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半球的裂變:近代拉美與美國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西半球的裂變:近代拉美與美國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作者:劉文龍 朱鴻博 編著
出版社:上海辭書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
ISBN:753261884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15元

西半球的歷史盡管存在時空上的一致性,但是拉丁美洲和盎格魯美洲從殖民地時代起就存在明顯的差異。正如墨西哥學者所提出的:「從其起源起,當北美殖民地的邏輯堅持個個利益(無論是殖民地的利潤,還是尋求宗教自由空間)之間,在拉丁美洲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所代表的國家組織中央集權化的征服,並且受一種嚴嚴的官僚等級制的支配。」 本書試以實證的方法,比研究拉丁美洲和美國的歷史進程,論證殖民地時期、獨立革命時期和19世紀美洲各國不同的經濟發展進程及其主要特點,從而揭示西半球的裂變是數百年來拉美和美國不同歷史發展進程的必然結果。 本書是上海市社科「九五規划」的一個項目,也是我們多年研究的成果。盡管其篇幅不長,但是我們確實花了很多精力,克服和資料不足的困難,最終完成了這項任務。

前言第一章 美洲各殖民地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一、孕育美洲各殖民地的不同「母體」: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 邁向近代化的美國 中世紀遺產沉重的西班牙 依附於英國的葡萄牙 二、拉美與北美殖民地的經濟與社會獨特性之形成 不同的經濟開發方式 不同的征稅制度 貿易自由程度之差異 政治自主程度之差異 三、拉美大庄園與北美家庭農場之形成及其不同的特點 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印第安人的土地與農業 西班牙美洲的委托監護制與土地占有關系 西班牙美洲的封建土地制度之建立 西班牙美洲大庄園制的形成及其特點 北美家庭農場的形成及其歷史作用 四、美洲殖民地時期天主教與新教不同的社會作用 中世紀末期到近代初期天主教和新教在歐美的歷史地位 天主教:拉美專制與落後發展模式的鑄造者 新教:北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開拓者第二章 美國和拉美獨立革命的不同特點及其社會經濟後果 一、影響北美和拉美獨立革命走向的內外要素 二、美國獨立革命——勝利的資產階段級民主革命 北美地方議會——捍衛殖民地經濟和政治權益的一支力量 獨立革命:資產階段革命思想的實踐 從獨立運動到社會變革 三、拉美獨立革命——無社會革命的民族解放運動 拿破侖入侵半島——撞擊出拉美獨立火花的燧石 獨立革命的政治思想基礎——美洲民族主義 獨立後拉美國國家對殖民地遺產的繼承第三章 19世紀後期西半球之大裂變 一、19世紀後期影響美國與拉美經濟走向的內外因素 二、美國:向資本主義工業化強國邁進 三、拉丁美洲:向依附性資本主義過渡 過渡的三種類型 畸形的經濟增長 四、拉美與美國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 美國和拉美農業的歷史作用 拉丁美洲大庄園制度的擴展 拉丁美洲的大庄園——前資主義型的農業生產單位 美國資本主義農場的成長與壯大 美國集約化農業的發展 五、拉美與美國城市化的不同進程與經濟職能 拉丁美洲與盎格魯美洲關於城市的概念之差異 19世紀美國和拉美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進程 美國和拉美城市化的確良不同經濟職能 六、拉美天主教與美國新教的不同社會作用 天主教:阻礙拉美社會變革的絆腳石 新教:美國社會變革的精神動力結束語

劉文龍(1942—)安徽桐城人,復旦大學教授。1964年畢業於上海市師范大學中文系。1964—1968年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外語系學習西班牙語。1972—1974年在意大利羅馬大學哲學與文學院講授現代漢語。1983—1985年在墨西哥學院歷史研究中心作為訪問學者研究拉美歷史文化。長期在復旦大學歷史系(1968—2000)和國際問題研究院(2000—2002)從事拉美歷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有專著《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劇》、《拉丁美洲文化概論》、《世界文化史·近代卷》(主編之一)、《中國與拉丁美洲文化交流志》(合著)等;還發表有論文《美洲的發現——新舊文化交匯的結晶》、《全球化、民主主義與現代拉美文化的獨特性》、《智利現代化啟動時期的經濟文化》等數十篇。 朱鴻博(1971—)由東臨沂人。復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講師。1994年,畢業於陝謠師范大學外文系英語系,後在武漢工程大學英語系任英語教師。2002年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拉丁美洲史研究專業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拉丁美洲研究室惟一的專職研究人員。2003—2006年,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在職攻讀國際改治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與拉丁美洲關系,美國的拉丁美洲外交政策,拉丁美洲近現代史,拉丁美洲國際關系等。碩士論文為《當代墨西哥與阿根廷工業 化道路比較》;博士論文為:《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冷戰後美國的拉丁美洲外交政策》。同時發表有論文《征服後的遺存:現代拉美社會結構再思考》、《美國理想主義拉美外交政策與近期美拉關系》等多篇。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