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系列:一睹比目魚的廬山真面目– 水鹿遇到馴鹿 | 比目魚英文

英文中,sole、plaice、flounder、brill、dab、halibut 指的都是不同種類的比目魚。

若是對幾年前台灣市場鱈魚正名的新聞有印象,扁鱈亦是其中 ...跳至內容區文/Continyu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玩個大家來找碴,下圖的照片裡,你找得到幾隻比目魚呢?解答在文末,不要偷看喔!(攝影/Continyu)比目魚!!???沒錯,照片裡有很多隻比目魚喔!提到比目魚,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呢?是迪士尼卡通小美人魚裡的小比目魚?還是耳熟能詳的成語—-鶼鰈情深的鰈?我只記得,以前國文老師講到這成語時說過,兩眼都在右側的為鰈、都在左側的為鮃,但比目魚到底長什麼樣,實則一點概念也沒有。

一來他不是我家常吃的魚種,二來即便有機會吃到,大概也已經是不成「魚」樣的狀態。

開始注意到比目魚,大概是幾年前剛開始踏進海洋資源這個研究領域時,有幾篇關於北海的比目魚族群分布與漁業的文章,讓我印象深刻—-倒不是因為研究內容本身,而是因為題目裡比目魚的英文soleandplaice(兩種北海常見的比目魚種)的諧音,老讓我聯想到太陽板(solarpanel)!正式進入到海洋研究的團隊後,開會總是在海邊,讓我有機會在瑞典小鎮Lysekil的地方水族館,一口氣看到數種、整條並且活的比目魚。

研究海洋生物的同事解釋說,這種小型水族館的特色之一,就是會放比較多當地的魚種,才讓人意識到,原來比目魚是真的在歐洲很常見!自此,我經常在旅行的路途,巧遇比目魚。

Lysekil水族館裡不同種類的比目魚(攝影/Continyu)生活中與傳說中的比目魚旅行在波羅的海周遭的國家時,很容易發現比目魚悄悄地融入當地的生活。

我去Åland旅行時,曾在其中一個島上一組美輪美奐的郵筒上,瞧見了比目魚的畫像。

在漢堡,有座建於1911年的易北河舊隧道(oldElbeTunnel),隧道的牆上以當地物種作為裝飾,其中之一就是比目魚。

而在離漢堡不遠的舊漁村,Finkenwerder,也可以發現當地的藝術家,製作比目魚和比目魚乾的裝飾品。

比目魚乾也可見於丹麥。

將比目魚製作成乾,是為了方便保存。

而其製作方式似乎有兩種:一是直接用海風風乾,二是用鹽醃製過後風乾。

實際風乾比目魚的情景可以參考這位攝影師的照片:Driedfish(Plaice)。

相較於下圖藝術家的比目魚乾裝飾品,有沒有覺得很傳神呢?比目魚乾裝飾品及製作人工作室資料(攝影/Continyu))舊易北河隧道牆上的比目魚雕塑(攝影/Continyu))舊易北河隧道電梯,一開始設計給馬車用(攝影/Continyu))在生物學上,比目魚這種雙眼在上的扁平型態,有助於牠潛伏在海底,神不知鬼不覺一口吞掉從牠頭頂經過的獵物。

雖然研究上已找出牠長歪的機制,但為何而長歪,對科學家來說仍是個謎。

相較之下,波羅的海南部流傳的傳說,倒是對比目魚奇怪的形狀了給了個有趣的解釋。

雖然似乎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立陶宛[1]和波蘭[2][3]都把比目魚的形狀和傳說中波羅的海女皇的故事放在一起。

傳說中,古早以前,波羅的海的海底由波羅的海女皇Jurata治理。

在他的統治範圍內,不允許有人放魚網來捕捉太多魚,以保護海裡的生物。

但由於他非常愛吃比目魚,他會吃一半,把剩下的一半放回海裡。

透過他的法力,剩下一半的魚可以繼續活在海中,但就變成這奇怪的形狀啦!Åland的Kökar島上的郵筒,繪有比目魚(攝影/Continyu)漁業與生態危機究竟比目魚有多好吃?好吃到這位傳說中以保護海洋生物為己任的波羅的海女皇都忍不住品嘗,身為饕客另一極端的本人,實在難以回答。

但從過去的捕撈紀錄似乎可以窺見一二。

盡管現今在波羅的海漁業中仍是比不上鯡魚和鱈魚,但在歷史上,比目魚也曾經是波羅的海重要的經濟魚種[4]。

不論是波羅的海或是北海,比目魚或多或少受到漁業活動和環境變化的的影響,有的比目魚種因為過度捕撈而族群數量減少;有的因為環境因子使得族群數量不穩定[5];或是因為漁業活動與氣候變遷導致族群分佈漸漸改變[6]。

盡管比目魚據傳相當美味,根據芬蘭的WWF的海鮮指南,卻僅有捕撈自特定海域的三種比目魚(Commonsole、Europeanplaice、Atlantichalibut)被歸類為「建議食用」。

捕撈自其他海域的這些魚種或是其他種比目魚,不是族群數量太低,就是雖然族群數量有回復跡象但尚未達到該有的狀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