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海洋獨木舟玩家攻略【拖鞋教授手繪專業圖解版】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破浪:海洋獨木舟玩家攻略【拖鞋教授手繪專業圖解版】
乘風破浪划獨木舟出海去!
體驗最刺激的水上活動、享受舟遊大海的樂趣
海洋專家傾囊相授,一次掌握 獨木舟知識+海洋環境+重要裝備+玩家祕笈
★到不了的地方,就用划的吧!
台灣四面環海,湖泊河流遍布,海岸線景觀出奇入勝,只是我們忘了認識這個占地球70%的水上世界。試著將出遊時的馬路換成水路,再熟悉的沿岸風景都會令你驚艷。
划獨木舟,體驗當水手的機會,坐在海平面上,享受與海豚一樣的視角,與浪花、洋流一起擺盪,無須憋氣、累了就停,仰望是天、俯視是海,原來海天一色這麼美,這是站在岸上永遠沒法想像的美景!
★台灣第一本獨木舟運動專書:正確划獨木舟,海上冒險≠危險
划獨木舟很難嗎?
事實上,只要不恐水,即便不會游泳,在專家指導下也能了解獨木舟運動的基礎知識,準備好浮力衣(救生衣)及船漿,就能體驗獨木舟的魅力。坊間有許多觀光獨木舟行程,標榜訓練20分鐘即可下水,但這樣匆促訓練並未真正了解獨木舟的樂趣與運動技巧,甚至不能真正理解海洋活動的意義。
獨木舟是一項充滿驚奇挑戰,雖冒險卻不危險的水上活動,加上無機械動力的獨木舟,必須靠著雙手划漿,是最環保又不污染海洋的運動,透過借力使力,隨著每一次漿與海的交會,能訓練到雙臂、腰部、臂部乃至全身肌肉。從簡單的沿岸航行;或是激流水域裡享受浪來浪去的冒險刺激;甚至進階體驗長程航行競賽,挑戰數日獨木舟的溪谷、湖泊、海洋長途之旅,絕對讓人難以忘懷!
★誰是拖鞋教授?不可不認識的海上活動教父
經常穿著拖鞋的蘇達貞教授,是一位浪漫又實際的夢想家,更是潛水高手,從學者到不老水手,再發展成DIY帆船環遊世界的冒險家,蘇老師愛海、懂海、熱愛生命,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教育推廣專家。過去台灣因政令宣導及傳統教育影響,形成一般人普遍「恐海」的心理,然而以理解取代恐懼,提高安全準備,海洋活動是十分安全有趣且老少咸宜,更能對生命與自然有更深的體會。透過蘇老師親切專業的引導,從認識海洋、了解獨木舟、獨木舟的學習……完整介紹從事海洋獨木舟所需的相關知識,也讓我們更深刻地愛上海洋臺灣。
本書寫給:
●喜歡水上活動的人
●有泛舟划船經驗的人
●划獨木舟的運動者
●想當獨木舟教練的人
●想嘗試人生有點不一樣的人
本書特色:
●完整認識獨木舟的種類
●了解海洋地形與海況
●獨木舟活動裝備大公開
●圖解獨木舟划行技巧
●22種特殊海域應對攻略
●獨木舟活動規劃指南
●水上活動安全守則及海上求生祕技
各界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元治/台北市獨木舟協會會長
李偉文/環保醫師、作家
林靜一/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
許書瑤/荒野保護協會小綠芽成員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蔣家興/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現任董事
魏德聖/導演
作者簡介
蘇達貞(拖鞋教授)
海洋大學輪機系畢業,夏威夷州立大學海洋工程學博士,1985-1990年任職台灣海洋大學輪機系主任,並連續七年榮獲海大學生網路票選「優良教師」。
目前定居花蓮鹽寮「追夢農場」,並創設「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擅長海洋體育休閒運動,致力親海活動推廣,歷年海洋冒險創舉無數。
2009年,帶領一群海洋大學師生展開獨木舟環島壯舉。
2010年,結合東華大學師生組船隊,完成環島的壯舉。
2011年,在花蓮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2年,蘇帆海洋基金會舉辦「守護花東,我愛船騎」活動。
2013年,組成「不老水手」獨木舟團隊,完成清水斷崖之旅。
2014年,與原聲音樂學校共同執行「太平洋。聽。玉山唱歌」。
2015年,舉辦「不殘水手—恩典獨木舟隊」,帶領身障人士完成清水斷崖挑戰。
●著作:2014《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臉譜出版)
●電影:《夢想海洋》
●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
官網:jsf.org.tw/
臉書:www.facebook.com/jsf148k
推薦序 不識海如何親海 蔣家興/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創會董事長暨現任董事
推薦序 臺灣海洋的守護者 林靜一/臺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
推薦序 擁抱海洋從划獨木舟開始 許書瑤/荒野保護協會的小綠芽
自序
第一章 獨木舟知多少
什麼是獨木舟?
