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江文賢
美國加州專業心理學院心理學博士╱包文家庭系統理論在台推廣與運用中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心理師等
李婷立
國企管與資訊雙碩士╱前美國知名製藥企業專案經理人╱現任房地產諮詢顧問
陳皎眉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考試院考試委員/前國立政治大學學務長、心理系教授、系主任╱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陳凱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媒所藝術碩士╱資深藝人╱3屆廣播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劉靜娟
散文作家,曾任《台灣新生報》副刊主編及主筆。已出版著作包括《被一隻狗撿到》、《樂齡,今日關鍵字》等20多冊。新作為台語文的《驚驚袂著等:劉靜娟的台語時間》
國際傳媒,佳評如潮
《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一書,揭示了現實世界中的案例,以說明當事人迎戰癌症的歷程,不僅是為了生存,也為了迎接更美好的明天。這本書籍,以科學為基礎,包含許多可行建議,幫助人們改變生活,且易於閱讀,協助讀者能夠逆轉和攔截多種疾病。—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和中西醫結合計畫主任(Integrative Medicine Program a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亦是Anticancer Living的合著者Lorenzo Cohen博士。
「感謝凱莉非常清楚地介紹了構成綜合腫瘤學整體支柱的10個治療因素。其中行動步驟,將有助於激勵讀者開始他們的療癒旅程。這可以使得患者擁有控制自己健康的工具,更可以創造希望,因為希望本身就可以促進康復。」—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奧舍綜合醫學中心(Osher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醫師,且為Integrative Oncology共同編輯的Donald I. Abrams醫師。
「透納博士在這本具有發展性和突破性的書中,揭示經歷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的癌症患者所共有的10個因素,並提供在這些過程中倖存者經歷的運動和故事。這是一項具有強大功能的治療工具。」—《紐約時報》暢銷書Dying to Be Me and What If This Is Heaven?作者安妮塔‧穆爾賈尼(Anita Moorjani)
「透納博士對倖存下來的癌症患者的啟示性研究,可說是當今癌症領域最重要的工作。本書是任何想要生存或預防癌症的人都應該讀的書!」—暢銷書Chris Beats Cancer作者克里斯‧沃克(Chris Wark)
「全書是凱莉透納將其廣泛研究下的10種相關因素,開誠佈公地說明其對無法治癒癌症,如何進行完全緩解radical remission的教育性和啟發性的更新。這可說是本基礎實用的工具集,任何患病者都可以利用它來積極主動地為實現超出預期的健康結果奠定基礎。」—《紐約時報》暢銷書Mind Over Medicine作者與全健康醫學研究所的創始人莉薩‧蘭金(Lissa Rankin)博士。
「沒有什麼比希望更強大的力量了,真的沒有。透納博士在她的最新著作中記錄了治癒希望的力量,並為希望的力量及其如何挽救生命提供了確實的科學實證。」—《紐約時報》Women’s Bodies, Women’s Wisdom; The Wisdom of Menopause與Goddesses Never Age暢銷作者克里斯蒂安‧諾斯魯普醫師(Christiane Northrup, M.D.)
對於癌症倖存者而言,透納博士可謂為先驅或希望之光。她對於尋找和分享實用且具循證的治療方法可說是努力不懈,現已幫助無數患者通過癌症診斷而茁壯成長。」—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助理教授,及Consciousness and Healing Initiative計畫的創始人兼董事Shamini Jain博士。
《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一書,建立在透納博士的第一本書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克服困境的患者生活,並且熟練地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技巧及啟示,使得當事人從僅僅為了生存下來,轉而活的多姿多采。」—腫瘤科自然療法醫師和暢銷書The Metabolic Approach to Cancer的共同作者Nasha Winters, N.D.
