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選集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7月

雜阿含經選集

作者:宋三藏求那跋陀羅
出版社:福隆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6日
ISBN:978986390120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05元

  《雜阿含經》為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在元嘉二十年(443年)於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共五十卷。其原本來源不明,《開元釋教錄》記載,此本就是法顯由錫蘭取回的雜阿含梵本;也有可能是求那跋陀羅由天竺或錫蘭帶來中國。現代在高昌及於闐發現梵文片斷,與現存《雜阿含經》一致,因此可以推斷它是由梵文本譯出,屬於根本說一切有部。(維基百科)

  《雜阿含經》是禪修的經典,文章精簡雜錄,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經文,乃佛陀在世時對弟子所說的重要教理,以「五蘊」、「六入處」、「十八界」為禪觀,對「緣起」、「四聖締」的闡釋,了知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現代學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有關記載將其歸納為七誦:「五陰誦」、「六入處誦」、「雜因誦」、「道品誦」、「佛所說誦」、「弟子所說誦」和「八眾誦」。(維基百科)
 

譯者簡介

求那跋陀羅

  求那跋陀羅為中天竺人,出身婆羅門,因為讀《雜阿毗曇心論》而皈依佛法。精通大乘、小乘教義,因為學習大乘,因此被人稱為摩訶衍,意思為大乘和尚。

  他到錫蘭學法,之後決心至中國傳教,南北朝元嘉十二年(435年)到達廣州。當時宋文帝劉義隆派人迎至建康,他後來到丹陽郡等地弘法,並集力先後譯出《雜阿含經》、《無憂王經》、《楞伽經》、《大法鼓經》、《相續解脫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等,對漢傳佛教影響深遠。

  卒於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享年七十五。
 

說四阿含
五陰誦第一
六入處誦第二
雜因誦第三
道品誦第四
八眾誦第五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4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