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何教我哭?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臺灣為何教我哭?

作者:新井一二三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1日
ISBN:978986179202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25元

  這本書要感謝魏德聖導演,因為他不僅給大家帶來了一部好棒的電影,而且給了我勇氣出版一本關於台灣的專書。──新井一二三
  我不是一開始就對台灣一見鍾情的。  因為台灣太像日本,但又不是日本!  舊式的日本房子、溫泉旅館、榻榻米房間、多桑、便當、壽司、八格野鹿……  打開電視有專播日本節目的頻道、書店的日本雜誌、小說、動漫……  忠孝東路的咖啡館好像直接從東京搬移過來……  對於「親日」的台灣人,我甚至懷疑他們是否缺乏民族尊嚴……  但是,我錯了,我臉紅了。因為我太不了解台灣了!
  沒想到一部「海角七號」電影,新井一二三,看了七次,掉淚七次。  是內心深處對台灣有一封寄不出的情書,無法被閱讀而哭?  是終於明白台灣不像日本,卻有獨特混血文化的可愛與悲情而哭?  是愛與恨的遺憾被台灣的人情與故事感動而哭?  這一次她啟程往北回歸線以南、往台灣最南之南的國境出發……  她說,多認識一個台灣朋友,等於多讀了一本小說。
  我們跟著她,看見海浪環繞之島,一草一木、台南孔廟、高雄旗津、台灣海峽的烏魚子、歷史博物館、恆春半島、墾丁、落山風和溫泉蔬菜、頭目公主的家、石門古戰場……這不僅是一趟海角七號之旅,更是一場歷史與生命的交接之旅。原來,台灣,讓人有太多話要說,要說……
  新井一二三對於台灣的感情是日積月累,1995年在香港擔任自由撰稿人寫過一篇讀了《台灣萬葉集》一書哭得痛哭流涕的感想,篇名就叫做〈老情人寄來的情書〉,沒想到十年後看「海角七號」老情人寄來的情書也大哭?是巧合?還是偶然?新井一二三1984年夏天第一次來台灣,相隔十年1994年看了《台灣萬葉集》了解到老一輩的台灣人對日本的情感,1996年以後,開始每一年幾乎都來台灣一次,多認識一個台灣朋友,等於多讀了一本小說。她說,在台灣,每個家庭都跟一部長篇小說一樣。
  看了「海角七號」,新井一二三坦承至少可以紀錄12次哭的經驗,看完之後恨不得奔來南台灣,從過去戒嚴時期、解嚴時期,簡直見證台灣的不同階段,如今新井一二三的足跡已經踏遍全島,本書收錄她從北到南所接觸到台灣人事物,我們跟著她進入台南文學館,看見台灣的建築、一草一木、歷史資料、人生背景,台南孔廟、高雄旗津、台灣海峽的烏魚子、歷史博物館、恆春半島、墾丁、落山風和溫泉蔬菜、頭目公主的家、石門古戰場、巴士海峽……這不僅是一趟海角七號之旅,更是一場歷史與生命的交接之旅。
  一個創作中文的日本人新井一二三的角度來看台灣,讓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台灣,與可愛的台灣。
  SPECIAL INTERVIEW特別收錄:新井一二三VS魏德聖導演 精采對談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
  日本東京人。  她用中文創作,寫和台灣時差一小時的日本種種。  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  她用母語日文創作,寫對中文著迷,好像談戀愛。  寫和中文生活的魅力無窮。  她開始中文教學,要把對中文的熱情,繼續發揚起來。  她喜歡台灣,每來一次就更愛台灣一次。
  大學期間以公費到中國大陸留學兩年,期間遊走雲南、東北、蒙古、海南島等各地,回到日本擔任「朝日新聞」記者,後移民加拿大,在約克大學、懷爾遜理工學院修習政治學與新聞學,並開始用英文寫作。九四年到香港,任職「亞洲週刊」中文特派員,同時在「星島日報」、「蘋果日報」、「明報」發表散文及小說。目前專職寫作。專欄散見台灣自由時報、國語日報、中國時報。
  大田出版中文作品:《心井,新井》、《東京人》、《櫻花寓言》、《可愛日本人》、《讀日派》、《東京的女兒》、《123成人式》、《東京時刻八點四十五》、《我和閱讀談戀愛》、《午後四時的啤酒》、《東京上流》、《東京迷上車》、《偏愛東京味》、《東京生活意見》、《我這一代東京人》、《偽東京》、《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

【special interview】
台灣為何教我哭?──新井一二三VS魏德聖 對談
【自序】
認識一個台灣朋友,等於讀一本小說
【開場】
挖掘一段情感的句號
──海角七號為何教我哭?
