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騷擾心理學:逃脫「都是為你好」的陷阱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道德騷擾心理學:逃脫「都是為你好」的陷阱

作者:加藤諦三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5日
ISBN:978986259042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6元

開口閉口都是愛
最狡猾的攻擊行為!
令人產生罪惡感、自卑
隱藏在家庭、職場、全社會的操控與虐待

  上流家庭的一份子,卻會家暴;
  菁英人才罹患憂鬱症;
  平凡的學生成為隨機殺人犯;
  高階官員自殺……
  從小飽受家人的道德騷擾,讓表面上光鮮亮麗的人生,從內部開始崩壞!

  難以理解的社會事件背後
  藏有道德騷擾的影子!
  被隱性霸凌的人會不知不覺地累積憎恨
  最後走向絕路

  你是否是「隱性的加害者」?
  為人父母,卻習於依賴;
  向小孩撒嬌的父母;
  捉弄個性執拗或體態臃腫的小孩;
  完全無法理解孩子的挫折;
  一邊控管丈夫的經濟,一邊聲稱丈夫是自由的;
  一味斥責犯錯的孩子,以為洩憤就是管教;
  以善良風俗為由,強迫他人犧牲;
  攻擊自己客戶的律師……

  習慣逆來順受,總是自責自卑,迎合別人!
  受害者特徵:
  軟弱、充滿敵意、莫名不安、常做噩夢、總是不開心、責任感過重、極度渴望愛、太在意他人看法、拼命工作卻仍諸事不順、無法坦然接受真正的善意、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與主張

  自認為好人,其實是利用罪惡感操控他人,將之逼入絕境!
  加害者特徵:
  偏執、幸災樂禍、過度依賴、擅長說漂亮話、擅長雙面手法、脫離現實善於假裝、無視受害者的主體性、具有求死傾向、著迷於權力、利用他人的痛苦來治療自己的心靈創傷

  道德騷擾實例:

  過度干涉媳婦的婆婆──渴望愛而自我欺騙的加害者
  這位婆婆明明專制地折磨著媳婦,卻對外人說「我為全家人鞠躬盡瘁」,宣稱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基於愛,而且不承認媳婦害怕自己,自認為是完美溫柔的婆婆。
  這位婆婆是施虐者,透過折磨媳婦來治療自己的心,所以媳婦不在身邊,她就頭痛了。在過度依賴的人際關係裡,這種加害者需要受害者的矛盾是無所不在的。
  媳婦的娘家不告訴她媳婦的去處,是因為「自家女兒拒絕跟婆婆見面」,但婆婆聽到這句話卻說:「親家的腦袋有問題。」
  施虐的婆婆說「我只是想讓媳婦幸福」,其實是在說「多愛我一點」。但渴望愛的吶喊不被聽見,所以她心懷怨恨,想報復這世界卻不自覺。她雖然屢屢受挫,卻絕對不承認自己的挫敗。媳婦離家能引爆她的怒火,是因為自尊心受挫使她陷入恐慌狀態。

  管教過於嚴厲的父母──冠冕堂皇的嚴厲管教是洩憤手段
  孩子說了謊,而「平常即做什麼都不開心」的父母生氣地斥責,卻仍壓抑不住煩躁而出手打孩子。這種行為不是在教導小孩不能說謊,而是把誠實視為不可侵犯的美德,藉此霸凌小孩。
  父母因為無法實現對自己的期許,內心感到憤怒不悅,因此打罵小孩來紓解煩躁,但這麼做無法解決內心的根本問題,因此他們會持續打罵小孩。

  隨機殺人犯是道德騷擾受害者──被狡猾的情緒勒索長期精神虐待,而無處發洩
  長期被情緒恐嚇,無法反抗、無法抒發不滿的人,長期下來會累積憎恨、內心扭曲,覺得「為什麼只有我的人生這麼苦」?過度的憎恨讓他們無法向人說明自己的痛苦,也失去社交能力。
  憎恨不斷累積到最後,憎恨的對象已非特定人士。此時的憎恨是盲目且不挑對象的,這樣的人壓抑到某種程度即有可能犯下隨機殺人事件。

  道德騷擾受害者必須認清:
  請正視快樂的意義,重新開始,唯有「自己是快樂的」才有可能讓週遭的人幸福!

