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
食物是跨越時間與空間,愛情的紀錄
春夏秋冬,因為「吃」更豐富,更有趣,更有記憶。
一月,看著《紅白歌合戰》,搭配這道魚卵之王鯡魚子,人稱「黃金鑽石」的滋味,好好迎接新的一年。
二月,趕緊再吃一次寒鰤刺身,就可以準備向冬天告別了。
三月,春天快到了,擺上女兒節雛人形,再買來一束桃花和每次「雛祭」要吃的點心,好好來慶祝。
四月,吃筍要趁新鮮,現挖的筍要當場切來吃,像吃沙西米一樣。
五月,下班逛魚店聽到魚販的吆喝聲,又有新鮮鰹魚可買,等於是享受東京生活難得的優勢。
六月,珍珠奶茶席捲日本,小女生用手機上傳IG,長長的排隊人龍,這是社群流行的時代了。
七月,來自瀨戶內海的岡山白桃,每天剝一顆吃,慢慢享受一個星期。
八月,想起台灣的料理:燒餅、蛋餅、鹹豆漿、油條、白粥、地瓜粥、炒麵、湯麵、肉包子、菜包子、薑絲炒大腸、炒鱔糊、台東風味米苔目、豬血……
九月,酷熱的暑假裡,中午在家中煮冷素麵,吃的時候,若有茄子天麩羅陪伴,那就很高級了。
十月,日本刮的風開始有秋意,把砂鍋從櫃子裡拿出來煮今年頭一次的紅燒獅子頭。
十一月,用鐵弓燒烤的秋刀魚著實比名牌牛排高級。這個滋味總讓人想起來小津安二郎導演遺作《秋刀魚之味》。
十二月,寒冷的冬天裡,還要吃冷食海鮮丼嗎?是的,日本人對生魚片的熱愛是不分一年四季的......
新井一二三東京家庭的飯桌上,每年每天重複的一頓飯,有四季節令,有小時候的回憶,有東西方,在地日本的雜食活力。
食物再也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跨越空間和時間,愛情的紀錄。
本書特色
1.365天,一年四季,用月分劃分的飲食散文,每個月的美食故事,帶你一一體驗。
2.新井一二三的日本家庭餐桌,融合異國飲食經驗:加拿大、中國、香港,讓你發現平日從來沒有關注的生活風格。
3.這是一本豐富的日本飲食文化的窗口:四季盛產什麼水果?生魚片也有分季節?原來每種日式點心,都有不同的文化意涵……帶你深入了解食物的歷史和來源。
4.日常的飲食觀察見識社會趨勢與流行,像珍珠奶茶在日本的瘋狂程度。
名人推薦
文字裡的食材故事清新有致,食物的滋味躍然紙上。__美食作家 王浩一
日本料理重視「旬」(時令),同時也有儀式感。循著月份,跟著新井老師家的生活飲食,有節奏、有驚喜地吃遍一年外,當中季節食材、飲食源起,及日本各地的飲食文化差異及堅持等,最是讓我讀來津津有味,放大也加深了我對味覺的無限想像。__FB粉專「日本私旅行」/日本旅遊作家 愛莉西亞aLiCia
讀了之後,有些許感動,以食材作為媒介,淡淡地,娓娓道來日常餐桌,將台灣和日本的民情埋進了文字中,詞句間有著生活既視感,讀起來津津有味,閱畢之後,一年已過,美好不外家常,談的就是這樣的概念。__飲食文化研究者 徐仲
在台灣和日本生活過,便知道兩地的庶民吃食文化有許多不同,都是深奧又令人著迷。新井一二三用她的散文串起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吃食文化,她的文字不屬豪華宴席的那種炫目鋪張,而是巷口一家平易近人的小餐館,喚醒我們內心平實而溫暖的餐桌記憶。__《老娘的東京放送 》Podcast 主持人 Lin
作者簡介
新井一二三
生於東京。明治大學理工學院教授。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留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廣州中山大學。
任職朝日新聞記者、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後,躋身為中文專欄作家。
