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其實很愛我:當父親永遠離開之後,才理解「我愛您」這句話說不出口,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爸爸其實很愛我:當父親永遠離開之後,才理解「我愛您」這句話說不出口,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獻給所有渴望與親情對話的人們。
這輩子……
曾經有一個厚實的背影
和一個小小的身影
隔著心
父親與我,兩端相望…….
爸爸明明很愛我,我也很愛他,
為什麼從來沒有機會正面表達我們對彼此的情感,
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當我最終在眼淚中明白時,爸爸已經過世三年……
…………
也許曾經有一個女孩,在被窩裡哭得傷心難過。
也許曾經有一個父親,在書桌前思量、微笑、蹙眉。
每個人對愛的領悟與表達或許不同,
但總是有那麼多我們想說的話,
卻從未說出口,
最後成了來不及說的痛。
這是一個女兒想對父親說的心事,
也是擁有父愛的人都曾經遭遇過的故事,
願分享給還有痛楚的你,
看見糾結、寬恕、原諒與支持背後,
最深切的愛。
療癒推薦
身為「女兒」的角色,我在這本書的文字裡讀到了「孩子們」的心聲和委屈;但故事裡所映照出來的「父親」角色,卻重新賦予我們有勇氣去尋找各種愛與不被愛的答案,…… 誰說我們不在乎呢?不管年紀攀爬了多少,我們總需要去了解:爸爸,其實真的很愛我。──心理諮商師,作家/許皓宜
作者在這本書裡,展現了極深的情感與極大的智慧,能走出自己,再走回家,令我感動又敬佩。我相信其他的孩子,也能從這本書的故事得到鼓舞,找到回家的路。──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諮商心理師/趙文滔
這本書,是一本誠摯勇於承認悲傷的書寫。在書寫中,願意歷經及承接自己情感,同時,給予自己好的時間、好的空間,允許自己回望、覺察、洞察、理解自己的悲傷為何物的過程。這也是一趟自我追尋,及對愛的探究之旅。──心理諮商師,作家/蘇絢慧
小茹著力抒寫的雖是父女親情,卻並非狹隘、孤立的一己之愛憎。作為長篇紀實散文,它處理的是「親人之間的愛究竟該如何表達」、「父母和孩子究竟該如何相處」這樣的社會話題。──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林彬
儘管父親不在了,但天上的父親、心裡的父親依然存在,在愛的誤解中所受的傷害,終有一天會在愛的信任中得到撫平與痊癒。──學校心理師/魏家瑜
作者簡介
小茹
本名李紅茹,生於內蒙古東部,現居北京。
有過近十年編輯、記者經歷,業餘時間也為女性雜誌撰稿,用消息、通訊、專欄謀生,用散文、小說、劇本追夢。
推薦序
找回被愛的勇氣
諮商心理師,作家/許皓宜
從離家到回家的感人旅程……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諮商心理師/趙文滔
走過失落,清晰看見的,是愛的存在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
愛到底有多遠
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創作論碩士研究生導師/林杉
壹……爸爸去哪兒了
然然的問題
爸爸的肖像畫
備受寵愛的「孩子」
文藝青年
自在「彌勒佛」
「范進」
貳……爸爸不愛我
爸爸是個城裡人
我的心思他不懂
他只愛妹妹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愛也只是一瞬間
