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

作者:魚夫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31日
ISBN:9789864795598
語言:繁體中文

  移民臺南十年,我踏遍府城許多角落,發現要鑽的巷子愈來愈多,
  因此不斷用繪畫來還原城市的歷史風貌,也探討臺南美食的文化意義。
  最重要的是,希望透過這本書,讓人們重溫這座城市的美好往昔。──魚夫

  ★魚夫優遊臺南10年,再現府城風華
  ★50張手繪圖,細細描繪老城舊事,還原被拆除的日治時代建築
  ★掃描書中各篇QR Code,即可觀賞魚夫拍攝的影片,飽覽臺南風光

  有誰比臺南人更愛食虱目魚?而且從頭吃到尾,自裡吃到外;
  清早那碗牛肉湯,臺南人到底啥時開始吃起這一味?
  到處都是意麵,鹽水意麵、關廟意麵、鍋燒意麵……,但意麵是哪一國的啦?
  到林百貨坐流籠世界第一爽,而且還很「毛斷」(摩登);
  旁邊還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入臺的歷史遺跡;
  有事情喬不定,就到有酒肉、藝妓的鶯料亭去喬喬看……

  移民臺南10年,魚夫到處趴趴走,深入臺南各層肌理與時代堆疊的底蘊。
  先東菜市吃個大肚皮,然後到赤嵌樓與大天后宮轉轉,再來碗炒鱔魚或牛肉湯歇歇腳……
  跟魚夫一起漫步臺南,繞著老建築,發掘說不盡的故事;吃在地美食,讓味蕾喚醒你封存的生活片段。
 

作者簡介

魚夫

  雙子座,不愛墨守成規。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等,曾任職弘光科技大學,教授科技藝術及數位行銷課程。年過半百之後,決定不再塞在人生的車陣裡,走一步算一步,決意繞道而行,樂暢人生慢活去,這才看見彩繪的世界,於是畫出來和大家分享。

  著有《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天下文化)、《驚豔澎湖:跟著魚夫漫遊湛藍海島》、《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雲林輕旅行:魚夫手繪散步地圖》、《桃城著味:魚夫嘉義繪葉書(增訂版)》、《樂居台南:魚夫手繪鐵馬私地圖》、《移民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等書。
 

自序 第二人生

進城去
台南到了,容我從火車站導覽起──雍容華貴的臺南驛
府城獨有的飲食文化──21樣正港台南味
被「中華民國式美學」了的建築──臺南驛前的歐風大樓
早晚出航去海釣,釣到什麼吃什麼──透早來碗鮮魚湯
從火車站前的台南大飯店說起──台南幫的起源
快火煎烤、外焦內軟,食來切切作響──煎麵香酥脆
看見統治者的建築符號──臺南廳長官舍
來自大江南北,混搭出來的好味道──台南眷村菜
太子傳說再起──臺南縣知事官邸
來去吃個大肚皮回家──東菜市美食
何時才能風華再現?被遺忘的──臺南陸軍偕行社
天地有情,人間有愛──台南的啞巴麵
飲食用語和做法的南北差異──炸肉排骨大不同

到赤嵌樓與大天后宮轉轉
歷經荷領、明鄭、日治時期──赤嵌樓的故事
請您吃一碗浮水魚羹──塗魠的故事
來讀臺灣近代史──大天后宮
坐在攤前邊吃邊和老闆談天說地──庶民美食飯桌菜
小談臺南粉味史──重繪寶美樓
台南人的下午茶不是黑白切──香腸熟肉
昔日鬧熱滾滾的美食匯集地──沙卡里巴三寶
不是只有甜味的,也不是只有炒意麵──台南炒鱔魚
臺南的歌舞伎座──去宮古座看電影
台灣本土化的故事──沙茶火鍋
為什麼台南賣的麵幾乎都叫意麵?──意麵流轉史
臺灣第一座現代化市場在臺南──臺南西市場
跟台北大滷麵不一樣──台南打滷麵
真的只有八樣食材嗎?──琳琅滿目八寶麵
第一座臺灣人經營的劇院──臺南大舞臺
台灣三結義的台式標準吃法──燒餅油條配豆漿
台灣創作料理──石頭燜烤玉米

來去林百貨
來去坐流籠,世界第一爽──摩登的林百貨
來去台南的Bistro啉洞海──善化生啤酒
林百貨旁日本親王入臺歷史遺跡──北白川宮御遺跡所
日本時代臺南一度讚的料亭──鶯料理
掀開府城貴婦的美貌──臺南公會堂來看看日治時期臺南的五星級旅館──冠蓋雲集四春園
產後補身子、病癒護元氣──府城獨有的花跳湯
從辰野式樣到現代主義──臺南郵便局
淺坪、帶刺的魚肚才是古早味!──來吃虱目魚
總算洗盡塵垢,回復原本樣貌──三寫臺南警察署
不會再被簎到,職人為你去魚刺──無刺虱目魚
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台灣的城市景象怎會美麗呢?──重繪臺南神社
日本人的台南記憶──灣生回家台南篇
台南人何時開始吃起這味牛雜與蔬果炕在一起的好滋味?──濃郁甘甜牛肉湯
妳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未來我一定奉陪到底──臺南女中
尋常小學校與公學校,日本時代的小學分離政策──談南門尋常小學校
大口啃食牛肉的驚異奇航──牛小排沙鍋牛肉麵
台南最熱鬧的新光三越新天地其實是──臺南刑務所
獨取一瓢飲──台南阿婆水
尋找說故事的人,說不盡的小城往事──熱鬧的末廣町