寄不出的七封情書
時代的面貌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許多的「終於」
歌聲與彩虹
陽光回到國境之南
受傷的情感必須劃上句號
第壹部
【南北紀行──台南篇】
北回歸線以南
島上唯一屬於熱帶的地方,
隔著巴士海峽面對菲律賓,
有南海的波浪、有清末的古鎮、有南島的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
另一個台灣
一趟遙遠的旅程
近了
最古老的漢人城市
台南銀座
凡是關於這塊土地的文字
海洋性與世界性
【南北紀行──高雄篇】
初次見面
我到了南台灣,很有身在侯孝賢電影中的感覺,
是現實模仿藝術?還是藝術模仿現實?
不,這裡是台灣的札幌
出海打魚
旗津海鮮店
台灣海峽的烏魚子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南北紀行──恆春半島】
最南之南
飛機要起飛的時候,我不想走,甚至有點想哭了!
我終於發現了除了台北之外的「另一個台灣」……
恆春半島筆記
車城的墓園
四重溪溫泉
落山風和溫泉蔬菜
牡丹社事件壁畫
頭目公主的家
石門古戰場
恆春古城
南台灣的滿州
巴士海峽
鵝鑾鼻燈塔和墾丁小灣
【南北紀行──臺北篇】
每次離開以前
這裡沒有萬里長城、天壇、頤和園。
很多很多東西,在別處絕對找不到,只在台灣有,而教人永遠愛慕、懷念。
恆春-台北-北京
迪化街
故宮博物院
台北的外省人
二二八和平公園
羅斯福路
永康街
台北一O一
桃園機場
【日本-中國東北-台灣】
傾聽一個鄉愁聲音
故鄉在哪裡?你在我夢裡。
故鄉在哪裡?你遠在天際。
故鄉在哪裡?你近在眼前。
故鄉在哪裡?你在我心裡。
第貳部
十七年前的物語+作者說明
安靜的咖啡館
莎喲娜拉「台灣禁忌」
老情人寄來的情書
酷台北
乾杯!馬祖沒有台海危機
廣東話和台語
李登輝情結與民主主義
白色恐怖成了後現代
文化的旋轉木馬
電動棒與振動器
托台灣的福
【後記】
愛的遺憾.恨的遺憾
──魏德聖的彩虹

掘一段情感的句號——海角七號為何教我哭?寄不出的七封情書到目前為止,「海角七號」已經教我哭過至少七次了,而且開始的三次在還沒看電影之前。最初,我是看網路上的預告片哭的。場面是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基隆碼頭,遣返日本人的輪船馬上要起航。有個全身穿著純白色西服、拎著笨重皮箱的女學生,用眼神拚命尋找著同路人。可是,那個人早已先上了船,在甲板上躲藏起來不肯露面。當船舶終於離岸之際,他才冒出一點頭來,隔著欄杆看她最後一眼。那是穿著駱駝色大衣、戴著呢帽的成年男性。畫面轉換,輪船已經在航行,看起來像大海上的孤島,譬如台灣。男人用日語旁白道:「友子,太陽已經完全沒入了海面,我真的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你還呆站在那裡等我嗎?」跟著,以浪漫的鋼琴曲為背景,出現的大字幕寫著:「六十年前寄不出的七封情書,六十年說不出的心中悔憾。」看到這兒,我已經在嚎啕了。過去二十多年,跟許多台灣朋友的來往中,我都注意到,他們似乎下意識地在我這個日本人身上要尋找甚麼。他們是一九五○、六○年代出生的台灣本省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者從家裡老一輩彼此之間交換的片語隻字,或者從社會上顯然存在的政治忌諱,心裡產生了一道共同的謎。那是猶如單親媽媽帶的孩子自然會有的疑問:我父母為何離了婚?父親在哪裡做甚麼?他們看我的眼光有點像我是他們離了婚的父親跟另一個女人生的孩子。我估計,台灣朋友們的心態,主要是後殖民時期跟父母一輩之間產生的語言隔閡和記憶斷絕所致,使得有關過去的許多話題問也問不清,答也答不明。「海角七號」的預告片告訴我:他們終於找到了謎底,並且為多年來的感情糾纏勇敢地打上了句號。時代的面貌匆匆查看關於影片的資料,我得知「海角七號」獲得了二○○八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在視頻上收看著頒獎場面,我禁不住第二次哭起來了。