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俗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臺灣年俗
《臺灣年俗》是舊書新版,全彩精緻線裝推出。
在臺灣的風情俗物中,年俗的成型是臺灣最根柢的生命力,因為中國人向來是最重視過年的民族,過新年的記憶,大家都有,而且並不陌生。但曾幾何時,年味卻越來越淡了,新年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已不那麼重要了,也因此過去講究的年俗更令我們懷念與珍惜。也許,縱使再如何強調新年的可愛,也難重回往日過新年的熱絡景象,但人總得有些懷舊之情,生命才能更踏實。
本書作者真心的用畫與文字,把年俗留下。三十篇緊扣著歲末年終和新正期間,緊湊而動態的圖文,其中,有的已被改良、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從未聽聞,但不管為何,畫中深藏的典故,都盡其所能的力求本土正統意旨的定位。
《臺灣年俗》希望能夠在畫與字的對話中,漫延無盡的回憶與記憶,讓作者的情愫與感動,能夠更深入的進駐臺灣人的心中,而不再只是似懂非懂,或存在著有點印象卻又常有說不上來的感覺,讓我們都能同繫年俗、共戀年味,延續傳統年俗生命的無限性。
本書特色
.雕刻名家朱銘作序,王灝風味筆墨手繪.精裝古樸古法線裝,用紙印刷修邊考究.傳統色彩豐富多層,圖文並茂閱讀容易.節氣傳說考究仔細,認識台灣年節風俗.年味滿滿喜氣圓滿,附財神門聯「過好年」.古(漢)式精緻裝訂,匠師一日僅能製作20本!
以圖、文記錄快被遺忘的本土習俗,在在展現臺灣民間的生活哲學與藝術。
《臺灣年俗》裝幀特色:
本書為「古線裝」,以線將書頁連同前後書皮裝訂在一起。明朝中葉,此種由包背裝演化而來的裝訂方式頗為盛行。它將包背裝的紙撚穿孔改為線訂;又將整張包背紙改為前後兩個單張封皮,因此書背是顯露在外的。裝訂方式只要將各印張摺成雙頁,將摺頁依版心標記,或下腳欄線理齊成冊,全冊用齊,再用浮石打磨平整,最後穿孔串線即成。
線裝的書籍聯結方法,是平裝最原始的線訂方式。主要將配好書冊的折縫處距離訂口5 ~ 7公厘處均勻地打穿眼孔,用棉線或絲線,穿入孔內紮結訂聯成冊。古線裝訂均用手工操作,費時費力,每人一天大約只能製作20本。
本書還特意在書背上、下角用進口金碧紙包角並在鈄角各多穿一個孔紮結,讓上、下角更平順較不易凸起。內文除彩色印刷外,還使用金色的特別色,呈現一種濃濃的古樸年味,送禮、典藏兩相宜。
古線裝書不僅集合了古時書籍裝幀藝術的所有特點,也為近代書籍的精、平裝起了重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邱德宏
1973年生,苗栗通霄人,文化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現為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董事、臺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監事、宏擘文化志業創意總監、二郎房字庫研磨負責人。自大學時期起,陸續在《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發表政論文章,並撰文記錄臺灣鄉土藝術工作者、採集本土文化風情,及臺灣老行業,發表於《聯合報》鄉情版、《中國時報》浮世繪版及《自由時報》副刊版。著有《臺灣年俗》、《臺灣凡夫俗子寫真集》、《誰偷走了馬路上的柏油》、《跟你說悄悄畫》。
繪者簡介
王灦
本名王萬富,1946年出生於埔里鎮茄苳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中教師。加盟大地詩社、詩脈詩社同仁,現為南投縣美術學會、眉之溪畫會會員、鄉土藝文工作者、大埔城藝文工作室負責人,並擔任藝文等相關領域競賽之評審,舉辦過多次水彩、水墨畫展,各類詩體之作、散文、詩評、文評及插圖畫作發表於各大報章刊物。出版有《鄉情篇》、《一葉心情》、《大埔城記事》、《成長的喜悅》、《婚嫁的故事》、《臺灣早期童玩野趣》、《市井圖》、《探索集》、《南投山水歌》、《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詩情王灝》等書。
朱序(朱銘)邱序 情繫年俗 戀念年味王序 重溫舊年味食尾牙祭灶送神清?賣春聯挨粿做粿炊粿辦年貨貼春聯結綵飯春花煮長年菜圍爐分壓歲錢博三叩跳火盆疊柑塔開正放鞭炮行香拜正歕春年戲食春酒回外家初五隔開拜天公元宵暝食頭牙附錄灶神的故事天公的故事臺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