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印度洋大商機:跟著強權投資新市場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環印度洋大商機:跟著強權投資新市場

作者:林志昊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28日
ISBN:978986134210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3元

投資就是要,聚焦大國最看好的市場!
  ★全台唯一!以國際關係觀點,剖析環印度洋財富流動大趨勢,並提供具體投資策略!  ★國際關係專家 劉必榮 導讀!
  強權國家的一舉一動,是財富流動最誠實的指標,  因為大國會帶著企業,往最有成長潛力的地方去!  趨勢創造財富,從海外基金、債券,到外幣投資,  你絕不能忽視的下一波熱點是——環印度洋!
  ◎強權國家正在關心:前進環印度洋區域,鞏固政經利益!
  環印度洋東起東南亞、南抵澳洲,中經印度和中東,西抵非洲。這裡有全球最年輕的勞動力、最豐沛的土地與水資源、最關鍵的能源運送樞紐……兼具種種優勢條件,卻又不屬於任何大國的勢力範圍,使它成為強權國家競逐的標的!
  .中國已經是環印度洋區域中,非洲與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國!  .歐巴馬政府是美國在冷戰後的歷任總統中,對非洲、印度和東南亞施力最多的政府。  .日本急起直追,2011年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超過中國,成為東協地區最大金主!  .印度展開積極結盟,與非洲共同成立「印非合作組織」,與東協合組「東協10+6」,與日本成立戰略夥伴關係,並即將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海外投資你不能忽視:翻轉國際觀,建立新的投資邏輯!
  投資還死守著歐美,放不下金磚四國?你的海外基金,還在金融危機餘波中載浮載沉?在「成長必須持續」的資本主義思維下,強權國家和跨國企業勢必伸手到最有發展潛力的地方。環印度洋國家,正是今後中美兩國競合之際,最有條件左右逢源、飛躍成長的地區,也是投資人追求財富增長,不可忽略的布局標的!
作者簡介
林志昊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士,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研究所時期專攻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曾任財經媒體文字記者,現於外商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投資企劃與媒體公關,學經歷遍及新聞、政治、中國外交、國際關係、資產管理。平日熱愛攝影、旅遊、羽球與閱讀,持續關注國際關係、資源分配、糧食正義、公民意識等議題。與劉必榮教授合著的《世界地圖就是你的財富版圖:掌握國際觀,獲利更可觀》(先覺出版),為「2011年博客來商業理財類Top50」暢銷書,同時亦為「博客來高中生書店Top20暢銷書」。《環印度洋大商機:跟著強權投資新市場》是他的第二本書。

導讀 透視環印度洋上的政經布局 劉必榮自序 一種趨勢即將改變台灣與你我的命運前言 站在環印度洋的棋盤上
第1章〈沉寂〉成熟國家與金磚四國共同告別高成長 1民主的限制:歐美經濟問題突顯民主政治的侷限 2發展的限制:金磚四國面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轉型 3安全的限制:競逐三大資源,全球政經風險升溫 4基期的誘因:金磚四國拚轉型,中小型國家獲致契機 5台灣的機會:改變觀念吸引人才,方能完成產業升級
第2章〈風雲〉八方人馬聚焦環印度洋 1美國在中東收手,戰略重心東移 2防堵伊朗勢力,美國改變中東棋局 3中南半島與南海的中美競合大戲 4印度洋上的「珍珠鏈戰略」攻防 5保守的日本也開始關心西南方
第3章〈聚合〉全球人口、資源與土地的新舞台 1全球最年輕的勞動資源 2全球最豐沛的土地資源 3人口土地只是條件,抓住戰略機遇才是關鍵
第4章〈鳴鼓〉G2戰略困境,環印度洋好戲上場 1不知誰是誰,中美兩強的戰略困境 2突破麻六甲困境,珍珠鏈戰略浮現 3地緣優勢無可取代,東協市場左右逢源 4非洲大金磚,新舊強權爭相搶灘 5貿易路線大翻轉,南方絲路開啟
第5章〈奔馳〉世俗伊斯蘭,經濟新玩家 1對伊斯蘭文明的迷思與誤解 2伊斯蘭經濟體搭起歐亞大棋盤 3土耳其成功取得東西競合槓桿 4印尼抓緊大國競爭空間 5上海合作組織與伊斯蘭勢力的合鳴
第6章〈運籌〉運用權力槓桿,投資印度洋新絲路 1股市篇 印度的改革與機會 2股市篇 東協的時代與漣漪 3股市篇 非洲的舞台與企圖 4債券篇 東亞當地貨幣債券趨勢成形 5債券篇 非洲債券交易宜步步為營 6匯率篇 零利率時代,高息貨幣成寵兒
結論 孔雀東南飛,用新思路踏上新絲路!

