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_政治篇※在這裡公民最大,但要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關心政治?● 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政治人物說謊參選,選後違背承諾;為了把政治對手逼進死角,不擇手段損害對方的名譽和人們對他的信任;一些議員無視荒謬的協議條例,在黨團門口就把良知交了出去;某些不肖公司付錢給當地政客,以換取政府標案……最可怕的是,我們似乎已對此習以為常。「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沈清楷/◎有錢就是老大!?政治人物聽哪些人的話? ◎為什麼小黨太多會難以執政?什麼是超額席次?◎調解委員會有什麼任務?◎公民投票提案──你我可以在什麼地方發揮影響力?我們可能或多或少聽過他人講述對於政治的感受:一貫的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口水戰、肢體角力或政治分贓。然而,318學運也許已經讓許多人了解到,所謂政治是一種公民參與,不再只是「管理眾人之事的人的事」了。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課綱多半仍為刻版式教學,而非著重思辨,時間安排上也相對壓縮,以致真正接觸到政治課程往往是在大學;這中間顯然出現了斷層。反觀德國高中的必修課程中,除了語文數理外,公民課程也佔了相當程度的比例,像是「政治經濟」、「公民教育」、「社會研究」。透過這本在德國長銷不墜的思辨讀本,我們看到德國學生認識政治事務的途徑,作者是如何以易懂的例子引領讀者思考,並激發興趣。誠然書中內容是以德國為例,對於想拓展國際視野的讀者或是德文系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好的入門書;對於高中讀者,初閱讀時或許先可藉由比較台灣和德國的差異處慢慢進入,也可以挑選有興趣的標題開始,做為共讀的討論題目,來了解政治這個跟我們大家生活有關的大小事務。期望未來政治教育的種子也能在台灣扎根。本書特色:◎作者以生活化的例子,解釋政治新聞所涉及的各個面向和抽象概念(例如,國家的組成目的和任務、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稅收與分配的問題,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讀完之後會發現,原來關心政治也能這麼有趣!◎台灣的法政制度多襲自德國,可從比較政治的角度反觀台灣目前的政治體制,與德國有哪些相同處與不同點;本書也是「了解德國政治最簡明易懂」的一本書!◎搭配得獎插畫;內容要點與註解以特別色做出區隔,一目了然!★★榮獲「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亞馬遜讀者五星推薦/●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 蘇慧婕:我們可以從這樣的「德國政治讀本」裡學到什麼呢?在納粹和東德兩次威權體制以及美蘇冷戰的段落裡,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自身的三十八年戒嚴歷史,和夾在強權國家之間的無奈處境。從這個角度出發,讀者也許可以更切身體會德國憲法設計的時空脈絡,並且理解一個國家的制憲者是如何面對歷史傷痛和國內外情勢,為大家共同擁有的國家設計出一套可以平等永續保障全體人民的政治體制。進一步來說,誰應該受到平等的婚姻制度、能源安全、世代正義和勞動條件保障呢?我可以嗎?你可以嗎?我們願意一起團結起來保護他嗎?對於幾十年白色恐怖深植政治冷淡氛圍,飽受國際政治參與孤立卻又深受經濟全球化衝擊,並且在二○一四到二○一六年親眼見證並經歷反建制民主運動、甚或民主退化的當今台灣社會來說,本書再次提醒了我們:政治就是每天跟我們大家有關的生活大小事務。同時也刺激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各自從何處來,又要共同往何處去?」這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沈清楷:〈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乃至於稅收與分配的問題,到尖銳的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擁有公權力者的利益迴避原則,以及媒體作為第四權如何監督這些擁有權力的人。從關心自己的國內政治到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日內瓦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歐洲共同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等這些不同組織的介紹,說明一種政治教育的廣度,提供我們理解,作者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政治思考給下一代。