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就長壽:吳大真生活養生書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通了就長壽:吳大真生活養生書

作者:吳大真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4月25日
ISBN:978986213335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96元

  這本書最有意思之處,在於把複雜難懂的中醫學,變成口語易解易懂的生活養生書,之中穿插許多有趣的醫案小故事、俏皮的民俗俚語,好讀之外,重要的是不難做到。例如:
  .自古以來女生為什麼一定要穿肚兜?古代的孩子,可以不穿褲子,但同樣要穿肚兜,為什麼?
  .胃,這個36.5℃肉質小袋,其實頂性格的,有些人特別喜歡在吃飯時喝冷飲,對胃的傷害很大,因為喝了冷飲之後,胃沒感覺了;就像運動損傷的時候拿冰敷,一麻木就沒感覺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任你吃多少東西,都不會覺得飽。
  .早飯還有一個稱呼叫「早點」,可是午飯、晚飯為什麼不叫中點或晚點呢?
  .辟穀,不同尋常的「饑餓養生術」,為什麼可以幫忙瘦得很健康? .陸地上跑的動物,肉基本上都是熱性的。飛禽的熱性比陸地上跑更屬大熱,因為要是不動的話根本飛不起來,而且飛行的速度快,需要很大的體力。
  水裡遊的生物,有愛動的有不愛動的,但因為水為寒涼之性,就決定了水裡生物80%都是寒性的,如:鱉、蟹……只有很少數是熱性的,在水中始終不停遊動的都是熱性的,所以魚、蝦都是熱性的,而且要比飛禽還要熱。
  .海鮮類食物長期浸泡在海水中,因此即使吃起來沒有鹹的感覺,但其性也屬於鹹味一類的食物,常食多吃是會傷腎的。
  .綠色植物偏寒;偏紅植物偏熱。因為綠色植物與地面近距離接觸,吸收地面濕氣,所以屬於偏寒的食物;偏紅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棗、石榴等,雖與地面接近生長,但果實能吸收較多的是陽光,所以是偏熱的。
  水生植物偏寒;陸地食物屬性熱。一些長在陸地中的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藥、薑等,由於長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乾,所含水分較少,所以屬於性熱的食物。
  .過食甜品,導致另外一種損傷,掉頭髮,為什麼?
  .喝酒也要選時間?用茶來解酒,使大量未分解的乙醛通過腎臟,反致使腎臟因受刺激而遭損害,想不到吧?
  .很多人就會發現,八九點的時候,如果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的話,就會昏昏欲睡,但是,一到十一點,就會清醒了,怎麼會這樣? .夜晚十一點到淩晨兩點為褪黑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段,關係著個人的免疫力強弱;在  西醫還沒發現,中醫學早就列入養生術之中,究竟該怎麼養法?
  .養生之道中有「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三寒指的是「倒春寒」、「五月寒」、和「秋寒」,說的是衣物的穿脫,兩倒,是指「練子午功睡子午覺」,這功夫不難練,即使剛開始睡不著,閉目養神也會有相當的效果喔。
  .常熬夜的人就可以發現,一般熬過一兩點,到三四點鐘就最難熬,如果你已睡著,卻老在這時間,突然醒來或者是出現大汗淋漓的現象,那就是你身體不好的信號,最好趕快去看醫生。
  .「三十而娶,二十而嫁,晚婚最健康」,這是真的!
  .月亮怎麼會被尊奉為生育之神,並與「七」這個數字有著神秘而微妙的關係?
  .臉上不同位置的痘痘,是在反映出體內不同的五臟問題,不是光治痘痘這麼簡單。
  .皮膚的好壞,怎麼跟呼吸扯上了關係?
  .陰虛、陽虛,原來一個字就能破解?
