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對、補對,健康就對!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吃對、補對,健康就對!
「健康食品」之所以會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實在是因為現代人已經逐漸發現到:不當的飲食對身體健康具有嚴重的威脅性,而使用藥物和外科手術也不能解決日益增多的慢性疾病問題,於是人們開始尋求具有預防保健效果的食品以達養生保健之目的。
根據分子生物學家的分析,理論上人類擁有長達125歲的壽命,甚至能活到150歲;然而人類始終無法如此長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現代人普遍營養不均衡—過分利用農耕地、不當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土質酸化,使農作物缺乏養分甚至含有毒素,再加上每個人對食物的偏好性與對食物的烹調方式,因而導致營養不均。換句話說,若我們不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在不久的將來,各類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便會悄悄地奪走我們生存的機會!
唯有每天均衡而充足的攝取礦物質,方可確保我們體內60~80兆個細胞之各種必要的生化功能正常運作,並促進免疫系統發揮完整的保護功能。
礦物質是一種經常和維生素扯上關係的物質。和維生素一樣,它們都是維持各類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不同的是,維生素是有機化合物,而礦物質則是無機化合物。
礦物質在人體內處於某種均衡的狀態,當我們從補充劑大量攝取個別礦物質時,便會打破此一平衡,引起其他礦物質的流失,例如長期攝取過量鋅能影響銅的吸收,導致銅的不足。
各種礦物質在補充劑中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去提供當中的元素。化合物的分量並不等於所提供元素的分量。例如900毫克鈣草酸鹽(Calcium Citrate)只能提供250毫克的鈣,因此要小心閱讀包裝上的標籤。不同的化合物形式除了在可提供的元素劑量上有所不同,當中元素被吸收的程度亦有不同。
如欲免於疾病纏身長保健康,我們必須了解礦物質,並利用礦物質來確保身體健康和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
作者簡介
張慧敏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食品系碩士
經歷 美國營養師協會註冊營養師 美國營養教育協會會員 美國紐約市立華埠健康中心特約營養師 美國維康食療保健中心主任 美國亞洲營養公司顧問 美國史凱特林癌症中心及美國聖路易大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員 美國及台灣各地食療保健講習會講師 超越百萬文字的專欄與書籍知名養生作家
臺灣省省級教練及省級裁判 2006 年第一屆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 2008 年第二屆世界盃太極拳錦標賽 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太極拳表演賽 多項獲獎選手
相關著作 神奇的諾麗 好水好健康 礦物質的聚會 諾麗我的元氣健美秘方 鈣的聖經--全家如何參與鈣幫家族 用好蛋,健康不完蛋 輔酵素Q10的奇蹟 諾麗(NONI)今日預防醫學之星 能量飾品帶給你健康和好運 足部疾病的成因與防治 醣質營養素改善疾病 醣質營養素的健康學 我愛山竹果 神奇的健康水果-山竹果 藍莓的威力 蔓越莓的好功效 我愛巧克力 褐藻醣膠的科學觀 健康生活的管理師.諾麗酵素NONI 核酸.慢性疾病及癌症的終結者 銀杏葉促進血流順暢.防止血栓 水的聖經 礦物質保健聖經
推薦序 礦物質對人體來說就像是一層防護罩 崔鼎城礦物質,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健康要素 陳俊榮補充微量元素與礦物質,讓健康操之在我 韓柏檉補充保健食品,當個聰明消費者 張翠芬自序礦物質是生命力的基礎物質 張慧敏前言
第一篇健康的基石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第1章 古今中外對礦物質養生的智慧第2章 礦物質是動植物的生命力來源第3章 人體內礦物質的含量第4章 身體必須仰賴五大類營養素共同作用第5章 礦物質元素彼此間會有交互作用第6章 礦物質在人體內的代謝作用第7章 礦物質之間猶如大小齒輪相互嵌合轉動第8章 生命並非靠單一元素獨立運作第9章 礦物質對人體的功能第10章 缺乏礦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和原因第11章 注意礦物質與藥物間相互的影響
第二篇食用礦物質保健品的需知第12章 錠劑、粉劑、液劑 的吸收率第13章 認識特殊的礦物質保健品形態第14章 注意礦物質保健品搭配性第15章 長期使用缺乏礦物質的水會危害健康
第三篇大自然中蘊藏著大量礦物質第16章 海水符合人體需要之礦物質第17章 鹹水湖藏有豐富的礦物質第18章 來自地球的天然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第19章 來自土壤和植物的礦物質─棕黃酸鹽第20章 了解體質善用礦物質
第四篇常見的礦物質迷思
第五篇 礦物質 A to Z
推薦序一
礦物質對人體來說就像是一層防護罩 崔鼎城
「健康」與「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共同願望。近100 年來現代醫學因為不斷研發新藥而快速發展,大多數常發生的疾病已獲得控制。但大部分的人對於礦物質的重要性及其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皆不甚了解,而對於礦物質的攝取,更是缺乏基本認識,從而導致各種慢性病叢生。
礦物質對人體來說就像是一層防護罩,初期缺乏時不會出現任何明顯症狀或嚴重病症;往往要等到你赫然發現防護罩出現破洞時,才會顯現出某些病症,但想補救卻也為時已晚。因此,注意礦物質的補充與平日的保健工作,才能防患未然。不過,若攝取過量對人體也不好。
