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短篇小說選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沈從文短篇小說選
大門前,因了寬敞,一些賣小吃的,到門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裡是不消說,還有那類在一把無大不大的「遮陽傘王」(那是老九所取的)下頭炸油條糯米□的。到夜間呢,還是可以時時刻刻聽得一個什麼擔子過路停下的知會,鑼呢,梆梆呢,單是口號呢;少有休息。這類聲音,在我們聽來是難受極了。每一種聲音下都附有一個足以使我們流涎的食物,且在習慣中我們從各樣不同的知會中又分出食物的種類了,聽到這類聲音,我們覺得難受,不聽到又感到寂寞。
─〈爐邊〉
溫暖復悲涼,含蓄亦率真, 宛如河水淙淙,清澈映照質樸人性的抒情經典
三十一篇、二十六萬餘字的沈從文短篇小說,如晶瑩豐饒的長河般流淌過作者故鄉湘西大地,流入二○-四○年代劇變時代與城市間,不僅代表性地呈現了小說家對於湘楚風俗文化的考據與引用薰染、意境的實驗、人物心理機轉的關注、文體革新等藝術成就,和里程碑般的獨特開創價值;更令人驚異的是於今重看,竟未離新世紀讀者們的心靈太過遙遠。
這些彷彿與我們閱讀經驗中的契訶夫或果戈里興高采烈隔空對話著的精采短篇小說,或者說是比起許多小說都更為粗樸卻情感飽滿的故事:它們幽默地揶揄著生活與欲望的苦悶、荒謬,更深情地邀請讀者進入如今彷彿僅留存在童年少年回憶裡的自然田園理想鄉──並得以在感受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品嘗飽含中國醇美鄉土風味和生命力的故事興味之餘,省思時代變遷之際置身於冷漠現實的處境,感受小說家所以憂慮、哀感的理由和格局,並重新發現一直以來被自己遺忘的純真、夢想和期待。
沈從文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歷史文化研究家。其文學創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說與散文方面,他的作品先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四十多個國家出版,並被美、日、韓、英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生前更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沈先生一生創作結集八十多,最為著名的正是中篇小說《邊城》。創作生涯中,尤以短篇小說見長。本書由著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家劉中樹教授負責統籌,並考量時空條件變遷以及普及化需求,對選入本書的三十一篇作品(以作品發表時間先後為序排列)進行了全新校對以及詳盡的注釋(範圍包括風俗習慣、天文、地理、人事知識、人名、地名、器物、生僻詞語、方言土語、成語典故、外文等。既包括一般性註釋,也包括特殊性註釋即今典。)和題解(簡介所選作品的寫作、發表或出版時間、刊物、作者署名及歷史沿革情況;並對該作主題、藝術特色等進行評析)。
各篇作品簡介:
二○年代發表作品
01〈棉鞋〉: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取材於作者在北京香山慈幼院的生活經歷。小說圍繞著破舊棉鞋,描寫自己的窮困在各色場所各色人前的遭遇。
02〈夜漁〉:發表於一九二五年。透過對鄉村兒童茂林擁有的家庭中女性成員的溫情呵護和男性成員的力量保護,對童年進行了甜美浪漫的田園牧歌式渲染;並藉此重溫湘西鄉村生活時的童年記憶。
03〈更夫阿韓〉: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彷彿一幅素描,畫出一個永遠愉快,愛喝兩口酒的打更老人。阿韓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正折射出作者對湘西邊民「常」與「變」生存方式的思索。
04〈瑞龍〉: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取材於作者童年的生活經歷。瑞龍是個集父母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卻常受同伴嘲笑。孩子間的玩笑、打賭、爭吵成為作者津津樂道的談資,將孩子們天真爛漫本性融入喧鬧繁華的日常生活之中,描繪了一幅神奇熱鬧的湘西世情圖。
05〈爐邊〉:發表於一九二六年。詩意的筆致,平和的敘述描繪了一幅鄉村夜幕下的家庭溫情圖,將童年的趣味生活娓娓道來。將吃消夜這樣一件原本極其平常的生活瑣事,演繹出了田園生活的無限樂趣。
06〈我的小學教育〉: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小說原標題「木傀儡戲」,以土地菩薩生日唱戲這個引起兒童興趣的事件為契機,並以兒童為寫作視角,描寫湘西過節習俗和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尚武(孩童們為爭奪街區對戲台的控制權而進行武力打鬥)傳統。