我的心裡有間漏風的屋
我能去哪裡
參……後來這些年
我們變「好」了
爸爸病了
偷來的一年
最後的叮囑
千里「奔喪」
我是逆子
最終的道別
肆……永別又重逢
一場戲
傻鳥攆飛禽
思念到底什麼樣
爸爸不在了,家就沒了
也許爸爸真的回來過
爸爸的日記
兩個相近的靈魂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轉眼已三年
伍……我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我是笨小孩
那些回不去的時光
北京北京
禮物
那個風雪夜
原來我一直都是他的驕傲
關鍵的路口,爸爸從未缺席
爸爸其實很愛我
後記……一程山,一程水,唯愛永恆
讀後分享
在愛中所受的傷,唯有在愛中得以痊癒
學校心理師/魏家瑜
推薦序
找回被愛的勇氣
◎諮商心理師、作家/許皓宜
「我和爸爸父女一場,直到生死相隔,我才真真切切體會到爸爸其實是如此愛我。」翻開《爸爸其實很愛我》一書,作者如是說著。
即將步入中年如我,早已在父母漸白的髮鬢上品嘗到「有天可能會失去父母」的恐慌,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內心深處不免跟著揪緊,卻又如遇知音般翻開這本書所寫下的每個存在於父女之間的故事。
這個故事起於一個大女孩和一個小女孩—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和一位女兒—的對話。小女孩問大女孩:「媽媽,你的爸爸呢?」
事實上,這位大女孩的父親已經過世了,而且從父親過世前的好長一段時間,大女孩都覺得父親其實不愛自己。小女孩天真的疑問重新打開大女孩對父親的渴望,所以她在父親過世幾年後,開始從記憶中尋覓那熟悉的父親身影,用文字描繪那個「不愛自己」的父親的樣貌:父親的相貌端正、父親是鐵匠也是油漆工、父親寫得一手好文章、父親聰明上進……可是為什麼這樣美好的父親只愛妹妹、不愛我呢?
於是她繼續在記憶裡頭搜索。她想起父親曾把年幼的自己放在自行車的橫梁上,讓她張開雙手像在天上飛翔;她想起妹妹總是撲進父親懷裡撒嬌的模樣,想起自己在父親晚歸時的擔心卻又木訥地不知如何表達;她想起自己是如何在同學面前吹噓父親的才能,卻沒讓父親知道自己有多麼以他為傲……直到父親過世後的某天,她得到一本珍貴的「父親的日記」,才發現原來自己和父親的靈魂是多麼相似,「她」和「他」用一種同樣彆扭的迂迴,深愛著對方。
即使一切是那麼悄悄卻又突然地進駐她的心坎裡,但這遲來數十年的愛,對身為女兒來說,卻是如此可貴。
父親的肉身也許已然毀滅,但「愛」的記憶,卻讓這段「關係」深刻地保留與存在著。
身為「女兒」的角色,我在這本書的文字裡讀到了「孩子們」的心聲和委屈;但故事裡所映照出來的「父親」角色,卻重新賦予我們勇氣去尋找各種愛與不被愛的答案,並且,以一種父親的溫柔眼光,重新將「愛」種回我們的心田。
誰說我們不在乎呢?不管年紀攀爬了多少,我們總需要去了解:爸爸,其實真的很愛我。
從離家到回家的感人旅程
◎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諮商心理師/趙文滔
做為一個家庭治療師,我知道從離家到回家這條路,對有些孩子來說,輕鬆自然,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卻是千辛萬苦,步步血淚。有些孩子從來沒能真正離開家,有另一些,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一生浪跡天涯。
本書的作者,成功的離了家,最後也成功的回到家,令人心慰;只是中間過程辛苦,字字血淚,令人不捨,讀時心裡跟著文字起伏糾結。