導讀
透視環印度洋上的政經布局
  要了解國際政治,一定要了解海洋。多少國家間的權力與資源爭奪、戰爭煙硝或個人冒險犯難,甚至才子佳人的故事,都像書本一樣,圍繞著海洋一頁頁被翻開。
  過去希臘羅馬時代,人們看的是地中海。站在埃及亞歷山卓港口,傍著希臘古蹟北望地中海彼岸,你會感到海風的鹹味似乎都是兩千年歷史釀出來的。繼地中海之後,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重要性逐漸躍升,重要的國際事件開始圍繞著這兩大洋發生。美國與歐洲的跨大西洋政經互動,凝結成跨大西洋聯盟,並成為支撐國際秩序的兩大支柱。而我們身為亞洲國家,則更關心環繞著太平洋發生的關係。尤其近年中國大陸崛起,勢力開始往海洋擴張,引起傳統海權國家如美國的警覺,所以一連串的太平洋軍演與權力再平衡,成為近幾年環繞著太平洋的大戲。
  可是印度洋呢?觀察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們大概都可以指出哪一個國家是這裡的主要大國。可是印度洋,我們很難說它是誰家天下。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洋成為各個大國爭奪的對象,讓印度洋的故事一躍成為國際政治的另一個重心。
  印度洋的重要性,在於它被亞洲、非洲與大洋洲環抱的特殊位置。藉由印度洋,不僅可以與其沿岸的國家交流,更可利用相關的交通要道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更深一層的貿易活動。此外,印度洋也是運送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往來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並且是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進行貿易的最短交通要道。若能控制印度洋,則可對全球的貿易與交通運輸產生重大的影響,並可保障自身國家經濟貿易與能源運輸海上路線的暢通。
  中國大陸近年就展現經營印度洋的企圖心。除了在巴基斯坦的喀拉蚩、瓜達爾港投資之外,更在緬甸興建油管,從緬甸西岸的皎漂一路拉到雲南的瑞麗。油管一成,中國的海上能源運輸,就不必完全依賴麻六甲海峽了。喀拉蚩、瓜達爾、皎漂,都是印度洋的港口。甚至還有傳言,中國已在緬甸南部印度洋上的可可群島建立軍事基地或情報蒐集站,以遏制印度。
  印度當然對中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布局頗為敏感。他們指中國從緬甸的實兌港往西到孟加拉的吉大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特港,最後到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企圖串起一條「珍珠鏈」,以保障其國際貿易與能源運輸的安全。中國大陸當然否認,他們指印度自己想獨霸印度洋,不但在印度南部建立了亞洲最大的海軍基地,更在緬甸外海用一連串軍事基地與監測站連成一條「鐵鍊」,想要阻止中國進入。
  中印兩國當然不是唯一想在印度洋爭霸的國家,美國更是一個重要角色。美國在印度洋也有基地,並且想聯合印度,一起從南方遏制中國可能南下的勢力。同時因為美國二○一四年將從阿富汗撤軍,所以也希望印度能在阿富汗擔負一部分責任,穩住南亞的情勢,以免美軍撤走之後,留下權力真空,讓各國覬覦。
  所以觀察印度洋,不只是看海上的強權爭霸,更要看由海洋向北延伸到南亞的情勢。當然,還必須往東看,看印度洋的東岸——東南亞,尤其是緬甸。緬甸自二○一一年政治突然開放之後,發展的速度讓人眼花撩亂。二○一一年歐巴馬訪問緬甸之後,大批國際資金湧入,希望在這個投資的處女地捷足先登。緬甸只是東南亞國協的一個國家,其他東協國家如印尼、越南、柬埔寨,也獲得許多外國投資者的青睞。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國家的人口普遍年輕、工資低,這是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因素。在各國普遍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時候,哪一國年輕,國際金流就往哪一國流,這幾乎是可以預測的。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與日本對東南亞的加碼。日本這幾年很明顯地,也跟美國一樣,採取包圍中國的外交政策,全力發展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並加強對東南亞投資的力度。中國為反制海權國家對中國的圍堵,也加強發展與東協的十加一關係。雙方力量的加成效果,就讓東南亞變成大家競相爭取的熱點。
