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密碼:我們不是被動的基因繼承者,童年創傷、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都能改變基因體的表現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遺傳密碼:我們不是被動的基因繼承者,童年創傷、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都能改變基因體的表現

作者:薛朗.莫艾倫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4日
ISBN:9789862136874
語言:繁體中文

  ★ Amazon.com 醫療保健/自然科普分類百大暢銷書
  ★《紐約時報》暢銷醫師作家最新力作
  
  玻璃娃娃、石頭人……
  每位罕見遺傳疾病患者的身體深處,都潛藏著一個祕密。
  有一天這個祕密,將會成為治癒及造福我們每個人的利器。

  本書作者莫艾倫醫學博士既是屢獲殊榮的醫生,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在本書揭示遺傳學上的突破性進展,如何完全顛覆我們對世界及自身生命的認識。

  傳統觀點認為,我們由遺傳決定的命運在受孕那一刻便已成定局,莫艾倫醫師的這本突破性著作卻告訴我們:人類基因體的可變動性與迷人之處,絕對遠遠超過你的國中生物老師所能想像。莫艾倫醫師將我們帶到患者的病榻旁,運用這些獨特而複雜的病例,巧妙地展示了罕見遺傳疾病能讓我們知道哪些與自身健康及幸福相關的訊息。

  在這個我們正風馳電掣、長驅直入的「美麗新世界」裡,遺傳學的知識絕對至關緊要,本書正是這趟旅程不可或缺的路線圖。它將告訴你:

  •為什麼即使你已從童年遭受霸凌的心理創傷中康復,你的基因卻仍可能留下終身疤痕?
  •果糖讓水果嚐起來甜蜜可口,但為何只要你擁有某種基因,攝取蔬果就等於為自己買下一張通往驗屍官辦公室的單程票?
  •為什麼吞下最常見的止痛藥相當於反覆為自己施打嗎啡──如果你有某種特定基因組合的話?
  •保險公司如何合法運用你的遺傳資料,來預測你和你的兒女有多大的失能風險,以及這點如何影響他們提供給你的承保範圍?
  •如何與醫生進行這輩子最最重要、足以挽救你的生命的會談?
  •為什麼那些影響上百萬人的醫療問題,解決關鍵竟是落在罕見遺傳疾病患者的身上?

  在這本創格趨新的著作中,莫艾倫醫師採用無論就科學或醫學而言,都稱得上範圍廣泛且相當有趣的跨學科方式,來解釋為何藝術、歷史、超級英雄、性工作者及體育明星,全都有助於我們理解生活對基因產生的影響,以及基因對生活產生的作用。這本書將深刻改變你對基因、健康與生命的看法。

專業推薦

  「在這本書中,薛朗.莫艾倫藉著審視獨特病例所透露的訊息,得知基因、環境、經驗交織構成的基本系統,來層層剖析『先天』或『後天』這個錯綜複雜的討論議題,好告訴大家我們變動不停的自我認同究竟是如何成形的。」——丹.艾瑞利博士(Dan Ariely, PhD),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講座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作者

  「莫艾倫醫師講的那些故事如此迷人,讓你輕而易舉就能了解現代遺傳科學的複雜層面。」──天寶.葛蘭汀博士(Temple Grandin, PhD),《紐約時報》暢銷書《自閉症的大腦》(The Autistic Brain)及《星星的孩子》(Thinking in Pictures)作者

  「莫艾倫醫師是位能言善道、極具說服力的嚮導,引領我們穿越遺傳學新發現構成的驚人新世界,體認這些發現如何影響個人健康與公共政策。如果你曾經心生疑惑,很想知道遺傳學究竟為生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請你一定要讀這本書!」──金妮.扎萊納(Kinney Zalesne),《紐約時報》暢銷書《小趨勢》(Microtrends)作者

  「這本書猶如一趟發人深省、最具啟迪性的旅程,引導我們深入了解自我的本質。莫艾倫醫師的寫作風格清楚、明確,援引諸多佳例,幫助我們體認遺傳上的自我究竟是什麼模樣。透過這本書,我們得到新的認識:原來命運並非全然取決於DNA中編碼的任何特定未來或結果。本書的整體概念就是: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全靠生活上的一切事件——無論瑣碎小事或非凡大事——來堆疊、塑造;更確切地說,這種觀點已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深遠影響。在生物科技之類的領域,這樣的知識不但對疾病診斷、治療和根除有極大的助益,還能讓我們據此延長、提升人類的生命。」──約翰.克勞利(John F. Crowley),安姆可斯療法公司(Amicus Therapeutics)董事長兼執行長,《追逐奇蹟》(Chasing Miracles)作者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以為這輩子與我們緊附相依的遺傳密碼,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那套遺傳密碼,其實不然。莫艾倫醫師告訴我們,在有生之年,那些決定我們罹患疾病或保持健康的遺傳基因其實是可以改變的,並且教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樣的努力來操控這類變化。在這本內容豐富、魅力十足的書裡,莫艾倫醫師引用許多吸引人的例子,讓沒有生物科學背景的人也能輕鬆了解複雜的遺傳學。閱讀這本書,真的可以影響我們的後代子孫。」──J.羅素.提加頓博士(J. Russell Teagarden, PhD),美國罕見疾病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醫藥與科學部門資深副總裁

