,________分,因為……  3.如果可以對爸爸說任何事,我會告訴他……  雖然我樂於見到孩子們坦白的答案,但還是有少數幾份答案讓我詫異萬分。有些回答的語氣是如此強烈,收在這本書裡一定會引起爭議。孩子們的話顯露了各種感情,包括希望、害怕、罪惡感、驕傲以及好奇。最後,我整理出以下這十一個主要的訊息:  我愛您。  請接受我。  請別傷害我。  請停止傷害您自己。  和我在一起。  聽我說。  請原諒我。  對我真。  信任我。  別管我。  謝謝您,我愛您!  我們會各闢一章討論這十一個孩子的心聲。不過請記得,這些訊息沒有一個是單獨存在的。他們彼此交織在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裡,就好像一齣戲分成許多幕,孩子們從一幕移到下一幕。我稱第一幕為「獨白」。

如果,我可以告訴您任何事……1. 您深具影響力。孩子的獨白:我想要和您相繫2. 我愛您。3. 請接受我。4. 請別傷害我。5. 請停止傷害您自己。6. 和我在一起。孩子的對白:我想要與您相知相惜7. 聽我說。8. 請原諒我。9. 對我真。孩子的收場白:放開我10 . 信任我。11 . 別管我。爸爸萬歲12 . 爸爸,謝謝您,我愛您!

推薦序  本書的書名告訴我們,孩子在叫他的爸爸,他有話要跟爸爸說。本書像是一本留言簿,許許多多的孩子,在上面留下他們要對爸爸說的話。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國家青少年部的執行長,幫助青少年和父母解決自己的困擾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作者的太太,也就是另一本姊妹書《親愛的媽咪》的作者,是一位學前媽媽團體的領導人。  《親愛的媽咪》和《親愛的爹地》兩本書都不是講理論的,它們提供實用的智慧給做父母的人。兩位作者都自己謙虛的說,他們不是「父親學」或「母親學」的博士,但是他們是個用心的父母,他們自己努力作好父母,也幫忙別人作好父母。  從書名看起來,好像一本是給母親讀的,一本是給父親讀的。然而,在現代的社會裡,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常有許多重疊的地方,而母親和父親的功能,在每個家庭裡也不盡相同,並且常有可以互相替代之處。因此,兩本書可以說都是同時寫給父母親的書。  這兩本書明顯的在傳達一個訊息:親子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是父母共同的事。在「別忘了還有爸爸」一節中,作者提到爸爸時說:「別忘了,創造這個孩子時他可是挺活躍的」。既然孩子是父母共同創造的,當然就必須共同分享照顧的工作。然而,有些媽媽時常一面獨當,甚至把爸爸也當作孩子在照顧。她不但寵壞了孩子,也寵壞了爸爸。 作者用問卷調查了一千多個青少年朋友,讓他們說出他們對父母的感覺、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以及他們想要對父母說的話。從這些青少年所說的話語中,作者歸納出一些很寶貴、很清楚的訊息,例如「請接受我!」、「和我在一起!」、「請聽我說!」、「信任我!」、「別傷害我!」EF  本書中所列舉的例子,大抵是十幾歲的孩子所說的話。但是他們的心聲,也同樣代表著較小的孩子的心聲。本書不過是藉著十幾歲的大孩子作為代言人,來轉達所有的孩子要告訴父母的訊息。  一般親子書籍所寫的,都是陳述大人對小孩的了解。可是在本書中,孩子要親自告訴你,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父母對他們有什麼意義?他們希望怎樣被父母看待?等等。  在我們閱讀《親愛的爹地》和《親愛的媽咪》時,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孩子的尊重。一次再一次,我們聽到作者稱呼這些青少年為「孩子專家」。在引用這些少年人所說的話語時,作者常會說:「現在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或者,「讓我們從年輕人的觀點吸取智慧」。  沒錯,青少年本身就是「青少年專家」。任何一個我們通常所謂的青少年專家,都可能會被人戰說:「青少年真的是像你所說的那樣嗎?」。可是沒有一個人在聽到一個青少年道出心聲時,有資格向這位少年人挑戰說:「青少年真的會這樣想嗎?」如果那個人不同意這位青少年的話,他最多只能說:「喔,原來青少年也會這麼想」。  當我們和本書的作者一樣,尊重孩子,把他們視為專家,誠意的想從他們的話中「吸取智慧」,我們就會認真的去聆聽他們所要傳達給父母的訊息。  當我們真心的聆聽時,我們會在本書中尋到滿籮的寶藏。我們會發現,這些年輕人從心底所發出的訊息,就像聖經中索羅門王所寫的「箴言」一樣,蘊藏著豐富的智慧。  從本書中的孩子所發出的許多訊息中,一個很普遍、很重要的訊息是,他們要父母「和我在一起」。孩子們常將他們的價值,與「父母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劃上等號。孩子們認為:「我對爸爸媽媽很重要,因為他們願意花時間和我在一起,他們在乎我」。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方式很多,可以一起森林浴、玩飛盤、玩水、在海邊沙灘堆沙堡、在車裡唱歌、在電腦上廝殺EF。