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全新版)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全新版)

作者:信誼基金出版社
出版社:信誼基金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25日
ISBN:978986161382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8元

從「全方位」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發展,並為新手父母提出教養對策
  愛他,就從陪伴他開始 ~  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  由專家們給你實用的建議;
  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  提供最有效的教養策略!
  有一句廣告名言:「我是在做了爸爸以後,才學會當爸爸的!」相信很多父母,尤其是年輕的新手爸媽,對這句話都感同身受。的確,大家都是在做中學,一邊當父母,一邊學習如何做父母,然而,總免不了有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境,若能預先瞭解孩子每一階段的發展概況,相信在面對變化多端的孩子時,父母們會因瞭解而多了一份把握。
  本系列特依孩子年齡的不同,分成《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3-6歲發展與教養對策》三本書,作者群皆是幼教相關領域人士,從生活實例中著手,為父母們介紹每一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然後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為父母說明此現象在孩子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此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
  由於作者群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毫無一般談兒童發展理論書籍的艱澀生硬,因此父母們在輕鬆閱讀中,不僅可以掌握孩子的成長脈動,更能從中得到最適時有效的教養建議;也希望父母能從中瞭解到,孩子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支持瞭解與耐心陪他度過此一階段而已;而也唯有在瞭解孩子發展的前提下,才能有最合宜的教養解決策略,而不只是困坐愁城,或一味認為孩子調皮,難管教。
  愛他,就從瞭解他開始!讀完本系列書,您將會發現,孩子許多令人頭疼的行為,其實並非是故意,請懷抱信心,從容陪伴孩子成長!
作者簡介
信誼基金出版社
  本書集結自《學前教育雜誌》的「兒童發展 0~6」專欄。
  此專欄邀請幼教相關領域的專家執筆,針對幼兒每一階段的發展特性,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作者群如呂素美、帥文慧、陳娟娟等,或具有幼教相關的專業學歷背景,或從事幼教領域的相關工作,多兼具專業與實務經驗,寫來淺顯易懂。讓父母們在輕鬆閱讀中,既可了解孩子的發展,又掌握了教養對策,深受父母們的歡迎。

出版緣起
推薦序 再回一次童年 柯志恩
第1篇 身體動作篇
當寶寶站起來時 ─ 粗動作發展歷程  
搖搖擺擺學步兒 ─ 幼兒的走路姿勢  
我爬、我爬、我爬爬爬 ─ 幼兒上下樓梯的發展  
運動,為了認識這個世界 ─ 動作發展與學習  
我動!我爬!我上上下下!  
疊疊高 ─ 孩子是怎麼玩積木的?
「我自己弄!」─ 自理能力的發展  
跟尿布說拜拜!─ 何時開始小便訓練  
湯匙爭奪戰 ─幫助孩子自己吃
循序漸進,讓寶貝不挑食 ─ 從小學習接受新食物
第2篇  心智篇
難纏的兩歲兒   
腦筋不轉彎的兩歲孩子  
當孩子說「不」!─ 幼兒的反抗期  
乖,聽話嘛!─ 如何讓幼兒合作  
兩歲兒可以管教了嗎?  
情緒的窗口 ─孩子的扮演遊戲  
憤怒的小天使  
神秘的萬聖夜 ─三歲孩子的害怕  
小生怕怕怎麼辦?─ 教孩子不怕有方法  
安安在嫉妒!─ 兩歲孩子的情緒表達  
寶貝吃醋了!─ 談嫉妒的情緒  
以牙還牙?─ 孩子為何咬人  
拉髮小子 ─ 幼兒的攻擊行為  
和狗兒稱兄道弟的孩子 ─自我的發展歷程  
我很棒喔!─幼兒的自我概念  
我錯了!─自我覺察能力的發展  
做了再說的行動家 ─談幼兒的是非判斷力  
小器寶寶? ─幼兒的分享概念  
拿與不拿之間 ─談孩子的自制力  
退一步又何妨?─幼兒的退化行為  
媽媽,我也會!─模仿與學習   
我要幫忙 ─幼兒的小幫手時期  
小腦袋瓜記得嗎?─幼兒的記憶能力  
媽媽糖,妹妹漂 ─ 一、二歲孩子的語言特徵  
媽媽幫「你」穿!─ 兩歲兒學說話  
「我、我、我---」─ 談幼兒發展性言語不流暢   
孩子自言自語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孩子老愛問「為什麼」?
第3篇 認知能力篇
天生好色? ─幼兒的色彩知覺與偏好  
中午是什麼?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感  
來,說「薯條」! ─幼兒的語言命名發展  
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對名字的認識  
香蕉與猴子 ─幼兒分類概念  
在哪裡?往哪兒走? ─幼兒的空間概念  
寶寶會數數了! ─幼兒的數概念
寶寶會看電視了! ─注意力與認知發展
第4篇 社會行為篇
你黏我,我黏你 ─嬰幼兒的依附關係發展  
寶貝不認得媽媽了? ─幼兒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我是不是你最愛的人? ─孩子愛的表達  
獨樂樂也好 ─幫助孩子學習獨處 
不能一起玩的玩伴 ─談孩子的平行遊戲  
做我的朋友! ─孩子如何交朋友  
寶寶也懂我的心  ─孩子也會察言觀色
等一下,還沒有輪到你! ─幼兒的規則性遊戲  
跟阿姨說拜拜!─ 幫助孩子發展社會性語言  
娃娃不再害羞 ─ 孩子社會行為的發展  
我也痛痛 ─孩子同情心的萌芽
作者簡介
附  錄

