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變得更有智慧? | 智慧

智慧與聰明無關,一個人可以非常聰明,但卻不一定有智慧,那什麼是智慧?要怎樣才能掌握智慧?能夠透過學習獲得智慧嗎?如何才能變得更有智慧?克勞蒂婭·哈蒙德(ClaudiaHammond)2017年2月8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我們該如何定義智慧?(Credit:GettyImages)智慧難以界定,但不知何故,當我們看到它時卻能夠知道這就是智慧。

智者在危機中能夠保持冷靜。

他們可以退後一步,統觀全局。

他們深思熟慮,自我反省。

他們認可自己知識的局限,考慮替代的觀點,並牢記世界總在變化。

智慧不能與智力混為一談。

雖然智力確實有益,但你可以聰明而並不智慧。

智者容忍不確定性,並保持樂觀,即使棘手的問題也能找到解決辦法。

他們可以判斷什麼是真實或正確的。

這實在是卓越的品質。

那麼,人如何能變得更智慧?心理學家們已經研究智慧幾十年了,他們有好消息給我們。

我們都可以努力變得更有智慧,甚至可能成功。

我們之所以願意聽從他們的建議,不單單是獲得智慧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這一明顯的益處。

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ofWaterloo)的伊戈爾·格羅斯曼(IgorGrossman)的觀點,明智的思考帶來很多積極作用: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較少的消極情緒,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少的抑鬱沉思,他和他的同事們甚至發現最有智慧的人會活得更長的證據。

人越有智慧,幸福水平就越高,尤其是當他們年紀漸長時。

智力對幸福感沒有影響,可能是因為智商水平不能反映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關係或做出決定的能力。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是明智的或者不明智的(Credit:GettyImages)格羅斯曼深信,智慧並非簡單地是一種要麼有要麼沒有的穩定特質。

如果這是真的,這是個好消息。

這意味著,至少有些時候我們是明智的。

回想一下昨天。

你一天中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情況是什麼?你是怎麼找出對策的?格羅斯曼在最近的研究中向參與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人們寫的是因為交通原因而導致會議遲到,或者與家人和同事的爭論。

研究人員檢查他們的推理方式,以評估他們的智慧水平。

他們是否認識到他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他們是否在表面看似被動的形勢下看到積極的方面?他發現有些人在一種情況下似乎很明智,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卻並非如此。

那麼,為什麼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差異?人們和朋友在一起時更有智慧。

這使得他們更有可能考慮全局,思考其它觀點,認識到自己知識的局限性。

當人們獨處時,他們似乎陷入了一種他們根本不考慮其它方案的局面。

這意味著智慧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

"我們都可能擁有智慧的某些方面。

只是不是所有時候都有智慧,"格羅斯曼說。

有些人仍然表現出比別人有更多的智慧,有些人更愚蠢,但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

這給人以希望。

如果我們有時有智慧,也許我們可以學會更經常有智慧。

明智的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進,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要想變得更有智慧,你必須遵循的心理學家的建議(Credit:JD/Flickr/CCBY-2.0)問題是怎麼做。

對於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Sternberg)來說,智慧就是平衡。

一個明智的人能夠仔細推敲——平衡短期與長期,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同時考慮所有的選擇——適應目前的情況,試圖製造或尋找一個新的局面。

按照斯騰伯格的模式,你需要做的是記住在一個特定的困境下發現所有不同的利益是什麼,無論是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並注意變化的環境以及環境如何形成。

在某種訓練掌握智慧的學校裏,格羅斯曼一直在實驗室中試驗不同的策略。

人們被教會想像用一隻鳥的視角看待環境,或者好像一隻牆上的蒼蠅一觀察事件。

這個想法是試圖讓自己遠離眼當下的體驗。

即便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也很有幫助。

所以當我進退兩難時,我應該問克勞蒂婭會怎麼做?有時我們可以比用第三人稱思考更進一步,切實地問別人他們認為我們應該做什麼。

我們往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