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 | 動脈

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覆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毛細血管。

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大動脈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 ...動脈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動脈動脈,診斷學名詞。

①搏動應手的經脈。

《難經.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

」《素問.三部九候論》:「上部天,兩額之動脈。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

」②脈象。

脈來其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搏動部位較局限,節律不勻。

見於驚恐及痛證。

《脈經》:「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動脈(artery)是由心室發出的血管。

動脈在行徑中不斷分支,愈分愈細,小動脈最後移行為毛細血管。

動脈管壁較厚,平滑肌較發達,彈力纖維較多,管腔斷面呈圓形,具有舒縮性和一定的彈性,可隨心臟的收縮、血壓的高低而明顯的搏動。

動脈管壁的功能是,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

中小動脈,在神經支配下收縮舒張,以改變管腔的大小,從而影響局部血流量和血液阻力,維持和調節血壓。

西醫的動脈見如下:動脈是運送血液離開心的血管,從心室發出後,反覆分支,越分越細,最後移行於毛細血管。

動脈管壁較厚,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大動脈管壁彈性纖維較多,有較大的彈性,心室射血時管壁擴張,心室舒張時管壁回縮,促使血液繼續向前流動。

中、小動脈,特別是小動脈管壁的平滑肌較發達,可在神經體液調節下收縮或舒張,以改變管腔和大小,影響局部血流阻力。

血液的流速快。

(1)動脈的結構特點內膜由內皮、內皮下層、內彈性膜組成。

內皮下層位於內皮之外,為較薄的疏鬆結締組織,內含少量平滑肌纖維。

內彈性膜由彈性蛋白構成,彈性膜上有許多小孔。

在中動脈的橫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縮,使內彈性膜呈波浪狀,可做為內、中膜的分界線;中膜較厚,主要由10~40層平滑肌組成,故稱肌性動脈;在平滑肌之間有少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

平滑肌纖維的舒縮可控制管徑的大小,調節器官的血流量。

此外平滑肌纖維具有產生結締組織和基質的功能;外膜厚度與中膜相近,由疏鬆結締組織組成。

在外膜與中膜交界處有外彈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經分布。

(2)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結構特點管徑在0.3~1mm之間,為小動脈,管壁結構與中動脈相似,但各層均變薄,內彈性膜明顯,中膜含數層平滑肌,外彈性膜不明顯,平滑肌舒縮可使管徑變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動脈也稱外周阻力血管;管徑在0.3mm以下者為微動脈,管壁由內皮和1~2層平滑肌構成,外膜較薄。

(3)大動脈的結構特點大動脈又稱彈性動脈,如主動脈、肺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髂總動脈等。

大動脈與中動脈是漸變的,其間沒有明顯界限。

內膜比中動脈內膜厚,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續;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層有孔的彈性膜構成,故又稱彈性動脈。

在彈性膜之間還有平滑肌及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外膜較薄,由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營養血管、淋巴管、神經等。

外彈性膜與中彈性膜相連,故分界不清。

中醫的動脈:動乃數脈,見於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目錄1動脈-基本簡介2動脈-功能關係3動脈-結構特點4動脈-肺循環動脈5動脈-體循環動脈6動脈-頸部動脈7動脈-鎖骨下動脈8動脈-腋動脈9動脈-肱橈尺動脈10動脈-胸腹動脈11動脈-動脈系統12動脈-動脈硬化13中醫上的動脈14參看動脈-基本簡介正常動脈 (一)大動脈大動脈(largeartery)包括主動脈、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動脈和髂總動脈等。

大動脈的管壁中有多層彈性膜和大量彈性纖維,平滑肌則較少,故又稱彈性動脈(elasticartery)。

大動脈管壁結構特點如下。

1、內膜有較厚的內皮下層,內皮下層之外為多層彈性膜組成的內彈性膜,由於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故內膜與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成人大動脈有40~70層彈性膜,各層彈性膜由彈性纖維相連,彈性膜之間有環形平滑肌和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

中膜基質的主要成分為硫酸軟骨素。

3、外膜較薄,由結締組織構成,沒有明顯的外彈性膜。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