07〈入伍後〉:發表於一九二七年。把對關押於軍隊中的一個「犯人」二哥的回憶,融入作者早期軍隊生活回憶中,也是把美好的情感置身於荒涼的生命悲劇之中。
08〈晨〉:發表於一九二七年。焦點集中在紳士的家庭和兩性生活上,圍繞嵐生太太的頭髮展開了這對夫婦的空虛、無聊和虛榮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眼光停留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為燙髮逗樂,卻對報上的社會現實毫無鑒別。
09〈草繩〉:發表於一九二七年。湘西鄉村平凡人生片段的速寫和原始生命狀態的展示。純樸得不可思議的沙灣人僅憑著橋頭老兵所作要漲水的夢,就開始去做各種發財準備。辛苦一夜搓成一根九丈多的粗草繩,連接著鄉下人的夢想,最後卻成為幻滅的悲涼反諷。
10〈山鬼〉:發表於一九二七年。主角毛家癲子因住在野外洞穴中而被稱為山鬼。此一源自民俗的審美意象,流動著濃厚的楚文化質素,是作家早期吸收了屈騷精神,描寫湘西風情和自己獨特情感體驗的地方志式作品。
11〈老實人〉:發表於一九二七年。以作者在北京的早期生活為藍本,透過老實人自寬君追著兩個女學生的奇遇,反映小知識分子在與生活奮鬥時所產生的種種精神病態與生之苦悶。
12〈在私塾〉: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天真爛漫筆觸描寫一段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時光:捉蟋蟀,看營兵操練,看小兔子,看雞打架,看鬥鵪鶉;甚至乾脆逃學一天……在不羈童心的浪蕩中,也寄託著已然成人的作者期望突破苦悶現實的渴望。
13〈爹爹〉: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平凡的父親無時不刻地表現著對兒子的關愛,兒子活著的時候如此,甚至兒子死後也不稍減。筆調溫暖抒情,在淡淡憂傷中表現村野間耕夫船戶的淳樸人性,以及純樸的欲望。
14〈卒伍〉:發表於一九二八年。以回憶自述入伍的經歷。入伍前,「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玩伴們充分享受著童年童趣以及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更在入伍中體會出母親對未來人生的殷切期望。
15〈煥乎先生〉:以「新夢」為篇名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帶有自傳意味。透過煥乎先生對對門亭子間女人的單戀,體現了孤身奮戰於都市的青年知識分子性的苦悶,以及試圖尋找精神歸宿的願望。
16〈雨後〉:發表於一九二八年。場景設置在天降大雨之後,寫天地「雲雨」之後四狗與他鍾情的女子在山草棚下盡情享受性愛的情趣和歡悅,表現出鄉野男女最質樸自然的抒情詩般愛情與生命狀態。
17〈有學問的人〉:發表於一九二八年。透過有婦之夫天福先生在黃昏時刻和妻子女友欲偷情而終未成的微妙心理變化過程,諷刺都市中「有學問的人」虛偽、怯懦、委頓的畸形欲望,與同時期的湘西系列作品中充滿自然生命力男女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18〈屠夫〉:發表於一九二八年。篇題雖為屠夫,但三分之一篇幅寫看戲和唱戲。把平凡人非道德、非倫理的可憐人生置於戲台之上,作家憂慮參半地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靈魂。
19〈第一次作男人的那個人〉:發表於一九二八年。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和風塵女子發生關係後的情感和心理變化。作品著重心理描寫,並加入了許多議論性文字,充分呈現沈從文小說散文化的獨特風格。
20〈龍朱〉:發表於一九二九年。「龍朱」是白耳族的王子,一個十全十美的理想人物,代表著沈從文的人性理想——誠實、勇敢、熱情。透過龍朱和黃牛寨寨主女兒戀愛的故事,用浪漫主義手法展現湘西古老風俗,頌揚本真自然的生命活力。
21〈媚金.豹子.與那羊〉:發表於一九二九年。優美抒情的象徵筆法,透過男女殉情來歌頌真摯的愛情,並惆悵哀嘆這一民族的美德與文化在逐漸消失,媚金和豹子都成為傳說中才存在的人物。 22〈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發表於一九二九年。擷取湘西苗村北溪「歸化」事件,對清王朝武力廢除湘西土司統治的斷片進行了歷史的再現,反諷封建文化帶來的進步並不意味著自然田園得以迎接自由、歡樂的降臨。 23〈元宵〉:發表於一九二九年。雷士先生是個患有「城市病」、「知識病」、「文明病」的典型,用文明製造的種種繩索無形的綑綁住自己,拘束和壓抑自己,以至於失態,跌入了更加不文明的輪迴圈中。
三○年代發表作品
24〈蕭蕭〉:發表於一九三○年。作家透過舒緩的情節和豐富微妙的細節再現了記憶中的湘西人物的生活和心靈狀態,也呈現外在現實的劇烈變化和「人性小廟」的矛盾存在。當蕭蕭做出不規矩的事將要接受懲罰時,由於一系列偶然因素,有驚無險地留在了婆家。
