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宮室考 儀禮車馬考 儀禮樂器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儀禮宮室考 儀禮車馬考 儀禮樂器考(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本書第一部〈儀禮宮室考〉為復原儀禮士婚禮及士相見禮兩篇所牽涉及的建築物而作。內容以《儀禮》本文為主,本文不能解決的問題,便參考先秦文獻,鄭、賈的注、疏,以及後儒之說,並將結論繪成一圖。
第二部〈儀禮車馬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內容主要攷以小屯殷墟、安陽大司空村、張家坡、濬縣辛村等有關馬車結構的發掘報告和比較出土實物與考工記。
第三部〈儀禮樂器考〉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之一,對於各類樂器考述的的方法,首釋名稱,辨其用途,再從文獻資料考其形制,而以田野考古出土的實物來印證。至於文獻資料與出土實物的取材,時代主要以與儀禮一書相近的春秋、戰國為主。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孔德成指導,可謂為《儀禮》研究權威著作。
本書特色
本書為儀禮復原研究叢刊,主題為「建築、車馬、樂器」三種,以春秋、戰國時代文獻及考古出土的實物相印證,研究探討撰寫而成。
作者簡介
鄭良樹教授(1940年生)
馬來西亞華裔漢學家、文學家、書畫家,現為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榮譽所長暨榮譽教授。
曾永義博士(1941年生)
為台灣知名戲曲、俗文學、民俗藝術學者。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並曾獲文復會金筆獎、中興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山文藝獎、教育部學術獎、戲劇文化特殊貢獻獎等獎項,著有多部學術著作。
儀禮宮室考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
第一節曲
第二節東壁、西壁
第三節碑
第四節兩階
第五節棟、楣、庪、梲
第六節東序、西序
第七節東楹、西楹
第八節東房、西室
第九節戶、牖
第十節北堂、北階
第十一節 闑
第十二節 閾
第十三節 塾
第十四節 窔
第十五節 西北隅
第十六節 奧
第十七節 霤
第三章深與廣
儀禮車馬考 目次
前言
壹、儀禮中所使用的馬車
一、天子以至庶民所乘用的車馬類別
二、士昏禮的車馬
三、公食大夫禮的車馬
四、覲禮的車馬
五、士喪禮的車馬
六、既夕禮的車馬
七、士亦應有貳車
貳、先秦駕車馬數考
一、士以至天子駕車馬數的擬定
二、前人駕三、駕六之說
參、馬車的結構
一、馬車的各部名稱
二、阮元所推求的考工車度
三、戴、阮有關考工車制的異同
四、田野考古所出土的馬車
五、出土實物與考工記車制的比較
六、儀禮所用金車、墨車、棧車
七、再從甲骨金文來觀察馬車的結構
肆、車飾和馬飾
一、阮元的革解與金解
二、金文上所見的車馬飾
三、文獻上所見的車馬飾
儀禮樂器考 目次
前言
壹、鐘
一、釋名
1.用、甬、庸、銿、鏞、鐘、鍾等字的關係
2.笙鐘與頌鐘
3.鑮
二、鐘制
1.程瑤田鳧氏為鐘章句圖說
2.甬鐘的變遷
3.甬鐘的時代應比紐鐘為早
4.鳧氏制度與出土實物的印證
三、鐘之銘文及作鐘之故
四、鐘之附屬物及懸鐘之法
五、編鐘的音律
六、結論
附錄:信陽編鐘個部位尺寸表
貳、磬
一、釋名
二、磬制
三、磬𥳁及縣磬之法
四、結論
參、鼓
一、總釋
二、建鼓
1.程唐二氏韗人為皐陶章句說
2.建鼓附帶小鼓及鼓上植翔鷺的問題
三、鼙鼓
四、鼗鼓
五、田野考古出土的古和鼓座
六、結論
肆、瑟
一、文獻考徵
二、田野考古出土的瑟
三、結論
伍、笙
一、文獻考徵
二、田野考古所發現的圖像
陸、管
一、釋名
二、管制
柒、樂縣考
一、鄭玄樂縣說
二、肆堵考
三、小胥新解
四、樂縣中之樂器
五、鄉飲、鄉射、燕禮樂縣之擬測
六、餘言
捌、儀禮音樂演奏之概況
一、鄉飲酒禮
二、鄉射禮
三、燕禮
四、大射禮
附參考書目
推薦序
儀禮復原研究叢刊 / 孔德成
儀禮一書,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它是經儒家傳授,源流有自。其內容或不免雜有儒者的思想成分和主張;但是這類有關社會習俗,制度等等的著作,不可能毫無事實根據或歷史傳說,而全然憑空臆造。況且儒家是保存,傳授古代典籍的專家,由他們手中流傳下來的典籍,其中必然有一大部份是它以前,或當時的史實。因此,尤其在史闕有間的今天,這部書不能不算是我國先秦禮俗史上最詳細的史料。可是因為其儀節的繁複,文法的奇特,句讀的難解,所以專門來研究它的人,愈來愈少。李濟博士有鑑於此,特倡導用復原實驗的方法,由東亞學會撥予專款,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召集人,由德成指導。
儀禮一書自鄭康以來,注解者雖名家輩出,但囿於時代之關係,其所用方法及資料,由今以觀,似乎尚覺方面過少。故此次之研究,各分專題,運用考古學、民俗學、古器物學,參互比較文獻上材料,以及歷代學者研究之心得,詳慎考證,納為結論,然後將每一動作,以電影寫實的方法表達出來;使讀是書者,觀其文而參其行,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惟此種方法,為我國研究古使第一次采用的方法,嘗試之作,疏漏在所難免。影片除另製作外,茲將專題報告,各印成書,集為叢刊,以備影片參考之需。指導者既感學植之剪陋;執筆者或亦覺其學之難以濟志。尚希海內通儒達人,不吝教之,幸甚!幸甚!
最後對於李濟博士提倡學術之意,致崇敬之忱,並致最深誠摯之謝意。
中華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孔德成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