歐洲極右派的出現,甚至新納粹的發生,以及來自於恐怖主義的威脅,德國人是否應該堅持哪一種國家主權的辯解,而對於難民、移民置之不理?還是去理解排外情緒如何被操作以及某種冷靜理性思考的必要?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給未來的政治人物參考,也提供現在的政治人物機會去反思從政的目的,如果不是競逐利益的話,提醒他們原初對公共性嚮往的從政初衷。●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蔡淇華: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時,代表說話者已在眾生喧嘩的後現代中失去發言權了。因此我們需要閱讀《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重新思考在民主、政治、哲學等架構中,我們的素養拼圖因為缺了哪一塊,而無法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發聲者?本書簡明曉暢,以現世為實例,清晰易讀,是德國青少年基本讀物的長銷書籍。期待法政制度多襲自德國的台灣,可以認真研讀這一套書,讓台灣如德國,因為懂得發言,成為世界政經文化的中心!【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列)吳豐維 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沈有忠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周威同 國立台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林育立 記者、《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作者林佳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兼系主任林倩如 建國中學公民社會科教師林莉菁 《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林靜君 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與規畫人洪偉 清華哲學所碩士、里山咖啡老闆、沃草烙哲學召集人之一梁家瑜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祕書長許全義 台中一中社會科教師番紅花 親子作家黃益中 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蔡淇華 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蔡慶樺 獨立評論 @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作者簡介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曾先後於愛爾朗根與慕尼黑修習日耳曼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傳播學。於《斯圖加特新聞報》完成實習後,轉任《慕尼黑晚報》政治組記者與編輯,其後晉升報導、雜誌暨新聞部副理。一九九一年,開始以特約記者的身分自立。長期為許多雜誌撰稿,尤其鍾愛針對青少年族群的雜誌,因為在女兒身上獲得大量的啟發。二〇〇四年,以《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Politik)一書獲得「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著有《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Menschenrechte und Demokratie)、《這個世界相信什麼?》(Was glaubt die Welt?)等書。相關著作:《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譯者簡介陳致宏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碩士;德國維藤•赫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文化反思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的發展,以及近代歐洲學者對古希臘歷史的觀點。繪者簡介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出身德國劇場和演藝世家,從小展現出對線條造型和顏色極高的天分,畢業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是童書與青少年叢書插畫界中極具分量的老手,偶爾也創作讀本。