  道德騷擾指以美德為名、行束縛之實的行為。

  道德騷擾的虐待者,會裝成好人,以道德為藉口,無所不用其極地奴役所愛之人。這源自病態的相愛關係,而受虐者以為這種關係是有價值的。施虐者會讓受虐者孤立無援,並把受虐者貶得一無是處,將之逼入必須完全依賴施虐者的地步。

  但是道德騷擾施虐者完全不覺得自己在虐待小孩、妻子、老公或他人,也不覺得自己正在操控他人,或是過度偏執。本書提到的道德騷擾與權威騷擾、性騷擾不同,差異之處在於道德騷擾的對象是特定的,而且加害者往往不願放受害者走。

  帶著道德面具的父母,把虐待包裝成愛,灌輸孩子「生存充滿厭惡」的觀念,讓孩子覺得活著是一件討厭的事。最終,孩子長大後,心靈不堅強,覺得活著很痛苦、無能為力,而且內心不知不覺累積憎恨,變得憤世嫉俗,成為社會的隱憂。

  本書詳盡說明道德騷擾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心態、反覆舉例,期望能點破道德騷擾的盲點,使受害者改變想法、有勇氣為自己挺身而出,逃脫道德騷擾的陰影。

名人推薦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楊聰財  推薦
  陽光心靈診所醫師  王紫光  推薦

作者簡介

加藤諦三

  1938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教養系畢業後,於該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修畢碩士課程。目前是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世和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曾主持電話人生諮詢廣播節目(日本放送系列)長達四十年以上。

  著有《擅長面對逆境與被逆境打則的人》、《喪失對象的克服方式》、『自信與自卑的心理學』(以上皆由大和書房出版)、《煩惱不已的人》(PHP研究所)、《為什麼那個人為了一點小事就生氣?》(青春出版社)、《討厭卻離不開的人》(朝日新聞)、《讓自己活得最幸福的方法》(三笠書房),以及其他著作。

  【個人首頁】
  www.katotaizo.com/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目前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進修中。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編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歡迎大家透過臉書認識我facebook:baristahsu。
 

推薦序3
前言6

序章 何謂道德騷擾
「以美德為名的操控」到底是什麼?20
不了解自己的情緒22
無解的人際關係24
「燃燒殆盡症候群」的隱性特徵25
深刻的自卑感從何而來?28
道德騷擾加害者會漸漸失去行動力29
小心「親子角色互換」31
吵不起來的架32
將罪惡感強加於人35
愛的詞彙所隱含的攻擊性36
道德騷擾受害者應改進的心態37
加害者的不自覺與偏執38

第1章 道德騷擾造成的悲劇
偽善的愛很可怕42
「情緒習慣」有礙心靈健康44
為人父母卻習於依賴46
利用道德束縛他人48
道德騷擾剝奪了快樂的能力49
憎恨善於偽裝51
以「心眼」見萬物52
道德騷擾帶來深刻的絕望54
難以理解的社會事件真相56
心智不成熟的悲劇57
偽裝的愛是陷阱59
心靈痊癒需要援手61
假慈悲的真面目63
養出彼得潘症候群的母親64
完全無法同理孩子的挫折66
強迫自我推銷的父母最糟糕68
利用過去形成雙重威脅70

第2章 道德騷擾的特徵
幸災樂禍74戴著「善意的面具」接近他人76
難以分辨的道德騷擾77
利用負面情緒操控他人79
將過度依賴錯認為愛81
於心理層面自溺的父母82
道德騷擾的父母不會稱讚孩子84
一味想逃離不安的心理86
對自己絕望的道德騷擾加害者88
「我都是為你好」的恐怖90
強迫推銷善意93
如何分辨道德騷擾的加害者與受害者95
內心世界的冤獄何其多96
對丈夫施以雙重束縛的妻子97
被剝奪自我意志的道德騷擾受害者99
加害者的脆弱心理101
無意識的交易103
「嚴厲的教育都是為你好」只是謊言105
總是罵小孩的父母背負著沉重壓力107
分辨管教的真假108道德騷擾受害者的心理109
正義無法解決煩惱111
道德騷擾加害者會提出矛盾的要求113
正視快樂的意義,重新開始114

