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與自由(4版)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資本主義與自由(4版)

作者:密爾頓.弗利曼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28日
ISBN:978957119630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32元

●40週年紀念版
●英文版銷售超過50萬本,已發行18種語言。
●《倫敦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評選為「戰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部著作」之一。

  十二個問題歷久彌新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臺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臺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

  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弗利曼代表作。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之所以能膾炙人口,無疑歸功於有「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美譽的米爾頓‧弗利曼(1912.7.31~2006.11.16)由於他在給大眾的通俗文章中引用,這句話得以風靡全球,這同時也突顯出弗利曼在公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亙古不變的,一種是與時俱變的。」吳惠林說:《資本主義與自由》就是前者。這本名著非但沒有過時之虞,還會有愈陳愈香的魅力。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利曼(M.Friedman)代表作《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這是一本沒有數學符號、沒有任何幾何圖形的「敘述性」著作。弗利曼將各個社會中都常見的十二個重要問題以淺顯之文字、流利的文筆提出精闢的分析, 這本早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書,是弗利曼根據其在一九五六年的一系列演說內容結集而成,據此推算各篇文章正是弗利曼壯年期精力充沛、生產力達到頂峰時的傑作。

  本書所論述的十二項問題大都正在台灣萌芽,這些課題都圍繞在「政府」角色的如何扮演,這也正是臺灣當前政權輪替後政府之主要困境所在。癥結在正確觀念的無法生根,而政府是主人,人民是僕人的迷思,還深印在國人心中,如何導正?我們可在弗利曼這本書的導論和第一、三章找答案。金融自由化、WTO衝擊、教育自由化、職業證照、勞資關係諸課題的迷思,也可在本書有關章節中尋得迷津。此外,社會正義、公平、社會福利是近幾年臺灣各界熱烈推動的理念和措施,這些看似增進人民福祉,實際上卻可能引領我們走向「奴役」之路的迷思,弗利曼在本書的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中提出破解之道。
 

作者簡介

密爾頓‧弗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作者生前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和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卓越貢獻講座榮譽教授,也是「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先鋒,並於一九七六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其一生有多本著作,除了《資本主義與自由》外,還有兩本和他的妻子蘿絲‧弗利曼(Rose D. Friedman, 1911-2009)合寫的暢銷書─《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與《兩個幸運的人:回憶錄》(Two Lucky People:Memoirs)。.

  一九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在美國紐約州的布魯克林出生
  一九三二年畢業於路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
  大學畢業後,弗利曼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碩士畢業後,由於舒爾茨的推薦,弗利曼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一九三五至三七年在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National Resources Committee)工作
  一九三七至四○年間,弗利曼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非全日制講師
  一九四○至四一年,弗利曼擔任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
  一九四一至四三年,在美國財政部賦稅研究局工作,主要研究戰爭時期的稅收政策
  一九四三至四五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戰爭研究處擔任統計科副科長
  一九四五至四六年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副教授
  一九四六年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赴芝加哥大學擔任副教授
  一九四八年升任教授,直至一九七七年退休
  一九五七至六九年擔任《經濟計量學期刊》編輯
  一九六四年擔任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的總統競選顧問
  一九六六至八四年,每三個星期為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針對時事寫一篇文章
  一九六七年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客座教授,同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
  一九六九至七一年擔任尼克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
  一九七○至七二年,擔任蒙貝勒蘭學會(the Mont Pelerine Society)會長
  一九七七年退休後,轉赴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
  一九八○年與其夫人蘿絲‧弗利曼(Rose Friedman)製作了一個十集的電視連續節目《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弗利曼的工作得到了人們的肯定,這可從他獲得的一些獎項及榮譽得以印證:他曾獲得美國、日本、以色列、瓜地馬拉等國大學的多項榮譽博士,也曾榮獲羅塞(P. S. Russel)服務傑出經濟學教授。他是當代自由放任、政治經濟學最有力的代言人,芝加哥學派在其領導下聲名大噪。一九五一年得到克拉克獎、一九七六年榮獲諾貝爾獎、一九八八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以及同年獲頒的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譯者簡介

謝宗林

  學歷: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譯作:《國富論》 、《道德情感論》、《資本主義與自由》
 

推薦序 
譯者序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的關係 

第二章 政府在自由社會裡的角色 
政府作為規則制定者與裁判 
基於技術性獨占與鄰里效應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基於家父長思想而透過政府的作為 
結論 