作者從小懷疑爸爸不愛她,這份心情也是許多孩子的心聲,尤其是當爸爸發脾氣、寵妹妹、在同事面前拿自己開玩笑,甚至在自己最需要父愛時,卻被一把冷冷推開。在這些時刻,許多孩子心裡都會懷疑:「爸爸究竟愛不愛我!」
這個問題糾纏作者三十多年,害得她「一遍遍回想往事,苦苦追尋答案」,然而怎麼回想,都是苦澀:
「怎麼辦呢,就是這麼一個爛爸爸,自私、懦弱、虛榮,而又不那麼愛我的爸爸,我還是會不自覺地替他辯護,以他為驕傲,抓住他的優點不斷擴大,尋找最細微的他愛我的痕跡。有時難免苦笑:分明像是一場單相思,愛上一個不那麼優秀並且壓根不愛你的人,卻死活不願意分手,可是,一生為父女,又如何分得了手?即便死亡來臨將你們分開,你還是會無條件地愛他,並且,滿懷期待,等著他終將愛你的那天。」
如此苦澀,作者對父親卻仍一往情深,從小到大在心裡默默等待父親的關愛,然而這份「耿耿於懷」也開啟一段追尋父親之旅。當作者心裡對父親有懷疑和怒氣時,回想起來的盡是不愉快的記憶,更不停地膨脹她對父親的失望與不滿。直到透過一連串機緣,包括離家求學、自己成為母親、父親失業、生病、年邁,使得作者對父親的印象慢慢發生變化,作者開始能以成人的眼光,看見父親在當年時空脈絡下真實脆弱的一面,也開始回憶起過去父女相處中甜蜜的點點滴滴。於是「回想起爸爸,我眼前出現的都是些愛意彌漫的畫面」!過去收到的禮物,突然歷歷在目。
這樣的心理轉折,讓作者最終能與父親和解,也讓自己能真實感受到父愛,令人動容。作者不但與父親和解了,也和自己心裡多年的苦澀孤單道別,得以放下糾纏多年的心裡疙瘩,找回了內心平靜。
家庭心理學的分化理論指出,孩子從父母的照顧與影響,一步步發展出自己的獨立人格,是成長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離家的孩子還要能回家,與父母重新和好,在心境上才能真正成熟,脫離為叛逆而叛逆的自我宣告,和這個世界重新和解。
只是在華人社會文化的種種牽絆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功的離家、成功的回家。作者在這本書裡,展現了極深的情感與極大的智慧,能走出自己,再走回家,令我感動又敬佩。我相信其他的孩子,也能從這本書的故事得到鼓舞,找到回家的路。
走過失落,清晰看見的,是愛的存在
◎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絢慧
我的爸爸在我十四歲那年過世。在他過世前,他一直在外地工作及生活,偶爾回家鄉探望我。我們聚少離多,雖然相聚的記憶畫面總是歡喜,但分離時刻的記憶畫面,卻也充滿痛楚。無數分離的日子裡,想念他的日子,總帶給我許多困惑:為何他能說離開就離開?為何他能輕易的離開我身邊?而我卻是如此的痛苦、如此悲傷?他真的愛我、在乎我嗎?還是,其實他不愛我?
所以,在他逝世後,往後有非常長的日子,我陷落在不知道「他是愛我,還是不愛我」的念頭中,受盡折磨。情緒更是在低落、哀傷、無助、沮喪、思念、困惑、憤怒、自責、罪惡感中,痛苦翻攪。這段經歷,也使我的青春歲月蒙上厚重的灰暗陰影,總在嘆氣聲中,無以解脫那籠罩在內心的陰暗。
我和小茹的故事,失去父親的脈絡雖有不同,卻都有一段讓我們疑惑的父女情,也有著長期被壓抑的,對愛的渴望。心中也隱藏著一份期待:想要確實感受、確實明白,爸爸,其實很愛我。
沒有哪個孩子,能無傷無痛的面對,那原本該給愛的父母親,不愛自己。如果父母親不愛我,那麼我的存在,將會成為可笑的、難堪的記號。在這世界上,更失去了憑藉自己是因愛存在的寶貝生命。
小茹因為自己成為人母,在開始照顧孩子,以及回應孩子這一份愛的需求的體驗中,開始了生命必須與傷痛對話的勇氣。如果自己生命的內在盡是對愛的疑惑,盡是佈滿累積多年的傷痕,她要如何肯定自己是有愛的生命?又要如何能夠付出這一份愛豐盈她孩子的生命?