「這本書是為了那些尋求治癒勇氣的人所準備的。不要錯過癌症和其他疾病倖存者的10個關鍵治癒因素!任何人都必須閱讀。」—The Earth Diet與Cancer-Free with Food的暢銷書作者莉安娜‧沃納‧格雷(Liana Werner-Gray)
「作者捕捉了在各個淒美故事背後,人們精神層面上的呈現、參與和主動的力量,以及其如何積極地影響著生命有限的診斷。Radical Hope這本書並引發人們注重視須對這些案例進行徹底研究的理由。」—N of 1暢銷書的合著者Glen Sabin。
「在這些創造歷史的篇章中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而通向其鮮為人知的緩解希望之路也直觀地揭示了這一點。Radical Hope將解放在你內心的微弱聲音,並明確地說著,是的,有更好的方法!」—《紐約時報》暢銷書Own Your Self and A Mind of Your Own作者凱莉‧布羅根醫師(Kelly Brogan, M.D.)
「對於常思考能為自己多做些什麼而真正感到興趣的人來說,Radical Hope值得一讀。」—Commonweal Cancer Help Program總裁兼共同創辨人Michael Lerner博士。
「如果您被診斷出患有無希望的癌症,請立即閱讀《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一書,閱讀完了以後,可以再交給您的腫瘤科醫生。」—腫瘤學家與俄勒岡州整合腫瘤學創始人Dawn Lemanne醫師/醫學博士/MPH
「《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Radical Remissions與《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這兩本書中所描述的案例,不僅可以分享給那些面臨嚴重健康挑戰者,還可以分享給周遭期待盡可能充實和充滿活力的所有人。」—《The Trophoblast and the Origins of Cancer》的合著者Linda L. Isaacs醫師
「如果您患有癌症,如果您愛一個患有癌症的人,又或者如果您是照顧癌症患者的醫療相關專業人員,那麼我必將鼓勵您全心全意地閱讀這本《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讓它滿足你希望知道「不可能、但又確實存在的可能。」—腫瘤科自然療法醫師(Oncology Naturopathic Physician)Mark BriccaN.D., MAc.
作者簡介
凱莉‧特納(Dr. Kelly A. Turner)博士
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與《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RADICAL REMISSION:Surviving Cancer Against All Odds的作者。
她的著作目前被翻譯成22種語言出版,總結了她對癌症完全緩解的研究探索--當病人在非常規藥物治療下或在常規藥物治療失敗後,相關嚴重疾病被成功治癒之案例的發現與整理。
過去15年裡,凱莉在10個不同的國家進行研究,並分析多達1,500個完全緩解的案例。她是The Dr. Oz Show節目的常客,並擁有哈佛大學學士學位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博士學位。
她亦是RadicalRemission.com網頁上「癌症完全緩解方案╱Radical Remission Project」的創始人,該方案主要是為病患本人及其親人提供課程、小組討論和免費的治癒故事資料庫。
她更是非營利組織「癌症完全緩解基金會╱Radical Remission Foundation」的創始人,該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開展完全緩解的科學研究,她也是有關完全緩解紀錄片「Radical Remission」的負責人和製片人。
凱莉也是一名編劇,撰寫過一部長篇電影劇本,其中的內容即涉及完全緩解,且定名為《開放式門票》Open-Ended Ticket大眾可以在Kelly-Turner.com上取得更多的相關訊息。
特蕾西‧懷特(Tracy White)
是《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 作者之一。