25〈八駿圖〉: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八駿」指的是八位教授,是廿世紀三○年代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群像。小說運用風趣含蓄的揶揄,微妙的暗示,細膩且傳神地描寫一群受過歐風美雨新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在舊時代知行乖戾、內心空虛,生命之根被拔出土壤而不知歸屬的故事。
26〈大小阮〉:發表於一九三七年。大阮拘謹,過的是舊派士大夫階級的生活,頗通享受,最後回母校去當訓育主任。小阮是機會主義者,性情衝動,說是為了追求革命利益而過著出生入死的生活,最後死於獄中。作者用諷刺和對比手法描寫青年思想間的距離,和社會中經常會有的思想上的衝突,點出中國社會的病態。
四○年代發表作品
27〈鄉城〉:發表於一九四○年。紀實性地批評了抗戰宣傳工作中的一些缺點,具有深刻的現實問題意識。一個由青年組成的服務團下鄉宣傳抗日,種種舉動雖出於好意,卻不合當地現實。
28〈赤魘〉:發表於一九四五年。本篇與一九四五至四七年間發表的小說〈雪晴〉等共同組成一篇記錄早年鳳凰鄉下見聞的中篇故事《雪晴》;並以各種面向思索與反映其時(抗戰結束前後)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本篇寫「變」與「不變」:「變」的是人,是人對自然、對美的感受力,「不變」的是湘西社會表現出來的自然的、「神性」的美。
29〈雪晴〉:發表於一九四六年。運用的仍是作者熟悉的湘西舊有題材。小說以自然之美為主要描寫對象,藉著一位應朋友之邀偶爾來到湘西偏僻山寨度假的士兵的眼光,一方面極寫自然風光的瑰麗神奇、靜謐幽深,一方面則又試圖靜靜地觀察與體味那種恬靜中夾雜著躁動、淳樸渾厚中隱伏著兇悍暴戾與殘忍的奇特人事風俗。
30〈巧秀和冬生〉:發表於一九四七年。雪晴風景,無處不閃爍著大自然的神性光澤。人事方面,卻多阻滯,導致山鄉人充沛而活躍的生命力四散橫溢,鑄就形形色色的莫測命運。作為〈雪晴〉續篇,(亦可獨立成篇)表現的正是這樣的悲劇。小說採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結構,敘述了一個在殘酷、野蠻的封建族權制度桎梏下母女兩代人追求自由愛情的悲劇故事。
31〈傳奇不奇〉:(本篇接赤魘、雪晴、巧秀和冬生,為故事第四)發表於一九四七年。集中前三篇小說為本篇所作的大量鋪墊。小說從對田、滿兩大家族械鬥緣由、發生、發展狀況的敘說上,揭開了地方墮落勢力相互瓜葛的真實內幕,現實主義色彩極濃烈,探討了鄉村社會腐化現象和倫理道德的轉變,也是沈∕「我」的鄉村之旅對湘西夢的徹底終結。
作者簡介
沈從文( 1902.12.28 ~ 1988.5.10 )
原名沈岳煥,乳名茂林,字崇文,後改名從文。曾使用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甲辰等。湖南省鳳凰縣(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小學畢業後隨軍隊到沅水流域各地,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約二十歲到北京,曾於北京大學旁聽,及後結識郁達夫、徐志摩、胡也頻和丁玲等人,於《晨報副刊》及《現代評論》等刊物發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紅黑」及《紅黑》月刊、《人間》等雜誌。
1929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1948年受到猛烈批判,1949年自殺而及時獲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職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8年於北京病逝。
創作生涯共結集八十餘部,著名作品有中篇小說《邊城》、《山鬼》;短篇小說集《蜜柑》、《龍朱》;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遊記》、《長河》;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文論集《沫沫集》、《燭虛》;文物研究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戰國漆器》等。
●編選說明●導讀
●棉鞋●夜漁●更夫阿韓●瑞龍●爐邊●我的小學教育●入伍後●晨●草繩●山鬼●老實人●在私塾●爹爹●卒伍●煥乎先生●雨後●有學問的人●屠夫●第一次作男人的那個人●龍朱●媚金.豹子.與那羊●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元宵●蕭蕭●八駿圖●大小阮●鄉城●赤魘●雪晴●巧秀和冬生●傳奇不奇
●沈從文年表
導讀(節錄)