 

序言 

第二人生

  二○○八年,我決定移民台南,那時候,我可是當紅的電視大明星。然而心知肚明,這不過是黃梁一夢,也如人生遇見高速公路大塞車,前面的車子往前動一步,後面的車子才能向前突一步,難道就這樣被一推一擠塞到終點?換個心念,如果下交流道,那看見的人生風景一定會不一樣。

  初到台南,便在個人部落格裡發表一些樂居台南的感想,寫來出版,居然賣座奇佳。有許多愛護我的讀者都照著我說的地方去玩去吃,因為我在書中畫了許多建築與美食。有趣的是,後來許多「台南學」的作者,也都得搭配繪畫,而且愈畫愈好。

  時光荏苒,十年過去了。這十年間,我踏遍府城的許多角落,細心體會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事,許多朋友來台南玩,我帶著他們到處吃喝玩樂,朋友發現每家店都和我像老友般的熱絡,且聆聽我講建築或古蹟的故事,皆聞所未聞,就算在地的也不知道那些掌故。

  十年來對台南的再深入了解,其實像呼吸般的自然,因為我就生活其中。心中細讀這城市的所有一切,不斷用繪畫來還原城市的歷史風貌,也耐心探討台南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結交許多朋友,展開我的第二人生。

  咱們到一個城市去觀光,一定是到處看看、到處吃吃,十年來台南又修復了許多古蹟,而且繞著老建築規劃出饒富趣味的景點來。我發現在私下導覽時要走的範圍愈來愈廣,要鑽的巷子愈來愈多,建築是閱讀城市歷史必得翻頁的書,其他城市也不是沒有好吃、好玩的,但能像台南這般集中,則鮮之見也。

  日子久了,我也才知道香腸熟肉不等於台北的黑白切、飯桌菜不是自助餐,也才明白無刺虱目魚有多厚工,而且肉燥在台南小吃裡簡直有如甘草的地位,但如食飯不添肉燥,只加滷汁叫「攪鹹」。不只如此,從前君子遠庖廚,如今老是愛往菜市場跑;生活裡的壞習慣全改了,以往夜夜笙歌,如今入夜晚餐後不久即入眠,早上五、六點起床工作與讀書;近來發現,上有冷氣的健身房竟是避暑的好方法。

  本來以為台灣一年四季並不分明,度過十年的台南歲月後,忽然感受季節其實是很清楚的,春天去看羊蹄甲、木棉,夏天看鳳凰花、阿勃勒,秋天探訪美人樹,冬天上山賞櫻花。漫步於梅林花徑,心靜下來了,萬物就會來和咱們對話。眼尖的讀者一定會發現,我是從畫漫畫開始就業的,然而在台南的日子裡,我的畫風脫離了散漫,而朝精細的方向改變,彷彿脫胎換骨,這是因為與世無爭,優遊自在的結果。

  十年,英文叫decade,算是一塊里程碑,可以好好的來細說台南了。
 

不是只有甜味的,也不是只有炒意麵──台南炒鱔魚 台南炒鱔魚不是只有炒甜羹,也有鹹口味的乾炒方式,而且不只炒意麵,還可特別要求炒另有一番風味的油麵,不過這要在台南住上一段日子後,結識在地老饕,才會逐漸熟門熟路。 在台南,炒鱔魚的人以姓廖者居多,傳奇人物廖炳南、廖火土兄弟是我這年紀上兩代的人。他們跟福州師習「刀子」[to-tsiì]功夫,即烹調之道,但說來炒鱔魚也不是什麼難事,牽羹的手路差不多,能融會貫通就算出師了。廖炳南後來且有「鱔魚南」的外號,於是廖家兄弟將炒鱔魚的技術薪火相傳,現在諸如沙卡里巴的廖家炒鱔魚、阿源或阿江,以及近來阿江弟弟另起爐灶的二哥炒鱔魚,大抵都是同一個家族。 宰殺活鱔早期得由店家來兼治,我聽聞阿源還能表演這手絕活,但如今鮮之見也。倒是在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一書裡曾見到一段奇文描寫宰鱔,他說: 「我小時看廚師宰鱔魚⋯⋯因為牠黏,所以要用抹布裹著牠才能抓得牢。用一根大鐵釘把鱔魚頭仰著釘牢在砧板上,然後順著牠肚皮用尖刀直劃,取出臟腑,再取出脊骨,皮上黏液當然要用鹽搓掉。血淋淋的一道殺宰手續,看得人心驚膽顫。」 鱔魚養殖技術難,從前台灣要靠九個月的野生種產出,那要怎麼捕捉野生的鱔魚?我聽專家說:只消一根小竹竿綁上麻線,前端掛上一個釣鉤,加上餌料,耐心蹲上一小時便有所獲。只是要如此釣鱔,台灣環境早已汙染破壞殆盡,無處可釣,遂成三叔公講古的題材了。現在以南洋、中國進口居多,但前者品質較差。 宰殺後的鱔魚要擺在覆倒的竹篩[thai]上通風,竹篩有間隙,可以濾血水,其下則布蔥床來去其味,最下方有一斗型碗公盛裝冰塊,這是為了鎖住新鮮。 炒鱔時需先大火熱鍋,將醬油、太白粉、糖和油等佐料與鱔魚切片先備妥放在碗裡,高溫後倒入快炒,此際萬萬不可過火。沙卡里巴市場裡那位「鱔魚廖」尤其樂衷於表演所謂二十七秒炒鱔魚,總是要叫人計時,秒數絲毫不差的燒滾滾炒出一盤珍饈來。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