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卷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梁羽生卷
最新梁羽生作品的選集。梁羽生著有35部武俠小說,並有數以百萬言的散文、詩詞對聯創作。本書為梁氏生前好友張初先生選編,並由梁羽生研究者渠誠先生為此書作「導讀」。全書資料翔盡,入選皆梁羽生佳篇,是目下最為份量的編選。
作者簡介
梁羽生
本名陳文統,1924年生於廣西省蒙山縣,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熟讀古文,好弄詞章,7歲已可以背誦唐詩三百首。1943年畢業於當時的名校中學桂林中學。 1945年考入廣州嶺南大學,第一學年唸化學系,後轉入經濟系畢業。1949年大學畢業後,到香港《大公報》任職副刊助理編輯,1953年調《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並在副刊撰寫專欄「茶座文談」﹑「李夫人信箱」。1955年調任《大公報》綜合性副刊「大公園」主編。梁羽生自小愛讀武俠小說,入迷程度至廢寢忘食,對武俠小說甚有研究,加上深厚的文學根底,和豐富的文史知識,在一次機緣下,1954年1月他在《新晚報》開始了他的第一個武俠小說創作《龍虎鬥京華》,起用了筆名梁羽生。連載小說面世後大受讀者歡迎,自此梁羽生的「新派武俠小說」轟動文壇。1966年辭去報館職務,專心寫作,所寫的武俠小說在各報章上連載,至1983年8月「封刀」為止,共創作了三十五部武俠小說,合共160冊,1000萬字。1987退休移居澳洲悉尼,2009年1月在當地病逝。
導讀 渠誠 11
武俠小說
《龍虎鬥京華》楔子 32
《武當一劍》第十回 40
附:新派武俠小説兩大名家 金庸梁羽生合論 109
附: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説(整理稿) 141
附:從武俠小説到歷史小説(講詞) 154
附:武俠小説與現代社會(講詞) 172
附:早期的新派武俠小説(講詞) 188
附:早期的新派武俠小説(整理稿) 201
詩詞對聯
揚州慢(龍出深淵) 216
金人捧露盤(引離杯) 217
水龍吟(天邊縹緲奇峰) 218
哀榕城 219
木蘭花慢(謝西江萬頃) 222
沁園春(一劍西來) 223
翠樓吟(黃鶴仙人) 224
遊梧州白雲山 225
題蒙山文筆塔 226
上帝死了 227
賀天地圖書有限公司成立二十週年 229
自題《草莽龍蛇傳》 230
題「文心俠骨共嬋娟」中秋晚會 231
自況嵌名聯 232
雜文散文
新生了的「家庭」 234
「包袱」與「圍城」 236
從卓別靈談到孤獨感 238
自負與相輕 241
不要討厭女孩子 244
諸葛亮的政治資本 246
唐與亞洲諸國的關係 250
從馬哥波羅到利瑪竇──兼談明代歐洲海盗與教士的東來 253
談送禮 256
象棋國手楊官璘──其人‧其藝‧其事及其《棋國爭雄錄》 259
李後主和劉姥姥 267
水仙花的故事 271
花都苦學不尋常──談洗星海在巴黎學音樂的故事 274
看四王賽論曾益謙 278
旅途小簡 284
妙手烹調天下味 294
有嘲有淚的怪聯 299
杜文秀的悲劇 302
不是偶然的「巧合」 306
中國圍棋的傳統風格 309
清末「刺攝政王案」真相 312
斷腸豈止朱淑真 317
七大名棋手的棋風 320
古晉觀棋 323
長屋風情 328
弄斧必到班門──在伯明翰訪問華羅庚教授 333
談新加坡華文小說 337
小國寡民之樂 347
紅線女演出的新《王昭君》 351
你若九十七歲死 357
何淡如的怪聯 360
張恨水的詠史詩 369
黃鶴樓名聯 374
胡大川的「幻想詩」 386
回歸‧感想‧聲明 397
多才多藝的女詞人 401
雪梨建德大廈徵聯 406