沈從文(一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縣(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一九一七年八月至二二年入伍當兵,浪跡於湘川黔邊境地區,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並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為他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一九二三年,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沈從文隻身來到北京以寫作謀生並自學。一九二八年至四九年,先後在上海中國公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其中,一九二八年至三○年在上海公學任教期間,兼任《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一九三四年至三九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沈從文的文學創作主要集中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從二四年,他第一次以「休芸芸」為筆名在《晨報副刊》第三○六期發表〈一封未曾付郵的信〉開始,一生創作結集八十多部,是中國現代多產作家之一。
一九四九年後,主要從事文物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九五○年至七八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一九七八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一九八八年病逝於北京。著有歷史學、考古學著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等,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空白。
隨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掀起的現代作家重新評價潮,和世紀末這一特殊歷史時刻的合力,催生了一個獨特的學術現象:作家排座次。一九九四年,王一川主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以「文學大師」標目,沈從文位列現代小說家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
一九九六年六月,《亞洲周刊》推出的由海內外著名學者和作家參與投票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魯迅以小說集《吶喊》位列排行榜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早在三十年代中期,沈從文就頗為自信地寫道:「說句公道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工作行將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沒有方法拒絕。」(《從文家書.湘行書簡》)六十多年後,沈從文的預言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認可,當然,這一評說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認識並不一致。
一、沈從文的文學創作
沈從文文學創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說和散文方面。從一九二六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至四十年代刊行的沈從文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沈從文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中國國內外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美、英、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日、韓、英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的故鄉鳳凰縣處於湘西沅水流域,是土家、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域偏遠,文化落後,豐富的鄉下經驗,熟悉的湘西風土人情,這些邊地生活和民間文化構成了他創作的最重要的源泉,特別是故鄉的河流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在沈從文的創作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成名後的沈從文常自稱是「鄉下人」。「鄉下人」不僅是沈從文對自己身分的自謙性的體認,同時更凸顯了他的經驗背景、文化視野、美感趣味和文學理想。