本書特色
  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就在於一個「通」字:經絡血脈要通達;運化排泄要通順;心情氣志要通暢。一個「通」字,決定了我們的健康。
  現在很多人一提到養生,就想到花錢補這補那的,其實這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而最不花錢、最有效的生活習慣,他們卻置之不理。
  現為大陸養生節目「名嘴」的吳大真,把艱深的中醫學,融入日常生活的作息之中,少掉中醫古籍文言文的隔閡,整個兒的活靈活現的變得深入淺出,即便是平民百姓,若是有心注重健康,養生也一樣輕而易舉可以做到。
  比方說,告訴大家一個泄怒的好辦法,並不是有怒火,壓抑起來就能夠解決問題,當要爆發脾氣的時候,轉身出去,到廁所去排一次小便。中醫講人的氣是運行於血脈中的,是靠體液向上托著的,而小便時,可把一些多餘的體液排出於身體之外,這樣氣血自然要下落,來補充排出的液體的這個空間。
  所以當小便完了之後,就給了自己一個充裕的時間,讓自己考慮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該不該發脾氣?以小便制怒法,是從生理上調整了肝熱上沖的情況,使肝熱有一個下降的餘地。看,果然馬上可以體驗,又實用的好辦法!
作者簡介
吳大真
  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班導師
  北京前同濟醫院院長
  中國保健養生協會會長
  1942年生,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中醫泰斗秦伯未先生,對中醫學有精湛的造詣,為大陸57家電視台熱門養生節目講師。


又是一年冬至日 / 吳大真 自序
第一講 習性養生:改變不良習慣,就能遠離疾病 穿衣戴帽的養生
露的不是性感,是疾病 / 穿衣需要「厚此薄彼」/ 穿衣當「入鄉隨俗」 飲食有節怎麼節 健康潛藏於飲食節制 / 食不言,寢不語,收斂心神 / 少食是一帖良方 / 生冷不嘗,身體必強 / 早食宜早,晚食不宜遲 識「食悟」者為俊傑 藥療不如食療 /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 熱燥涼靜,可辨食物五性 七味調和最重要 七味偏嗜,疾病將至 / 四季七味,各有側重 /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 素食,並非人人都適宜 壺中有乾坤,養生也養病 勸君少進一杯酒 / 飲酒要選對時間,避開早上與晚間 / 健康飲酒,就飲米酒 睡得香,壽而康 夜不眠,傷肝膽 / 睡好「子午覺」,精力充沛一整天 / 五臟不和入眠難 謹防「房勞」過度 縱慾絕慾皆不可取 / 健康節慾 / 三十而娶,二十而嫁,晚婚最健康 第二講 生態養生:健康來自原生態 道家自然養生啟示
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 辟穀,不同尋常的「饑餓養生術」 / 呼吸吐納,擷取大自然能量 養生跟著月亮走 月亮盈虧影響人體健康 / 月缺無光時,當補氣養血 / 月圓漲潮時,注意宣洩自己的情緒 養生跟著太陽走 萬物生長靠太陽,陽虛就用陽光補 / 十二時辰的分段養護養生法 / 二十四節氣的「二至、四立」養生法
第三講 體質養生:根據體質養生不生病
陽虛體質火力不足 陽虛體質的自我判斷與危害 / 戒掉不良生活習慣 / 二湯二粥,溫脾暖腎補心陽 陰虛體質火力過旺 容易上火,小心陰虛 / 不上火,從「節用」開始 / 海參改善陰虛的太沖穴與海參百合羹 氣虛體質有氣無力 攬鏡自照觀氣色 / 改掉過勞習慣,拒絕氣虛同行 / 調補脾胃,自然中氣十足 其他常見體質 血虛體質,黃□當歸羊肉湯調補氣血,健康自然來 / 雙花西米露解氣鬱,氣順鬱自消 / 痰濕體質昏昏欲睡,芡實蓮子苡仁湯 / 當歸田七烏雞湯,活血化瘀改善瘀血體質
第四講 順時養生:四季該如何養生 春養肝正當時
春三月養肝,「放」即是養 / 懷春而不傷春,別讓抑鬱網心 / 早春養生,捂捂更健康 夏養心是關鍵 夏日回避太陽不可取 / 炎炎盛夏,中暑走開 / 寒證,夏季是治療陽虛證的絕佳時機 秋養生無外其志 收斂神氣,不外散精氣神,就是「無外其志」 / 燥邪是皮膚的最大敵人 / 護「肺」把好第一關,護鼻 冬養生,無擾乎陽 擾動陽氣是冬季養生大忌 / 讓哮喘患者安然過冬 / 春睏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第五講 情志養生:學會做自己的心理按摩師 笑治百病,過喜心受損