從《雷雨》到《阿當》 412
悉尼桂林山水觀 415
六W與三結合──序張寶瑞「京都武林長卷」 419
金應熙的博學與迷惘 424
展藝華堂信有緣──聽雨樓詩札書畫拜嘉藏品展覽 471
與武俠小説的不解緣 475
澳大利亞的中國移民文學 498
附錄
梁羽生主要作品年表 504
梁羽生相關文獻指引 511
導讀(節錄)
渠誠
一九五三年底,香港爆出一條熱點新聞,史稱「吳陳比武」──太極拳和白鶴拳宣佈擂台爭勝,生死各安天命!一時間街頭巷尾,盡是拳經。香港《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那時兼任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聞室宣傳戰線黨書記。正是他靈機一動,提議用武俠小説吸引讀者,並讓《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回去物色作者。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吳陳比武當天,港澳諸報均登有特稿要聞,而以《新晚報》招數最奇。其署名「梁羽生」的〈太極拳一頁秘史〉一文,從楊露禪偷拳事一路講下,頗具武俠神韻。當月十九日,該報登出武俠小説重磅預告。當月二十日,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如期見報,以充滿新意的題材和主旨,確立了日後文學史所謂「新派」武俠小説的基本格調。
梁羽生是香港「新派」武俠小説的開創者,更是新中國成立後漸歸死寂的武俠小説之喚醒人。他非但挽救了這一小説類别,更使之影響全球,進而得到文學認可,這是他最大的創作貢獻。而他另有數不清的雜文散文和詩詞對聯,同樣值得注意。這一部份著作,論貢獻固無法和開創「新派」武俠小説相比,論成就和價值則是各有千秋,均足以使香港文壇增色,具備永恆的閱讀趣味。
武俠小說 《龍虎鬥京華》楔子 夜雨空山 深宵來怪客白雲蒼狗 古刹話前緣 弱水萍飄,蓮台葉聚,卅年心事憑誰訴?劍光刀影燭搖紅,禪心未許沾泥絮! 絳草凝珠,曇花隔霧,江湖兒女緣多誤,前塵回首不勝情,龍爭虎鬥京華暮。──調寄踏莎行 這幾天來,街頭巷尾都聽見談論吳陳拳賽,昨天又在《新晚報》上讀到白鶴派宗師吳肇鐘老先生的〈踏莎行〉詞,詞意幽怨,寄託遙深,想見在血濺擂台前夕,這位老先生的心境。筆者雖非武林中人,少年時也曾浪跡江湖,耳聞目睹過一些武林爭雄之事,至今垂垂暮矣,回想起來,尚不勝感慨之至。恰好編者要我將耳聞目睹之事,寫成一部武俠小説,遂也東施效顰,先填一首踏莎行詞以作引子。 列位看官,這首〈踏莎行〉詞,不是沒來由的,其中包含有武林中風華絕代的一位奇女子的辛酸故事,包括有武林中龍爭虎鬥的一幕,而這位奇女子也正是《龍虎鬥京華》中的主角之一。筆者曾在一個偶然的場合中,和這位女主角作過長夜之談,説來豈寧非奇遇?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筆者因事到塞外訪友,獨自僱了一輛驢車,馳驅在關外的斜陽古道之上。那時正是涼秋九月,塞外草衰,漠漠荒原,遙接天際,那天行了幾十里路,錯過宿頭,天將垂暮,尚未見炊煙。塞風括地,荒野無人,正在心裏嘀咕之際,忽聽背後蹄聲得得,驟的兩騎馬飛馳而來,將近身旁之際,忽地又蹄聲一緩,不見馳過。自己那時年青歷淺,平素又愛看武俠小説,不禁想起在荒原野道劫殺行旅的綠林好漢,打了一個寒噤,在驢車上回頭一望,只見這兩乘騎客,一個是四十餘歲的中年人,一個是卅多歲的壯漢,都生得魁梧奇偉,腰間隱隱現出劍鞘,心想莫不是真的「那話兒」來了?正在發愁,驀地一股寒風颼然掠過,兩騎馬已搶過驢車前面,兩個騎客還回頭看看我們,面容似微現驚訝之色,但旋即又騎馬奔馳,漸漸在荒原上只剩下兩個黑點,沒入寒風捲起的黃沙之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