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失眠
本書匯集了自先秦時期以來的歷代中醫文獻中記載失眠病證的精華。
內容包括病因、發病機制、分類、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中醫學對失眠病證的認識、辨證論治和與失眠病證有關的心髒的生理功能、治療原則、現代中醫治療舉例、病證專方專藥、著名老中醫經驗舉例、名醫驗方案析(方名、適應證、病案舉例、方解、案析)、失眠病證的單味藥治療、復方治療、古方(藥物組成、方義、加減、療效觀察)、中成藥及中藥新劑型治療;針灸、推拿療法、護理及其他治療失眠病證的方法。
本書對歷代失眠病證的精華進行了系統新編,具備了實用與文獻資料收集的雙重作用,適合專科醫師和中醫文獻研究者閱讀參考。
上篇 失眠病證學術源流
第1章 失眠病名源流概述
第一節 失眠病證相關病名的歷史沿革
一、先秦至三國時期的醫學文獻
二、晉唐五代時期的醫學文獻
三、宋遼金元時期的醫學文獻
四、明清時期的醫學文獻
第二節 失眠病證相關病名的名義考辨
一、目不瞑
二、不得眠和失眠
三、不得睡
四、不得臥
五、不寐
第2章 失眠病證的病因病機源流概述
第一節 《黃帝內經》陽不入陰理論的確立
第二節 漢唐時期神志主導睡眠理論的發揮
第三節 宋元時期髒腑重心的變化
一、對肝脾腎的重視
二、受雜病病因病機學說的影響
三、病因分類與病機發揮
第四節 明清以來病因病機認識的多元化
一、對傳統病因病機理論的傳承與發展
二、睡眠為腦所主病因病機理論的出現
三、現代認識的綜合融化
第3章 失眠病證的辨證論治源流概述
第一節 辨證分型體系的發展
一、《諸病源候論》標志著分型體系的初步確立
二、《儒門事親》成為失眠獨立病證體系的肇始
三、明代以後辨證分型的系統化
第二節 辨證規律的認識
一、病證特點的認識
二、辨證方法的認識
第4章 失眠病證治法與方藥的發展
第一節 治法的發展
第二節 治方與用藥的發展
一、晉唐時期處方用藥的發展
二、宋元時期處方用藥的發展
三、明代處方用藥的發展
四、清代處方用藥的發展
第5章 失眠病證的其他療法與預防調護源流概述
第一節 針灸療法
第二節 心理、精神療法
第三節 飲食療法
第四節 外治療法
第五節 其他療法與預防調護
第6章 失眠病證若干問題的思考
第一節 “胃不和則臥不安”辨義
一、胃不和之“不得臥”辨義
二、“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辨析
第二節 關于膽型失眠
一、失眠證型的變化與膽型失眠的記載
二、關于膽型失眠病機的認識
第三節 血瘀型失眠源起與發展
第四節 關于營衛陰陽、心神、魂魄、腦髓理論的思考
一、理論的源起與發展
二、關于幾種理論的思考
第五節 宗營衛睡眠理論,失眠當重陽明、少陰
中篇 失眠病證文獻研究
第7章 先秦至三國時期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第8章 晉唐五代時期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第9章 宋遼金元時期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第10章 明代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第11章 明代及民國時期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第12章 現代對失眠病證的認識
下篇 失眠病證名家醫家評析
第13章 清代以前醫家醫案選析
第14章 清代醫家醫案選析
第15章 近現代醫家醫案選析
參考文獻
中醫藥學被世人稱為整體醫學,具有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體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歷經數千年而葆其青春,始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天人相應、辨證論治、形神一體是其獨特理論的淵藪,豐厚、鮮活的臨證經驗與治療疑難重癥的顯著療效是其堅實的根基,還有歷代醫家的傳承與代有拓新,是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歷代先賢的深切感悟和卓識新知,求證詮釋著這一博大精深的理論與實踐,不斷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時代特征。
有著悠久歷史的中醫學之所以能得以傳承與發展,全賴文獻的承載與傳播。縱覽歷代中醫文獻,其中既有對前人學術的繼承,又有時人對中醫學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因此,無論繼承、驗證還是創新,文獻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要發展中醫學,不但要重視古代文獻的研究,對于當代醫家的研究成果也要進行及時的整理與總結,這樣才可能在更高的層面取得新成果。毋庸置疑,充分佔有本底資料,對基礎研究的設計、觀察總結至關重要。尤其在今天,中醫藥學面對高度非線性研究對象而預期達到相對論的整合效應,對于文獻學與史學的學習與運用將成為教師、醫師與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切切不可忽視。
嚴季瀾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醫內科臨床文獻的研究,將文獻研究作為服務臨床的重要工具,矢志不移,精勤不輟。《心系病證醫家臨證精華》的付梓,是他和他的研究生及課題組同事多年來辛勤研究的結晶。可以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心作為五髒系統的重要髒器,歷代醫家對于心系病證的認識極為豐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診療經驗。然而如何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擷其精華.闡其要旨,對于許多中醫臨床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該叢書將心系病證的古今文獻資料匯于一帙,在全面搜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以“辨章學術,考撓源奏”的文獻學方法為主,對相關材料進行深人的分析研究,系統闡述心系病證各個歷史階段的學術發展特點,並從中醫學發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學術發展與中醫學理論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刻揭示心系病證的學術發展源流,同時對現代醫家診治心系病證的經驗也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整理。該叢書全面反映了古今中醫學家診治心系病證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對于當前提高心系病證的診治水平和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叢書的問世,意義殊深。
叢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學術源流探討、文獻研究和醫案評析三大部分,學術源流探討分別以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治法方藥、其他療法與預防調護等為綱,以歷史年代的發展演進為目,縱論各個病證的學術發展概況,條分縷析,綱舉目張,並對某些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文獻研究則以歷史發展為主線,用斷代史的方法,分別對先秦兩漢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代、清代至民國時期及現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醫學發展特點、心系病證相關理論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概括與分析,重點研究剖析了各個歷史時期與心系病證相關的重要的醫學文獻,博覽約取,薈萃其精。醫案評析則舉以歷代名家驗案,結合書中文獻研究的成果,對各醫家的辨治思路、遣方用藥予以畫龍點楮式的評析,可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
“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該叢書貫古融今,博采眾長,既宗古訓,又弘新意,實為中醫臨證之“門徑”與“舟揖”,值此叢書付梓之際,謹志數語,爰以為序。
王永炎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