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的藥不用吃!:藥物副作用更是疾病的來源! | 維持健康的好方法 - 2024年11月

九成的藥不用吃!:藥物副作用更是疾病的來源!

作者:松田史彥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23日
ISBN:9789579528573
語言:繁體中文

  ▐ 全日本首創「停藥專科門診」,破除好醫生、好病人迷思!

  日本醫療現況被冠上「藥罐子醫療」輕蔑之詞,而健保醫療給付居高不下的台灣,用藥浮濫的處境和日本不遑多讓。看完醫生就要領藥吃,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尤其上了年紀以後,身體稍有不適,就被開出大量的藥物,而且,總有遵循醫囑按時吃藥才是好病人的迷思,吃藥得一直吃到死為止。不禁令人質疑,這樣的醫療方式到底對不對?

  受正統西醫教育的本書作者松田史彥,深刻反省自己身為醫生的職責與醫療的意義,他認為現代的社會壓力處境和不良生活習慣、環境汚染,造成過敏性疾病、免疫異常疾病、癌症、心理疾病等罹病人口爆増,而現代醫學的功能不足,以及對這些病症的不當治療,於是又衍生出更多的藥害和醫原病,這些才是最大的醫療亂源。

  因此,作者早在二○○七年,毅然成立了全日本首創的「停藥專科門診」(減藥、斷藥)」,從事其他醫生不願為患者做的減藥、停藥、排藥毒的診療服務。這十年來,他指導無數受藥害所苦的患者,從他們身上體悟到的事實是:「藥物的副作用是治不好疾病的大根源!」「世界上沒有要吃一輩子的藥!」

  許多人會強烈質疑:「不開藥的醫生,還算是醫生嗎?」松田史彥一語道破醫生的價值與藥物的定位,他認為:所謂的醫生是引導患者改變生活習慣、調整生活作息,使人體「自癒力」充分發揮的指導者,而藥物充其量只是醫療上救急的輔助品而已,所以,真正幫助我們恢復健康的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自癒力」。

  ▐ 九成藥,幾乎不用吃!問題出在:健檢標準嚴苛、藥物副作用、新藥創新疾病

  「膽固醇稍微高了一點!先吃藥吧!」「血糖值很高!是糖尿病沒錯,先吃降血糖的藥!」「睡不著?先開點安眠藥來吃!」;反之,當醫生只說:「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絕大多數的病人都相當錯愕,甚至還主動要求醫生開藥。

  本書作者歸納了絕大多數的藥物為什麼可以不用吃的三大理由:

  第一個理由→ 健檢數值造就了假病人。很多人明明沒有生病,卻被診斷為病人,尤其以三高疾病最多,像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檢驗項目,因為標準值訂得太過嚴苛,使得「假病人」的人數暴增,而且這些人都在吃也許用不著吃的藥。想知道血壓的作用何在、糖化血色素多少才合理、為什麼更年期婦女膽固醇會升高,作者都有詳盡剖析。

  第二個理由→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藥極必反」,藥物副作用是如假包換的真疾病。因為所有的藥物就是毒,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會讓身體產生新的疾病,這些新疾病就被冠上「副作用」的名稱與服藥的人為伍,尤其是經年累月服藥的人,更容易出現副作用。例如靠藥物降膽固醇,反而會造成肌肉病變、肝臟損傷、憂鬱症、癌症等許多疾病增加。治療骨質疏鬆藥物會造成大腿骨折、下顎骨斷裂,甚至有致癌風險。此外,諸如一般人就診時常會被開到的降血壓藥、降血糖藥、消化道潰瘍治療藥物、解熱鎮痛劑、過敏藥物、骨質疏鬆藥物、安眠藥、類固醇、發展遲緩孩童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等藥物,真正的機制與副作用,也有詳盡的說明。

  第三個理由→新藥開發所創造的新疾病。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怪異現象,當我們周遭突然出現○○症候群、○○病等新病名,電視開始熱播某種新藥剛好可以治這些新的疾病,而也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得了這些新的疾病,恰巧就配合這些新藥的推出。

  ▐ 「識藥毒性」是減藥、停藥、一輩子不吃藥的基本功

  他所開設的「停藥專科門診」,首要目的在於解救多重用藥或過度用藥的高齡銀髮族、長期服用精神藥物的身心患者,以及長期使用抗過敏或類固醇藥物的病人,因為這些病人不論是用藥量或者是服藥時間,都遠比其他疾病還藥多,甚至吃了這些藥根本是治標不治本,還會造成病情加重。

