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7月

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

作者:張偉、張曉依
出版社:秀威資訊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02日
ISBN:9789862219843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414元

  土山灣位於上海西南部的徐家匯。此地因有明末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墓地及徐氏後人結廬居住,兩側又有肇嘉□和法華涇兩條河流交會,因而被稱作徐家匯。大約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徐家匯南部的肇嘉□沿岸一帶,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積在灣處,故得名土山灣。
  土山灣在近代受到世人矚目和天主教有關,而天主教在上海的傳佈,又和徐光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六年五年間,先後有四批十九位耶穌會傳教士到達上海,一八四七年移駐徐家匯,先後修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臺等,在徐家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十幾里的天主教社區。並創設起孤兒工藝院,這個最初只為容納孤兒工作而設立的工廠,無意中卻掀開了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中國近代的不少新工藝、新技術、新事物皆發源於此,如西洋油畫、鑲嵌畫、彩繪玻璃生產工藝、珂羅版印刷工藝和石印工藝以及鍍金、鍍鎳技術等等。
作者簡介
張偉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逾三十年。
張曉依
  曾任上海圖書館助理館員,現留學杜拜。

土山灣的美術天地:土山灣印書館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從上海到布魯塞爾一座中式樓宇的百年傳奇消逝的百逝:土山灣五金工廠上海第一個能修飛機的車間美好的回憶:土山灣孤兒們的課餘生活土山灣的邊沿:慈雲小學、聖母院以及五埭頭等土山灣周邊建築柏立德:土山灣建檔第一人土山灣的建築大師:馬歷耀藝術家的孤獨:走在時代前面的艾而梅「全能修士」翁壽祺黃金拍檔:葛承亮與笪光華滬上攝影、印刷界的前輩:安敬齋「好人」潘國磐家書中的土山灣:土山灣孤兒院院長孔明道一百年前的七封信「聖路加」的鄉愁范世熙與他的《中國雜錄第一卷:展示的信件》(土山灣版畫集)高龍鞶和他的《江南傳教史》(Histoire de la Mission de Kiang-Nan)為土山灣孤兒院立傳的法國學者:史式徽
李成林老人訪談錄酆周林老人訪談錄章俊民老人訪談錄李順興老人訪談錄陸治榮老人訪談錄代跋 土山灣,不僅只是繪畫的搖籃


土山灣,不僅只是繪畫的搖籃
  這本書從醞釀到完成已有近三十年的光陰,我也從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小夥子變成了一個滿頭華髮的中年人。猶記得,一九八○年夏我剛到徐家匯藏書樓工作時,站在四樓的窗台,還能從遙遠處看到五華傘廠(土山灣畫館遺址)的動靜;而當年藏書樓土生土長的老員工,說起土山灣來仍然充滿了感情,很多細節都清晰如昨。以後,我自己也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了大量和土山灣有關的人和物,聽到了越來越多的有關土山灣的故事。於是,漸漸萌發興趣,開始收集相關的文獻;隨之又驚訝地發現,有關土山灣的專著一本也找不到,相關的文章也少之又少。就在這時,我萌發了要為土山灣寫些東西的願望,在隨後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只要是和土山灣相關的文獻,我都或抄寫、或複印,然後進行分類,仔細研讀。日月如梭,積累的資料逐漸增多,也有一些文章在報刊上發表。二○○八年,我在「土山灣文化歷史論壇」上作主題發言:《影像土山灣-歷史鏡頭中的回望》,隨後,作為特約專家,參加了土山灣博物館的籌建。
  就在這一年,我規劃了自己在土山灣研究方面的今後走向,確定了這本小書的大致框架,並擬定了具體的篇目名稱;也在這一年,我結識了張曉依小姐:她住在徐匯區,曾就讀於上海市第四中學(前崇德女校和啟明女校),通曉英語、法語,對土山灣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她願意跟我一起研究,我自然非常高興。曉依的青春朝氣,她的外語優勢,對鬢髮花白的我是一個推動,也讓這本書的寫作如虎添翼。我們一起探討,交流資料;也一起參加會議,拜訪健在的土山灣老人。寫作雖然斷斷續續,但始終沒有停頓,按照預定計劃在進行。後來,曉依出國,定居杜拜,我們的商討也隨之移到了網上。從今年四月份開始,我集中精力對書稿進行最後修改,用去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然後,又盡可能地去選配相應的照片,也費時兩月-在有關近代中國的研究專題中,土山灣(包括徐家匯)的圖像文獻是較為豐富的,我一直認為這是它的一個特色,不應忽視。筆者相信,土山灣文化土壤豐饒,有關土山灣文化歷史的照片遠遠沒有窮盡,更多、更好的圖像文獻尚有待挖掘。
  徐悲鴻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撰文指出:「至天主教之入中國,上海徐家匯亦其根據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溝通,該處曾有極其珍貴之貢獻。土山灣亦有習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對土山灣的文化教育作出很高且恰當的評價,這是第一次。近年來,隨著更多文獻的公佈和研究的深入,大家的視野更開闊也更全面,發現土山灣並不僅僅只是如此單一之「搖籃」:它的整個職業教育的模式,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鑑的地方;它對中國近代的攝影、印刷、音樂、工藝美術、圖書館博物館,乃至建築、天文、航空等等方面,也都曾產生過相當影響,堪稱中國近代文化的一處重要發源地;它生產物質,也培養人才,其中既有直接從土山灣走出的大家,如攝影之安敬齋、繪畫之徐詠青、印刷之邱之昂、雕塑之張充仁、木雕之徐寶慶等,更有大量受到土山灣陶冶影響而卓然成才之各領域內有大影響者,如美術之徐悲鴻、航空之潘世義、攝影之郎靜山、舞台背景之張聿光、美術教育之周湘、廣告美術之杭稚英等等,可說難以盡數,堪稱中國近代文明進程中的一根標杆。今天,土山灣現象已愈來愈受到各方關注,我們這本小書可能是關於土山灣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幼稚不足自難以避免,惟期能拋磚引玉,湧現出更多的力作。
  現在,這部書稿終於擺在了案前,我也可以鬆口氣,對自己在藏書樓的十五年生涯作出一個交待了。當然,這只是一次暫時歇腳,神秘的土山灣只能說剛剛被揭開了一角,未來的道路還很難走,對此我有充分的準備。在本書積累資料的漫長過程中,我原來在藏書樓的同事們幫助甚多,要向他們致以誠摯的感謝-雖然他們有的出國,有的轉業,有的退休,有的已辭別人世,大多無法看到這些我發自內心的話語;本書寫作時,王曼雋女士,黃薇、嚴潔瓊小姐等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對她們的熱情相助,我要表示衷心感謝。此外,我的同事徐錦華參加了「土山灣老人訪談錄」的部分工作,特此說明。最後,我要向三十年來對我的研究始終不渝予以全力支持,而在本書寫作期間溘然病逝的愛妻建伶鞠躬致意:我願將這本小書權充鮮花獻在她的靈前,表達我的深深思念。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晨於滬南上海花園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