一旦人體缺少足量的礦物質時,會遲滯或破壞正常身體功能,長期下來將造成內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調、人體基因突變生成癌細胞及腫瘤,加速身體老化,衍生出各種疾病。例如,微量元素缺乏症狀中,缺乏碘會降低甲狀腺功能,缺乏鈷會導致惡性貧血,而缺乏鉻則會導致糖尿病等。
微量元素如字義所示,在人體內的含量其實非常少。若能從平常的飲食生活中攝取足量,是再理想不過的事了!只是現代人的飲食、生活卻事與願違,人們其實經常嚴重缺乏所需之微量元素。
事實上,比起依靠攝取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素,現代人的身體健康更仰賴所攝取的「礦物質」。
身體老化的程度之所以因人而異且差別甚遠,其原因就在於礦物質的適量攝取與其在體內的平衡狀況。礦物質在人體中以離子化狀態呈現,意即以帶正、負電荷狀態來發揮其作用──陽離子與陰離子之電位關係提供細胞的活動能量;蛋白質的立體構造,則依靠礦物質離子的電荷作為結合力來發揮作用,並得以維持。此外,礦物質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是現今保健科學最值得探討研究的領域。
在《吃對、補對,健康就對!》這本書中,張慧敏營養師以其專業的能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提供讀者對礦物質應有的保健知識。
本書對礦物質的立論基礎,與我多年行醫的觀念和在醫學研究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平日獲得適量的礦物質,正是預防醫學中不可或缺的,又預防疾病比起治療疾病來得更容易、更實際,並且更經濟。希望以《吃對、補對,健康就對!》這本書,提醒大家對礦物質的重視,故樂於為序。
推薦序二
礦物質,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健康要素 陳俊榮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營養的改善以及醫療水準的進步,使得平均壽命已經趨近於先進國家。但是隨著經濟的成長,歐美化精緻化的飲食以及活動量的降低,導致慢性病成為威脅國人生命的主要原因。生物必須依靠營養而維持生命,在六大營養素中的礦物質除了可以形成生命體的硬組織之外,並參與各種重要的生化反應,例如:熱量代謝、氧化還原反應、運送養分、等等,藉此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食物中獲取充足的礦物質,然而現代集約化的農業,過度地利用耕地、使用大量的農藥,使得食物中應該有的礦物質驟減。本書從食物中的微量元素、礦物質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的選擇以及礦物質與疾病等方面,探討礦物質的重要性,特別是礦物質與人體健康之間的相關性方面,作者有獨到的見解及精闢的剖析,可以讓我們對礦物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解答一些在健康上的迷思。讀者可以藉由本書之模式,建立正確的生活、飲食、營養觀念,以均衡的營養和運動來達到預防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相信是各界對於本書最高的期待。
推薦序三
補充微量元素與礦物質,讓健康操之在我 韓柏檉
現代化飲食方式與內容被證實與許多疾病有關聯,我的觀察與體驗是:過(多)與不及(太少)、過偏(過多魚肉、過油、過鹹、過甜、過毒)、蔬果穀豆類與喝水太少(不及)所引起的障礙。所以飲食革命是當今回歸健康的一大任務與挑戰,掌控好身體的進(In)與出(Out),是基本邏輯概念。簡單的說,就是好的進、壞的出,不足的進、太多的出。
以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為例,因為環境汙染、肥料農藥氾濫、酸雨及密集耕作等諸多因素,造成我們食用的食物不僅含毒物的風險增加,吃進身體的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相對不足,加上偏多魚肉與蔬果穀豆類偏少的飲食方式,更是雪上加霜。身體缺少了微量元素與礦物質,那就有如電燈少了啟動器,身體細胞功能的運作不再全盤順暢,所以注意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補充,也就是好的進、不足的進,讓身體細胞能量來源與運補能夠源源不斷,持續的進行。功能健全的排毒解毒作用也在微量元素與礦物質充足情形下,能夠發揮正常。
很高興看見有《吃對、補對,健康就對!》這本書的出版,內容豐富翔實,而且深入淺出的介紹了有關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所有一切,非常適合一般民眾閱讀,大家若能對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從哪裡來、去向何方,在身體裡有何重要生理生化作用,有進一步了解,那就更能掌控自身的健康了。
推薦序四
補充保健食品,當個聰明消費者 張翠芬
台灣人愛吃補養生,除了藥膳、食補,吃營養保健食品幾乎像吃三餐一樣普遍,據估計,台灣保健食品市場,每年有數百億商機。營養補充食品對身處於高壓環境的現代人,確實有它的需求。
不過,長期報導醫療新聞的過程,也發現國人對保健食品的攝取,仍有許多錯誤觀念,吃錯了、攝取不當、吃出問題的情形也時有所聞,甚至有人吃到引發過敏或身體不適、免疫系統大亂,還得長期就醫治療,花錢又傷身,得不償失。
例如,多數國人沒有攝取牛奶的習慣,為了避免骨質疏鬆問題,近年補充鈣質等營養補充品的民眾大幅增加,但有人可能是求速成或求好心切,過量補鈣,竟然補到長結石!鈣就是礦物質的一種,它又有各種不同的成份,有的好吸收、有的不好吸收,如何選擇補充是很大的學問。
想補充保健食品,就要當個聰明的消費者!詢問專家或仔細閱讀《吃對、補對,健康就對!》這類書籍,不要刻意大量補充某些特定營養素或亂補一通,特別是,在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品前,最好由醫師或營養師做專業評估,有缺乏再補充,才能真正吃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