作品獲獎無數,包括「德國少年文學獎」的肯定。相關著作:《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總導讀1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總導讀2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自由寫作者)專文導讀 從班級政治理解國家政治──蘇慧婕(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前言 以德國為例第1章:你和我,以及我們和你們- 你們覺得民主好嗎?- 政治是什麼?不只有我,而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獨自過活- 國家是什麼?共同體的成員、場所與共同生活的方式- 什麼是國家目標?該如何達成?- 那和我有什麼關係?關於學校、派對巴士以及祖母的養老院- 沒有兒童哪有國家?為何家庭被稱為國家的生殖細胞?- 誰來統治?如何統治?誰被統治?關於國體──國王、獨裁者以及民主主義者- 從「騎士落馬」到國王宮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如何出現的呢?- 拖笨車、烤雞與自由德國青年團……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什麼?- 二加四等於一!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基本權利、基本法、法律:這三者有什麼差別?- 聯邦制是什麼?為什麼德國有16個邦? - 地方自治體、縣、邦、聯邦──這些單位各自管理哪些事情?第2章:在這裡公民最大- 選舉是最重要的公民權。什麼是自由、平等與祕密的原則?- 圈選選票: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痛苦的抉擇:該投給誰?政黨與政黨的任務- 我要進去!誰可以參選呢?- 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選舉時該注意的事項- 過了5%才行:為什麼小黨太多會難以執政?- 這可是基礎問題!什麼是敵視憲法的政黨?- 什麼是議會外的反對組織?從議會外走進議會內的綠黨- 給聯邦眾議院寫封信吧!什麼是請願權?- 公民投票提案或公民投票──公民可以在什麼地方發揮影響力呢?- 示威遊行的權利:什麼時候才准上街頭抗議呢?第3章:統治我們的人- 聯邦總統:為什麼國家第一人不是最有權力的人呢?- 德國最強大的人是誰?聯邦總理可以做些什麼?- 總理的幫手:部長們在內閣裡做些什麼?- 所有權力來自於人民!聯邦眾議院到底有多重要?- 若是無法獨力執政的話:執政聯盟是什麼?- 黨團紀律──良知要多少才不算太多?- 別隨便誣賴我!為什麼議員是免疫的呢?- 政府負責執政,聯邦眾議院代表民意。那麼,聯邦參議院有什麼作用呢?- 睪丸殺手與糟糕的烏鴉──為什麼聯邦眾議院主席不喜歡這些傢伙?- 老是反對個不停!什麼是在野黨?- 總是依賴補償金過活──議員必須縮衣節食嗎?政治人物如何賺錢?- 從波昂到柏林:聯邦眾議院如何進入國會大廈的?第4章:別讓所有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 給兒童更多的錢!法律是如何產生的?- 提案被聯邦參議院拒絕了。調解委員會有什麼任務?- 在國會裡玩公羊跳:聯邦眾議院如何進行表決?- 如果總理和人民鬧翻了,會發生什麼事?- 行政、立法、司法:什麼是權力分立?- 第四權是什麼?媒體的任務- 誰來監督這些監督者?新聞自由也是有界限的- 穿著紅袍的法官: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做些什麼?- 國家責任:國家該為那些事情負責?第5章:這是方向的問題- 左派、右派:這是什麼意思?- 黑色、紅色、黃色與綠色──這些顏色代表的意義?- 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些「主義」是什麼意思?- 來自右邊的恐怖:新納粹是什麼?- 來自左邊的恐怖:赤軍旅是什麼?- 德國只該屬於德國人嗎?排外情緒是如何被煽動起來的?第6章:政策只由政府制定嗎?- 遊說團體──他們在議會長廊做些什麼事情?- 像繃帶一樣好用:協會有什麼功用呢?- 政治人物聽哪些人的話?廚房內閣與其他顧問- 出錢的就是大爺!工商界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 這全都是香蕉!政策是可以用錢買的嗎?第7章:誰來付錢?- 請捐些錢!政黨如何籌措經費?- 客廳、臥室、廚房、浴室?國家的家務事包含了哪些項目?- 手中一杯香檳酒,國家也來分一口。稅收到底有什麼用處?- 避稅天堂:哪裡可以(幾乎)完全不用繳稅呢?- 那是我們大家的財產!什麼是國家財產?- 任何主人都要有僕人:公務員有什麼用處呢?第8章:國土安全與國家安全- 警察是你的朋友和幫手……國土安全是什麼意思?- 拒絕暴力!那麼國家為何可以獨占暴力?- 緊急狀態的法律:何時國家才能縮減人民的自由?