第三章 控制貨幣 
商品本位制 
自由裁量的貨幣當局 
以規則代替當局裁量 

第四章 國際金融與貿易安排 
國際貨幣安排對經濟自由的重要性 
黃金在美國貨幣體制中的角色 
經常收支與資本外逃 
其他可以達成國際收支平衡的機制 
浮動匯率作為自由市場的解決方案 
一個自由的黃金與外匯市場必需的政策措施 
撤除美國的貿易限制 

第五章 財政政策 

第六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角色 
普通公民教育 
學院和大學層級的學校教育 
職業與專業學校教育 

第七章 資本主義與歧視 
公平雇用法 
工作權利法 
種族隔離的學校教育 

第八章 獨占與企業和勞方的社會責任 
獨占的程度 
獨占的來源 
適當的政府政策 
企業與勞方的社會責任 

第九章 執業特許 
對人們可以從事的經濟活動,政府施加的限制無所不在 
執業特許所引起的政策議題 
醫藥業的執業特許 

第十章 所得分配 
所得分配的道德面 
按生產價值分配的工具性角色 
所得分配面的一些事實 
用來改變所得分配的政府措施 

第十一章 社會福利措施 
雜項福利措施 
老年與遺屬保險 

第十二章 減輕貧窮 
自由主義與平等主義 

第十三章 結語

密爾頓.弗利曼年表
名詞索引
 



台灣人不可忽視的十二個議題

  弗利曼︵Milton Friedman︶這本藉由針砭美國政府干涉經濟的活動來闡釋自由主義之政策主張的書,寫成於一九六○年之前,首版於一九六二年問世,並分別於一九八二年和二○○二年再版發行,每次再版,除了增加一篇簡短的前言外,並未對內容進行任何增修,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超過半世紀的舊書。然而,如今讀來,依然鮮味撲鼻。對作者本人來說,在某方面,這不是壞事,正如他在二○○二年版的前言裡說的,﹁對於本書這麼經得起時間考驗,以及還是這麼切合當前的問題,我感到非常滿意。﹂本書﹁經得起時間考驗﹂,證明書中的論證精闢入裡,雖然經過半世紀,尚無人能真正超越或推翻,其論理卓越的程度當然值得慶賀。但是,本書﹁經得起時間考驗﹂不也暗示經濟分析在過去半世紀似乎沒有任何有意義的長進,這段期間的職業經濟學界是否該為此覺得汗顏呢?

  更有理由讓人覺得遺憾的是本書鮮味未退的另一個原因:它﹁還是這麼切合當前的問題。﹂這等於是說,五十年前弗利曼針砭的問題目前還存在,甚至變本加厲,他所建議的自由主義對策大多仍被束諸高閣。沒錯,過去半世紀,除了自由浮動的匯率與自由貿易︵見本書第四章︶,在某一程度內,普遍被世界各國採行,算是自由主義的一項有限與暫時的勝利外,政府對貨幣市場的不當干預與裁量管理仍然是經濟激烈波動︵例如,二○○七年與二○○八年美國房屋抵押次貸危機與席捲全球的金融大海嘯︶的一個重要肇因︵第三章︶;凱因斯的經濟神話仍然為實際造成經濟不穩定的財政政策張目,為政府﹁對經濟生活的深遠干預,取得廣泛的民意支持﹂︵第五章︶;政府對教育的補貼仍然是補貼學校而不是補貼學生︵第六章︶;弱勢族群仍然﹁傾向把他們切身遭遇到的一些殘餘的限制歸咎於資本主義,反而沒看出那些限制之所以能變得像實際那樣微小,自由市場其實厥功甚偉﹂,從而要求政府干預市場自由交易︵第七章︶;政府協助與縱容仍然是企業與勞方獨占的一個主要因素,而腐蝕自由經濟根基的所謂企業應負﹁社會責任﹂的邪僻言論仍然甚囂塵上︵第八章︶;無異於中古世紀的行會制度﹁限制人們的自由,不准他們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思運用他們自己的能力,除非經過特許﹂的規定︵例如醫師、律師與會計師的執業證照規定︶仍然與我們同在︵第九章︶;沒有實效但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的個人所得稅累進稅率仍被倚為改變所得分配的主要工具︵第十章︶;各種實施的結果與成立的美意大相逕庭的社會福利措施仍不斷被推出︵第十一章︶;名為幫助窮人的措施,結果往往只是﹁幫助屬於某些特定職業團體或某些年齡層或某些工資率階層或某些勞工組織或某些產業的成員﹂,反倒和他們是否貧窮無關︵第十二章︶。