海洋獨木舟者要做哪些功課?
獨木舟活動需要哪些配備?
第二章 獨木舟和海洋有什麼密切關係?
獨木舟的下海口:海岸
瞬息善變的推手:海風
潮汐對獨木舟有什麼影響?
海流有哪幾種類型?
獨木舟的海上勁敵:海浪
第三章 海洋獨木舟操作總體驗
划槳的基本動作有哪些?
進階訓練
實際操作上有哪些技巧?
不可不知的特殊海域
第四章 如何設計活動
海洋獨木舟活動有哪些設計?
人員設計
海況設計
場地設計
船隻設計
裝備設計
第五章 獨木舟避險解危5大階段
怎樣避免獨木舟發生危險?
階段1:事先規劃
階段2:事先演練
階段3:安全設定與撤退機制
階段4:意外事件處理
階段5:海上求生
附錄一 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海洋獨木舟教案
附錄二 風速與海浪之分級對照
推薦序1
不識海如何親海
2014年5月,在蘇帆基金會首次和蘇老師見面。
一行三人是帶著請求去蘇帆的。多年來我們投入華德福教育實驗,幫助學校致力於師生體能鍛鍊,開展多面向戶外探索活動,其中的衝浪和帆船活動與海洋特別有關。可是,內心清楚,身為海島子民,對大海的認識卻貧乏得可憐,為了幫學校建立認識海洋的課程,更紮實活動安全的架構,我們期盼找到一位能帶領我們認識海洋的老師。源於獨木舟環島的媒體報導,看到了蘇帆基金會和蘇老師。
5月10日,我們有了蘇帆之行。那天、蘇老師邀我們一起參加海泳課。我們先上室內課,接著全員著裝,防寒衣、珊瑚鞋,再背一付魚雷浮標,外海五十公尺再加一艘獨木舟當戒護船。蘇老師領著全體面對大海開始讀浪,一會兒,轉身告訴大家:今天的浪況是六個小浪後會有一個中浪,很適合海泳,待會兒、大家站在碎浪區,看著前方,慢慢前進,到了水深及膝,趁著浪起,彎腰、閉氣、前划、穿過浪、游到戒護船再游回來……。大家列隊前進,看準浪,穿入穿出,有防寒衣和浮標的加持,又有戒護船的看顧,不一會、慢慢放開緊張,開始享受水的浮力和海浪的按摩。
這次海泳課,我看到了室內課、海域觀察、讀浪、槳語、衣著防護、浮標、戒護船、無線電……。整個課程架構環環相扣,內心興奮無比,提出請求,請老師協助我們建立認識海洋的課程,老師答應了,從此蘇帆和慈心結了海緣
2014年11月,慈心的教師團隊參加蘇帆海泳和獨木舟的體驗課程。三天兩夜的活動,一千公里外的杜鵑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之下,大海給出一份深刻難忘的洗禮。當天,浪濤洶湧,只有一艘獨木舟突破浪區成功出海,經歷了翻覆、漂流,最後人和舟被入岸流緩緩送回。難忘的經驗,更驗證了海洋知識、海域判讀、人身裝備、安全防護、技巧訓練、團隊合作……,無一不是趨吉避凶轉危為安的要件。
2015年,慈心的師生陸續出現在蘇帆。
現下,全臺的獨木舟活動方興未艾,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在許多海域都可見到獨木舟活動的進行。為了幫助大家安全親海,蘇老師親筆力撰、繪圖完成本書。書中有很多觀念和怍法,非對海洋有深厚的認識與多年獨木舟的教學經驗無以為功。相信這本書不但可以幫助社會大眾更認識海洋,對獨木舟初學者、教學者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本臺灣本土的教科書,更是一本救命的書。
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創會董事長暨現任董事 蔣家興
推薦序2
臺灣海洋的守護者
每一個好朋友都會為你的世界開一扇窗,而拖鞋教授則乾脆直接送你一座無比溫柔、無邊無際的海洋!