日文作品著有:《中国語はおもしろい》(講談社現代新書)、《中国‧中毒》(三修社)、《中国・台湾・香港映画のなかの日本》 (明治大學出版會,以林一二三之名義)。
中文作品:《心井‧新井》《櫻花寓言》《再見平成時代》《臺灣為何教我哭?》《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我們與台灣的距離》等二十九部作品〈皆由大田出版〉。
一月
004 黃色鑽石──「數之子」
008 父親的至愛──「酢蛸」與黑豆
012 溫暖身體的料理──俄羅斯湯與皮羅什基肉餅
016 新年的奢侈──河豚
020 生日的海鮮披薩
二月
026 日本人的吃法──白菜鹽漬
034 準備向冬天告別──寒鰤
038 甜蜜就等於好吃──人見人愛的「晴見」
042 水的料理與火的料理──菜之花
046 姥姥的味道──高麗菜捲
三月
054 初春的味道──鶯餅﹑櫻餅
060 日本家庭風景──「雛祭」的飯桌
064 貝類的時令──「青柳貝」=「馬鹿貝」
068 「花見」的野餐
072 趁機吃,盡量吃──竹筴魚塔塔爾
076 勝利的聲音──沙丁魚吉列
四月
080「三寒四溫」的炸鱈魚
084 春天的豆子
088 螢烏賊搬家
090 懂得享受筍的味道──竹之子
094 香蕉蛋糕
096 這麼大的便當盒裡
102 人文的味道──草莓﹑枇杷
106 全是春天的香味──「新雅加」「新玉」「新人參」
五月
112 端午節的柏餅
118 屬於兩個季節──初鰹
122 心中的驕傲──糠漬
126 吃壽司的樂趣──手捏壽司
130 吃個痛快──冷中華
134 小時候的夏天之味──小玉和櫻坊
六月
140 老東京的認可──冷狸蕎麥
144 我是壽司師傅的女兒──GARI
148 蒸籠的勝利
152 珍珠奶茶在日本
156 冰棒療法
160 異國情調──孜然
164 甜瓜﹑密瓜﹑哈密瓜
七月
168 清湯掛麵的誤會──冷素麵
172 完全雜食世代──街坊外國菜
176 山口縣的「超辛苦」
180 御中元的禮物──岡山白桃子
184 花時間享受一頓──土用丑日鰻魚日
188 李子的名字
八月
192 東京馬來西亞菜
196 夏天的便當
200 回味台灣料理
204 兩個月的新鮮期──毛豆和玉米
206 秋刀魚去哪兒了?
210 茄子的味道
214 嫩薑與豆類
218 台東餃子屋
九月
222 巨峰葡萄與新高梨子
228 秋茄子不給兒媳婦吃
230 歌舞伎座的松茸飯
234 每個季節都有的限定版──炊入飯
238 相見恨晚的感覺──鮭魚三吃
242 先吃一次再說吧──新宿中村屋的印度咖哩
十月
246 光想就溫暖的場面──溫州蜜柑﹑薩摩橘子
250 演技派的配角演員──木之子
254 感謝烹飪之神──秋天吃寒鰆
258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砂鍋獅子頭
262 小家庭的幸福──雞水炊
十一月
266 關東煮出來了
270 秋刀魚之味
274 記憶和姥姥的美味──柿子
278 小時候的回憶──豚汁
282 不輸給法國的鵝肝醬──安康魚肝
286 粒粒跟珍珠一般──鮭魚子
290 鱈魚白的誘惑
十二月
294 下酒首選──鱈魚「真子」
298 全世界的開胃菜──棒鱈
302 油炸牡蠣配塔塔醬
306 不分四季的熱愛──海鮮丼
310 聖誕大餐
314 御節料理
推薦序
在四季流轉中,找「巧遇」滋味
旅遊各地,我喜歡走訪小鎮市場前的小農攤位。五月下旬,在台南的官田區,約是早上八點半抵達,市場前有一小攤車,小農是七十七歲的阿公阿婆,擺著今天採收的玉荷包荔枝,只有三把,他們說這是家裡田邊的荔枝樹採收的,十五年的樹齡,過去產量甚少,只夠自己吃,今年豐收,算是市場初體驗。端午前這一陣子,每天都採收三、四把玉荷包來此販售。我買了兩把,也問了攤上一包包自種的花生產季,台灣的花生多耕種在秋冬,為何他們家的,選在初夏暑氣前?那攤車上的十多顆大西瓜,又是怎麼回事?