  印度洋的西岸是非洲,近幾年非洲的原物料與礦產再度成為國際角逐的標的。這從中國在非洲的綿密布局、美國設立非洲指揮部,以及法國在非洲前殖民地象牙海岸、馬利等國出現政治危機時,立刻一馬當先,積極派兵介入,以捍衛法國利益,就可窺其一二。雖然非洲的恐怖份子問題(包括東非的索馬利亞及西非的馬利)依然對安全造成威脅,但在經濟逐漸起飛的情況下,恐怖組織的蔓延與發展速度也比在中東地區緩慢許多。非洲仍然大有可為。
  大致瀏覽了環印度洋各國角力的輪廓之後,有三個問題就浮現了出來:
  第一是這些國家在較勁的時候,是如何布局的。軍事佈署當然是最直接的,不管是軍售、軍演、交換情報,還是設立軍事基地(比如中國的珍珠鏈,以及美軍的重返越南金蘭灣),都只是上層布局。深層布局則是發展互補的經貿關係,或加強對當地的投資。這就是發展軟實力。對參與博奕的大國而言,最好是上下層都能布局,但有時經濟的確不能互補的時候,也只好停留在上層布局,也就是只有軍事合作,但經貿關係難以深化。所以我們可以觀察的是,這兩層的布局可不可能互補?比如,沒有軍事力量去布局,可不可以光靠經貿關係就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影響力」是很關鍵的三個字。學者曾試圖區分,甲國只是在乙國有基地,也就是說,僅僅出現在那裡,還是真的能左右乙國的內外政策?能左右的才叫影響力。這是一個觀察的重點。
  第二個問題就不只是看一國的政策,而是拉高看國際政治兩個棋盤間的互動。國際政治本就有政治與經濟兩個不同的棋盤。兩個棋盤各有主要的參與者,也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中國大陸和日本,在政治棋盤上,大家因為釣魚台的問題劍拔弩張,但是在經濟棋盤上,兩國卻似乎還能繼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但這兩個棋盤真能這樣長久二分嗎?經濟與政治兩個軸線的發展,真的能相互絕緣,不相干擾嗎?這也是很值得我們觀察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跟我們投資人相關了,那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格局下,資金會怎麼流動?我們都知道,權力怎麼流動,錢就怎麼流動。當各國競相爭取某國,或在某個地區鞏固影響力的時候,大批投資就跟著過去了,大批就業機會也跟著產生了。當地本身的經濟條件,加上大國的加碼,就成為一般投資人的機會。
  投資人也怕打仗,所以觀察當地的政經情勢,以及兩個棋盤間如何互動,也變成投資人必作的功課。志昊的這本新書,就是在這個方面作出了貢獻,而且相當實用好讀。
  志昊是我過去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學生,雖然進入金融投資業多年,但政研所的背景,讓他在分析國際金融投資時,能多一分政治觀察的角度。因為政治和經濟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的,缺了任何一塊,作金融投資分析時都會有所偏頗。志昊的背景,讓他能夠有全面而且平衡的觀照。大學學新聞的底子,又讓他能以平易而沒有閱讀障礙的筆法,將環繞印度洋的權力與經濟關係加以描述剖析,供我們在決定投資方向時參考。
  所以我很樂意為這本書作一介紹與導讀,也希望這本書能為所有對國際關係有興趣,以及對金融投資有期待的讀者,提供具體的幫助。
劉必榮

【書摘】有許多人認為,二○○八年的金融海嘯只是一般的景氣循環,只要像過去一樣,透過創造貨幣的方式形成另一個泡沫,全球經濟就可望復甦。但是,只要了解其發生背景,就知道金融海嘯所帶來的,不是單純的景氣循環,而是觀念、政治、經濟與金融結構上徹頭徹尾的規則重組。表面上引起金融海嘯的是美國的房市失控,實際上卻是放任資本主義的經濟觀念,在長期扭曲的繁榮假象下,給自己帶來的最大反噬。所以,全球經濟的復甦,關鍵不在於貨幣環境要多寬鬆,而是各國能否在這樣的環境下,創造出新一輪實實在在的成長動能。規模愈大轉型愈難,印度洋中小型國家輕鬆過關就因為現在面臨的是政治、經濟與金融體系的全面重組,過去因仰賴放任主義而在經濟上崛起的國家,現在都要進行另一波結構性的重組。先前已經提過,金磚四國的崛起主要是仰賴歐美的需求;一旦歐美必須進行結構性重組,金磚四國也必然被迫擺脫過去出口產品到歐美的角色。於是問題來了:轉型的過程當非一朝一夕可成,既然歐美現階段沒有需求,金磚四國必然會面臨產能過剩的壓力,這就是金磚四國必須拚轉型的原因。金磚大國的轉型任務相當艱巨,而培養新的出口市場,可以縮短金磚大國經濟復甦的時間,所以金磚大國新的增長機會不會在歐美,而是在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印度洋周邊的國家。為什麼是印度洋周邊的中小型開發中國家?