- 手機成了間諜:資料保護有什麼用處?- 「007,你該上場了!」情報機構做些什麼?- 預防勝於處罰。青少年聚集的場所和國土安全有什麼關係?- 國家安全——什麼是聯邦國防軍?- 為什麼現在的德國只在緊急狀態時才有兵役?- 什麼是聯邦志願服務?- 在國外進行防衛任務:為什麼德國士兵會出現在阿富汗呢?-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什麼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不用武器的戰爭:冷戰是什麼?- 法律在戰爭時還有效力嗎?關於戰爭犯罪與日內瓦公約第9章:我們與別人- 看看這件事別人怎麼做!什麼是外交政策?- 大使與隨員──外交官做些什麼?- 歐洲不只是一塊大陸。歐盟為何存在?- 往史特拉斯堡前進!歐洲議會做些什麼?- 誰統治歐洲?關於部長理事會、歐洲理事會,以及歐洲執行委員會- 誰負責維持秩序?關於歐盟法院- 我們也從中獲得好處!歐盟為人民帶來了什麼?- 全世界的國家如何進行會談?關於聯合國- 守護和平:什麼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沒被寫進書本的法律:國際法是什麼?- 真的有最後的審判嗎?關於國際刑事法院- 富裕還是貧窮──什麼是第三世界?- 「一個世界」運動,全球化是什麼?第10章:國家不是一切,一切也不是國家的- 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及其他:什麼是NGO?- 以環境保護為例:政策對個人有什麼影響?- 可是大家都會這樣做啊!為什麼逃票和逃稅是不值得原諒的?- 政黨?謝謝再聯絡!政治?很好我喜歡!該用什麼方式來關心政治呢?- 兒童掌權!小朋友能做些什麼?名詞解釋
※專文導讀:從班級政治理解國家政治──────蘇慧婕(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從字源的老梗講起,跟眾人有關的事就叫做政治(politics)。所以,對於民主小學4年9班來說,和班上同學有關的事情就是4年9班的政治。就算搞不懂「政治」在字典裡的意思,但是在班會上討論、決定「由誰餵食教室裡的烏龜」以及「園遊會要表演什麼節目」的時候,同學們就已經在「實踐政治」了。那麼,明明從小一直練習政治實踐的青少年,為什麼在電視上看到「同婚合法」、「非核家園」、「年金改革」、「外籍移工適用法定最低薪資」和「南海爭議」的爭議,會覺得一頭霧水或是與我無關呢?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人總是說這是大人的事,而忘了告訴他們,國家政治只是規模比較大的班級政治。為了讓青少年理解政治和政治事件,德國的公共電台和電視會製播兒少面向的新聞節目,透過家庭和學校的生活比喻,讓小朋友理解國內外的政治情勢。本書的寫作目的也是如此。作者希望透過通俗比喻,為12歲以上的青少年解釋「政治」的內涵:從家庭共同生活的角度解釋國家的組成目的和任務,或者以班會表決為出發點,說明選舉原則、選舉制度、政黨(包含執政黨、反對黨和敵視憲法的政黨)以及公民投票、請願、示威遊行等等實現民主的方式。至於權力分立和政府體制,像是內閣制(執政聯盟、在野黨、不信任投票的概念)、議會民主制(包括國會自律、黨紀、國會免責權和議員薪水的設計)、兩院制(立法程序和參眾兩院的權限設計)、聯邦制與國家責任(包含聯邦憲法法院的職權)的複雜概念,則透過大老闆小幫手的類比,以及德國的政壇軼事來輔助理解。這樣一來,讀者就可以同時理解各種制度形成的歷史成因。但是,如果只有前述內容,那麼本書就僅僅是白話版的政治學教科書。本書的精彩之處,一者在於它進一步對政治的決定,也就是「政策立場」的方向,例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極右派和極左派等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做了簡潔而清楚的說明,並且導引年輕讀者對「排外情緒」進行反思。二者是把報紙上常常讀到的政治說客、民間社團、政治顧問、工商團體等等存在於政府體制之外,但擁有實質政治影響力的政治因素也納入介紹。不唯如此,本書也很現實地談到了政黨和國家為了活下去所必須的收支(政治捐獻、稅收、預算、國有財產)和人力(公務員)問題,以及國家為了維持國內秩序和防止外國侵略所擁有的權力(緊急權、情報收集、軍隊、兵役),與該權力造成的人民資訊隱私侵害。最後,本書也超越單一國家的視角,談論了國際法、國際組織(特別是歐盟)國際外交和國家的關係,以及全球化對國家的影響。由此可知,政治新聞會涉及的各個面向和各種概念,大致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生活化而淺白易懂的說明。所以本書沒有特定的「正確開箱方式」,讀者不妨如作者所說,跳躍地從自己有興趣的段落開始翻閱。這裡要略作提醒的是,這是一本向德國青少年介紹德國政治的書籍,所以對於德國的歷史、選制、政府、政黨和國際參與(如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有極為細緻的描述。