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陳朋友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我的大陳朋友
有一棵老樹,在大陳新村生活了許久,他看著好朋友阿友隨家人從大陳島搬遷至此,一家人在此落地生根,房屋建起來了、村莊人來人往,從大陳的飲食、宗教文化、生活習性,以及時間的變遷,老樹引領著我們認識他的大陳朋友。
創意與文化的結合, 可以讓在地鄉親更加珍愛自己的鄉土, 讓其他地區的朋友認識更豐富的鄉土文化。
花蓮除了擁有純淨的美,更是聚集豐富文化與自然生態特色。居住於此,何其幸福。
世界上有許多繪本,描述家鄉,述說文化,不僅以圖像虜獲國際目光,更藉由繪本故事感動人心。
作者簡介
張倍菁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因為對於教育有理念,而修習教育學程,並考取合格教師證。目前任職於出版公司童書組,認識世界更多優秀的兒童文學家及插畫家,期望以不同的方式將更多的生命體驗、美感經驗帶給孩子。
繪者簡介
江長芳
1997年開始正式進入插畫這個世界 2000年在英國的UCE取得插畫碩士,同年作品入選Image25/The Best of British Illustration ,作品並在英國巡迴展出一年 2002年於英國取得劍橋CELTA專業英語教師資格(Cambridge Certificat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 Adults) 2002年插畫作品印製於台北捷運儲值票上,並跟台灣各大出版社、報社、雜誌合作繪製插畫 2003年開始於聯合報繽紛版連載英國留學記專欄漫畫。 2005年開始在英國獨自進軍英國本地與國際插畫市場。 2006年開始與澳洲的經紀公司合作接案。 2007年開始接美國的案子。 2011年新增愛爾蘭的客戶。 繪畫風格詼諧,喜用活躍的線條及水彩表現。
個人網站: Shirley’s Illustrations www.shirleysillustrations.com
文字創作理念
民國44年,大陳義胞從大陳島渡海來台時,原以為不久即可重返大陳島,沒想到這麼一待,近六十個年頭就這樣過去了。大陳人隨著時光、環境的變遷有所改變,第二代的大陳人多背起行囊,離開故鄉去外地追求夢想,就像故事中的阿友(友,音「又」。在大陳人中是普遍的名字。);而第一代的大陳人至今多留在大陳村中,時間似乎在他們身上停止了流逝,但也見證了一切的變化,就像繪本中的主角——老樹。
大陳村雖屬眷村,但有其特殊的風貌,要全面勾勒出大陳豐富的全貌實在是很難。透過老樹的眼睛,一雙不動的眼睛,見證著六十個年頭的變動;透過老樹茂密的枝葉,代表依然存在的生命力;透過老樹穩固的根,象徵深厚的文化基礎。
對台北出生的我而言,花蓮很遠,眷村的記憶更遠,但有些東西,無論距離多遠、時間多長,只要願意親近,都能輕易讓人認同。即便今日大陳有很多文物慢慢消失、習俗漸漸簡化,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留存的文獻資料和鄉老們的記憶,緊緊把握往日單純的美好。雖然繪本是以花蓮大陳村為主題,但更希望能引起全台大陳義胞的記憶和共鳴。
繪圖創作理念
當初會一口答應接大陳這個案子,純粹是因為想嘗鮮、來個挑戰,長進一下。後來發現果然是個極大的挑戰啊,讓我的工作戰力發揮到極限中的極限。
在這個繪本的前製時期,我就親身體驗到政府出版品製程的許多挑戰,感謝聯經的夥伴們在前線打仗,盡量確保我們插畫家能夠無顧慮的專心畫圖。
最大的收穫,是惠鈴電話中那幾句珍貴的金玉良言,讓我受益良多。我也要感謝我的阿爹阿娘,坐在那邊讓我問東問西、從以前他們小時候廚房的擺設、器具長相,問到他們阿媽褲子、水桶、盆栽跟隔壁鄰居大門的顏色。
這本書能夠順利完成,真的是不容易。下次還會再跳火坑嗎?答案是一定的,因為有磨練絕對會有長進!