推薦序
再回一次童年
  「兒童的童年只有一個,父母卻有兩個」,這是我在美國修讀發展心理學時,一位教授在上課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數年後,在我擁有第一個孩子時,才深切體會它的意涵。 由於媒介的發達及競爭的壓力,迫使我們必須去接受大量的訊息,談教養問題可以從子宮開始;論及兒童發展,當然也不能僅限在副食品添加、疾病表徵等純生理之範圍,能夠涵蓋知覺統合、社會依附、智能提昇及EQ訓練等,從「全方位」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發展,才是探究發展的根源。
  現代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歷程中,通常兼具好學習、敏感、細心及勇於嘗試的特質,每天在孩子身上發現的問題,遠比可以找得到的答案多很多,雖然孩子的個別差異無法讓同樣的問題有著同樣的解決方法,但知識訊息的吸收,仍能幫助父母在解釋推論孩子行為時,做較正確的判斷和決定。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能瞭解幼兒物體恆存概念有其發展之階段性,我們便能解釋為何在嬰兒早期對於被藏在枕頭下的小熊熊,他不會去尋找,而到了一歲左右,才會有搜尋的動作;如果我們能瞭解擁抱對幼兒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性,就不會有放任他去嚎哭以避免抱成習慣之錯誤觀念;如果我們能瞭解一歲至三歲的孩子是處在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Erikson)的「自主行動關鍵期」,凡事都喜歡自己動手,我們就會給予他們機會去獨立吃飯、綁鞋帶等,並懂得在他們做不好時仍給予鼓勵。當然,如果我們能瞭解知覺統合、身體動作對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我們便不會整天抱著孩子,或怕他弄髒衣服而不給予接觸草地的機會。 總之,好的知識訊息所提供給我們的,不僅是讓我們「知其然」,還必須是「知其所以然」,讓我們瞭解外在行為之下的內在歷程,讓我們透過環境的刺激,及與孩子的互動,讓他們成為自己潛力所允許的個人。而這系列由《學前教育》月刊專欄集結而成的書籍,提供了父母在知與行上前導架構,在吸收訊息外,還能執行訊息,同時,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懂得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就像灌溉大樹一樣,觀看及等待我們孩子,慢慢找到方向而成為自己。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透過這一系列訊息的給予,我們將能體會父母有兩個童年的意義,因為在孩子身上,我們有第二次機會,給予他們我們錯過的快樂,我們可再回家一次,再有一次童年!
柯志恩(推薦者為美國南加大教育心理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所專任教授兼學務長)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