  作者並沒有全盤否定藥物的想法,只是想提醒藥吃多了可能飽受副作用之苦,吃越久副作用出現的機率就越高,不得不審慎。因此,作者在本書針對「隨手可及的成藥」、「用藥過度」、「長期用藥」、「吃藥才安心」的讀者,貼心用兩大章節分別例舉了「好轉了就可以停藥的疾病」,以及「就算醫生說要吃一輩子的藥,也可以慢慢停藥的疾病」等,做詳細說明。

  作者尤其要提醒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西藥原料絕大多數都來自石油,那種藥物當然是毒藥!書中援引大量的醫療數據、臨床統計和研究,佐證「藥即是毒」、「不輕易用藥」的主張其來有自,對於現代醫療「為了賣藥而製造疾病需求」的商業操作毫不忌諱地加以批判,更明指醫療造成的「醫原病」,才是造成人類死亡原因第一位的真兇。

  ▐停藥比吃藥更難!但是,世界上也沒有要吃一輩子的藥吧?!

  醫療行為的用藥風險始終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不吃藥,後果不堪設想。」諸如此類的催眠暗示實在太強了,讓患者產生的不安感和恐懼心理遠遠凌駕在「應該停藥」之上,導致停藥變成一件艱鉅的任務。話說回來,能夠一步一步減藥,降低服藥劑量,直到停藥不再吃藥,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作者列舉了高血壓、糖尿病、靠類固醇控制的慢性病患,以及失眠、發展遲緩等精神疾病患者,這些人不是被醫生告誡必須吃一輩子的藥,就是藥物成癮斷不了,在潛意識之中讓藥魔給箝制住,也因此必須更加小心且按步就班地遵循減藥、停藥指導,才能順利熬過減藥後的病情反彈等種種風暴。

  在書中,作者松田史彥醫生以最難停藥的精神疾病藥物為例,說明成功停藥的六個注意重點。

  第一個重點→ 得到家人、同事的理解與支持:盡可能向家人、同事表明自己正在斷藥,告訴他們藥的種類以及可能出現的戒斷症狀等等,事先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第二個重點→ 視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劑量、服用期間進行減藥計畫:正在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是哪一種?服用一種藥物還是多劑併用?服用劑量是多少?服用多久了?不同的患者就有不同的答案,減藥對策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第三個重點→ 替代療法、輔助療法並用:作者併用輔助療法可以舒緩患者減藥過程中的不適,因此補充營養補充品、音樂心理療法、腸心心理療法、矢追過敏治療法、針灸治療、氣功療法、能量點徒手療法,以及服用中醫藥等來調理患者的心靈和身體,證實已有很好的效果。另外,患者本身也要進行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以及半身浴等生活型態的改善。

  第四個重點→ 降低恐懼感和不安感:作者發現恐懼感和不安感越強烈的患者,為了消除內心不安拚命找資料的患者,戒斷症狀有增強、放大的傾向。提供心理治療和心理諮商,同樣也是輔助療法的一種。

  第五個重點→ 停藥後的精神支持:如果導致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原因,出在家人和人際關係,就算停藥後,問題也可能依然存在。只要不把這個根本原因解決掉,患者就有可能重新加入服藥的行列。進行心理治療是必要的,從精神方面給予支持,停藥後的人生變得更美好。

  第六個重點→ 認識迴藥反應(Flash back):在完全停藥以後,未必能夠就此安心。有些人在停止用藥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突然出現過去服藥時的幻覺現象,導致情緒出現恐懼、不安,身體也出現不適症狀,可以把它當成另一種身體將藥物排出體外的方式,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其實是件值得高興的事。迴藥反應出現好幾次也無所謂,因為這樣體內也將會越來越乾淨。

本書特色    

  (一)不是教你不吃藥!但先釐清自己是不是:健檢數據病人、副作用真病人、新藥物的假病人?