離開荔枝阿婆,前往市場,有一攤菜販菜色不少,我好奇其中堆疊一落黏著紅土的白蘿蔔。白蘿蔔主產季是寒秋到三月,之後超市所販售的多是韓國進口的,眼前的一根根五月紅土蘿蔔顯然是國產的,我好奇問道哪裡種的?「埔里的!」我想起來了,埔里是台灣夏季蘿蔔的重要生產地,「大坪頂」海拔六百公尺,紅土微斜坡,不易積水,春雨少,日夜溫差大,多在梅雨季節前的五至六月採收。以前僅聽過埔里產夏季蘿蔔,今天開心買了兩根回家試試滋味。老闆問我要不要香菜?蘿蔔煮湯增添風味!
平常我總關注著台灣的四季飲食故事,也好奇世界各地的四季飲食文化。
閱讀著新井一二三的新作,開心想像作者筆下的日本四季飲食故事,《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書名有趣,吃什麼?當然是著時的四季蔬果!我們的餐桌食材跟小農自家作物一樣,它們隨著四季流轉,也觸動著我們在寒暑之中味蕾不同滋味。橙黃綠橘四季作物引發食慾,大家日常而且簡單的隨季飲食,卻成就了自己家食傳承。小鎮城市也是如此,各地堆累了夠多的人文美食大數據,進而形成了動人的習俗傳統,甚至連結了節日慶典與美食之間的關聯。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不僅說著四季作物與鮮魚店的漁獲,更娓娓介紹了飲食文化與四季的關係。我喜歡「六月美食」其中一篇〈我是壽司師傅的女兒〉,作者從新鮮嫩薑上市,說到她從父親處學到吃鮭魚子「軍艦卷」壽司,如何用嫩薑片蘸醬油,再把嫩薑片當成刷子,間接讓鮭魚子蘸上了醬油,避免壽司為了蘸醬油,發生了鮭魚子滑落到碟子裡的餐桌事故。文字裡的食材故事清新有致,食物的滋味躍然紙上。
新鮮嫩薑的萌發季節,台灣是四月,日本是五月。今年春末我在台東都蘭「巧遇」嫩薑小農,回家之後從網路學得如何「泡醋嫩薑片」的做法,白醋醃漬罐裡我則多添加了酸梅,讓甜鹹嫩薑更富滋味。說「巧遇」,則是如同作者所言:「菜市場上看到了嫩薑,就應該抓機會購買了,否則不知下次相見在何時。」
「九月美食」的第一篇〈巨峰葡萄與新高梨子〉,作者多了一些台灣食材歷史的溯源。她的開場白:「不知不覺之間,西瓜和香瓜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她介紹著新上桌的節令水果,述說著童年的啖食葡萄經驗。其中她特別「解惑」了我的困擾,原來在日本,桃子叫桃子,西瓜叫西瓜。但是葡萄就不叫成葡萄,反而以個別品種稱之,所以有了「貓眼」「巨峰」「晴王」等等,和最近開發出來的「香印麝香」等眼花撩亂的稱謂。作者爬梳著也深受我們喜歡的巨峰葡萄沿革,它又如何從日本引進到台灣。面對這個碩大甜美的鮮果,美食議題永遠吸引著我,興致盎然。
至於「新高梨子」更有意思了,「新高山」是日治時期他們對玉山的稱呼(玉山比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更高,多出了一百七十六公尺),當年日本人在玉山新開發出高品質的梨子,需要命名,然而日本有規定凡是新品種的命名必須有地名,於是「新高梨子」享譽日本,「新高山」也名聞天下。即使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了,這個水果至今還稱之「新高」,它成了歷史的一部分。作者還說「新高梨子」目前的日本占有率排行第三呢,想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日本旅行,手持一顆「新高梨子」品嚐,會不會有些許微妙感覺?