但重要的不是我們和孩子做了什麼事。重要的是,我們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律師回想他的童年時說:「我收過最棒的禮物,是我父親在某個聖誕節給我的一個小盒子。盒子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頭寫著:『孩子,今年我給你365個小時,每天晚餐後一個鐘頭EF』。」  台灣的父母很勤勞,很努力賺錢,有許多父母也賺了很多錢。他們給小孩一個比較好的物質享受、買比較好的玩具給小孩、送他們較貴的禮物,但是相對的,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減少了。有些人甚至把孩子送往國外去住,常年不和孩子在一起。  沒錯,大人有大人的事要做,大人有大人的社交圈。在這個圈子裡,大家用來衡量成就的標準是收入的多少、職位的高低。很少人會把「大人花多少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作為衡量大人成就的標準。對母親如此,對父親尤是。  不過,滿足「和孩子在一起」的需要,並不是說,將我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給孩子。既使是一個全職的母親也不須如此。「和孩子在一起」只是提醒我們,孩子有這種需求,我們不能忽略。如果我們一直忽略,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聽到類似書中的一個孩子所說的話:    「爸,我們可以談談嗎?高一時我曾這麼問過你,但你說那天你很忙,EF你從來沒有回來和我談。四年後,我已放棄等你了。」  大部份孩子並不要求父母整天和他們在一起。孩子也有需要單獨、自由的時間。不過,較小的孩子,尤其是國小以前的孩子,對於父母怎樣做才算是「和我一起」,有他們不同的看法。較小的孩子,以父母和他們之間空間距離的遠近,來衡量父母是否「和我在一起」。因此,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覺得父母不和他們在一起了。相對之下,較大的小孩就比較能夠了解,父母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有某種「恆常性」,不受空間距離的遠近所影響。因此,雖然較大的孩子同樣需要父母「和我在一起」,但他們並不需要父母常在身旁。  其實,父母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和他們在一起,孩子就會滿足的感覺到「我的父母總是在我身邊」。如果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是和孩子寸步不離,不管或不敏感到他們需不需要我們陪伴,有一天他們可能會縐著眉頭,無奈的嘆息為什麼「我的父母總是在我身邊!」  在作者發給青少年們的問卷當中,有一位女孩將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打了一個滿分「十分」。問她為什麼打十分,她說:「因為回答問卷時,媽媽就在我身旁。」這就是一個孩子不需要父母在身邊,而父母沒有給他們單獨機會的例子。  當孩子漸漸長大,尤其到國中以後,他們會發出另一個重要的訊息:「信任我!」,意思就是父母放開他們,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如果我們忽略這時孩子發出的訊息,還是事事要替孩子做決定,他們可能會覺得父母太囉唆管得太多。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聽到像本書中的一個孩子對他父母說的話:    「你對我吼的那些事,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真值得為了這些毀了我一整天的心情嗎?你越吼,只會讓我越不想做」。  當孩子對父母發出「和我在一起!」的訊息時,他們所要的是和父母「相繫」。當孩子對父母發出「信任我!」的訊息時,他們所要的是和父母相離。他們需要父母剪斷他們之間的臍帶,放開他們、不要老是控制著他們。「如果父母不剪,遲早孩子會自己剪。」不過,最好父母慢慢的剪,不要讓孩子用盡力氣,把臍帶繃斷,而後離開父母。  如果我們老是陪在小孩身邊,我們會剝奪他們單獨決定、獨立思考的機會,而我們教育孩子的最後目標AB讓孩子有能力獨立自決,就可能永遠達不到了。  以上只是談及兩個本書中孩子給父母的訊息。其他還有許多珍貴的訊息,等待著你去尋獲。  這些孩子的智慧之言,能夠讓迷失的父母重新發現做父母之道。記得在「茵夢湖」那本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中,有一首詩:   我幾乎迷失 找不到方向   突然看到路旁 站著一個小孩   向我揮手 指點我回家之路  我們總是想教小孩、想指點小孩。可是像小孩有時會迷失一樣,父母有時也會迷失。當我們在做父母的道路上迷失時,不要忘記,在本書字裡行間站著的那些孩子,正向我們揮手,指點著我們回家之路。  美國喬治亞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1998年7月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