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視界:穿越印度、古巴、中東迷霧,打開被主流媒體遮蔽的國際觀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顛覆視界:穿越印度、古巴、中東迷霧,打開被主流媒體遮蔽的國際觀
被遮蔽的台灣人,你只有被遮蔽的國際觀!
一百多張媲美《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業照片,
打開你被主流媒體遮蔽已久的雙眼。
要拓展台灣人的國際視野,需要的是直接的震撼,不是溫柔的呼喚。
台灣人眼中的「老外」,其實只有「白人」,而且還是居住在北美洲與歐洲的白人。即使是融合西班牙與美洲文化的拉丁美洲白人,在台灣人眼中,也只有橫行在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毒梟,以及威風八面的巴西足球隊。
對台灣人而言,其他地區的人們大多是落後、貧窮、甚至骯髒的。
台灣人的視野,到底被什麼給遮蔽了?
在歐美主流媒體塑造的層層迷霧下,這世上有三個地區,長期被台灣人誤解:
一想到印度,直覺反應就是貧窮、落後、性侵與不平等,卻完全忽視這個國家正在進行的對外開放強化製造業政策,未來會對台灣的產業結構造成多大的衝擊。而台北女性在夜店被「撿屍」的機率,其實遠高於外國遊客在印度被強暴的機率。
一想到古巴,除了令人欽佩的棒球實力,就是停留在革命與共產的年代、雪茄與卡斯楚。其實,我們完全不知道,古巴和台灣在各方面都有著令人訝異的相似性。而它令人羨慕的免費醫療與教育制度、糧食革命與能源革命,更是深受國際肯定,堪稱全球永續治理的典範。
一想到中東,除了永不止息的戰火,就是四處亂竄的恐怖份子。然而,這個地方有著非常和善的人民,他們樂善好施、善待外邦。而伊斯蘭教義中的「聖戰」(Jihad),真正的意義是與自己內心的私慾作戰,並不是發動恐怖攻擊。
作者身兼攝影愛好者與國際觀察者,透過理性的分析、感性的鏡頭,帶領讀者深入這三個地區。藉由媲美《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業攝影,以及深入淺出的國際政治分析,長期被弱智媒體遮蔽雙眼的台灣人將會發現,這些地區不但有著遠比歐美社會更良好的治安以及更和善的人民,未來的動態更有可能牽動亞洲與世界格局,進而對台灣的未來發展帶來嶄新的啟示。
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可以激發出更多同理心與反省;而這當中,有我們需要省思的,也有我們需要學習的。
【特別收錄】人手一機的年代,關於攝影,你不可不知的眉眉角角。
名人推薦
東吳政治系教授 劉必榮
三立《消失的國界》主持人 李天怡 專業推薦
作者簡介
林志昊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士,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研究所時期專攻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曾任財經媒體文字記者,現於外商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投資企劃與媒體公關,學經歷遍及新聞、政治、中國外交、國際關係、資產管理。平日熱愛攝影、旅遊、羽球與閱讀,持續關注國際關係、資源分配、糧食正義、公民意識等議題。
2011年,他與劉必榮教授合作出版了《世界地圖就是你的財富版圖:掌握國際觀,獲利更可觀》。此書榮登「2011年博客來商業理財類Top50」暢銷書,同時也是「博客來高中生書店Top20暢銷書」。另著有《環印度洋大商機:跟著強權投資新市場》。
身為攝影愛好者與國際觀察者,影像與文字對他有著互補的魔力。他認為:「文字可以補充影像闕漏的訊息,影像更可以強化文字無法描繪的真實體驗。但是,要怎麼拍攝才能不致落入一般旅遊雜記的俗套呢?我也必須鍛鍊自己的觀察力,甚至提升相關知識背景,才能帶領大家在國外看到平常台灣看不到、甚至接觸不到的事物。」
也因此,有了他的第三本著作《顛覆視界》。
推薦序:看世界的第六種方法 劉必榮
寫在前面:被遮蔽的台灣人
印度――驚奇繽紛又對比強烈的彩色國度
印度=咖哩、瑜伽、寶萊塢?
西方媒體塑造了台灣對印度的認知
印度社會對女性「不公」的原因
你不知道的印度=你不知道的台灣
再過不到一個世代,亞洲就變了
【穿越鏡頭的感動】
恆河畔的生命震撼
烏煙瘴氣與繽紛亮麗
總在孩子的眼神中找到新世界
殖民風情是什麼?