我們的文化一直有「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四季細分成二十四節氣,關於富饒的台灣田野山丘,隨著節氣變化,有許多美好的農作物,每次接觸這些蔬果,每次都令人感動。放眼日本,作者也跟隨著四季、十二個月說著食材的更迭,也更進一步講著她童年的、家鄉的、地方的、日本的種種衍生的飲食故事,溫馨而美麗,讓我們讀來有共鳴,也多了一些反觀。食材著時,永遠是美味!
美食作家 王浩一
作者序
最後一個平常年的紀錄
這本《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收錄的文章,是我從二○一九年三月到二○二○年二月寫的。
記得最初跟大田出版的總編輯培園討論,下一本書要寫什麼內容時,她提議說:飲食、旅行或者閱讀。
這些方面的文章,我過去也寫過。可仔細想一想,關於飲食的專書,我只出過一本《歡迎來到東京食堂》而已,確實不妨再寫一本。
至於體裁,我當場就決定:每個月寫一篇文章談談該月吃的東西,這樣子過一年就會有談及一整年飲食生活的書了。
於是從二○一九年的三月開始,我每個月寫大約八千字的文章。按月分寫,結果自然寫到季節的轉變來了。
我發現,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有幾個方面明確具有季節感:水果、海鮮、和菓子。
水果,我每天早晨一定吃的。海鮮,我也每週一定去中央線立川車站附設的魚力鮮魚店採購。
至於和菓子,就是因為有減肥之必要,所以平時得施行自我控制,可是到了節日就一定要嚐嚐對應的甜點,因為這屬於人文生活不可缺少而非得給下一代傳授下去的本國文化。
每月每月,我一邊寫文章,一邊叫家中老二幫我拍拍照。家人以及跟我共食午餐的同事都說過:給外國人看的書,妳選的題材都這麼平民化,可行嗎?
但是,我又不是幻想小說家,而是專門寫寫生活小事的散文家。且借用白話運動的推動者們所說的「我手寫我口」,本人都只能說「我手寫我口」了。
我本來認為:寫這時代日本人的日常飲食生活也可以。
畢竟,日常生活就是人生的主要內容。
其中,飲食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由我這個化外之民去向華文讀者說明吧。
飲食是一種文化的具體表現。我的飲食習慣,不外是從小到現在,好幾十年來的生活經驗和思索、實踐的綜合。另一個因素就是時間,或說是生病老死。寫著關於飲食的回憶,我常常講到已故父親和姥姥,因為我喜歡吃的東西,往往是他們當初餵我的。
食物讓孩子長大。食物使生命前進持續。食物是物質,食物含營養的同時,食物也是傳達愛情的橋梁。
未料,原來以為再平常不過的一年,後來逐漸變為人類歷史上很不平常的一年了。
我二○一九年三月著手寫這本書,寫到最後一章是二○二○年二月。
在東京再相見面的時候,總編輯和我都戴著口罩了。那是在禁足令生效之前,我最後一次出外見人聚餐的一天。
後來,三月份預定的午餐會、歡送會、校友會、畢業典禮,通通都取消。
年年歲歲盛開的櫻花,今年也照樣開了,可是今年的「花見」遭禁止了。
老公當初還提議說:那麼改在家中陽台上舉行吧。
後來卻沒有,因為在這樣的全球環境裡,連愛享樂到底的老饕都不會有心思享樂的。
四月在日本是新年度的開始。可是,女兒新上的大學取消了入學典禮。等到五月,她和老大兒子都開始在家裡線上上課。
至於他們的母親,也得平生第一次從家中書房通過網路給總共兩百個學生授課。
防疫的日子裡,出外採購都受限制。可是,在這一段時間裡,家中每個成員都一定在家裡吃三頓飯,未料使伙食水平稍微提高。
對誰而言,一天三頓飯變得更加重要,這對廚子而言,算是鼓勵。無法出去跟朋友聊聊,結果家人之間說話都比平時多了。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家庭生活嘛,一樣的故事每年都要重複下去的。然而,這一年果然變成很不平常的一年了。
我們吃的、喝的、想的、談的,雖然在一方面來說是去年的重複,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進入了根本沒想到的境界。
這場疫情結束以後,人類到底能回到跟原來一樣的世界嗎?
