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本草:餐桌上的藥治方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食養本草:餐桌上的藥治方
「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
最好的藥就在餐桌上!
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能養生也能防病治病
品味舌尖上的本草,善用家中的天然大藥房
吃對了,比藥還管用
藥食同源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藥補不如食補,吃藥不如食療
用食物防治疾病有三大好處:其一,沒有副作用,無後顧之憂。其二,療效確切。其三,服用方便,大眾都能接受。
●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頭目昏花。脾胃虛寒者慎用。
【藥治】杞菊地黃丸:滋腎養肝。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九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
【食養】菊花茶:平肝明目。可用於頭腦昏漲、目赤腫痛、喉嚨痛、肝火旺以及血壓高的人群,能消除眼睛水腫及疲勞。
●薏苡仁: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孕婦忌用。汗少、便祕者慎用。
【藥治】薏苡散:溫陽通痺、散寒除濕。治胸痺,緩急者。
【食養】苡仁粥:可以健脾養胃,祛風除痺。用於久風濕痺,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
●蓮子:補脾止瀉,養心安神,可用於心悸失眠。中滿痞脹、大便秘結者慎服。
【藥治】蓮子百合麥冬湯:清心寧神。治百病後餘熱未盡,心陰不足,出現心煩口乾、心悸不眠等。
【食養】蓮子紅棗桂圓羹:補益心脾。可用於心脾兩虛之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頭暈失眠等症。可用作女性日常保健食品。
●白果:別名銀杏,主治斂肺定喘,止帶縮尿,可用於痰多喘咳、遺尿尿頻。不可過量久服。
【藥治】銀杏膏:斂肺補腎。治久病體虛,咳痰稀薄。
【食養】白果粥:利濕止帶,幫助改善婦女白帶量多,體質虛弱等。
●桑椹:滋陰養血,生津潤腸,可治失眠多夢、鬚髮早白、腸燥便祕。脾胃虛寒便溏者慎服。
【藥治】靈芝丸:補血養髮。治氣血不榮,鬚髮早白。
【食養】桑椹酒:能滋陰養血,可用於肝腎不足、陰血虧虛,出現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等症。
一般食材、調料,經過適當的調配和烹製,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佳餚,也能是家庭裡的急救箱、養生丸
在品嚐美味的同時,又能兼顧養生治病,可謂一舉兩得!
本書分三個部分,上篇主要介紹本草的基本知識,包括中藥的發現與命名、性味與歸經、道地藥材與中藥炮製、配伍法則、七方十劑與中藥劑型等,基本介紹本草知識;中篇則選擇七十六味常見中藥,分別介紹其別名、來源、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成分藥理,其中食療的應用經驗則選自古代與現代醫籍;下篇介紹溫補學派代表人物、越醫魁首張景岳食療名方和藥物應用經驗。
作者簡介
沈欽榮、毛小明
沈欽榮,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紹興市中醫藥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紹興市中醫藥學會會長。其主持的《越醫文化研究》項目列入2011年浙江省中醫藥科研基金項目,2014年獲省中醫藥科技三等獎。2009年11月,浙江省文化廳公布沈欽榮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越醫文化項目傳承人。
內容提要
編寫說明
推薦文
前言
上篇 本草基本知識
大自然的恩賜——中藥的發現
(一)無意識的發現與有意識的探索
(二)個體經驗與集體智慧
(三)本土中藥與洋藥中用
(四)藥食同源
(五)中藥命名趣談
中藥養生治病之理
(一)四氣別寒熱
(二)五味治百病
(三)中藥的靶向理論歸經
方良還需藥優
(一)貨真價實道地藥材
(二)錦上添花中藥炮製
一加一大於二法則——中藥的配伍
(一)相須
(二)相使
(三)相畏
(四)相殺
(五)相惡
(六)相反
方劑是這樣組成的
(一)七方
(二)十劑
因病因人而異的中藥劑型
(一)常見中藥劑型
(二)中藥劑型創新
中篇 常用本草食材
植物類
一、花類
扁豆花
玳玳花
丁香
槐花(附:槐米)
金銀花
菊花
二、果實類
八角茴香
大棗
佛手
枸杞子
羅漢果
龍眼肉
木瓜
桑椹
砂仁
山楂
酸棗仁
烏梅
桃仁