如果想要了解德國政治制度,本書無疑是很好的入門;但對於單純想知道「政治是怎麼一回事」的大小讀者來說,就不必太過執著於德國制度的具體細節。那麼,我們可以從這樣的「青少年德國政治讀本」裡學到什麼呢?在納粹和東德兩次威權體制以及美蘇冷戰的段落裡,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自身的38年戒嚴歷史,和夾在強權國家之間的無奈處境。從這個角度出發,讀者也許可以更切身體會德國憲法設計的時空脈絡,並且理解一個國家的制憲者是如何面對歷史傷痛和國內外情勢,為大家共同擁有的國家設計出一套可以平等永續保障全體人民的政治體制。進一步來說,誰應該受到平等的婚姻制度、能源安全、世代正義和勞動條件保障呢?我可以嗎?你可以嗎?我們願意一起團結起來保護他嗎?對於幾十年白色恐怖深植政治冷淡氛圍、飽受國際政治參與孤立卻又深受經濟全球化衝擊、並且在2014-2016年親眼見證並經歷反建制民主運動甚或民主退化的當今台灣社會來說,本書再次提醒了我們:政治就是每天跟我們大家有關的生活大小事務。同時也刺激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各自從何處來、又要共同往何處去」這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總導讀:「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一套三本的書籍,分別是〈人權與民主篇〉、〈政治篇〉、〈哲學篇〉,它假設了,人活在民主的共同體與世界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什麼是「基本」知識?它指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會的。很可能是我們自以為會的東西,而我們卻不懂或早已遺忘的。另一方面,「基本」知識也可能代表一種「理所當然」的知識。不過,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卻可能是有問題的,而早已成為我們思考或推論的前提。若是如此,我們依據「所謂的」理所當然所推論出來的東西,會是錯誤或是帶有偏見的。是否因為我們缺乏反思這樣理所當然的機會,而一再積非成是? 就是人在質疑「理所當然」,並且重新回到「基本」,反思自己的前提以及背後整個價值系統,才能更理解自身,澄清思考與行動基礎的來源。即使這樣回到基本的過程中,最後了解到自己過去所認識的是盲目的,這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開端。1. 對人的想像當我們談論人性尊嚴,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或是將它視為一個不可侵犯的價值,然而人性尊嚴的確立,在西方歷史上卻經過一個漫長的道路,歷經「神權、君權、人權」不斷抗爭的過程,才稍稍地在制度上肯定人之為人的價值,逐漸地確立國家必須為了保護人民而存在。不過,即使一個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被監督、無法自我反省,它將會反過來,逐漸從「讓人自由」變成「讓人成為奴隸」,制度也會從保障自由轉變成箝制個人自由的枷鎖。因此,儘管人類看來變得所謂文明了,卻依然有奴役與剝削他人的現象,相互蔑視而無法相互肯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甚至更多的機巧輔助了一種更大的殘忍,文明無法讓我們停止懷疑人性、擺脫人類固有的自私,人依然壟罩在「我是誰」的巨大謎團當中。但是我們也發現到一些充滿希望的靈魂,他們認為人對自己有責任,相信存在的勇氣,面對任何的不公不義,努力介入,並思索著既然我們並非那麼相信人性的良善,人會被惡所引誘,那麼應該建立起一個好制度。不過,任何的制度都可能避免不了腐化,透過制度來圖利自身,而形成更大的惡。即使一個標榜人民主權的民主國家,它會是保障人權價值的良心所在,也可能變成一塊遮羞布。一個國家是否民主,是依它能保障多少「個人」的人權做為指標。根據《世界人權宣言》揭櫫所保障每個人享有的權利與自由「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而有任何差別;並且不得基於個人所屬之國家或領土上政治、法律狀態或國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世界人權宣言》明示著人性尊嚴必須不斷捍衛,必須避免苦難重覆不斷地發生在每個人身上。自1948年宣讀開始,根據捍衛不同形式的人權,許多跨國性組織不斷地催生、集結,規範並制止現代國家用各種形式迫害自己的人民。透過一次次的救援行動,對那些不被聞問的弱勢個體,伸出援手,將個人良心凝聚成集體的關懷。如著名的國際特赦組織,試圖營救威權統治下的異議分子,反對國家可以不經正當程序,就隨意地逮捕、監禁、施加酷刑,甚至在毫無辯駁的情況下不明不白地被處死。在台灣過去的戒嚴年代,也曾因為國際特赦組織的援助,將威權時代那些勇敢爭取人權的人拯救出來。〈人權與民主篇〉透過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無國界記者等堅持基本人權價值的眾多不同組織的介紹,不僅對照出那些虛弱悲觀靈魂的自怨自艾,而助長了壓迫與自私,也提醒了我們:是否對那些一波波正向我們侵襲而來的不公平浪潮渾然不覺?