  既然政府干預的成績是這麼難看,為什麼不僅舊的干預很難移除,而且新的干預還紛至沓來呢?為什麼發達於自由主義傳統的國家會越來越傾向社會主義式的政府干預呢?弗利曼引述十九世紀英國法學家與憲政理論家戴雪︵A. V. Dicey,一八三五∼一九二二︶的話幫他回答:﹁國家干預,特別是以立法的形式實施的干預,有益的作用是直接的、立即的,並且,可以說,顯而易見的,而干預的有害作用卻是漸進的、間接的,出現在遠處看不見的。⋯⋯而⋯⋯大部分人民也不會牢記國家督察員可能是不稱職的、疏忽職守的,甚至偶而是腐敗的⋯⋯:很少人領會國家幫助扼殺自助這個不可否認的真理。因此,大多數人類必定幾乎總是會對政府干預過分青眼有加。唯有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支持個人自由,亦即,一種支持自由放任的偏見或預設立場,才能夠抵抗此一自然的偏見。因此,僅僅是自助的信念減弱—而這種信念的減弱無疑已經發生—本身便足以解釋趨向社會主義的立法增長。﹂︵見本書第十三章︶

  是的,只看到國家干預對特定團體帶來直接、立即與顯而易見的好處,不顧漸進、間接與遠處看不見的害處,加上個人自助的信念減弱,肯定是近二十年來台灣在歷次民主選舉的浪潮中之所以逐漸往溫熱式的社會主義漂移的根本原因。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曾說,﹁國家不會一下子就毀了。﹂問題是,如果人民大多不思自己負責與自助;記不住政客和官員可能是不稱職的、疏忽職守的,甚至偶而是腐敗的;只要求國家賦予近利,不顧他人和下一代的負擔;如果人民大多是這樣的自私卸責與短視不智,國家遲早焉能不毀?

  本書的翻譯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感觸激勵下勉力完成的。
 
謝宗林
二○一○年四月十九日

政府在自由社會裡的角色一個常見的反對極權社會的理由說,這種社會主張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就字面來說,這個理由顯然不合邏輯。如果目的不能證明手段正當,那什麼能呢?但這個簡單的回應並未真正解決掉那個反對理由;它只證明那個反對理由陳述不夠清楚。駁斥目的能證明手段正當,是在間接主張:問題中的目的不是最終目的,而最終目的正是使用適當的手段。任何目的,不管可取或不可取,如果只有使用不好的手段才能達成,那麼,相對於使用可接受的手段這個更基本的目的而言,它必須讓步。對自由主義者來說,適當的手段是自由討論與自願合作,這意味著任何形式的強迫都是不適當的。理想的情況是,人們在自由且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全體一致的見解。這是以另一個方式表述上一章所強調的自由的目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市場的作用,正如前面特別提到的,是允許沒有全體統一的全體一致(unanimity without conformity),或者說,允許全體相合而不相同,或所謂「和而不同」;或者說,市場是一個有效的比例代表制。相反的,通過明顯的政治性途徑所採取的作為,其特徵是這種作為往往要求或必須執行很大程度的全體統一或劃一。典型的政治性議題必定是以「贊成」或「反對」來決定;頂多,只可能附帶通過相當有限的幾個但書或替代規定。即便使用明顯政治版的比例代表制,也改變不了這個判斷。實際上能獲得代表的各別群體,為數極其有限,和市場的比例代表制相比,為數更顯稀少。更重要的是,由於最後的結果通常必定是某一適用於所有群體的法律規定,而不是為每一個獲得代表的「政黨」各別通過適用的法律,這意味著政治版的比例代表制,別說允許全體相合而不相同,反而往往流於代表無效與全體分裂。因此,它的作用是破壞任何共識或全體一致的見解,摧毀形成全體統一的全體一致(unanimity with conformity)所必據的基礎。有一些問題顯然不可能用有效的比例代表辦法予以解決。我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那個數量的國防,而你得到另一個不同數量。就這一類不可分割的事物,我們可以討論,激辯,然後投票表決。一旦決定了,我們必須服從。正是因為有這一類不可分割的事物存在,所以我們才不可能透過市場完全倚賴個人各別的作為。如果我們要把我們的一部分資源用來取得這一類不可分割的事物,我們就必須運用政治途徑來調和我們之間的分歧。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