第3章 道德騷擾的心理陷阱
情緒恐嚇的手段118
發覺被騙,為時已晚120
狡猾的人擅長說漂亮話122
以愛之名行壓榨之實124
小心披著羊皮的狼125
態度丕變的加害者128
施虐者沒察覺自己的渴望130
以美德為名傷害他人132
人有善惡之分133
強迫他人犧牲者,以美德作掩護135
上當的原因138
道德騷擾加害者需要受害者139
親切是不該被強迫的142
內心不安導致隱性的攻擊力143
反過來攻擊客戶的律師144
敵意外顯的人還有救147
裝好人的缺點148
狡猾的人對弱小很敏感150
道德騷擾受害者的心傷痕累累152
內心充滿不安,毫無喘息空間將招致悲劇154
求死傾向的危險性155
道德騷擾沒有加害者意識156
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走入絕境157

第4章 道德騷擾為何如此危險?
為何難以反抗道德騷擾160
求生能量被無情地剝奪162
怒氣無處發洩,內心即會軟弱163
得不到親友諒解的受害者165
拖人下水的心態168
施恩圖報是善意的強迫推銷170
壓榨與被壓榨的穩固關係172
讓對手不安再趁虛而入173
受害者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175
如何面對毒一般的偽善者?177
為了索討感謝所以製造不安180
藉由霸凌他人解開內心糾葛181
受害者的自責心理183
身陷地獄不是自己的錯185
隱蔽真相的話術186
「和睦相處」只適用於對等關係189
親切不一定是好事191
以「美德」束縛人心193
順從常伴隨著不負責任195
只能透過霸凌與他人建立關係197
不自覺的憎恨198
加害者是「孤獨的自戀狂」201
為何袒護嗜賭成性的丈夫?202

第5章 如何對抗道德騷擾
認真卻軟弱的受害者206
不會戰鬥的人沒有真心207
失去信賴的關係,無法呈現真實的情感209
該逃走就立刻逃走211
怯懦與順從的可怕213
透過奮戰改變自己214
擺脫充滿否定的過去216
「恐懼感依賴症」最可怕217
加害者缺乏付出愛的能力220
受害者也緊抓著加害者不放221
重新檢視存於內心的歷史,擺脫道德騷擾223

後序225
註228

 

推薦序

  這是一本華人、甚至亞洲中華文化圈的父母,以及身處任何一種親密關係的人,值得拿來深自反省的書。

  翻開這本書見到作者反覆的舉例,我有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過去十年來,為數不少的親子檔來到我的診所,透露了無數家庭教養問題所造成的情緒遺害。互動的惡性循環案例,屢屢出現在本書作者的觀察中。現代少子化家庭的亞洲父母,沿襲上一代「孩子為我所屬」的觀念,除了盡生養育的責任之外,還夾帶許多歐美先進國家父母所罕有的「道德騷擾」現象。

  父母面對有關孩子的各種問題時,不論是要求成績表現、工作選擇、甚至是伴侶選擇等,仍常以自己的好惡、利害關係,對孩子下指導棋。以我的臨床觀察來說,「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是父母對子女所說的語言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我認為這句話藏著許多玄機,父母因為覺得孩子會反抗自己的心意或決定,所以特別加重語氣,這句話背後強調的意思是:「不管我對你做了什麼,都是為你好!」而說了這句話之後,父母的所言所為,皆可在這面愛的大旗下合理化。更具體地說,父母可能會說:「不論你喜不喜歡,不論你懂不懂,不管我對你做了什麼,都是為你好!」於是,教孩子學才藝、送補習班、干涉志願選填、擅自決定孩子的科系學校與交往對象等,甚至是所有掛在嘴邊的碎唸,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都是為你好」本 !書作者不斷提到的「道德騷擾」,莫過於此。