喜為心志,不妨用喜治 / 大喜過望,樂極生悲 / 以恐勝喜,安定心神 怒生百病,制怒能長生
暴跳如雷當心氣血逆亂 / 生悶氣小心肝氣鬱結 / 何必忍無可忍 其他常見的情志病 原來只不過是虛驚一場 / 用喜療悲 / 激怒法,使憂思得到緩解
第六講 上班族養生 久坐傷骨
風池穴,治療頸椎病首選 / 棗泥山藥糕,清除落枕困擾
過度用眼
白朮陳皮豬肚湯,祛除眼袋不用愁 / 桑菊茶,眼睛不再乾澀 / 黑豆枸杞湯,祛除黑眼圈 皮膚問題
香菇燉雞,祛除黃褐斑 / 枇杷銀耳粥,除痘有良效 / 馬齒莧炭灰,可治療臍炎

- 試著做做自己的「食醫」-俗話說:「人參一斤,不如白米一升。」這充分說明瞭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一個健康的人,主要是依靠從食物中攝取營養,補充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民間有一句諺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天不吃三頓飯,而只喝三碗人參湯,不僅營養不全面,而且能量也是不足的,即使在生病或進食有困難的時候,也要食用流質或者半流質的飲用食物。食物不僅可用於供能,養生治病的功效同樣不可小覷。如《儒門事親》一書中,便有不少用食治病案例,頗具特色:有個名叫殷輔的人,父親年已六十餘歲,一到夏季,就腹瀉,嚴重時一晝夜達數十次,慕張從正之名,遠道來請他去診治。這位老人非常喜歡喝水,家裏人怕他喝水後腹瀉嚴重起來,都制止其喝水。張從正看到這種情況以後就對他們說:「老年人體內津液衰少,加以天氣炎熱,出汗多,豈能禁止其喝水,勸他少喝一點也就可以了。」同時要家屬煮雞蛋給老人吃,再吃些粳米粥。這樣吃了幾天,調整了飲食,老人的腹瀉也就慢慢好了。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有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說:過去有三個人在冬天的早上,冒霧出門趕路。其中一個出發前喝了點酒,一個吃了點粥,還有一個人什麼也沒吃。結果,喝了酒的什麼事也沒有,吃了粥的得了場病,而空腹上路的那個人,最後因病重不治而死。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早上餓肚子,會使人抵抗力降低;清晨天冷霧濃,喝酒能抵禦霜露,抗邪辟穢,所以喝點酒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行動是有利的。必須指出的是,當時人們喝的是自家釀的米酒,這種酒濃度非常低,是古代人早餐常吃的食物。從這個故事中得出的啟示是,早上必須吃些東西。《分門瑣碎錄》裏記了這麼一句話:「朝不可虛,暮不可實」,意思是早上不可餓肚子,晚飯不要吃得過多,如此說來,早飯是不可廢的。早餐之所以要早,主要與人體生物鐘的運轉規律相關。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以及民間諺語中,有許多是涉及進食時間的。大家熟悉的民諺:「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之類,就是對不同時間進食的質、量有不同的要求。現代人一生了病就要吃藥,實際上食療不但效果好,而且不傷人,副作用小,值得大家去實踐。古代醫家對飲食療法也是非常厚愛的,扁鵲認為:「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意思是說,醫生治病,應該先用食療,用飲食的方法治不好,才用藥物治療。藥王孫思邈更是明確提出:「夫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高明的醫生治病,首先重視食療,其次才是藥物治療。我們不妨試著做做自己的「食醫」,為自己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