有幸認識拖鞋教授多年,他拉我下海、我推他上山;亦師亦友、師多於友。當然,他是臺灣海洋學界的權威學者和海洋休閒運動的先驅者,但更讓我欣賞的是他生趣盎然的幽默感和直來直往的真性情,所以跟他相處的時光總是自在而美好,也無怪乎他的一大票青年學生老是喜歡跟在他屁股後面喊著「把拔、把拔」,這裡頭自然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人格魅力!
先來說個故事吧!2013年的夏天,應我的邀請,拖鞋教授千里迢迢地從花蓮鹽寮奔到南投信義鄉的東埔國小,上山來教導原聲音樂學校的布農族小孩子們認識海洋。在演講後頭的問答時間,他開心地爽快承諾,招待答對問題的學生到花蓮划獨木舟,最後有十六位小朋友被登錄在冊。隔年的夏天,在「集體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下,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全體一百一十多位團員浩浩蕩蕩抵達了花蓮,在舉行一場演唱會之後,開始接受拖鞋教授悉心安排的獨木舟訓練課程。原本看到海浪就驚聲尖叫、不住往後退的小朋友們,在系統化的教學和教練們的循循引導下,竟然從畏懼下海逐漸轉變到賴在海裡不願上岸。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拖鞋教授當時站在岸邊,滿臉無奈卻又帶著驕傲地望向我說:「他們完全都不聽我的指揮。」我也只能聳聳肩答道:「沒辦法,他們只聽耶穌的!」活動的最後,甚至完成了橫渡清水斷崖的壯舉,為這群山裡長大的孩子留下了永生難忘的驕傲回憶。兩年後的今天,總是有小朋友會偷偷拉著我問,什麼時候可以再去花蓮划獨木舟。
「認識海洋、親近海洋、享受海洋,進而愛護海洋」是拖鞋教授創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核心宗旨。為此,他四處奔走演講,盡力除卻「恐海思想」的荒謬,出了一本書《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 》,也舉辦了多次盛大的海上活動如「不老水手」挑戰系列,甚至還拍了一部《夢想海洋》紀錄片,自己當起了男主角,如今走在路上不時被粉絲認出來要求拍合照。不久前去鹽寮「探訪海上桃花源」時,我發現他竟然還在積極造筏,準備明年南風再起時,一路划向沖繩(OKINAWA),永不放棄!
他私下跟我說這項舉動其實跟原聲有關係:「前年我上玉山聽到原聲在唱《媽媽的眼睛》(CINA DU MATA),讓我感動的是『MATA』眼睛這個字,夏威夷土著語言的眼睛也是『MATA』。我後來查了資料,遠到大溪地原住民,近到我的家鄉臺南平埔族,眼睛都是『MATA』。南島民族六千年前,用斧頭挖空樹幹成舟,從臺灣出發,短短四千年間,跨越太平洋上四千多個島嶼,這些歷史我們都因禁忌而遺忘了。夢想海洋、漂洋過海的背包客,就是要喚起大家這段歷史記憶,而它的發想就是原聲唱的《媽媽的眼睛》。 」
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才有幸先睹為快拖鞋教授的這本新書吧!事實上,從我翻開第一頁之後,根本就停不下來,一口咖啡也沒喝地一口氣讀完,既讓我感動又感慨。感動的是拖鞋教授的不藏私,他用最淺顯的文字,條理分明地把自己長年累積的關於獨木舟運動的一切知識,鉅細靡遺地傾囊相授,這當然是一本海洋休閒運動的經典教科書和實用手冊,我堅信所有愛好、從事和推廣該項運動的人都會拿來徹底拜讀並奉為圭臬、廣為流傳;而讓我感慨的則是,臺灣執政當局一再對外對內宣稱自己是海洋國家,然而卻以各種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理由,長期執行獨步全球的「海禁政策」,迫使全體住民在這一塊島嶼上過著內陸生活,甚至用巨大醜陋、毫無作用的消波塊將三分之二的海岸團團圍住,阻絕國人親近海洋的路徑!如今,恐海的心態與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地盤踞在眾人的心中,導致絕大部分的臺灣人對於環繞著我們這塊土地的海洋一無所知,這實在是天大的諷刺啊!