所以,我在這本書裡寫的東京家庭一年四季的飲食生活,說不定是最後一個平常年的紀錄了。明年、後年,世界到底會變得怎麼樣,真難預知。
既然如此,我們還是儘量珍惜每一天吃的每一頓飯吧。邊吃邊談已過世的長輩吧。也談談曾去過的外國城市,想再見的外國朋友吧。
記得食物不是單純的物質,食物也是愛情的化身,因為對人類來說,食物歷來都是跨越時間的橋梁。
一月美食 【時令】小寒/大寒 黃色鑽石──「數之子」 等到再過十幾個小時,《紅白歌合戰》開播的時候,拿出鯡魚子嚐嚐吧。 大概就能吃出「黃色鑽石」的滋味了。 元旦出現在我家餐桌上的「御節料理」中,最花時間準備的是「數之子」,即鯡魚子。 鯡魚是北方海裡生息的魚類,在東京等日本中部,一般都看不到、吃不到。 大概唯一的例外是京都的「鯡蕎麥」;乃把風乾鯡魚泡水後紅燒,擱在蕎麥湯麵上吃的。 京都為什麼有風乾鯡魚而東京沒有?因為京都是日本的千年首都,歷來全國的好東西都集合於一處。 在「鎖國」(海禁)政策下國民經濟發達的江戶時代,就有從北海道通過日本海,運輸北國乾貨到京都來的固定航班叫「北前船」; 果然「鯡蕎麥」的湯底也是用北海道產的昆布熬出來的。 每年年底我去魚店採購的鯡魚子,有國產、美國產、俄羅斯產之別。大海上沒有國境,不同的是釣上了鯡魚以後的加工技術,是不是? 然而,魚店伙計說:其實大小也不一樣的,日本產的最大,美國產的其次,俄羅斯產的最小,價錢成正比。 若是平時吃的東西,我不大會買最貴的,但是每年一次過年才吃的年菜,好吧,買最好的吧,只要買得起。 而這些年,鯡魚子的賣價遠沒有一九六○、七○年代貴了,當年鯡魚子曾有過「黃色鑽石」的外號呢! 上世紀有一段時間,鯡魚子在日本被視為魚卵之王,是大公司送給頭等顧客的高級禮物。 如果到了十二月,市面上的鯡魚子供不應求的話,有時價格會漲到不像食品倒像寶石的地步,因而來的「黃色鑽石」之稱。 一九八○年,一家叫北海的海產商社,企圖控制鯡魚子的價錢而發大財,把大量的鯡魚子藏在倉庫裡不出售,結果市場需求沒預期的強,導致該公司破產倒閉,並從業界永遠撤出去。 不僅圍繞著鯡魚子,而且圍繞著鯡魚本身,都有不少投機成功或失敗的傳說。昭和時代的日本歌謠界,有名噪一時的填詞人, 乃身兼二○○○年直木賞(後來由吉永小百合飾演女主角而拍成電影的《長崎逛逛節》)得主的小說家中西禮。他有一首作品叫做〈石狩輓歌〉。 雖然是一首時代曲,但是聽這首歌的感覺跟閱讀一篇短篇小說或者鑑賞電影一般。 主人翁是他哥哥,戰爭時期當上了注定犧牲的特攻隊機師,然而倖免於難撿回來的一條命,卻不能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