是否我們對人如何朝向共善的想像依舊不足? 2. 政策只能由政府主導嗎?沒有人可以獨自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也不存在一種永久和平:人會彼此爭吵,甚至武力相向。當然,如果在共同生活中,找到一種協調的方式,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至於陷入永恆的衝突,還可能基於某種理想的設定,增進彼此的利益,產生一種良性的互惠,增進整體共同的善,讓「公共性最大化」。無論如何,共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政治中所有利益的角力不見得是以公共化為主,反而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企圖將公共利益變成私人利益,因此,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反省有其必要性。我們政治制度的反省有兩種,一種是效益性的反省,另外一種是從價值面的反省。因為政治制度容易淪為官僚化,看起來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卻也容易陷入「依法行政」而導致「惡法亦法」,讓保護人民的法律僵化在形式主義的思維當中,也因此,當政治制度無法被反省,無法回到原初設計的價值設想當中,就容易陷入一種政治危機。當我們問:政治是什麼?同樣也在問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政治是否只是少數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讓人厭煩的喧囂?當我們具有一種判讀能力,還是可以在這些喧囂中辨識出真假與良善之所在。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人們對政治的冷漠,乃至於進入到「去政治化」的狀態之中,因為去政治化的語言,就是一種用來鞏固保守勢力的政治化的修辭,進一步地讓政治孤立轉換成個人存在感的孤單,讓不談政治變成一種清高的道德姿態,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乃至於稅收與分配的問題,到尖銳的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擁有公權力者的利益迴避原則,以及媒體作為第四權如何監督這些擁有權力的人。從關心自己的國內政治到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日內瓦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 歐洲共同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等這些不同組織的介紹,說明一種政治教育的廣度,提供我們理解,作者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政治思考給下一代。歐洲極右派的出現,甚至新納粹的發生,以及來自於恐怖主義的威脅,德國人是否應該堅持哪一種國家主權的辯解,而對於難民、移民置之不理?還是去理解排外情緒如何被操作以及某種冷靜理性思考的必要?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給未來的政治人物參考,也提供現在的政治人物機會去反思從政的目的,如果不是競逐利益的話,提醒他們原初對公共性嚮往的從政初衷。3. 我和世界「何為哲學?」這雖然是大哉問。我們依然可以從哲學這個學科所面對的事情來理解「哲學是什麼」。哲學面對「存在」(being)的問題,從而去思考存在以及這個世界背後的原因原理、去思考什麼「是」(being)真的、人如何存在(to be)、行動(動機到結果之間的關係)。或者我們可以簡單化約為兩個,面對「世界」和面對「自我」,接下來所面對的是「兩者之間的關係」。哲學要求針對以上這些問題進行後設思考,不僅反思各種可能性,還在可能性中尋找可行性。也就是靜下心去思考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這些理所當然也往往充滿了條件性的偶然。古希臘哲學家高吉亞(Gorgias)宣稱「無物存在、即使存在也無法認識、即使認識也無法告訴他人」,徹底質疑我們所謂的理所當然:「存在」、「認識」、「人我溝通」,雖然他正在把他的認識告訴我們,而產生自相矛盾,卻也提供對我們認識確實性的反省。到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主張即使懷疑也必須有個懷疑的我,即使被欺騙也要有一個被欺騙的我,我們得出一個不可懷疑的我,或是更精準地說是那個思考我的確信。不過,這個「思考我」的存在如果沒有進一步填充其內容,它卻很可能是空洞的。我們可以在廣義的存在主義者身上,看到人雖然肯定自我存在,但卻會是一種空洞的確信,人因而不斷地焦慮著自身存在的意義,而產生了虛無感。