凝視的地方就是夢想的所在。我常常看見拖鞋教授一言不發、無比深情地望著無邊無際的太平洋,深知他的腦海裡正不斷地發想構築著各種計畫,希望能透過積極的作為,好把眼前這片溫柔的海洋送給更多的人。此時,在我眼中映射的,是一位臺灣海洋守護者的堅毅身影!多年來,拖鞋教授用盡一切方法管道,企圖再度喚起臺灣人「海洋立國」的決心與氣魄,這本書無非是最新的一塊敲門磚,也是對於所有臺灣人民的一張邀請函,誠摯地邀請大家一起來守護屬於我們的這片婆娑美麗的夢想海洋!
臺灣原聲教育協會理事 林靜一
推薦序3
擁抱海洋從划獨木舟開始
仍帶著雉嫩的升國一夏天,因緣際會下來到花蓮蘇帆,開啟我第一次與海的邂逅。炙熱的太陽灑在身上,想像中的海風蕩然無存。「真的好熱啊!」似乎是唯一的感受。
聽完拖鞋教授的基本指導後,興奮地衝向海中體驗海泳,展開雙臂給予海洋之母一個大大的擁抱,卻換來滿口的鹽巴;正想奔回陸地時,海浪蠻橫的朝我撲來,該說是大海欣喜的熱烈歡迎,還是對懵懵懂懂的我回予震撼,我無從得知,但身上留下的石頭撞擊刻痕,證明著我勇敢地與海洋第一次交鋒。
第二次與海交流便是重頭戲:划獨木舟。望著在我前面順利出海,返程時翻進海中打滾的夥伴背影,心中開始猶豫不決,但再看到他們即使失敗卻充滿盡興的臉龐,我多添了些自信,堅強的接下出海這個艱難任務。隨著害怕產生的顫抖划出我人生的第一槳,不過幾秒時間,海浪一捲,便把我直接拋入海中來個全身徹底的洗禮。不信自己會落得這步田地,再度向大海邁進,結果重蹈覆轍。思考罷休的同時,另一位教練拖著我,要我再試一次,狼狽不堪的我還沒作出決定就被推入戰場,出乎意料成功地划過翻船率極高的海域,不再害怕海浪吞噬自己,也使我充滿信心地努力划水,成就感及興奮一掃出發前的不安,好痛快啊!隨著海浪上下漂浮,從海上舉目遠望臺灣,整條海岸線幾乎由蓊蓊翠綠的樹林包圍,美得如走入畫中一般,怪不得當時葡萄牙人經過時會大喊一聲:「Formosa!」
認識蘇帆基金會的創辦人兼本書作者蘇達貞教授(拖鞋教授),對我的人生是個頗大的轉捩點,不僅是開啟我對海洋一份初衷的熱愛,更多了一份不願向挑戰輕易低頭的堅毅。在海洋這方面投入如此熱忱,拖鞋教授是我第一個遇到的人,把所有時間精神及金錢都獻給蘇帆基金會,為了推廣海洋教育而四處奔波;隨著日子一天天流逝,教授逐漸變老,卻不忘向大眾分享海洋之美好夢想,培養了一群親如自己小孩的志工們,延續這個緩慢發展的火苗讓更多人成為海洋家族的新血。
碧海藍天,或許不是我對太平洋最好的描寫,卻是我對太平洋最美好的印像。海,迷人的湛藍及無盡的神秘,是促使先人到達臺灣開拓之母,也是伴隨居住於島上的我們不可或缺的寶箱,起初我如諸多人一般,對海的想法只有畏懼一詞,直到真正走入海中,與海互相認識成為朋友,除了感性與驚喜外,它的深邃更是令人著迷不已。
向您推薦這本書,不僅會對海洋有更加認識,也對作者為海洋教育付出的辛勤耕耘與熱愛,深受敬佩及感動。
荒野保護協會的小綠芽 許書瑤
自序
從事海洋獨木舟活動,最常被問到且至今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是:它危險嗎?
