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 冥想

冥想(英語:Meditation),心性鍛鍊法,在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称为坐禅。

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 ...冥想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5年12月2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5年12月2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本條目翻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需要精通本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如果您精通本領域,又能清楚地將來源語言翻譯為中文,歡迎您協助參與校對與修訂,原文參見en:Researchonmeditation或維基數據。

緬甸僧侶冥想太乙金華宗旨的坐禪圖日本僧侶利用枯山水冥想達摩冥想的浮世繪冥想(英語:Meditation),心性鍛鍊法,在瑜伽裡經常使用的,在佛教道教中則稱為打坐,在佛教也可稱為坐禪。

大致可分為兩種作法,一為將注意力集中一處不動,例如集中於身上脈輪、咒語或身前的燭火等等。

二為心裡觀想特定圖案景象維持不動,如複雜的曼陀羅圖案,有次序的顏色景象變換以及上師神明圖案等等。

通常必須先於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進行第二種作法,任何一種觀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的效果與身心的轉變,所以必須依賴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道家也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守一」、「心齋」、「坐忘」之類的冥想方法。

上清派強調登齋入靖、存思諸神形象等。

目錄1冥想的研究1.1西方心理學中的冥想1.2對不同冥想方式的研究1.2.1內觀禪修1.2.2坐禪1.2.3靜觀、冥想、正念、禪修分別是什麼東西?和宗教有關係嗎?2科幻中的冥想2.1瓦肯冥想3外部連結4參考文獻冥想的研究[編輯]對冥想過程和效果的研究是神經學研究中的持續成長的次領域[1][2][3][4][5][6]。

現代科學技術,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和腦電圖,已被用來觀察,當人們打坐時以及當人們規律打坐後,他們的身體和大腦怎麼變化[2][7][8][9][10]。

這些研究已經顯示,定期冥想操練的結果,造成身體明顯的變化。

例如,理察·戴維森和茲恩-津恩的一項研究顯示,八週正念為基礎的冥想訓練顯著地增進左側前大腦活動,這個活動與正向的情緒狀態有關[11]。

正向情緒可以是一個技能,可以像學習騎自行車或彈鋼琴那樣的訓練來做到[12]。

自從1950年代以來,已進行過數以百計的冥想研究,但許多早期的研究是有缺陷的,其結果並不可靠[13][14]。

更多最近的評論已經指出,許多這些缺陷是希望引導當前的研究,到一個更富有成效的路徑上[15]。

更多的報告評估,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導向對冥想的理論建構及對冥想的定義[13][16]。

人們自古已在宗教傳統中操練冥想,特別是在寺院中。

現在在西方也有許多非宗教性的冥想課程存在,包括正念為基礎的課程[17]。

今天,正念為基礎的冥想課程已經在西方醫學和心理學界內流行,這主要是由於這樣的過程對患有壓力相關健康狀況的患者,有觀察得到的正面影響[11]。

西方心理學中的冥想[編輯]放鬆反應赫伯特本森博士-身心醫學研究所(Mind-BodyMedicalInstitute)的創辦人,這個研究所是隸屬於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幾個醫院。

他報告說,冥想能引起一系列統稱為「放鬆反應」的體內生化和物理變化[18]。

這放鬆反應包括代謝變化,心臟跳動率,呼吸,血壓和大腦化學物質的變化。

本森博士和他的團隊也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佛教寺院做臨床研究[19]。

本森寫了《放鬆反應》這本書記錄冥想的好處,這在1975年時尚未廣為人知[20]。

冥想的平靜效果根據在「心理學報」2006年3月的一篇文章,做冥想活動會讓腦電圖相關的活動放緩[21]。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由副交感神經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組成,前者調控心臟速率、呼吸和其他不自主運動功能。

後者則是要喚起身體對劇烈活動作準備。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