存在是一種行動,而行動則是不斷地面臨選擇,因此選擇成為一個人在面對自我及其行動不可避免的態度,雖然如沙特(Jean-Paul Sartre)所說的「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但是為了避免「選擇」一詞語意過於空洞,而迴避了選擇,我們則可以進一步說「選擇的選擇」和「不選擇的選擇」是兩個不一樣的選擇。人有選擇的前提,在於他擁有自由,雖然這樣的自由是有局限的。人只要依自己所認為的、所希望、所欲求的……自由地去行動,他就必須擔負起行為的後果。因此,自由與責任之間是密不可分。不過,當我們進一步將真、假問題放進自由與責任中,就會展開一連串的辯證,從而了解到自己並非如此的自由,或是責任可能成為他人剝削我們的道德話術等等。〈哲學篇〉中,作者不採取哲學史或概念系統的方式寫作,試圖將哲學知識「化繁為簡」,並建議我們「隨意翻閱」,是因為我們總是要有個機會脫離系統性的知識建構,但這並非意謂著「隨意閱讀」,而是放開既定的框架,留有餘裕地重新思考我們周遭以及自身上所發生的事情。【結語】當我們羨慕歐洲的教育制度之際,羨慕人才養成是多麼優秀,這並非是人種的聰明才智,而是教育制度與外在環境所形塑出來的。「人性無法進化」,我們無法將自己所累積的知識、經驗,透過遺傳讓下一代自然獲得,因此,一旦,我們不認為知識的傳遞是必要的,上一代所累積的知識將一點一滴的流逝,過去的知識,若是不透過教育傳承,前人苦思反省所得到的智慧注定消失,人將會從頭開始,不斷地重來,包括重複著人性中的殘忍與貪婪。不過,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它卻可以藉由制度創造某種良善的基礎,在教育中緩解人性中無法避免的貪婪。在這套「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的叢書出版之際,台灣現行的12年國教課綱,將最能帶給學生反思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的學科──社會科(歷史、地理、公民)的必修時數,從8小時變成6小時。「借鏡」這套書,或許可以幫我們思考台灣教育改革之「未竟」,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中,遺漏了什麼?◎總導讀2: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本書譯者、自由寫作者 儘管台灣書市好不容易藉著《哈利波特》打破了僅為考試與教化的閱讀慣性,開啟了「一無是用」純智性與想像的奇幻世界,除此之外,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在哪裡?大人常說開卷有益,學校要求經典閱讀,社會鼓勵書香風氣,但是放眼書市,除了兒童繪本,絕大多數是以成人思維編輯出版的各種書籍,逼著中學生早早啃讀所謂的經典名著,可惜的是,超齡閱讀不會帶來超齡的興味。青少年這個尷尬的年齡層,有屬於自己的好奇與困惑,經歷小學階段之後,對家庭與社會有不一樣的觀察,嘗試摸索自己的定位,繪本與經典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獨特的閱讀需求。這一套書《Nachgefragt: Basiswissen zum Mitreden》是希望在奇幻文學之外,提供給年輕讀者另類選項,若是他們在疲於篩選與掙扎於規訓之下,依然不忘探問世界與思索自身時,還有一些不會壞了胃口與品味的閱讀選擇。 這套書三冊〈哲學篇〉、〈政治篇〉和〈人權與民主篇〉,是從德國一個青少年系列叢書中挑選出來的。這叢書的德文副標題為「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標明了編輯立意是專為青少年而寫的入門書。引領什麼呢?引領青少年進入公民社會。公民社會並不抽象也不遙遠,就是從如何共同生活開始。而共同生活是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始於好奇,好奇也是一切知識與思索的起點。從窮究所見所聞,到發展出自己能思會想,進而得以與人對話,捍衛自己的主張,傾聽他人的需求,釐清公與私的界線,知道政治的運作,明白個人在社會上的權利與義務;這一切從個人認同到公民身分的理解不會憑空而來,需要某些背景知識。這套書從哲學、政治與人權三個角度,勾勒出一份完整公民教育的基礎知識,提供給青少年在成為正式公民擁有投票權之前,一個思考求索的依憑。 〈哲學篇〉寫的不是哲學史,而是針對青少年提出基本哲學問題,也就是「思考」這回事,以及「如何認識自己」這個命題。全篇從生命關注開始,之後進入哲學史概覽,從古典到現在,囊括整個歐陸哲學發展的大脈絡,收尾落在一個問題:在現代科技不斷翻新進步之下,人又該如何認識自己。作者不單介紹哲學家,也善於組織哲學家的理論思維,以簡化的方式重新提問,隨手撿拾這些哲學思想在生活中的運用,比如德國有名的萊布尼茲餅乾、綠色和平組織所引用席勒的話:錢買不到吃的。書中舉的例子和假設的情境貼近青少年生活,並且兼顧某些哲學思維在歷史脈絡的前後關聯。 〈政治篇〉是從日常生活的面向解釋何謂政治。