專家導讀
往昔生活的追憶
一
眾所周知,台灣是個由不同族群組成的移民社會。這些族群各有各的遷居理由,但遷居目標似乎只有一個——改善生活,即使政治因素也是如此。當年由於軍民總撤退行動,大陳島居民被迫遷移至台灣,部分被分送到花蓮地區,先被安排在不同國小居住,一年後新村落成,定名為「復興一村」,後改名為「大陳一村」。這本圖畫書便是藉由村中一棵老樹的自述,親「眼」見證大陳一村的人事物變遷。
堅守「立」場的老樹所見證的是從小在它身邊遊玩的阿友半生的故事。它記錄了阿友父母如何在既陌生又艱苦的環境奮鬥的經過,也敘述了大陳人的庶民生活習俗,如製作鰻鯗、嗆蟹、菜乾等、煮薑茶麵、薑汁飯、「燒庫屋」以及蓋他們的鄉土神阮弼真君廟。這一切都在強調大陳人在陌生的空間打拚時,依然沒有忘記維繫自己的傳統文化。新舊文化的衝擊與融合使得阿友必須再一次離開第二故鄉,開創另一人生。等年老返鄉養老,才與老樹重新在一起。
二
圖勝於文一向是圖畫書的基調,如果圖文並茂當然更理想。這本小書的文字雖然十分簡潔扼要,卻精準的勾勒出那個年代的悲歡離合,記錄了人在面臨一生中的重大變遷時,要如何取捨、如何自我調適,以適應新環境。與文字敘述搭配的簡單速寫式圖像讓讀者眼睛一亮,其筆觸頗能畫出阿友值得追憶的童年生活,與阿友年齡接近的讀者可能感觸更深。長壽的老樹默默無言,但見證的一切是島民生活的實錄。
由於這本圖畫書是公家出版品,講就考據,仔細翻閱,這本小書雖不能與歐美經典繪本比美,它的可讀性還是很高的,尤其更適合親子閱讀。文化工作是負責推廣文化工作者的主要工作。追溯往昔諸事,形之於圖文,告知後來者,為出版這本作品的目標之一。就全書的圖文架構來分析,上述的目標並不難達成,只是比例的多寡而已,關鍵在於推廣者的心態與用心程度。
張子樟
我的好朋友阿友每天下午會和一群朋友來找我玩。我喜歡他們在我身邊大聲說說笑笑、跑跑跳跳,這是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阿友六歲時,隨著爸爸媽媽從浙江大陳島搭軍艦過來。 他們從基隆港上岸,來到花蓮時,村子還是空蕩蕩的。借住在花蓮的小學一整年,等房舍搭建好,他們才搬進村子裡。 儘管大家離開故鄉,為了適應新的生活而過得很辛苦,還好他們總是懷抱著希望,在這兒紮根奮鬥。我原本很孤單,他們搬進來後,村子到處充滿了歡笑聲。 阿友的媽媽和鄰家太太們有雙巧手,她們會替荷包袋、頭巾、衣物縫製漂亮的花紋,也很會編織髮網。媽媽們有時也會去附近的學校宿舍收床單、被套及衣物,帶回家清洗以補貼家用。 村裡的爸爸們常懷念過去在家鄉出海捕魚的日子,現在為了嗷嗷待哺的一家子,只好去中橫公路當搬運工,或是去花蓮港當碼頭工人。 爸爸們可拼命的呢! 冬天風大,家家戶戶掛滿了鰻魚旗,季風姐姐一聞到魚香,就勤快地幫忙吹呀吹,非將鰻魚吹乾不可。阿友問媽媽:「為什麼我們不吃新鮮的鰻魚?」 媽媽說:「大陳人有食物時就要想法子保存起來。鰻魚成了鰻鯗、螃蟹做成了嗆蟹,這麼一來,就可以吃很久了!」 當鰻魚逐漸變成深咖啡色,就知道有好料要上場了。 阿友媽媽的拿手菜就是炒鰻魚干。只要有這道菜,阿友一定會多添一碗飯。看阿友吃得津津有味,害我忍不住嚥了幾次口水。有一回,阿友家添了個妹妹,梁大媽煮了薑茶麵、薑汁飯,還備了老酒,說要給阿友的媽媽補身子。 我又嚥了一回口水。 有陣子,阿友的孃孃看起來總是心事重重的。 那天,我看到阿友家準備了豪華的庫屋和各式各樣的供品,孃孃則神采奕奕地招呼著為她辦理「燒庫屋」的師父。 全村的人幾乎都來幫忙,大家就像在辦喜事般,熱鬧地吆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