  要想真正擺脫藥物的控制,必須以知識力為後盾,不被媒體和有心人操弄。本書直言不諱地公開當今醫療現況不能說的秘密,像是:健檢數值訂得太過嚴苛,造就了假病人,尤其是我們熟知的三高疾病;幾乎所有的藥物都有副作用,副作用成了真疾病;以及新藥開發所創造的新疾病,尤其憂鬱症被形容是心靈感冒,其實暗藏著製藥廠商的廣告宣傳。還有很多都是連醫師都很難察覺的「造病法則,讓許多人成了不明不白地成了「藥罐子」。

  (二)藥不只「治病」,也會「致病」!用藥過度只是現代不當醫療冰山的一角

  作者大膽直言,日本隱藏版死亡原因的第一名,是醫療造成的。治療的真義在於「排毒不吃毒」,但醫療現場的許多過度用藥、多重用藥、藥物副作用層出不窮,從抗生素製造出超級細菌、膽固醇藥物造成肌肉病變到精神疾病、骨鬆藥物只會讓大腿骨更容易骨折、降血壓藥會吃出腦梗塞、類固醇竟引起久咳不癒、安眠藥的成癮性會導致阿茲海默症、治療過動症藥物讓孩子變成了活死人……。用藥過度只是現代不當醫療冰山的一角。

  (三)疾病不必靠藥醫!「停藥專科」與「替代療法」將是醫療體系的必然存在

  患者真正期盼的是一份安全感,如今,藥物不見得是患者獲取安全感的手段了。作者首創全日本的「停藥門診」,戒的就是醫生的處方藥物,很大膽也很冒險,但她絕不會是孤軍奮戰的一員。作者主張,醫療的本質必須從指導病人正確飲食與生活作息著手,因此他只不過回到當醫生的原點如此而已。

  也因此,傳統的中醫藥、針灸、氣功、斷藥指導、矢追衝擊療法、温熱療法、營養治療等等,運用統合醫療,全面性的支持身體自癒能力發揮作用。相信不久的將來,「停藥專科」與「替代療法」將是醫療體系的必然存在。

  (四)好好過生活!這就是最好的自我減藥、停藥療法,更是健康生活的真諦

  台灣的醫療過度與藥物濫用問題比起日本有過之無不及,大眾必須要對自己的病痛負起責任,從根本調整自己的心態、觀念和生活,而不是把健康問題丟給醫生,然後大把大把的藥物往肚子裡吞,天真地認為可以就此治好身心病痛。本書可說是良心衛教,能給予一般民眾乃至醫療從業者很大的省思空間。換言之,想要減藥、停藥成功,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紓壓、心靈充電等持之以恆的自我照顧才是成敗關鍵。

作者簡介

松田史彥

  ●1962年出生於熊本縣。

  ●1987年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畢業,同年進入熊本大學醫學部麻醉科,之後轉至該大學第2內科。1997年至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附屬東洋醫學研究所任職,開始接觸東洋醫學及中醫藥。

  ●自2000年起至2003年,於熊本紅十字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擔任中醫藥專科門診醫生,2002年至2012年期間,於NTT西日本九州醫院(現為熊本森都綜合醫院)擔任中醫藥專科門診醫生。

  ●2017年5月起擔任「醫療法人社團東醫會松田醫院和漢堂」院長,以「松田醫院」為起點,實踐21世紀的醫療願景,每日協助民眾因應過敏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精神疾病等劇增的現代病困擾。

  ●讓患者了解「病由心生」的疾病本質,同時也將身體的運作,維生素、礦物質等基本營養素的重要性傳達給患者知悉。在協助患者減藥、停藥的過程中,除了給予指導以外,也視個人狀況同時並用心理療法、中醫藥、針灸、飲食療法、矢追過敏療法等各種輔助及替代療法,實踐整合醫療。

  ●松田醫院和漢堂 網站 www.matsudaclinic.com/

譯者簡介

林雅惠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譯作內容廣泛,為資深日文譯者。
  •譯有《天氣痛:都是自律神經惹的禍》等暢銷書。

 

推薦序     用藥救急,用「心」治病 楊紹民
推薦序     天啊!九成藥不用吃! 羅仕寬  
前 言    吃了藥健康卻變差的惡性循環,該踩剎車了!