導演魏德聖長的樣子就跟之前台灣電影界的大師們,例如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非常不一樣的。可以說他有標準的台灣本省人模樣吧。矮個子、黑皮膚、小眼睛、大鼻子。儘管如此,他又顯得那麼地瀟灑、那麼地帥氣、那麼地自在。魏導一九六九年八月十六日在台南縣永康鄉出生,父母在廟前開商店,本人是一所工業專的畢業生,不像大師們個個都是科班出身或者從美國拿學位回來的。基層出身的本省人,過去在台灣社會上的地位,無不像印度裔美國後殖民評論家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在《屬下能說話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一書中描述的「屬下( the Subaltern)」,難得出現在外省籍大師們拍的作品裡,根本不可能擁有表象自己之途徑。曾經做楊德昌作品「麻將」副導演的魏德聖,如今在台北電影節的大舞台上致謝詞,清楚地表示:台灣本省人終於擺脫了「屬下」的處境。而且頒獎的侯孝賢也特有氣度,很誠懇地說:「我一直期待這樣的台灣電影,已經等了很久很久。」那一句話豈不意味著台灣電影界的領導地位從外省人禪讓給本省人了嗎?恭喜!你們都太棒了!還嗚咽著,我也查看日本方面的資料。真羞愧自己的後知後覺,原來「海角七號」也在二○○八年的日本幕張海洋電影節得過大獎的,網路上有記者招待會的紀錄。誰料到,看著那些文字,我的視界又開始模糊了。據報導,魏德聖來日本參加電影節,跟女主角田中千繪一起回答了記者提的問題。被問來日感想,魏導說:「能夠在千繪的家鄉上映作品,我最感到高興」,使田中熱淚盈眶。不僅如此,他也向在場的田中父母說:「在台灣,我們會好好照顧您們千金。請放心」,這回田中再也忍不住嚎啕了。可見,小個子魏德聖是個大人物。以往在日台文化交流中,日方往往霸占主動的男性角色,台灣方面則被迫扮演相對被動的女性角色。如今帶「海角七號」來日本獲得了電影節大獎的魏德聖,卻泰然自若地表現出既很男性又很父性的新台灣人形象。多麼厲害!這個魏德聖究竟是甚麼人?在網路上進行著調查,我忽然發覺:台灣媒體不把他叫做本省人,部落格上的評論也很少用外省人、本省人這個區分來討論「海角七號」的。於是我問問台灣朋友:這是怎麼回事呢?人家說:「你不知道嗎?最近很少說甚麼外省人、本省人了。好像只有結婚的時候,省籍還會被提起來,有可能成為父母反對的理由。」這變化,我們在海外沒有注意到,但是看來追溯到一九九二年李登輝執政時期,修改了有關法律,在戶籍簿、身分證等公家文件上以前必須填寫籍貫的地方,全改成出生地開始的。今天六十歲以下的台灣人大部分都在台灣出生,身分證上寫的出生地是台灣某地,十幾年來不必公開聲明籍貫的結果,社會上已經不大能分別誰是外省人,誰是本省人了。關於魏德聖,台灣人也只說他是台南出生,而不會特地說他是台灣本省人。另外一個因素,看來是政治環境的轉變:經過民進黨本省人政權辜負了選民期待的八年,台灣人自己重新讓一個外省人政權上了台,省籍意識也不能不發生變化的。如今的外省人不敢再用「本省人」這個「屬下」式名詞來稱呼社會上的多數人。本省人自己則更不會用了。也應該如此,因為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通用的「本省人」一詞兒,其實跟日本殖民統治者使用的「本島人」相應,隱藏著要奪取真名、壓制固有身分認同的目的。解嚴以後二十餘年,今天的台灣本省人光明正大地自稱為台灣人。其實,我自己都清楚地記得,二○○○年左右,跟台灣朋友們用英語交談的時候,他們的英語第一人稱正從「we Chinese」變成「we Taiwanese」。我這次在部落格上看到,有人討論「海角七號」之際,為了慷慨地表示並沒有排除外省人的意思,特地註明:「眷村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那措詞教我大吃一驚。從前外省人霸占台灣社會高層的時候,人人都講國語(而不是台語)的「眷村」居民跟貴族一般驕傲,稱外面的本省人為「老百姓」的。由今天的台灣人說來,眷村卻好比是大陸難民收容所。時代真的變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