這是一份了不起的勇氣。真正的勇敢,並非是堅強,而是承認自己生命裡的黑暗;也就是曾經的傷痛、不堪、脆弱,失落及許多難以安頓的混亂。然後,深入黑暗中,真正的揭開黑暗,看懂黑暗,也認識黑暗。當人認識了自己生命的黑暗,而不是盡是逃避及怨懟時,就是開始給自己,一份重新理解生命的行動。書寫,正是小茹對自己生命重新理解的行動。
這本書,是一本誠摯勇於承認悲傷的書寫。在書寫中,願意歷經及承接自己情感,同時,給予自己好的時間、好的空間,允許自己回望、覺察、洞察、理解自己的悲傷為何物的過程。這也是一趟自我追尋,及對愛的探究之旅。
這樣的過程,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領會及獲得。因為真實體會悲傷,也如實走過情緒歷程,會將許多過去認定的事,有一番不同的理解,這一份理解,將讓人重新詮釋他曾經以為的「事實」。而再理解的事實,不僅多了更多角度,也更能還原時空背景的影響因素,不再是只是個人歸咎。
而如實穿越這一趟失落探索的旅程,便會發現,走過失落,清晰看見的,是愛的曾經存在。即使,曾經否定、曾經迷惘、曾經擺盪,曾經看什麼都不是什麼,模糊難以定義。但終究是走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再看到的,是清晰的愛,一直存在著。
壹 爸爸去哪兒了 三年前的那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滿,那天過後,我再也找不到爸爸了。 然然的問題 這兩三年,日子像長了腳,一刻不閒地從早跑到晚,而我也如同停不下來的陀螺, 手上總有做不完的事,心頭卻常被莫名的壓抑困擾,但我從沒仔細找過原因。直到有一天,這個「陀螺」被一顆突如其來的石子硌了一下,上幼稚園的女兒然然突然問我:「媽媽,你的爸爸呢?」 不知道這麼大的孩子腦袋裡都裝了些什麼,總會有些奇奇怪怪的念頭。這樣一個問題,就在我收拾房間時,突兀地從她粉嘟嘟的小嘴裡脫口而出,沒留給我絲毫提示和心理準備。我放下手上的拖把,直起腰,茫然四顧:然然正低頭把一塊積木當作小車在沙發的扶手上推來推去,彷彿剛才那句問話和她一點關係都沒有。陽光透過玻璃打在地板上,光束中有細微的塵埃在浮動,花盆裡的綠蘿一如往常在電視機旁傾瀉著一叢略帶鵝黃的嫩綠。是啊,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爸爸嗎?在然然眼中,她同學的爸爸們每天在幼稚園門口接送他們,她的爸爸每天晚上會給她講好聽的故事,她爸爸的爸爸,也就是她的爺爺經常給她打來電話,甚至,她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她的太爺爺還抱過她哩,而我,我的爸爸在哪? 他應該就在我的身邊,或許就在沙發上輕飄飄的空氣裡打盹?或許正站在窗外靜靜地凝視著我?可是,我看不到。這個新家,他只來過一次,是拿到鑰匙的那天,開車帶他和媽媽來看,由於不熟悉路,我把車停在了社區的西門,那天風很大,我抱著然然緊跑, 他在媽媽連牽帶拽下也幾乎一路小跑著,踉蹌地穿過狹長的社區,終於來到位於東門附近的這棟樓。他在房間裡東摸摸,西敲敲,晚上回去就給老家的姑姑們打電話炫耀我換了大房子。可是現在,我的爸爸呢?他到底在哪?只來過一次的他,還能找到這裡嗎? 我的爸爸呢? 房間裡那麼安靜,能聽到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院子裡的白玉蘭也開了,春天再度來臨。我卻看不到爸爸。 小人兒大概等得有點久,沒得到答案,不甘心地抬頭追問:「媽媽,你的爸爸到底去哪了?你怎麼不說話?」然然的眼睛那麼透亮純淨,同每次她問我各種海闊天空的問題時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