  「很多人會喜歡閱讀這本好書,雖然它討論的是非常複雜、實際、切身相關的主題,卻相當親切易讀。這本書既解答了不少奧祕,也創造出其他謎題。它可以讓非本行的讀者一窺這個領域快速增長的知識,我強烈推薦給所有人。」──亨利.特米爾(Henri A. Termeer),美國健贊公司(Genzyme Corp.)前任執行長及總裁

作者簡介

薛朗.莫艾倫醫學博士Sharon Moalem, MD, PhD

  屢獲殊榮的科學家與醫師,也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作家。他的研究及著作融合了醫學、遺傳學、歷史及生物學,以最新穎、最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解釋人體功能如何運行。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最衰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及《老天決定我愛你》(How Sex Works)的作者,作品已被翻譯為三十餘種語言。

  莫艾倫醫師也擔任《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副主編;他在科學方面的研究促使他發現了Siderocillin,這是一種嶄新的抗生素藥物,專門用於對抗具有多重抗藥性或稱為「超級細菌」(superbug)的微生物。莫艾倫在生物科技與人類健康方面的發明,已為他贏得二十項專利權;他並且是兩家生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

  莫艾倫醫師本人及其研究成果曾獲得《紐約時報》、《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時代》(Time)雜誌特別報導;《史都華每日秀》(The Daily Show with Jon Stewart)、CNN、《今日秀》(The Today Show)等節目也做過特別介紹。

  個人網站:sharonmoalem.com

譯者簡介

陳志民

  台大牙醫系畢業;執業十五年後,決定棄醫專心從事翻譯及藝術工作。現為自由譯者及特約編輯,譯作包括:《打敗基因決定論》、《怎樣呼吸,就有什麼樣的睡眠》、《當所有人都做錯,你是否有勇氣做對?》、《健康是曬出來的》、《家庭煮夫美味大探險》、《木偶與他的小男孩》、《別讓房子毒害你》、《世界屋脊上的飯店》、《發現你的成功密碼》、《加護病房裡的選擇題》、《天生玩家》、《莉莉:半馴之馬》、《哥本哈根與丹麥》,以及NGC國家地理頻道影片逾百部。另擔任佛拉明哥歌手多年,參與台港各地藝術季等大小演出近四百場。

前  言 不只繼承,一切都可以改變
第1章 歡迎進入遺傳學家的世界
第2章 基因不乖的時候
第3章 改變我們的基因
第4章 用進廢退
第5章 餵飽你的基因
第6章 基因用藥
第7章 左邊?右邊?選邊站
第8章 人人都是X戰警
第9章 駭進你的基因體
第10章 訂做一個寶貝
第11章 罕見疾病告訴我們的事
後   記  最後一件事
謝辭
注釋

前言 不只繼承,一切都可以改變 還記得你國中一年級時的情形嗎? 你還想得起來同學們的臉孔嗎?叫得出老師、學校祕書、校長的名字嗎?腦海裡還有學校的鐘聲縈迴繚繞嗎?記不記得學校餐廳傳出來的食物香味?還有初戀帶來的心痛?以及在廁所撞見霸凌事件時的驚慌失措? 也許一切回憶都驚人地清晰無比,或者也許隨著時間過去,你的中學時光早已埋沒在諸多兒時回憶的迷霧中。不論你記不記得,這些過往都永遠伴隨著你。 長久以來,我們早已明白,我們都將過去經驗裝入靈魂背包扛在肩上。即使是意識中無法回溯的事,也同樣留存某處,在潛意識心靈中四處遊走,準備在意料之外的時刻突然冒出頭來,不管結果是好是壞。 不過,其實所有的糾結比前述還要更深一層,因為我們身體的常態,就是不斷地改變與再生——你所有的經驗,無論看似如何微不足道,也不管是霸凌、心碎,還是漢堡的氣味,都會在你身上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更重要的是,這些印記還會留在你的基因體裡。 當然,當初在學習那三十億個字母序列構成的基因遺傳(inheritance)方式時,我們大多數人學到的可不是這麼說的。打從遺傳學之父葛利果.孟德爾(Gregor Mendel)在十九世紀中期研究豌豆的遺傳性狀,奠定我們對遺傳學理解的基礎以來,我們學到的一直都是「從我們自前幾個世代那裡遺傳而來的基因,就可以明確預測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意思就是:從媽媽那裡抓一點東西,再從爸爸那裡抓一點東西,把它們攪和在一起,就變成你這個人。 這種對基因遺傳的僵化觀點,如今仍是中學生在課堂上研讀的內容。他們依據這樣的概念繪製家族系譜圖,努力理解同學為什麼會有那樣的眼睛顏色、鬈髮、捲舌,或是多毛的手指。這種課程內容就像是刻在石碑上,由孟德爾本人傳授下來,內容說的是:我們對於自己從前人那裡得到什麼東西,或是能夠給予後代什麼東西,並沒有多大的選擇;因為我們從雙親那裡獲得的基因遺產,早在懷胎時期就已經完全確定了。 然而,這種觀念完全錯誤。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