第1章    藥致病——吃藥前,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1.你真的需要吃那顆藥嗎?
2.高血壓是標準值製造出來的疾病?
3.高血壓是疾病嗎?
4.血糖值稍微偏高也不是問題
5.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檢測值高一點也無妨
6.為什麼憂鬱症患者的人數突然暴增?
7.近六十年來,精神醫學製造出超過三百種的精神病
8.投藥數量增加,引起副作用的機率必然增加

第2章  是人吃藥,還是藥吃人?——大有問題的藥物副作用
1.抗生素是緊要關頭才拿出來的王牌
2.大部分的人可以不必吃膽固醇藥
3.隱藏著讓骨骼變脆弱風險的骨質疏鬆症藥物
4.消化道潰瘍治療藥物以不長期服用為原則
5.吃了解熱鎮痛劑,病程拖更久
6.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關鍵在於恢復腸道健康
7.化療藥物的真相
8.如何善用市售的成藥?

第3章  從減藥到停藥——世上沒有必須吃一輩子的藥
1.你已經出現「降血壓藥依賴症」了嗎?
2.神效難以持續的「類固醇仙丹」
3.大部分的降血糖藥物,自血糖得到控制的那一刻起即可減藥
4.不要輕言使用安眠藥
5.讓發展遲緩的孩子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以嗎?
6.抗精神病藥物的停藥原則

第4章 不再需「藥」 「停藥診療科」的挑戰——整合應用替代療法,改善體質健康
1.「隱形的死因」第一名竟然是醫療?!
2.「不用毒排毒」才是治療的極致
a.對策1  改善腸道菌叢
b.對策2  改善扁桃腺、上咽喉、鼻竇所在的口腔環境
c.策略3  改善營養狀態
d.策略4  改善骨骼和肌肉的狀態
e.策略5  排除體內的化學物質、有害金屬等
f.策略6  避免接觸電磁波、靜電
g.策略7  預防及治療微生物感染
h.策略8  維持體溫,提升免疫力
i.策略9  改變心靈,調整心態
3.替代療法面面觀
4.【中醫藥】
5.【針灸】
6.【矢追過敏療法】
7.【咽喉擦抹療法】
8.【三井溫熱療法】
9.【營養療法】
10.【音樂心理療法(Platonic Counselling)】
11.【腸心治療】
12.【能量點徒手療法】
13.【氣功、能量療法】
14.【音樂波動共振床】

第5章 自己也辦得到的「停藥科」——不用藥也能安心的日常建議
1.沒有非做健康檢查不可的道理
2.對於疫苗接種,民眾只有願不願意的權利,沒有必須接受的義務
3.「健康魔人」都不是健康的人
4.自我照顧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勉強」
a.飲食療法(少食療法 +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 調整飲食順序 )
b.洗鼻子和音節臉部操可以使鼻子順暢   遠離電磁波的發生源
c.良好通風帶來室內好空氣  泡半身浴 + 穿兩雙襪有助改善寒冷體質
d.養成每天步行二十~三十分鐘的習慣    利用水瓶操消除肩膀痠痛
e.利用頭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藉由文字療癒心靈(書香療法)
f.母嬰的自我照顧
5.依賴藥物的心靈
6.為什麼「病由心生」?

終章 對今後醫療的七項建言

結語 醫院理應是能量補給站

前言

吃了藥健康卻變差的惡性循環,該踩剎車了!

  大約是六年前的事,當時筆者在熊本縣熊本市的松田醫院和漢堂擔任院長,開設了全日本……不,應該說是全世界第一個「停藥診療科」。

  還記得那是一個午後,我一個人在診療室因為某些現象陷入了長考。

  「那位患者的憂鬱症為什麼一直不見好轉?」

  「這位患者從小就和過敏性皮膚炎奮戰,為什麼治療了那麼久還是好不了?」
    
  當時我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治療瓶頸,不論醫病雙方再怎麼拼命努力治療,依然是效果不彰。正當百思不得其解時,忽然閃過了一個念頭。

  「難道是藥吃太多的緣故?藥物反而成了治療的阻力?既然如此,那就停止吃藥吧,停止吃藥……停藥診療科!」

  這就是治病不用藥、看病不吃藥的開端。從那時候開始,我一面協助求診者減少多餘沒有必要的用藥劑量,幫助他們停藥、斷藥,同時併用中醫藥等輔助與替代醫療,嘗試藥物以外的方法替患者找回真正的健康直到今天。
    
  話說回來,原本是為了醫病治病的藥物,反而成了醫療阻力,這是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無非是絕大多數的藥都是不存在於自然界,也不存在於我們體內的化合物,對人類的身體來說,本來就是不相融的外來物。也就是說,所有的藥基本上都是毒,只是,這個毒有其存在的必要。該如何善用藥物是醫師和患者雙方必須共同合作的任務,不是嗎?
    