香櫞
小茴香
益智
余甘子
紫蘇子
三、葉類
薄荷
淡竹葉
荷葉
昆布
桑葉
紫蘇葉
四、種子類
白扁豆
白果
赤小豆
淡豆豉
刀豆
榧子
覆盆子
火麻仁
黑芝麻
決明子
萊菔子
蓮子
麥芽
胖大海
芡實
肉豆蔻
酸棗仁
杏仁
小茴香
薏苡仁
郁李仁
五、根及根莖類
甘草
乾薑
高良薑
葛根
黃精
桔梗
生薑
山藥
薤白
鮮白茅根
鮮蘆根
玉竹
六、全草類
藿香
馬齒莧
蒲公英
小薊
香薷
魚腥草
七、皮類
陳皮
肉桂
其他類
阿膠
蜂蜜
雞內金
牡蠣
下篇 張景岳的枕中之秘
一、張景岳養生枕秘
二、張景岳養生食療方
養元粉
玄武豆
蟠桃果
綠豆飲
雪梨漿
黏米固腸糕
敦阜糕
三、張景岳養生食療藥材選介
丁香
槐蕊
金銀花
甘菊花
野菊花
大茴香
棗仁
枸杞
木瓜
砂仁
山楂
烏梅
桃仁
小茴香
益智
紫蘇
薄荷
淡竹葉
白扁豆
麻仁
決明
蘿蔔子
麥芽
芡實
肉豆蔻
杏仁
薏仁
郁李仁
甘草
良薑
葛根
黃精
桔梗
山藥
藿香
茅根
蒲公英
香薷
陳皮
官桂
阿膠
附篇
藥物性味歸經簡表
參考書目
序
民以食為天。提到養生食療,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食材自然備受關注,而它們與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中華本草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應用本草防治疾病廣受歡迎,本草食療已走進尋常百姓家。本書精心挑選了七十六天味常見的食療本草,詳細介紹其別名、來源、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成分藥理、藥治、食養等,並摘錄明代醫家張景岳的相關食養藥治名方和藥物應用經驗,在古今文獻、臨床等研究基礎上,結合作者親身臨床所得,總結諸多簡便的藥治、食養方案。為了方便人們更透徹理解中草藥,本書對中藥的發現、炮製、配伍、劑型等基本知識也進行了介紹,增強本書的教育性,使內容更為通俗易懂。
本書適用於廣大的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植物類 一、花類 扁豆花 【別名】南豆花。 【來源】豆科植物扁豆,七~八月採收未完全開放的花,曬乾或陰乾。以朵大、色白、氣香者為佳,鮮用時隨用隨採。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解暑化濕,止瀉止帶。用於中暑發熱,嘔吐瀉泄,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三~九克。鮮者加倍。 【禁忌】扁豆花內含血凝素,不可過量服用。 【成分、藥理】花含有原花青、黃酮類、花青素、香豆精等,可抑制宋氏、福氏志賀菌生長而發揮抗菌作用。 【藥治】豆花散 健脾化濕,治婦女白崩不止。扁豆花(紫者勿用)焙乾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世醫得效方》)。 【食養】豆花餛飩 化濕止瀉。可用於瀉痢者。扁豆花正開者,擇淨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玳玳花 【別名】代代花、枳殼花、酸橙花。 【來源】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玳玳花的花蕾。五~六月採摘花蕾,先用急火烘至七八成乾,呈現黃色後,再用文火烘至全乾,切勿烘焦。主產於江蘇、浙江。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胃經。 【功效主治】行氣寬中,消食化痰。用於胸中痞悶,脘腹脹痛,嘔吐食少。 【用法用量】內服,三~九克。鮮者加倍。外用:搗敷。 【成分藥理】花蕾含揮發油,油中主要含檸檬烯、芳樟醇、香葉醇、香茅醇、纈草酸等。玳玳花全草都含有強心和非強心的多種成分,具有強心、利尿、鎮靜及減慢心率的功能,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脊髓反射功能亢進。 【藥治】五花飲 理氣養胃。治胸中痞悶、脘腹脹痛諸證。綠萼梅、厚樸花、玫瑰花、佛手花、玳玳花(魏長春方)。 【食養】玳玳花茶 行氣寬中,消食去脂。可用於腹脹、小腹贅肉較多者。 丁香 【別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 【來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和果實。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乾即成。藥材主產於坦尚尼亞、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以個大、粗壯、色紅棕、油性足、能沉於水、香氣濃郁、無碎末者為佳。個小,香味淡,有碎末的不宜選購。以公丁香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