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慢性腹瀉如何調理?食療、保健穴位助提升胃氣 | 止瀉穴道

經常腹瀉,濕邪是因,脾虛是本,本因均要治,不能一味地止瀉。

透過排尿的 ... 按壓的穴道包括腹瀉點、天樞穴以及足三里穴等。

每次可按壓5 ...首頁 / 疾病疾病長期慢性腹瀉如何調理?食療、保健穴位助提升胃氣善用中藥材健脾補氣圖/ShutterstockPairSrinrat 閱讀,對身體好! 2019-08-28分享傳送A+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拉肚子的經歷,當大便稀薄,呈現水樣的時候,就是腹瀉了,俗稱「拉肚子」。

腹瀉可以說是消化道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症狀之一,而且大部分情況下,腹瀉並不算是嚴重的疾病,很多人每年都會有一到兩次的腹瀉,通常持續2到3天,有時自己會好。

部分有腹瀉症狀的人,是因為大腸急躁症候群,或其他慢性大腸疾病造成的。

腹瀉的明顯症狀包括腸子發生頻繁的運動、感覺噁心、嘔吐、發熱或脫水等,有時會感覺缺乏食慾和疼痛。

急性腹瀉通常持續1到2週,如果腹瀉持續超過2週甚至4週以上,我們便稱為慢性腹瀉。

長期的慢性腹瀉會導致脫水和營養不良,當出現尿少、口乾、淚少等表現時,多是早期脫水的現象;如果進一步加重,還可能會出現無淚、眼乾、皮膚乾燥,甚至有可能出現嗜睡的症狀。

針對有生命危險的慢性腹瀉患者,還是建議考慮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等身體的生命徵象比較穩定,沒有高熱、心跳加速、昏迷等症狀時,一定要進行脾胃的調理。

中醫的胃為陽臟,濕邪在胃的表現多是反胃、噁心、打嗝等症狀;中醫的脾為陰臟,脾有濕邪的表現,有可能是便祕,也有可能是腹瀉。

由脾濕引起的腹瀉,大便不成形,如果發生在夏天,因為經常吹冷氣引起腹瀉,通常伴隨輕微怕冷、低熱、噁心嘔吐等症狀,此時健脾燥濕是首要選擇,除了緩解體內的濁濕,還要解除體表的暑濕。

健脾燥濕在中醫可以透過健脾補氣的方式,常用的茯苓及白朮即是;也可以透過具有芳香氣味的藥材,利用揮發性的精油化濕,例如藿香、蒼朮、厚朴等;也可以透過溫性的藥材,以乾燥的方式去濕,或透過暖脾的方法去濕,例如砂仁、佩蘭等;也可以經由直接將水分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透過利尿排濕,如薏仁、豬苓等。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為濕邪及脾虛,濕邪就像氾濫的暴雨洪水,脾虛就像沒有做好水土保持的土地。

經常腹瀉,濕邪是因,脾虛是本,本因均要治,不能一味地止瀉。

透過排尿的方式,分流體內累積過多的水濕,大便自然會慢慢變乾的。

保健食療:止瀉鮮魚湯材料:活鱸魚1條、枸杞1兩、薑片5片、麻油少許。

作法:1. 活鱸魚先取魚頭及魚骨熬湯,小火燉20分鐘,等湯色呈現淡白色後,加入事先以麻油煸炒的薑片繼續熬煮。

2. 10分鐘後加入魚肉片,3分鐘後加上枸杞,肉熟即可食用。

功效:鱸魚味甘性平,能補肝腎、健脾胃、化痰止咳,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佳的人,有非常好的滋補作用;薑可暖胃;枸杞滋肝補腎,適合慢性腹瀉的體質。

三大保健穴位:提升胃氣改善腹瀉按壓的穴道包括腹瀉點、天樞穴以及足三里穴等。

每次可按壓5秒、每回20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緩解腸胃蠕動過快,若嚴重腹瀉不適則可以加強按摩力度以緩解症狀。

腹瀉點位於手背部,第3、4掌指關節向後1寸處,左右手各有一穴。

取穴時先將一手手掌向下平放於桌上,再以另一手的食指從第3指與第4指的指蹼間切尋,推到推不動,兩個掌骨頭交會處即為此穴。

腹瀉點對於慢性腹瀉特別有效,平常多按壓此穴並保持溫暖,可以改善容易腹瀉的體質。

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2寸、3橫指幅的位置,屬足陽明胃經,是大腸之氣所結聚的募穴。

人的身體以肚臍為界,上為天,下為地,此穴位即為天地的樞紐。

天樞穴多用於急慢性腸胃炎、嘔吐脹氣、消化不良,經常揉按可以健胃整腸,改善慢性腹瀉的體質。

足三里穴當腿彎曲時,在小腿外側可以看到膝關節外側有一個凹陷,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再直下四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代表穴,也最重要的長壽穴之一。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常灸足三里穴,可以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也可以治療胃痛、胃脹等消化道疾病。

(本文作者為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所長。

原圖文刊載於彭溫雅《彭溫雅醫師的濕氣調理全書:排濕從養氣開始》/台灣商務出版)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Copyright©1999~20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