  因此,我從來沒有否定藥物的想法,需要用藥的時候就一定要用藥。譬如說遇到緊急狀況,患者突發劇痛或疼痛嚴重時,立即給予藥物治療,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讓本人比較舒服,所以,我贊成針對緩解症狀用藥,很多時候都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效果。誠如上述救急用藥、服藥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應該說是必需的措施。
    
  不過,假如是慢性的身體不適或是稍微感到不舒服就吃藥,甚至還特意長期服用的話,就要考慮一下了,畢竟對人類的身體來說,藥物本來就是不熟悉的外來物,而且藥物進入人體發揮效應時,它的作用是全身性的,絕不會只針對特定的部位,因此,很可能引發其他不適。
    
  此外,多種藥物併用也是一大隱憂。因為投藥的效果不如預期,所以就增加藥物的種類和劑量,這樣的做法只會導致我們稱之為副作用的其他新病症出現,對恢復健康來說,這不是阻礙,甚麼才是阻礙呢?我決不是鼓吹盲目的停藥、不吃藥,每一位病患都應該有選擇吃藥或不吃藥的權利,今天的問題在於可供本人做出選擇的資訊是否充分足夠。我希望讀者在服藥之前,能夠聽取藥物的正面作用,同時也要了解藥物的副作用等不良反應的一面,最後由自己做出服用或不服用的決定,醫生徹頭徹尾都只是擔任建議者的角色而已。不過,我個人的感想是和藥物有關的負面資訊,比方說副作用等等,實在是少如鳳毛鱗爪。
    
  應該也有很多人意識到「是藥三分毒」這句話確實不假,一方面是因為日本醫療被詬病為「藥罐子醫療」由來已久,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民眾也在現實生活中,親身經歷到「吃了藥,身體卻不見好轉」的體驗。
    
  即便如此,在「不吃藥後果不堪設想,可能會死」的恐懼心理作用下,本人還是選擇繼續吃藥,擔憂讓人停不了藥。

  不過,從現在起,諸如上述的藥物信仰已不再是牢不可破。「繼續吃藥,後果不堪設想」才是事實,大家應該正視「減藥、停藥」這個選項。藥物本身並不是不好,癥結完全在於不當使用。只要做到正確用藥,就能夠減藥。
   
  我在減藥、停藥方面累積了為數眾多的「臨床經驗 」,本書便是根據這些診治經驗寫成,期待藉由本書的文字讓讀者了解人體必須服用的藥物究竟是哪些?哪些藥物會傷及人體健康?該如何降低以及停止服用這些藥物?此外也希望讀者能夠從本書習得日常生活中的排毒方法,這些有毒物質包括藥物在內等所有滯留在人體內的毒素。
   
  順帶一提,我的行醫生涯是從麻醉科醫師開始的,在麻醉科執業六年後,為了繼承了父親的醫院轉至內科,從此接觸到無數名明明已經出現副作用卻不自知,仍然漫無止境地服藥的病患。在這歷程當中,我不斷地思索「真正的醫療究竟是甚麼?」這也為我開啟了中醫藥的學習之路,如今已超過了二十年。除了西醫的診療之外,我不停地探討更有效的醫療,學習也實踐各種輔助與替代療法。雖然現在還在學習,不過,我敢大聲說手中已經握有不少張「不吃藥就能改善健康」的「王牌」。

  回想起來,自從「停藥診療科」設立以來,我在非常、非常短的時間內,令人難以置信地遇見了許多傑出的醫師和治療家。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找回身、心、靈健康的方法以及重拾開朗笑容的方法。
    
  相信讀者應該是迫不急待地想知道這些方法究竟有多精彩。

  「讓身體一直與藥物為伍,真的適當嗎?」本書不僅是對「藥罐子醫療」的質疑,同時更希望大家能藉由本書體認到「想要得到真正的健康,就必須關注自己的心和意識。」衷心期盼本書能夠成為讀者獲致健康的契機。


松田醫院 和漢堂院長  松田史彥

推薦序

用藥救急,用「心」治病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為什麼?因為:

  作者是一位擁有西醫、中醫的正式執照與臨床診療經驗的醫師,擁有完整的專業知識;作者擁有六年左右的「停藥診療科」的臨床診療經驗,是有真憑實據的實戰經驗;從最終章「對今後醫療的七項建言」,可以看到作者真心為廣大群眾健康思考的用心,不是譁眾取寵的言論,可以看到作者「仁人之心」。

  看完這本書,不禁讓我拍案叫絕。透過出版社知道日本竟然有這樣子的特別門診,內心簡直是痛快極了。

  雖然彼此思路並不完全一樣(重點後面跟大家分享),但彼此都看到臨床上(只依賴藥物、過早使用藥物、長期依賴藥物)處理疾病的盲點。也嘗試整合專業所學,提供民眾一個「不用藥、不依賴藥物」的健康人生。以下摘要分享我們的經驗與想法:

  如果您已經長期服藥,請不要直接停藥!請把這本書當作「探索健康的學習書」,以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邊做邊學的心情,慢慢找到「最適合您自己的健康之道」,這樣的方式才是找回健康最重要的基礎!不要拿書上的資訊嚇自己!

  作者在書上也有說,不是叫你從此不吃藥(第一零八頁)。書上寫的許多藥物治療的負面經驗與反向思考,是針對「盲目相信藥物治百病」的人作為省思參考用。作者在必要時,還是有開立藥物處方給病患,不要把開藥的醫師全部都貼上負面標籤。而我們推廣的自然整合醫學,也是強調「不盲目排斥藥物與手術」喔!

  好好閱讀第五章,特別記得要多試試「自我照顧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勉強』」章節裡面的自我照顧的方法。臨床上,即使是遇到作者在書上所寫,已經吃了太多種、太大劑量的藥物,造成病患嚴重的身心混亂,還是要設法找到一位願意細心陪您評估、減藥、停藥的醫師,不建議您把自己或家人當成白老鼠,自行做實驗!

  我們的團隊在過去十三年來,致力於推廣涵蓋「身體、情緒、心智、精神」四大層次的健康平衡的「全相醫學」。跟作者經驗非常雷同的地方包括:

  以心為本:包括每個人的心態與心念(人生觀與價值觀)、心智(思考習慣)、心情(情緒彈性),透過自律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連鎖運作,實實在在地在影響每個人的健康!

  建立「高彈性、建設性」的人生觀,學習「情緒釋放」與「潛意識探索」,培養「高能量」的生活方式(例如學習靜心、呼吸、瑜伽、冥想、正念)等,都會讓我們更健康,也有更高的抗壓力!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 筆者本身是台灣的身心醫師,但在營養研究所讀書時,透過「細胞訊息傳導路徑」、「癌症生物學」、「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這幾門課,清清楚楚看到過度烹調、食品加工、飲食型態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又親自實驗過「低碳飲食、間歇式斷食、少鹽少油飲食、飯水分離、生酮飲食」等許多飲食療法,不僅自己從有脂肪肝、三酸甘油脂偏高、體重過重的情形,足足減重十二公斤而且百病全消之外,也讓很多罹患慢性病、身心症的朋友們,也享受到健康回春的喜悅!

  能量管理:在忙碌多元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的體力、心力、精神力如果不好好管理,總有耗盡的時候。在這個時代,不僅只是企業要思考「永續經營」的議題,連個人也鼓勵用「永續經營」的角度,找到CP值最高的生活方式,才能夠「健康終老,快樂到老」的人生喔!


光流聯合診所院長    楊紹民

推薦序

天啊!九成藥不用吃!

  這本書寫得太好了!

  所有在吃藥的人都必須要知道這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怎麼會有一個這麼大膽與有勇氣的醫生!作者松田史彥醫生膽敢挑戰主流醫學絕大多數的做法!不可思議也令我敬佩!相比之下我真是相形見拙啊!

