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7月

一九八四

作者:[英]喬治‧奧威爾(Orwell,G.)
出版社:上海譯文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03日
ISBN:9787532745401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15元

★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 喬治‧奧威爾(1903—1950)是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著名的英語文體家。 《一九八四》(1949)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最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已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奧威爾式”(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詞匯,不斷出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家影響之深遠。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國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聞目睹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尖銳的沖突。與絕大多數英國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傾向悲慘的印度人民一邊。少年時代,奧威爾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頓中學。後來被派到緬甸任警察,他卻站在了苦役犯的一邊。30年代,他參加西班牙內戰,因屬托派而遭排擠,回國後卻又被劃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國。二戰中,他在英國廣播公司從事反法西斯宣傳工作。1950年,死于纏綿數年的肺病,年僅47歲。

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四八年寫作《一九八四》之前,在英國是一個貧病交迫、沒有多大名氣的作家。《一九八四》雖在他一九五。年患肺病去世前不久出版,但他已看不到它後來在文壇引起的轟動為他帶來的榮譽了︰不僅是作為一個獨具風格的小說家,而且是作為一個頗有遠見卓識的政治預言家。從此,他的名字在英語文學史上佔有了重要的獨特地位,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收進了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地出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的筆下,這在其他作家身上是很罕見的,如果不是絕無僅有的話。 那麼,奧威爾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作家,他的傳世之作《一九八四》究竟又是怎樣的一部作品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最好是從奧威爾不是什麼,或者《一九八四》不是什麼說起。這也許對我們正確理解他和他的作品更有幫助。 首先必須指出.奧威爾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所謂反共作家,《一九八四》也不是簡單的所謂反蘇作品。正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研究系漢學教授、著名評論家西蒙‧黎斯一九八三年的一篇論文《奧威爾︰政治的恐怖》中所指出的,“許多讀者從《讀者文摘》編輯的角度來看待奧威爾︰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們只保留《一九八四》,然後把它斷章取義,硬把它貶低為一本反共的小冊子。他們為著自己的方便,視而不見奧威爾反極權主義斗爭的動力是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因此,在黎斯看來,奧威爾首先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其次是一個反極權主義者,而他的“反極權主義的斗爭是他的社會主義信念的必然結果。他相信,只有擊敗極權主義,社會主義才有可能勝利”。《一九八四》與其說是一部影射蘇聯的反共小說,毋寧更透徹地說,是反極權主義的預言。但是無論信奉社會主義或者反對極權主義,奧威爾都是在他生涯較晚的時候才走到這一步的。 奧威爾出身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生活並不寬裕。他父親供職于印度的英國殖民地政府,作為一個下級官員,無力供養兒子回國進貴族子弟學校上學。奧威爾只是靠成績優異,才免費進了一所二流的寄宿學校聖塞浦里安,後來又靠成績優異考取了獎學金,進了英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但是他以一個窮學生的身份,在那里先是受到校長的歧視,稍長後又與那里的貴族子弟格格不入。畢業後他一無上層社會關系,二無家庭經濟支援,上不起大學,只好遠走緬甸,為帝國警察部隊效力,但殖民地下級官員的生活對他來說同樣還是格格不入。盡管有這樣的背景,用奧威爾自己的話來說,“我經受了貧困的生活和失敗的感覺。這增加了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但是他畢竟受了英國傳統的教育,因此從立場上和思想上,多少在開始的時候,是非常非政治性的。例如他寫的《緬甸歲月》,背景是殖民地社會,他對英國人和緬甸人都一視同仁,無分軒輊。這使人想起了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福斯特就說過,“大多數印度人,就像大多數英國人一樣,都是狗屎。” ……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