過去20年,她曾在具有指標性的雜誌和網站上擔任營銷主管,開展成功的職業生涯;也分別在Travel + Leisure、Food & Wine、Traditional Home、Fortune, Inc.、Seventeen與Bankrate為等公司裡奮鬥過。
身為一位與健康主題有關的作家、演講者和老師,特蕾西也曾在SheKnows、SurvivorNet和Elephant 等專業期刊上發表過文章。她更在Omega Institute,T.E.A.L和SHARE等地方進行授課與講座。
直到2016年,她被診斷出子宮頸癌復發之前,醫生曾宣告她僅剩下15個月的生命。
特蕾西在2019/12間離開了人世,但她活超過了醫師所說的生命期限了;更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一直擁有著極佳的生活品質,包括成為《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的共同作者,並與兒子和丈夫一起度過最後美好的歲月。
譯者簡介
孫旻暐
畢業於英國伯明罕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為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暨醫健學院副院長。並擔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人體試驗委員會(IRB)醫療委員、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專家顧問、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台中市政府暨南投縣政府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調查專業人才庫專家暨性別平等教育認證講師、以及勞發署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計畫顧問等專業角色。
曾歷任: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暨副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台中市政府心理健康促進委員會專家委員、義務張老師、空中大學社會心理學電視教學助講教師等;大孫老師正因為曾任張老師基金會義務張老師暨現任特約教師,因著這份「張家人」的特殊情緣,得以開啟右手教學,左手譯筆,擒下首本譯作,堪稱「初生之犢、譯文精確」。
譯者序: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台北阿嬤,再見/孫旻暐
目錄
第 01 章:體能活動/瑪麗的故事
第 02 章:精神聯繫/貝莉的故事
第 03 章:為自我充能/鮑勃的故事
第 04 章:增加積極的情緒/迪的故事
第 05 章:遵循直覺/帕爾默的故事
第 06 章:釋放壓抑的情緒/艾莉森的故事
第 07 章:改變飲食習慣/耶利米的故事
第 08 章:草藥和補品/湯姆的故事
第 09 章:擁抱充分的生存理由/亞歷克斯的故事
第 10 章:增進社會支持/莎莉的故事
結論:天才就是豐富的生命與健康
致謝
附錄
今生有幸做了姊妹/廖玉蕙
與生命不可承受的失落同行
—專訪哀傷治療專家吳嫣琳/黃曼茹
病痛之於你我:從心理腫瘤諮商找回真實的自己,林冠伶/蔣皓
譯者序後記:飄在人子心上的事…/文╱孫旻暐,圖╱母子檔
譯者序
風聞有你,親眼見你----台北阿嬤,再見
孫旻暐
2003年秋日,離開了任職四年的機要秘書工作,譯者在轉身前往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就讀博士學位之前,癌症治療與緩解的議題僅僅是課本或雜誌中,或是課程中談及安寧病房時才會碰觸到的學習主題。
幸運地是,當時譯者的家人或週遭親友也從未與癌症有任何的關聯。初到英國的第一年,譯者有幾位來自台灣與泰國的新朋友,遠赴英國就讀癌症治療領域的博士學位,相處時,他們會談及所接觸到的癌症病人,這才讓我稍微瞭解癌症,但仍覺得有點隔靴搔癢之感,更很難去感同身受癌症患者與家屬的心情與處境。
直至學成歸國後幾年,生命中最重要的長輩「台北阿嬤--陳莊淑嬌女士」,在某次身體檢查後發現異樣,經過組織切片的復檢,最終仍被醫師確診為子宮頸癌零期,與多數的患者一樣很快的接受了醫師建議的常規治療--子宮頸環狀切除手術,之後再定期地回醫院進行後續追蹤。當時台北阿嬤與家人們還慶幸發現得早,也感謝當時的醫療處預果斷的介入。之後,台北阿嬤就回復到以往的生活方式。