  我是一個整天叫病人不要亂吃藥的醫生,即使是各種急性感染症,我也一定想辦法找出病因讓病人在一兩個禮拜之內痊癒,但是礙於制度,不得已處方箋裡面,大部分開立的都不是藥物。病人都問我說:「你是醫生,我有病為什麼不開藥給我,藥包裡面都是各種維生素、酵母菌、酵素和保肝藥,這樣怎麼會有效!」然而多數的結果就是很有效!這告訴我們什麼?原來有太多的病痛根本不需要吃藥,我們只要讓病人把身體調理好,把免疫力提升,病痛自然遠離,就這麼簡單。

  尤其慢性病更是如此,我個人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也不開立慢性病處方箋,因為這些慢性病根本都是跟生活型態不佳和錯誤的飲食習慣長期累積造成的,只要順應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十二經絡運行時間配合演出,同時改善飲食結構,減少澱粉並增加正確比例好油攝取,再加上適當的運動習慣,大部分的慢性病就這麼消失了,那疾病真相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開藥給病人吃呢?然而人性使然加上知易行難,所有的醫療院所都這麼開,大家都這麼服藥,想想只要每天一次用藥,血糖、血壓、血酯就這麼恢復正常值了,所以我就健康了,對吧!這麼簡單!我為什麼還要過著這個麵包餅乾要禁止,那個紅肉要減量等等不方便又限制的生活?

  然而隨著藥物持續使用,讓表面上的生理數據漂亮以外,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導致問題的繼續惡化,年復一年只是越來越嚴重而已,太多人的慢性病處方箋從一天一顆藥,慢慢的變成兩顆、三顆、四顆、五顆甚至更多,最後會怎樣呢?送去長照照護機構就好了嗎?整天插著胃管、尿管、帶氧氣罩和被人餵食、把屎把尿真的好嗎?

  愛護健康和有智慧的讀者一定要好好看完這本書,找一個願意聆聽你病情的醫師,從改變你的生活飲食開始做起,一步一腳印將你的慢性病藥物慢慢停掉,從新擁有真正的健康。作者松田史彥醫生的睿智與勇氣,寫出真相挑戰主流醫學對抗療法,再一次表達我心中的敬意。


吉康耳鼻喉科暨自然醫學健康照護中心醫師    羅仕寬

你真的需要吃那顆藥嗎? 醫生開的藥不就是要吃嗎? 當你到醫院求診,診斷結束時醫生完全沒有開出任何的藥物處方,只說:「先觀察一段時間看看。」這時你會做何反應呢? 我想大部分的病患應該會感到萬分錯愕,隨之產生滿滿的不安,有的人可能會對醫生提出要求:「不要說觀察什麼的,可以開個藥給我嗎?」我們現在的醫療現場,已然形成「看病就是要拿藥、吃藥」的不成文規定。 也就是說,在病患的潛意識裡,他們堅定地認為「替人治病的不是醫生,而是藥物」。 這是多麼大的錯誤認知啊,藥物充其量只是醫療上的輔助品而已,真正幫助我們恢復健康的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自癒力」。 醫師則是教導我們如何改變生活習慣、調整生活作息,使人體「自癒力」充分發揮的指導者,只有在必須協助「自癒力」撥亂反正、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或者事態緊急,必須立即解除人體所面臨的威脅、痛苦時,才使用藥物。這也才是用藥、服藥最初的目的。 正確的用藥觀念是服藥前必先質疑 目前的醫療現況又是如何呢? 只要跟醫生說身體哪裡不舒服,馬上就可以領藥、吃藥。健康檢查的檢驗值只是超過正常參考值一點點而已,得到的醫囑就是先領藥、吃藥再說。如果藥物真的能夠治療疾病,當然要吃藥。不過,如果問筆者對服藥的意見的話,筆者認為絕大多數的藥並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不需要服用的。然而,我們現在的醫療實況是: 「膽固醇稍微高了一點!先吃藥看看吧!」 「血糖值很高!是糖尿病沒錯,先吃降血糖的藥看看吧!」 「睡不著?先開點安眠藥吃看看吧!」 「覺得悶悶的?吃點會讓心情開朗的藥看看吧!」 像上述這些例子一樣,只要病患一抱怨自己哪裡不舒服,醫生馬上開藥處置,醫生像極了藥房推銷藥品的店員……。這就是現今的醫療常態。 而病患也早已對這種有病就吃藥的醫療習以為常,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就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無藥不成醫」的定見。 醫師當然需要大大的反省,不過,病患本身也應該改變一下用藥的態度,不要再「醫生說甚麼藥就吃甚麼藥」了。 「那顆藥真的需要吃嗎?」服藥之前存疑、質疑,只是恰如其分的做法而已。


相關書籍