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初期、中期、末期症狀與治療方式說明 | 攝護腺癌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為男人特有的一種腺體,而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到75歲之間,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其症狀包括解尿遲疑不順、夜間頻尿、 ...衛教資訊HealthEducationInformation首頁衛教資訊衛教單張攝護腺初期、中期、末期症狀與治療方式說明衛教資訊衛教資訊衛教單張衛教影片衛教講座攝護腺初期、中期、末期症狀與治療方式說明文章分享首頁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Line攝護腺癌攝護腺又稱前列腺,為男人特有的一種腺體,它的功能可能和生殖有關,因為它會分泌一種乳白色的液體以供精子生存於其中。

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直腸前方,尿道從中穿過。

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到75歲之間,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現象在經濟高度開發社會尤其明顯,可能和廣泛的攝護腺癌篩檢及年齡結構老化有關。

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經由早期的診斷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0%左右。

一般而言,男性50歲以前鮮少有攝護腺癌問題,但到了60歲到70歲之後,其發生率便急遽升高;也有研究顯示和基因遺傳相關,患者的兄弟有較高的發生率;另外攝取高脂肪食物的人得到攝護腺癌的機會也較大。

. 高危險因子1.家族遺傳: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

攝護腺癌百分之十五與家族遺傳以及基因有關連。

如果父親或兄弟罹患攝護腺癌,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為常人的兩倍。

若父親與兄弟都罹患攝護腺癌,則增為四倍。

遺傳性攝護腺癌:若家族有人於55歲前罹患攝護腺癌,則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為五倍。

所以家族罹患攝護腺癌的人數與年齡為最重要的決定因子。

2.基因:目前有8種基因被證實與攝護腺癌有關係,尤其是HPC1,目前仍在研究中。

 3.發炎與感染:慢性的發炎已證實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以及肝癌的發生有關。

攝護腺癌的發展也與慢性發炎有關。

目前累積的證據顯示攝護腺癌與感染有關:有性病史或攝護腺炎的男性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攝護腺癌。

 4.其他可能影響因素性生活頻率:由於頻繁的性生活與非專一性伴侶易得性病,故有人認為這與攝護腺癌的發生有關。

但也有研究顯示,男性20歲至30歲之間每週有五次以上射精,較不易得攝護腺癌。

輸精管結紮:目前仍無定論,但似乎沒有影響。

高脂飲食:高脂飲食,尤其是不飽和脂肪,會提高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攝護腺癌的類別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將近5,000位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新個案,其中有高達8成為所謂「侷限性攝護腺癌(localizedprostatecancer)」,亦即癌細胞尚未轉移至淋巴結,或其它遠處器官,如骨頭等。

侷限性攝護腺癌又可分為2大類,腫瘤細胞侷限在攝護腺被膜內,及腫瘤細胞已吃到攝護腺被膜外,但是尚未轉移。

前者可說是「早期」攝護腺癌(T1或T2),後者可說是「中期」攝護腺癌(T3或T4)。

 臨床症狀男性過了50歲以後,攝護腺疾病常會出現膀胱出口阻塞的症狀,包括解尿遲疑不順、夜間頻尿、排尿不全、或尿速減小等,其實這些現象更常是因為良性攝護腺增生所引起,只是從臨床症狀往往無法區分良性或惡性攝護腺的病灶。

 一旦臨床出現這些症狀時,表示病患應接受檢查,包括直腸指診,血液攝護腺特殊抗原(PSA)的檢驗和超音波檢查等。

症狀更嚴重時會有尿滯留、尿失禁或血尿等。

另外有20%到30%的攝護腺癌病患因病灶能移到骨骼,尤其是脊柱而引起疼痛和全身疼痛等症狀才開始就診。

 攝護腺癌症狀及篩檢方法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頸時,則會發生解尿不順的症狀,會一直有尿意,但尿液難以排空,嚴重者可能出現血尿、尿失禁等。

若更晚期發生癌細胞骨轉移時,會有骨頭疼痛、甚至行動不便的風險。

目前攝護腺篩檢的方法,包括經由肛門指診、經直腸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清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檢查等三種: 1.肛門指診:是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如此可以了解攝護腺是否有腫塊或硬化的現象。

這是最基本的篩檢方式,立即掌握攝護腺有無其他病變,若有異狀則同時可以評估病灶的大小與範圍。

但是對早期而且無法觸摸到的腫瘤,肛門指診的效果就有限。

 2.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可以將這些較細小的病灶偵測出來,然後用超音波導引到病變處抽取組織做病理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