然而,數年之後,不幸的憾事再度發生,也正是在一次例行的檢查中阿嬤再次被確診罹癌,並且已經產生轉移,在幾經治療與安寧處預後不久,親愛的台北阿嬤,仍在家人環繞與不捨下離開人世,但也遠離癌症所帶來的病痛。
由於要出席每場傳統禮俗「做七」,短期內譯者密集地往返於台中與台北間的國道3號高速公路,每每獨自開車時,除了精神不濟外,腦中也常思考,如果在第一次手術後,台北阿嬤若能有其他的生活改變策略或治療方法,以有效地避免癌症的發生,或是採用運動方法,達到癌症緩解的效果,這該有多好。這樣台北阿嬤能延長陪我們的日子,我們肯定也因此更為幸福。
之後,周遭的親友開始有一些罹癌去世的案例,開始對著當年因「台北阿嬤」所埋下的那顆「問號種子」上澆水,進而種子開始發芽。真的是「風聞有你,親眼見你,癌症。」
2015年《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中文版問世,這是個足以讓心理的小苗持續發育與成長的肥料。作者凱莉‧透納(Kelly A. Turner)提出九個完全緩解的方法,這也深深地打動譯者的心。
今年人間四月天,凱莉‧透納的第二本(英文版)著作《抗癌不忘運動,逆轉勝可預期》Radical Hope問世,張老師文化為了繼續向讀者推薦好書,譯者銜命上陣進行翻譯工作,如今,中文版在您眼前誕生。
譯者身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並擁有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經驗,當第一次拜讀完英文版的新書時,對書中各類的案例的舉證,九個完全緩解因子外,更在本書中加進第十個治癒因素:運動(exercise)深覺這是一本更具研究支持的癌症完全緩解的參考整理。因此,建議讀者再去閱讀第一本的《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外,亦期許透過新中文版所傳達的內容,讓讀者或其親友們,能使得他們生命中那個重要的「台北阿嬤」,能多一個可能的選擇,讓「阿嬤」也能在癌症或其他重大疾症中,更有機會得到完全緩解,也讓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那個無人可取代的「阿嬤」。
2020/6/20 謹以此譯書致謝雙親孫宇傳先生與張瓊滿女士
後記
飄在人子心上的事....
孫旻暐
就在完成全部章節的轉譯工作與寫完譯者序之後,譯者才依書中的各項資訊與個案經驗來自省,故在端午連假前夕,主動帶最近身體不適的孫媽(張瓊滿女士)住院檢查。在門診的抽血時發現低鉀危機即隨即住院(但後來應該是利尿劑所造成的低鉀);只是在住院時譯者要求進行生化檢查的腫瘤標記檢測,故在腫瘤標記AFP指數中顯示高出正常值的150倍,因而才做了腹部超音波且發現於肝臟部份有顆明顯的腫瘤,故隔天又緊急進行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最後,今天中午門診中經醫師確診,孫媽罹患肝癌第二期,這結果對譯者與家人無疑是晴天霹靂,也正與許多的病人與其家人一樣。
然而,因孫媽的年紀較長,故目前的討論中已排除換肝手術,接下來則是進行針對後續典型療程的評估與安排。當然,譯者也因本書各章完全緩解案例的學習,在今天確診後,即展開所有相關療法的分析與評估,並積極安排各項檢且與醫療團隊討論;重要地是,譯者也立即展開十項緩解癌症的方法,努力協助心中所愛的人。
2020/06/26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後記之後記
「禍不單行」這句成語,用來評估孫媽後續典型療程(手術)檢查時,應證了。因為醫師又在孫媽的左腎上腺上,也發現一顆約3.8公分的腫瘤,還好該腫瘤是原發性的,不是我們所擔心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它可能會導致手術中血壓的突然變高,而增加手術的風險)而且該腫瘤也是原發性的,並不是肝腫瘤轉移的(真是一個好消息)。
最後,孫媽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鄭隆賓院長與其醫療團隊的評估下,決定採用進可攻、退可守的「腹腔鏡肝切除」手術;先開小洞探勘腫瘤位置,清楚瞭解實際狀況,狀況適合後則可「進」一步繼續切除;反之,可以在傷口最小的狀況下「退」出,並另謀其他的治療方法;其他原因還包括,該手術適合腫瘤的狀況,對於高齡的孫媽來說,傷口相對小、易復原。
