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旋地轉--談眩暈 | 耳前庭

:::首頁A-AA+ 天旋地轉--談眩暈台北榮總耳科 蕭安穗醫師頭暈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大部分的頭暈與內科疾病有關,譬如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等。

有些人蹲著站起來時會覺得頭暈,這種姿態性引起的頭暈很常見,通常不太嚴重,與耳鼻喉科的關係也不大,因此略而不談。

本文強調的頭暈為一種天旋地轉的感覺,眩暈者會覺得外面的景物好像在晃動,這種情形我們特別稱之為「眩暈」。

之所以要合併「眩」「暈」兩字,就是要形容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暈」只是頭昏,許多疾病都會造成頭昏,例如感冒、或僅僅血壓升高,都會令人感覺頭昏,這類頭昏並不會有「眩」的感覺,也就是「旋轉」的感覺。

「眩暈」的毛病在中國古代醫書上很早便有記載,東漢《說文解字》上提到:「眩者乃目無常生也」,意指眼振,也就是眼睛會晃動;「暈者乃日月四周之光氣」,光氣乃形容周遭景物浮動的感覺,所以眩暈者會感覺天旋地轉,好像踩在棉花上走不穩的感覺。

《黃帝.內經》也提到:「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炎」,也是形容眼睛跳動。

因為眩暈會造成周遭景物看起來浮動、扭曲,所以像西洋史上著名的荷蘭畫家梵谷,自中年起即為眩暈症所苦,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的結果,形成他的畫呈漩渦狀的特殊繪圖風格。

 平衡機制造成眩暈的原因與乎衡器的失調機轉有關,在門診時,常有病人提出眩暈是否與平衡系統有關?是那一部分的平衡系統受到影響?什麼原因會影響到平衡系統?諸如此類問題都將在本文中獲得答案。

直接或間接影響平衡的器官,包括內耳、眼睛、小腦、大腦及其他身體組織,有些人坐車時看到窗外移動的景物或看到事物很快地旋轉時,就會開始覺得頭暈,證明眼晴是處理平衡的重要器官;另外還有皮膚、肌肉深層的感覺神經也會因外界的刺激,做出平衡的反應;小腦是非常重要的乎衡器官;大腦是處理身體所有訊息的總部,當總部出現問題,無法處理訊息發號司令時,可能就無法改善眩暈狀況,而使人整天處於眩暈的狀態;反之,如果大腦的功能是正常的話,由內耳及眼睛其他器官影響平衡所引起的眩暈,可以經由大腦的調整作用慢慢地受到控制而逐漸痊癒。

內耳引起的眩暈或頭暈幾乎都能夠自行痊癒,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去協調,如果是中風、腫瘤所引起的眩暈,由於大腦本身就已經有器官損傷,造成無法正常發號司令,眩暈狀況也就無法獲得改善,通常會變成終年性,並且會持續非常久的時間。

與本文主題息息相關的是我們的內耳部分,首先簡單介紹耳朵的構造組成,耳朵分為三個部分:內耳、中耳、外耳,外耳主要包括耳蝸及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聲音,外耳鼓膜則擔負重要的聲音傳導作用,另外也有保護作用,讓水或其他異物不會進入到中耳裡:聲音傳到中耳後,中耳內有三個聽小骨分別為槌骨、砧骨及鐙骨,有加強聲音傳到內耳、緩衝噪音避免造成內耳的傷害等作用;最後聲音傳到內耳,經過聽覺神經及平衡神經傳到大腦。

平常如果有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都會影響到聲音的傳導,這時可以利用精巧的顯微手術重建聽覺的效果,改善聽力,但如果是神經受到破壞的話,就目前來說,手術是無法改善狀況的。

內耳又稱迷路,由主司聽覺的耳蝸及掌管平衡的半規管及前庭器所組成。

兩圈半左右的耳蝸裡有許多聽覺細胞,來認知外界傳入的聲音。

半規管與前庭器就是本文最重要的主角負責平衡的乎衡器,三個負責平衡的半規管各成90度垂直位置,在身體動作時,恰好可以平衡所有的動作。

而所有的平衡及聽覺訊號則都要透過聽覺神經及平衡神經,經過腦幹、小腦傳到大腦。

為什麼稱為迷路呢?英文意指小徑,表示進入容易出來難,因為包涵了耳蝸及半規管,構造精密複雜,如果一隻小螞蟻跑進去的話,恐怕也不容易跑出來。

 眩暈的分類當眩暈症發作,天旋地轉的感覺常會使病人感到非常恐懼,好像大難臨頭,懷疑自己足否中風或腦出血?或是腦中長了什麼東西?有時加上陳年合併出現的耳鳴現象,導致無法坐起,又會合併惡心嘔吐,常常會使病人在就診時憂心忡忡,其實只要了解眩暈的類型及形成原因,就可以稍微釋懷,因為大部分的眩暈症都足由靠近內耳的周邊器官所引起,而且多半自己會痊癒,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病人大概在幾天內都可以治好,所以我們要強調眩暈雖然可怕,但只有少部分是由中風等腦部疾病引起,大部分的眩暈都可以經過藥物治療加以控制。

至於眩暈為什麼會伴隨惡心嘔吐感呢?主要與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有關,一旦眩暈時,訊號傳到小腦附近的迷走神經及自律神經系統,就會合併出現惡心嘔吐。

在醫學上,眩暈有依據解剖部位或依據症狀兩種分類方法。

因引起眩暈器官部位的不同,分為末梢性、中樞性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