  另一種與上述類型相反的關係,也是臨床上很常見的案例。父母沒有訂定一套可遵循的家庭規則,隨意順著孩子的好惡,無限地包容呵護。因此,偶然不順從孩子的意願,孩子便會「想辦法」讓父母買單。這樣的互動久了,會自然演化成「手段」越激烈,父母越會照辦。到了就醫時,我就會聽到父母私下憂心地抱怨:「她常跟我說不然死了算了!」這是典型的情緒勒索。隨著慾求越來越不容易滿足,不擇手段的強度有增無減,到後來連自己的生命也拿來作賭注。而父母因為害怕失去孩子,只好全數照辦,等於把教養的主控權交給了生命經驗有限的孩子。這實在是風險十足。任何互相依賴的關係,都可能有互動天平失準的時候。某方對另一方「情緒勒索」而造成的損害,可說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莊子》一書曾提到「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當父母親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制施行孩子的教養,而不顧孩子的感受與意志,真正的愛就已經不存在了!這本書可以作為華人父母,甚至夫妻、伴侶等關係的重要參考,許多惡化的情感問題,往往就是在這樣不尊重對方的情況下,衍生而出的情感裂痕、關係瓦解,最後甚至導致信任蕩然無存。你我非聖賢,也有情緒化或者價值觀偏差的可能性,依著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親子的互動、伴侶的對待,非常容易造成感情的侵蝕、道德騷擾、甚至情緒勒索等負面關係。所幸,不論是情緒的加害者或受害者,因為大腦科學觀念與技術的進步,可塑性極高的人類大腦如果有自我覺察能力,多半即有解決方案。讓大腦改變慣性,走向新的互動關係,才能避免陷入道德騷擾或情緒勒索的惡行循環中,不得其門而出!

陽光心靈診所  王紫光  醫師

序章 「以美德為名的操控」到底是什麼? 人際關係分成有解與無解兩種。有種人總是莫名地令人疲憊。這種人既沒做出不禮貌的舉動,也不會說「你是笨蛋嗎?」這種話,更不會說其他讓你生氣的話,反而會隨時小心翼翼地說話。但不知為何,聽到這種人說話,心中那股不愉快的情緒便快要爆發了。 這種人絕對不會直接攻擊對手,但藏在客套話背後的是批判、攻擊與索求的訊息。這是一種間接的攻擊,又稱為防衛性攻擊。這種人常說「只要你能幸福快樂,我怎樣都沒關係」,可是他們就是透過這話術來綁架人的心靈,為他人的心戴上手銬,而且話語間隱藏著敵意。表面上的意思是「只要你能幸福快樂,我怎樣都沒關係」,但背地裡的意思是「只要我能幸福快樂,你怎麼樣都不關我的事」。只不過,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都沒有察覺到這層涵意,也無法對彼此坦白自己的感受,所以只要兩人在一起,心情就不自覺地變沉重。 本書的主題「以美德為名的操控(道德騷擾)」就是這麼一回事,是指「高舉美德來綁架人心」。被束縛的受害者,很難提出抗議。我在「前言」提到的佛洛姆,將這種人稱為「善意的施虐者(好行小惠的虐待狂)」,而精神科醫師荷妮則稱之為「虐待的愛」,這種愛其實是隱性的虐待。這就是本書所說的「道德騷擾」。本書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提到「道德騷擾」,就是指這種表面上善於迎合之人做的施虐行為。簡言之,這是一種暗藏敵意與攻擊性,企圖綁架、欺負他人的騷擾,亦即美德的操控。 攻擊型人格者的騷擾會直接攻擊他人,因此一眼就能看穿,而個性剛硬的人即會奮起對抗。但美德的操控收起了敵意,讓人無從分辨。本書將這種操控視為道德騷擾的本質。被操控的人無法向「美德」提出抗議,於是心裡的不悅難以宣洩。身為善意施虐者的父母,雖然自己正在欺負小孩,卻仍舊希望小孩敬愛自己。無論是夫妻關係還是職場上的同事,都可能發生相同的情況。若是形成這種情況,最後一定會演變成美德的操控;而藉由這種操控所構成的關係,讓人無法擺脫。簡言之,本書的主題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束縛」,也就是肉眼不得見的「心靈手銬」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