第一,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環印度洋周邊目前還沒有出現絕對性的主導強權。一個沒有大國主場優勢的地區,是最適合進行權力博奕的舞台,而且環印度洋地區又恰好介於東協、南亞和中東非洲之間,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與貿易運輸路線,其關鍵的地理位置使各主要強權躍躍欲試。第二,從開發中國家的角度來看,金磚大國和中小型開發中國家的政經合作關係,向來都比中小型國家對歐美大國的關係要好。這當中除了有文化背景的因素外,更有歷史與共同願景的因素。對金磚大國來說,在與歐美競逐權力之時,拉攏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也符合金磚大國的利益;這一點可從中國在非洲和東協的擴張、印度對中東和東協的耕耘、巴西對拉美和中國的作用,以及俄羅斯對中亞和東歐的擘畫中,找到許多鮮明的例子。第三,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同樣是開發中國家,金磚大國和中小型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協定,在內容與廣度上比歐美對中小型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協定更具備「公平」與「可持續」的特性。對歐美國家來說,自由貿易的重心在「擴張企業利益」,所以當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簽署貿易協定,反而會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恆弱的困境;這種貿易協定名義上是「自由」,但其實不但沒自由,某種程度上甚至象徵著壓迫與宰制。但是對開發中國家來說,自由貿易的精神,就是「用自己所有的東西,與他國交換自己所沒有的東西」,這樣做,使得雙方在確保經濟成長的同時,也能連結彼此在政治與文化上的特殊紐帶。所以,即使開發中國家彼此之間偶有貿易爭端,卻又能在許多關鍵的國際議題上站在同一陣線。這就是為什麼未來中小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比已開發國家與金磚四國更看好。因為少了歐美的需求,金磚大國勢必要轉向,去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創造需求,而中小型開發中國家也需要金磚大國的內需市場作為自家企業的練兵場。基於兩方在歷史文化與地緣上的淵源,這些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將在更多的經貿議題上,與金磚大國連成一氣。當然,儘管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與金磚四國緊密連繫,但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考量,凡事都與金磚大國站在同一陣線,必然會把自己推向與歐美對抗的窘境,何況在某些領域,歐美國家與金磚大國的利益未必全然衝突。從國際趨勢來看,當歐美國家被迫要在平等的地位上與金磚大國交手,歐美國家必然也要去拉攏中小型開發中國家,替自己爭取對抗金磚四國的資本。於是,小國也樂得與歐美國家聯手,為自己換取左右逢源的契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是開發中國家,冷戰時期先起飛的是亞洲四小龍,而不是金磚四國;因為對當時的歐美來說,共產集團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因此選擇以亞洲四小龍作為歐美製造業外移的優先對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冷戰結束後,先起飛的是金磚四國,而不是東協、非洲與環印度洋各國;因為對當時的歐美來說,剛從冷戰掙扎中解放出來的金磚四國,在製造業與服務業外包上,比過去的亞洲四小龍更具備土地、勞力與市場的優勢。一旦了解這層軌跡,就可以知道,一國的經濟之所以能發展,除了自身條件足夠之外,「時勢所趨」更是重要。過去,共產中國之所以能夠走向開放,鄧小平的堅定改革固然是一大主因,但美國拉攏中國共同對抗蘇聯,才是中國得以大膽放手進行改革開放的依據。同樣的,當歐美國家因為放任資本主義的反撲,必須進行長期去槓桿,導致被迫與金磚大國一起競爭時,中小型的開發中國家才有了扶正的機會。簡單來說,過去是英雄(歐美)造時勢(金磚四國),現在是時勢(歐美+金磚四國)造英雄(中小型開發中國家)。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