孫媽提前兩天入院,需要完成幾項術前的評估檢查與準備;2020/7/16上午七點多,以第一台刀進入編號007的開刀室;譯者於等待室,緊盯著電視螢幕上呈現的手術進度。
手術剛開始的1至3小時裡,祈求著手術室不要廣播孫媽的名字(這可能表示狀況不對,無法繼續進行手術)然而,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的慢轉,到了第5個小時了(網路資訊提醒通常需要2至7小時)這時開始漸漸地緊張起來…
過了第7小時後,開始祈求著手術室趕緊廣播,這真是此生最漫長的等待,不知何時才會結束,愈發地坐不安穩;還好一群支持孫媽的家人與好友,隨時透過line的對話進行情緒的安撫,不然真的會被焦躁的心情吞沒,即使自己身為情緒管理的專家…
等待室的螢幕上,紀錄著孫媽近10個小時的辛苦過程:7:30「接病人」、7:55「等待中」、8:12「手術中」、16:14「恢復中」、最後16:50「已完成」。
如浴火鳳凰般重生的孫媽,手術後的第一個夜晚,如常地香甜睡下,白晝孤身在手術房與醫生們努力的奮鬥,想必她一定是累壞了。睡吧!深沉地睡去吧,明天迎接她的正是光明的白晝與辛苦恢復所帶來的全身酸疼;重生的感覺真好喔!宛若第二個生日,7/16。
事後回想,還有一位令人感到敬佩之人,那就是跟在孫媽後面的第二台刀的病患,他也等了十個小時,而且從前一晚就開始禁食,餓著肚子直到孫媽移至恢復室才能開始接受手術。
譯著一直都在病房中,甘之如飴地轉換成博士級的台籍看護工,含笑地為孫媽進行吸痰、拍背、量排泄物重量等,頗需專業護理的工作;但是一旦有空閒時間,就立馬讓孫媽戴上耳機聽著輕音樂,期待趕緊復原外,也可以有效隔絕鄰床病人與家多的噪音…
2020/07/16 晚間23:54
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立夫醫療大樓1119-1病房
引言 當醫生宣告「您患有癌症」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停止。杏仁核是大腦的原始部分,它會向穴居人的祖先大喊:「現在趕緊從那隻老虎的眼下逃跑!」於是,開始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進入純粹地生存模式。 剛被診斷為癌症的患者,大多數都出現類似經歷。被告知的醫療預後,通常有兩款版本,「需要快速手術,然後就會好起來的」;或是「這是無法治癒的,您應該開始準備還想做些什麼事了。」後者讓患者產生壓倒性的恐懼。 在那一刻,患者與協助她們抗癌的護理人員們,最需要的是希望。他們會想知道如何去戰勝可怕的醫療預後,並且本能地去尋找其他癌症倖存者,癌症倖存者牽引到一組關鍵字,那就是:完全緩解(Radical Remission)然而,什麼是完全緩解呢? 從根本上來說,完全緩解在統計學上不太可能的緩解,其中當事人要嘛(1)不需常規治療即可治癒;(2)首先嘗試不導致緩解的常規治療,然後他們嘗試導致緩解的替代治療;再就是(3)同時使用傳統療法和替代療法的組合,以延長預後(例如,五年生存率低於 25%) 一些本來等待死於癌症的人,一年後,居然能活著而且健康地走進他們的醫生辦公室,甚至可能活得比診斷之前還健康;這些奇蹟般的倖存者是誰?為什麼醫學期刊中,有超過 1,000 個經過驗證的病例,卻沒有人在研究?這些人做了什麼醫治,為什麼他們覺得自己好起來呢?這些問題引發了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論文研究。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繼續分析了醫學期刊上記錄的 1000 多種經過醫學驗證的自發性緩解,並且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完全緩解倖存者進行深入的採訪。這項研究也成為我的博士論文,最後再寫成我的第一本書《癌症完全緩解的九種力量》RADICAL EMISSION: Surviving Cancer Against All Odds 是對醫學領域所謂的「自發性緩解」,以及所謂的:完全緩解是進行十年的研究而誕生的。 當我採訪經歷「自發性」緩解的案例時,很明顯地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是自發的。這些倖存者都談到,必需要進行重大的生活方式和情緒的改變,以達到痊癒。所以發生奇蹟式的治癒,是因為徹底改變了思想和精神(不僅是身體)從而終其一生,實現完全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