斷垣殘壁中尋找生命力
泰姬瑪哈的夢幻與真實
寶萊塢的華麗與殘酷
求解脫?求真理?
印度男與女
古巴――強權夾縫中淬煉出的意志之國
古巴與台灣的交集:棒球?
台灣與古巴:相同背景,兩種命運
教科書不寫、媒體也不報的美古恩仇錄
一國兩幣:古巴特色能維繫多久?
美古探戈曲終人未散
當革命成為一種消費:切•格瓦拉是喜是悲?
古巴模式:台灣未來的發展藍圖?
【穿越鏡頭的感動】
音樂與舞蹈
老爺車博物館
革命之城哈瓦那
蘭姆、雪茄與殖民悲歌
殖民經濟下的南方風情
轉角遇到海明威
連巨人都不敢招惹的硬頸精神
中東――長期被扭曲誤解的伊斯蘭文化
誰的言論自由?誰是恐怖份子?
穆斯林是全球未來新增人口主力
英美外交政策造成今日中東的衝突
伊斯蘭國象徵西方國家的中東治理崩毀
和善的穆斯林
被誤解的「聖戰」
【穿越鏡頭的感動】
笑容隨處可見
鄂圖曼的榮耀黃昏
伊斯蘭建築經典
在小亞細亞尋找羅馬
歐亞交界的帝國風華
歐洲最佳旅遊國度?
所謂的「北非風情」
羅馬帝國在北非
迦太基,消失的榮耀
撒哈拉沙漠的阻礙
法老面前,穆罕默德先靠邊?
尼羅河之夢
特別收錄:關於攝影,你不可不知的眉角
數位攝影時代――我們要開發的不是器材,而是大腦
數位盲從時代――你看到什麼,取決於內心,不是雙眼
攝影之眼――攝影是主動看見別人,不是巴望被看見
小確幸的攝影風格――網路世界成為失意人與空想者的流連之地
鬧中取靜――拒絕被外人引導攝影視野
攝影禮節――別在拍攝過程中成為他人的負擔
用攝影說故事――充實知識,才能創造別人拍不出的題材
寫在前面:被遮蔽的台灣人 無庸置疑,我們生活在資訊最開放的時代。 但無可否認,我們也生活在視野最封閉的時代。 這種情形,在台灣尤其明顯。 我們擁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新聞頻道,但媒體報導的訊息卻被大陸遊客譏為「地方新聞」。我們號稱擁有跟世界接軌的資訊環境,但走入書店,最大宗的語言工具書只有英語和日語。更不用說電子媒體就算報導國際新聞,多數也只集中在社會事件;不但沒有讓觀眾從中獲得新知,更沒有讓民眾的生活品質與視野獲得等量提升。 相關的批評所在多有,但那些贅言片語並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如果說,今日台灣人缺乏國際觀的現實都是媒體造就的,也未免太高估媒體的影響力,並低估了自己的學習力與判斷力。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來台灣終於有了一些分析國際新聞與國際事件的特別節目。這些節目之所以特別,除了主持人的資歷與功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適當的剪接與說明,他們在節目中傳遞出來的訊息竟能引起眾人討論。可見對國人來說,缺乏的不是學習能力,更不是學習動機,而是學習管道;或者說,雖然有了這樣的管道,但是目前在社會上都還「不成氣候」。 在一個號稱資訊開放的社會中,「缺乏學習管道」這幾個字聽起來多麼反諷! 但反過來看,如果有了管道,卻還不成氣候,原因就值得玩味了。 過去三年內,我曾寫過兩本書。一本是探討如何從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掌握投資機會;另一本是以中國和美國的競合為主軸,把焦點放在環印度洋周邊的發展與投資契機。這兩本書的共同主軸是:大國之間的地緣競爭,會改變自身與周邊國家的投資關係。前一本書較偏重一般概念的敘述,特色是簡單易懂;第二本則聚焦在單一地區的成因與分析,特色是深入多元。然而,根據實際的統計,前者有幸成為暢銷書,後者的銷售量卻遠遠無法跟前者相比。可見雖然是同一位作者、同一家出版社,即使是同樣的主題,但只要內容談得再深入一點,就會面臨市場的嚴重挑戰。 都是媒體的錯? 我相信,若不是有一種一成不變或根深柢固的印象,這種落差不會出現。這也代表著,對於「國際觀」這種事,台灣讀者需要的是觀念上被震撼、被顛覆的「刺激」,而不是在知識上被開拓,或是被嚴肅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