政治,不僅在台灣,在德國日常生活中,也常以負面形象出現,被鄙夷被唾棄,甚至冷漠以待,但是政治的影響力卻散發在所有生活領域裡,有必要正眼以對,看清楚其中權力關係下自身的權利與義務。這本書裡介紹的議題都是現代民主政治裡的基本問題,從個人到國家、歐盟、國際關係,到非國家組織,描寫出一個非常清楚的圖像:「我們」如何被統治;在各不同層級的政治機構之間,如何規範和保障了我們的共同生活?最後收尾收在,兒童在政治場域裡可以做什麼?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也就決定了在家、在村、在城乃至在國,我們如何追求共同的幸福感(wohl fühlen),這是古典政治學裡所揭櫫,卻在現代失落的最高理想。此外,本書雖然是以德國的政治現狀解釋給德國的青少年,但是,台灣法政制度多方面襲自德國,書中所提供的法政背景對台灣讀者也有所助益。 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人權。〈人權與民主篇〉成書於2008年,尚未觸及台灣當前最熱門的婚姻平權議題。作者從更基礎而廣泛的方式解釋了「人權」概念的三代發展,人權與國家權力之間彼此制約又互相保證的辯證關係,以及透過許多非政府的人權組織勾勒出現代世界人權的圖像,藉著各種國際社運團體呈現出當代為人權努力奮鬥的未竟之業。當我們對人權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會對當代的婚姻平權議題的爭議有更清晰的價值取捨。貫穿全書而未明言的軸心是1948年通過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這篇宣言總結了前代人的受困經驗,奠定了當代人權的基本格局,本書許多篇章包含人權訴訟、新聞自由、平等受教權等等,都在呼應聯合國三十條的人權宣言。書末筆者以聯合國中英德三種官方譯本互校,附上一個讓青少年容易理解的世界人權宣言版本,雖然不能取代正式的官方版本,但足以參考。 這類給青少年看的導論型書籍在德國書市不少,但能寫得舉重若輕的也不多見,這系列叢書從90年代起出版一直是風評極佳的長銷書。作者克里斯汀.舒茨-萊斯擔任過編輯,後來成為兒童青少年書籍的專業作者,擅長以生活化的例子解釋抽象的政治文化概念,文字簡明架構簡潔。這套書不僅是議題更是寫作筆法值得做為台灣出版借鏡,希望作者務實而全面的引導,帶給青少年讀者更犀利的思考能力和更能參與社會表達自我的發言能力,以面對當代複雜多端的公民社會。
前言 政治?!多沒意思啊!你們之中有很多人會這樣說。某些年輕的德國學生也許和你們有一樣的想法。當他們的爸媽在晚上收看《每日新聞》(Tagesschau)或《今日》(Heute)時*,也許會覺得坐在電視機前非常無聊。或許也會試著讀讀報紙,然後很快就因為讀不下去而想要放棄:都怪上頭遣詞用字的方式!為什麼政治人物不會好好地講清楚自己的意見呢? 很多大人都是這樣的:他們老是只會批評「政治」或「政客」。但要是小朋友對這些議題多問個幾句,通常會得到這樣的回應:「別拿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來煩我。反正他們只會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也許你們家裡的情況正好相反:你們的爸媽非常熱衷政治,以至於每到選舉季,家裡的氣氛就一定會急轉直下,因為父母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爸爸氣炸了,因為「他的」黨選輸了。相反地,媽媽卻高興得要跳起舞來。 你們聽到父母嘆氣呻吟,因為政府又要增稅了。你們看到他們皺起眉頭,因為電視上播送著戰爭和暴力的畫面。 難道真的非要政治不可嗎? 沒錯!我們的地球上住著超過70億人。光是這本書的主角─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有超過8,100 萬的人口。如果這麼多人想要和諧相處,就必須用某些方式加以規範。 人人都想要受到照顧,或是擁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人人都想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主張自己的權利。在家庭中、小圈圈或是學校班級裡,人與人的相處通常就已經難以避免摩擦。如果是一整個國家、或者國家與國家之間,甚或全世界,人與人的相處會產生多大的緊張!說到底,對於幸福和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政治是個引人入勝的東西。每個人對於它的作用都有切身的感觸,光憑這一點,政治就已經夠吸引人了。就算常被大人認為不懂事的小朋友,政治和他們也有切身的關係─政治決定了在學校裡要學些什麼,也決定了在某座城市裡要不要興建一座青少年活動中心。 當你們滿18 歲的時候,就可以投票(編按:目前台灣的投票年齡為20歲)。也許未來你們的小妹會在16歲就可獲得這個權利。政治也意謂著,將規則加以更改,以因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一個民主政體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