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魚 | 白帶魚

白帶魚(學名:Trichiurus lepturus),又名高鰭帶魚、鱽鱼、刀鱼、白魚、裙帶、肥帶、油帶、天竺帶魚、黃稜油帶,為帶魚屬的一個種,分佈於全球各個大洋及 ...白帶魚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白帶魚保護狀況無危(IUCN3.1)[1]科學分類界:動物界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i目:鯖形目Scombriformes科:帶魚科Trichiuridae屬:帶魚屬Trichiurus種:白帶魚T.lepturus二名法TrichiuruslepturusLinnaeus,1758異名[6]TrichiurusnitensGarman,1899TrichiurusmalabaricusDay,1865TrichiurushaumelaForsskål,1775TrichiurusargenteusShaw,1803TrichiuruslajorBleeker,1854ClupeahaumelaForsskål,1775TrichiurusjaponicusTemminck&Schlegel,1844[2][3][4][5]TrichiurishaumelaForsskål,1775TrichiuruslepturusjaponicusTemminck&Schlegel,1844TrichiuruscoxiiRamsay&Ogilby,1887白帶魚(學名:Trichiuruslepturus),又名高鰭帶魚、魛魚、刀魚、白魚、裙帶、肥帶、油帶、天竺帶魚、黃稜油帶,為帶魚屬的一個種,分布於全球各個大洋及河口、近海沿岸[6]。

分布於日本附近海域的白帶魚有時被單獨分類為「日本帶魚」(Trichiurusjaponicus),而中國東海的白帶魚則會被稱為「東海帶魚」(Trichiurushaumela)[7][8][9]。

目錄1分布2特徵3生態4生物分析5經濟利用6近似種7參考文獻8外部連結分布[編輯]本魚分布於全球各大洋溫暖水域。

[6][10][11][4]中國黃海沿岸部分地區(如丹東、大連、青島、日照等)。

臺灣沿海,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海域。

[6]特徵[編輯]頭部本魚體長而側扁,後方逐漸纖細而成一線,呈帶狀。

無尾鰭與腹鰭,無鱗,但有明顯的側線。

背鰭起於後頭部,向後延伸至尾端,無硬棘軟條之分。

體呈銀白色,背面略呈暗灰色,背鰭與胸鰭呈淡白色,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130至135枚;臀鰭軟條100至105枚,體長可達234公分[12][6],體重可達6公斤(13英磅)[13]。

不過其長度一般為0.5至1公尺(1.6至3.3英呎),澳大利亞的白帶魚則一般在1.5~1.8公尺(4.9~5.9英呎)之間。

[13]生態[編輯]本魚屬於外洋性洄游魚類,常在晨昏時,游近沿岸追捕小魚,喜燈火,為貪食兇猛的魚類。

[6][14]生物分析[編輯]嘌呤(普林):魚皮銀粉(每100公克白帶魚魚皮,普林含量高達3509毫克)、魚肉(每100公克魚肉,普林含量391.6毫克)。

[15]甲基汞:體內,近海捕撈的平均值約0.05ppm。

[15][16][17]Ω-3脂肪酸(Omega-3):少許。

[15]經濟利用[編輯]它是一種食用魚及經濟魚類,2009年全球產量為130萬噸,是第六大捕獲魚種[18]。

其中中國就捕撈了120萬噸的帶魚,其後是韓國、日本和巴基斯坦。

[18]東京魚市上的白帶魚烤帶魚生魚片燉帶魚近似種[編輯]條狀窄顱帶魚,臺灣臺東俗稱「白帶魚」,但同科不同種。

[19]參考文獻[編輯]^Collette,B.B.,PinaAmargos,F.,Smith-Vaniz,W.F.,Russell,B.,Marechal,J.,Curtis,M.,Dooley,J.&Singh-Renton,S.(2015).Trichiuruslepturus.The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doi:10.2305/IUCN.UK.2015-4.RLTS.T190090A19929379.en^Chakraborty,A.;Aranishi,F.;andIwatsuki,Y.(2006).GeneticdifferentiationofTrichiurusjaponicusandT.lepturus(Perciformes:Trichiuridae)basedonmitochondrialDNAanal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