曾經花了好幾個小時,跟一位長官說明:在海上划獨木舟要比在陸上騎腳踏車安全。
最後那位長官很委婉地說:還是小心一點比較好。
其意思當然就是,不贊同去從事海洋獨木舟活動。
長官真的很睿智!
第二個最常被問到,且至今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是:它合法嗎?
我無法理解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存在?
在海上划獨木舟與在陸上騎腳踏車,有法律上的區別嗎?應該不會有人問:「騎腳踏車合法嗎?」
其實,我還真的很努力地去問過很多長官,得到很多不同答案,簡單的結論是:在臺灣因時、因地、因長官之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
第三個最常被問到,且至今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是:它需要申請或報備嗎?
唉!因為有很多相關管理單位,但沒有受理單位,就算你運用良好的政商關係,找到某單位願意受理你的申請,也不見得就保證不會受到干擾、取締、函送。
第四個最常被問到,且至今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是:不會游泳可以划獨木舟嗎?
我還真不知道:獨木舟和游泳的相關性到底在哪裡?不過我卻知道:我國的帆船國手很多都不會游泳。
其他還時常被問到的問題有:遇到鯊魚怎麼辦、海上如何上廁所、遇到颱風怎麼辦、遇到海嘯怎麼辦、遇到海盜怎麼辦?這些我至今都找不出答案!
我連這些最基本最常見的問題都沒有答案,居然還要以專家自居來寫書,真是有些不自量力,尤其是此書的編輯還曾一本正經地問:獨木舟上有電冰箱嗎?冷氣機要裝在哪裡?
真的希望:讀者和我不會是雞同鴨講,而能有心有戚戚焉的共鳴!
什麼是獨木舟?初學獨木舟者常被獨木舟到底是英文的「Kayak」或「Canoe」所困擾,從中文字面上來看獨木舟,顧名思義應該可以被定義成:「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使其漂浮在水面上,利用人力划行來作為水面上之交通工具。」從各地的演變來看歷史上,美洲地區的印地安人所發展出來的獨木舟,最符合「一根樹幹挖掘成船型」的定義。隨著地理環境就地取材和工藝技術之改進,若獨木舟並不侷限於一根獨木,而有利用拼板來改良,最具代表性的獨木舟是臺灣蘭嶼族人的「拼板舟」。若取材不局限於木材而採用獸皮來取代,那源自北極圈愛斯基摩人的「蒙皮舟」,就應該是屬於因地制宜的獨木舟。而太平洋島嶼民族波里尼西亞人所發展的、在挖空的獨木舟旁再加上一平衡木來平衡獨木舟,因而不會被風浪所傾覆,而能遠渡重洋,最後到達太平洋上各島嶼的這件歷史,應該就是人類利用獨木舟所完成的最偉大的航海成就。從活動用途的內容來看現代人的獨木舟活動,內容從輕鬆的湖泊划行;或是帶著釣竿划船離岸,在海上釣魚;或是沿岸航行、跨島冒險;或是激流水域裡享受浪來浪去之冒險刺激;或是水上長程航行競賽;或者效仿陸地上之背包客,打包行李上獨木舟,進行長達數十日的獨木舟溪谷、湖泊、海洋之長途旅行等,已經成為一項無水不能、無所不包的全民運動。從製造技術來看獨木舟之製造技術也進化到採用碳纖維或玻璃纖維之材質,船殼質地輕巧而堅固,而為了攜帶與搬運的考量也發展出摺疊式獨木舟和充氣式獨木舟,這樣帶著自己的船去環遊世界就不再只是個夢想。因此今日的獨木舟若依船型、依材質、依用途、依水域來做獨木舟的分類與定義,僅僅是代表不同切入點所看到的結果,真實的狀況往往相互交疊無法分割區別。若就諸多的文獻中採取以下這兩句話來區別Kayak 和 Canoe:Kayak:…,用一支長的船槳於艇的左右兩邊分別划水,…Canoe:….,最大的特點是使用單邊槳來划船,….那kayak 和Canoe的區別就只是在槳的不同,而不是船的不同了,筆者試著定義kayak 和Canoe如下:Kayak:採用單槳柄雙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Canoe:採用單槳柄單槳葉來划水前進的獨木舟在此定義下,中文的獨木舟不但是等同於Kayak 和 Canoe而無區別,也同時把雙邊雙槳倒退划行的西式划船(Rowing Boat)的船型給屏除在獨木舟的定義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