自沈從文踏入北京城的那天起,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是個原生態的鄉下人。進入都市後,他已經成為一個擁有鄉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識分子,五四的啟蒙思想和西方文明的洗禮已經使他深切領悟了宗法制農村自然經濟在近代解體的歷史過程。沈從文對都市一直沒有太多的好感,他認為都市文化是一種扭曲人性的、虛偽的、做作的畸形文化,有悖於人性的正常發展,與湘西自然純樸的民風正形成鮮明的對比。
以「鄉下人」的情感選擇,以都市人的理性認知來審視當時社會的城鄉狀況,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湘西宗法制社會初始階段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對鄉村生命形式美麗的讚美及與它的對照物——都市生命形式批判的合成,顯示了沈從文全部作品的張力。情感同理智的矛盾與衝突使他成為中國鄉村傳統宗法制社會的歌哭者和中國現代城市文明的批判者。
沈從文的作品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都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以湘西社會為基石,精心構築理想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式,是沈從文創作的鮮明傾向。弘揚人性的真善美,表現為對理想的嚮往;揭示人生的扭曲和墮落,表現為對現實的執著,這兩個方面是沈從文文學創作的重要內容。他文學創作的全部理想就在於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在小說創作中,沈從文首先在其湘西小說中通過建構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展示現實的人生形式來描繪一個「鄉下人」的夢想。
沈從文理想人生形式的構建方式,一是基於民間傳說的理想人生形式建構。(本書中所收)〈山鬼》〈龍朱〉等小說在浪漫主義的格調中迴盪著歷史的悠長餘音,塗上了理想化色彩,寄託了作者對具有悠久歷史和風俗傳統的苗族人民的摯愛以及對原始生命形式的禮讚。二是基於湘西世界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出於對現實人生形式的不滿與厭倦,沈從文在回憶中建構著牧歌式的「邊城」世界。〈夜漁〉、〈瑞龍〉、〈我的小學教育〉、〈爐邊〉、〈在私塾〉、〈卒伍〉及〈爹爹〉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人生理想,是表現人性美較為突出的作品。
沈從文的湘西現實的人生形式體現為對湘西自在無為人生形式的表現,和在城鄉衝突中湘西兒女的價值固守。他以冷靜客觀的筆法表現了湘西底層人民古樸和諧、樂天安命的自在無為的人生形式。〈更夫阿韓〉、〈草繩〉、〈屠夫〉等,傾注了對湘西勞動人民窮苦命運的同情;〈雨後〉、〈媚金.豹子.與那羊〉、〈蕭蕭〉等,則以青年男女的性愛作為切入點,表達完美人性的理想。其性格共通之處是湘西山民的純樸善良與蠻悍粗野。作者關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與豐滿,而是變與不變中普通人堅忍頑強的「求生」努力和他們世代相承的命運與人生形式。莊嚴與悲涼,「野蠻與優美」交織在一起,傳達出一種淡淡的悲涼與惆悵。城鄉衝突中湘西兒女的價值固守也是沈從文面對戰亂中的湘西的人生形式所做的思考。〈七個野人和最後一個迎春節〉中都市文明戰勝了鄉村愚昧,「野人」最終被殺、迎春節儀式也被取消,真實地反映了都市文明入侵下,湘西生活的變動。
在沈從文的湘西小說中,雖然更多的是讚歎理想的湘西「人性美、人情美」的歌聲,但也不乏作者面對現實的湘西而發出的酸楚的嗚咽。無論是在〈巧秀和冬生〉中通過母親因愛情被按古老的族規沉潭而死,女兒則被迫出逃,進而對殘酷、野蠻而虛偽的封建族權制度的批判,還是〈傳奇不奇〉中對鄉村社會腐化現象和倫理道德轉變的揭示。在這些人生現象裡,作者不僅感受到了湘西社會生活乃至人類生活表層的悲慘與淒涼,更越過這表層的血與淚,體驗到了湘西人民被迫接受攤派到自己那一份命運時,在日月交替中各盡生命之理的人生莊嚴。
其次,沈從文在他的都市題材小說中通過都市現實的人生形式,在與鄉下現實人生的互襯中來表達一個城市知識分子對人性的拷問。「鄉下人」的現實人生與都市現實人生構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在欣賞和讚美湘西山民純樸善良的品格的同時,也揭露了遠離「邊城」的都市人的道德墮落和人性淪喪。有對都市上流社會及家庭無聊甚至糜爛的生活的鞭撻(〈晨〉);對「紳士淑女」們精神的空虛與愛情虛偽的揭露(〈有學問的人〉);更有對高級知識分子作家、學者、教授們的虛偽、怯懦與自私的嘲諷(〈八駿圖〉)。上述作品撕下了城裡人的道德面紗,力圖從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反映上流社會人的本質的失落與人性的扭曲,揭示出都市人生的荒唐與可笑……
文∕劉中樹 等(未完,全文請詳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